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凡身之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凡身之造读后感100字

2021-07-10 00:1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凡身之造读后感100字

  《凡身之造》是一本由熊欢 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身之造》读后感(一):尝试做自己

  作为一名身材管理出了问题的男性来读一本关于女性健身《凡身之造》,似乎不大可能产生共鸣,但从某些口述故事中似乎能看见自己的影子,特别是某些时刻的心理状态。如此看来,关于身材的社会认同是有一定偏向性的,而性别议题优势经久不衰,女性健身议题大概就更是呼之欲出了。 不得不承认,在第一部分关于“自我”的主题中读到文中一位女学生跨国健身的具身经验,在强烈的对比中,国内健身的种种显得十分不堪,而国外无论是设施配备还是人文关怀似乎早已登峰造极,心中顿生一股无名怒火。过后静心一想,我这种对于国内外的“偏执”和文中所描述的人们对身材的“偏执”何其相似。抽离内容,这种偏执的形式似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通过一定手段渐渐靠近目的时,最容易出现且事关重大的便是目标置换,追求达致目标的标准化的手段反而成了目的。大概这一切都能归到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无法反驳,毕竟他的不可证伪性,决定了你的每一次怀疑都是在为其增加一份可信的证据。 第二部分是关于“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职业女性、老年女性、农村妇女、女性女农民工、双性恋者,主体虽然不同,但健身似乎都发挥着她们自我身份调试和重建自我认同的作用,其工具性价值尤为突出。个人感觉,这一部分可以极为清晰的展现题目《凡身之造》。所谓“凡身”是指各色主体,“造”展现的便是通过健身这一途径所产生的的后果,无论积极与否,但始终在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感,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 接下来转入下一个主题“孕育”,这里可以明显感受到社会对于“育龄妇女”的规训,追求健康的科学备孕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我们也能看到健身作为一种工具存在,其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大家可以顺从主流的规训,换以母职的伟大,但这背后也有个体的辛劳;同时健身也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孕妇借此可以重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总而言之,当一种东西倾向于作为工具性存在时,依旧是充满选择性。 社会学基本上是通过研究异常状态来描绘常态社会的,毕竟社会学的研究选题是要有问题导向的,最终目的也是有改善社会问题,达到社会常态,但长期从负面入手,难免产生悲观情绪,也容易渐渐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本文的基本视角是从日常生活进入的,在收集到丰富多样的资料的同时,大概也能带来一丝丝活力。

  《凡身之造》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粉色,象征可爱、甜美、天真及温柔。紫色,象征高贵的颜色。代表深刻和高雅。打开包装,映入眼帘的是就粉紫组合的漂亮封皮。也许这就是女性的社会形象:甜美可爱或是高贵优雅。

  女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至今,已然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女性的处境虽不似以前艰难,但由于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女性角色依然免不了被标签化,甚至被 “污名化”。这本《凡身之造》就立足于女性自身,通过对女性健身经历的叙事,来分析健身对女性的意义。

  谈到叙事研究,就不得不提起社会建构理论和福柯思想。社会建构论者主要质疑通过“个人心理学”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并同时强调人类生活的多元性、变化性、复杂性和互动性。福柯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著作中分析了西方思想、政治权力和社会机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著作中,福柯分析了人们在权力的位置上,如何通过专家知识的从属建立技术并维持权力地位。当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四通八达的公路、高速飞驰的交通工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打破边界的万物互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病。我们焦虑着,我们被规训着,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日复一日。女性更是如此,“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仿佛落后了一步就落后了一生。然而人生不应这样刻板而二元,而应该是多态的和具身的。一个社会和一个社会的文化,应是具有人文主义和多元的。健身,女性的健身,通常只是一个念想、一个选择、一个行为,但其背后的意义却是深远的。作者熊欢说:“健身运动对于女性来说就是一个持续再造的生活情境,而这种生活情境从内部激活并促发了女性身体的积极体验和能动性。”不同的身体叙事,重塑了不同女性的人生。

  作者选取了12位背景与经历不同的女性的,从三个主题剖析不同女性健身的关注点。即,自我认同,女性生活和孕育 “使命”。从他们的经历中,让我看到健身对不同女性身体和思想的塑造。看到不同女性在对抗刻板印象、撕掉标签、活出自我所做的努力。关注自身,健身既是生活本身又是创造生活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

