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的诞生》的读后感大全
《王权的诞生》是一本由[日] 寺泽薰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权的诞生》读后感(一):如同推理小说的远古史
上一次看类似题材的还是讲谈社中国史里的第一卷,这类远古史著作相比于历史书更像是推理小说。可靠的文字纪录寥寥数笔,只能依靠出土的文物古迹中的蛛丝马迹和文字纪录去对照,去猜测当时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想。往往研究几十年的成果可能就被下次施工挖出的遗址完全推翻。日韩这类后起之国还能翻翻中国史书看看本国还没有文字时发生了什么,咱们研究三代连个参考记录都没有只能靠撞大运出遗迹,太难了。
书里提到,在早期的历史遗迹里找不到渡来人和本土人的冲突痕迹,看起来双方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算是农耕民族的一个特色,汉族向江南扩张也是如此。都是迁到哪就在哪开垦土地,由于原住民农业不发达或是根本没有农业所以一开始根本没有冲突,随着人口增多农田扩大,双方逐渐产生矛盾积小成多,最后爆发战斗,汉族以领先的科技树和组织能力吊打各路蛮夷,原住民要么加入汉族要么被消灭要么遁入深山。孙吴时期大量剿灭的山夷即是后者,这个问题至今仍有残留,今天说起南方少数民族很多都住在山区是扶贫对象,之所以住在山沟里很大原因是祖上被汉族赶出了适宜居住的平原丘陵地区只得遁入山林苟全性命。
除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南方外,汉族历史上再无大军团征伐江南的行为,但江南的实控地越来越大,到了唐朝已经全部吞并,其过程大致如上所述。
日本的情况也是一样,中国人朝鲜人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还不会种地人口稀少,处于一种资源大于需求土地多于人口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双方自不必产生什么冲突,到了后来随着可耕地越来越少各部族的矛盾也就诞生了,今天你动了我的地,明天你偷了我的鸡积少成多一朝爆发,战争就出现了。
只是作者没有讨论到底是双方融合了还是渡来人征服了日本人。显而易见渡来人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文明,也掌握着和的联系和贸易。在战争时显然有着更大的优势,参考汉族征服南方的情况似乎亦可摧枯拉朽的教育日本先民。这个问题倒也好找答案,验下天皇的Y染色体就好,不过为了政治稳定估计没人要开这个课题。
作者认为能和中国取得联系和册封是诸国能成为领袖的重要原因,连第一个王权卑弥呼也着急受封,这倒出乎我的意料,本国的势力不还是要比枪杆子吗,中国给镜子