  《凡身之造》读后感(三):原力觉醒,赋能女性

  人生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因为这些健身女性故事有触动到我。 几年前,我们有一节健身课名字叫“原力觉醒”,大致是核心训练,建立良好的动作模式。具体的早已忘记,但我很喜欢这四个字,因为触发我去思考健身运动对于个体的原初意义究竟是什么? 因为工作的缘故,有机会接触了很多带着种种目的投入健身行列之中的女性。有些人为了健康,有些人为了减肥和爱美,也有些纯粹为了消磨时间......但不管是带着怎样的目的,我发现这些女性参与健身运动都是为了寻求一个改变自我的机会。而健身运动的作用不仅仅是改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自我觉醒,然后通过运动赋能身体,最后对整个生活境况有所改变。 在《凡身之造》这本书中,当看到那位跨国健身的M的经验时,让我想起来这些年做兼职教练的感觉,然后浮起的两个字是“赋能”。 M说:“在澳洲这一年多健身给我带来的许多变化和不同的感受,让我能够看到自己变化,心情也变好了,感觉有收获,虽然没有很成熟,但学到更多的技能。最主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变化,哪怕不是瘦了很多,就觉得每天出出汗也会心情很好。虽然我在健身房里面还是最喜欢做有氧,但是也喜欢做完力量有点肌肉的感觉,那就有氧做少一点。我喜欢肌肉充血的感觉,这让感觉自己在变化了,就感觉自己看到了锻炼的成绩。即使充完血,肌肉发胀消失了,但是你在健身房待久了,不用自己观察也有很多人会说你变了,这是自己没意识到别人也会意识到的。特别是你做无氧的话,别人不会说你瘦了,会说你结实好看了,你的气色好了很多。”(66页) 我以前把健身当作很功利的事情,给自己带来很多负担,但是现在看淡了,去健身会愉快一点。之前暴食那些经历,觉得健身没效果,但现在并没有那么看重结果,因为觉得那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能接受健身是个细水长流的东西,健身带给来更多是快乐和放松。不健身,会觉得我今天至少做了一件事;而我原来,觉得健身了一个月,怎么还是那个鬼样子。我现在把时间这个东西看的比较淡,也比较能接受自己心情不好买一堆零食吃,原来我如果这样吃的话,往后两天心情很糟糕的,这些现在都能接受。我相信多数女性去健身房之后,开始定一个计划之后,只要违反一次,肯定超级难过。我现在不像以前,不会刻意地计算卡路里,就正常吃饭加上合理锻练,已经忽略了对身材的过分执着。因为有时候你太执着,想快点出成效,很容易身心出状况的。我现在胖就胖,吃就吃,反正以后还能瘦,反正都会瘦回来的,也不急于一时,该吃的吃,人生还很长。(67-68页) 我很喜欢这些文字,是真真实实的,是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的反思与感悟。这也是这本书的好处,有完整的故事,读者能够看到故事主角的运动经验的心里历程,让读者产生共鸣。作为一个女健身教练(曾经),我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女性,我听过很多绝望、痛苦的抱怨,但更多是一种改变的力量。一直记住我一个会员给我说的话:“健身运动给我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是在变好的路上,人会变得有自信。”这种身体赋权的作用我也在《凡身之造》这本书也看到,这也跟我本人的教学理念——赋能——很契合。我一直很想写一篇关于自己做健身教练的经验的文章,将自己践行赋能教学的价值观分享出来。因为做教练不能只顾着卖课捞钱,有时候还能促使美好的发生。 最后,还喜欢书中最后一句话:无论我们给身体赋予多少美学、符号、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它最终不过是一副属于我们的血肉之躯。(318页)希望所有健身女性,能够健出自我。

  《凡身之造》读后感(四):平凡的故事 不平凡的人

  12位女性的人生追求,12个精彩的励志故事,12首平凡生活中的华彩乐章。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一书通过12位女性的现身说法,用她们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精神状态、生存状况、欲望理念、希冀向往和价值追求,并通过她们的经历体验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现状,传达出国人(特别是女性)在适应社会完善超越自我、追求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正能量。虽然不能苟同把她们全部归类于“健身者”(其中的舞蹈爱好者只是一种爱好而已),但她们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读者会被她们所感染,并从中体味到她们的痛苦与欢乐,不由自主地产生共情,引发一些较深刻的反思——我们究竟为谁活着?

  她们不是“凡人”,她们的方式非一般人所能为

  作者选取的12位女性中,化名“我”的肥胖女性,从上高中时开始减肥,尝试过节食、吃减肥药、运动减肥等方法,而其中的暴食—催吐尤其让人震惊。催吐是“大胃王”之所为,而以减肥为目的的“我”实在压抑不住旺盛的食欲,在健身逐渐步入正轨后,由一次班级聚会自助餐时开始狂吃并首次实施催吐。感觉不到她饕餮的快乐,只有感同身受她的极度痛苦。这种残忍地糟蹋自己的行为,凡人会尝试吗?“M”的跨国健身经历本身也非凡人所为;普通的凡人女性会像“S”和“L”那样玩拳击并跟男生对练而被打得“有点蒙了”吗?“清风”和“王老师”,家庭是不完整的,不太适合归类于平凡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王老师”,全部生活就是跳舞,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木木”虽然是农民,但家境较为殷实,虽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基本衣食无忧可以去跳舞参赛。她的经历也非一般农村妇女可比。初中毕业打工妹的“阿玲”在深圳可以做到办公室文员,能是凡人吗?还有双性恋的“莱尼”、把生活当做“渡劫”的“娟姐”、怀孕三个月还去参加“马拉松”的“简”、28岁时辞了职孤身一人一次走过33个城市玩全国自助游的“小萍”。虽然我的总结难免片面,但可以从她们各自的经历中得出一样的结论:她们皆非“凡人”!

  她们有明确的目的,功利性是最大动力

  纵观书中列举的12位女性健身达人,她们主动关注、发现自我,享受多元生活,追求完美、独立,体现自身价值,寻找幸福快乐以及规避精神压力、摆脱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传达出的正能量,的的确确令人钦佩。不论她们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或个人爱好),都在张扬着一种生活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运动(爱好)选择多多少少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减肥而运动,为奢欲而催吐,不过是因为遭受到来自周围人以及陌生人的嘲笑与冷漠;为“生活所迫”而健身让自己变得更强,不过是对生活失败以及孤独寂寞的一种逃避;组建舞蹈队参加比赛,是因为闷在家里会胡思乱想、心情很差,“真的很孤独”;打工妹进健身房拥抱城市生活,不过是找一份身份认同,目的是“成为城市人”;而超越了基本生活常态的跑马,本身就是一种癔病;更别说其中的大部分人的健身锻炼,其目的之一就是想要得到一种被关注的感觉,晒朋友圈,赢得他人赞许的目光。她们把运动健身当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并以此为动力让自己走下去。只有少数的几个女性,她们在心智与心态上是积极的,她们乐观、知足、自强,她们追求的“就是看上去很健康,整个人散发出来一种健康的状态”,她们更多的追求和享受的爱好本身带来的身心愉悦和自我认同。她们才是真真正正活出了自己。

  生活就要开开心心,活出自我,其他都是形式

  书中所选择的12位女性年龄身份不同,学识阅历不同、生活境遇更不同,如果共情,我更愿意选择这几位女士。留澳女学生M,她以自身跨国健身经历,比照分析中西健身运动理念以及文化的差异,揭示了国内健身行业的虚伪与拜金,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她的很多论调与本人观念较为相符,这也是对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请看她的言论:“我是要做人的,做一个健康生活的人”、“跑步机是最容易骗人的,就是老弱病残孕,只要你想减肥,就让你上个跑步机,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是瞎跑,像小白鼠一样”、“他们(外国人)生活就是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在墨尔本,跑步机是老爷爷、老奶奶用来散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明白健身是需要长期投入时间和金钱的事情”、“国内有些人去健身房就是给自己心理安慰的,就是我去了,拍拍照,甚至我来了,没浪费这个钱,打发点时间”……M不但言论大胆张狂,她还是书中最明白自己是谁的一位,就是她提出的“健康的状态”,喜欢她的生活理念“该吃的吃,人生还很长”。另一位是农村妇女木木,26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从小喜欢跳舞的她,开始时跳舞就为出出汗,缓解带孩子的疲累,后来参加了歌舞队变得更开心,因为“有跳舞的地方、有音乐、有队友,大家可以一起跳舞就觉得所有的累都消失了”“我感觉生活更有意义了,就像找到了可以呼吸的地方”。对木木来说,保持身材是跳舞的额外收获,跳舞只是跳舞,开心就好。自始至终,她的乐观、知足、自强、奋斗一直会伴随着你的阅读,她的形象(尽管是模糊的)也慢慢印刻在你的脑海中。第三位,城市二孩母亲娟姐。对她而言,健身有效果就是好的,不求其他,只求让自己瘦下来。但她直言“每次从家到健身房我都很不情愿”,对健身食谱也有抵触,“觉得连饭都吃不好,那活着还有什么美好的期待呢”。于是她到健身房跑跑步、练练器械、做做操觉得没有什么乐趣,还不如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爬爬山、逛逛街。我特别欣赏她的健身理念——“希望自己不要陷入必须要通过专门的健身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境遇,而是通过享受生活的方式来保持健康”。我更欣赏她的生活态度——“人生最好还是不要活得太用力,有些事顺其自然蛮好的”。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的可贵之处在于展示现象并予以深层次解构,一些社会学、体育学理论和概念让我这样的知识浅陋者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但其中的理论分析可以让读者开阔眼界和知识领域,引发更多和更深刻的思考。更为可贵的是,读罢此书会诱使你立刻行动——赶紧发下书本,去出出汗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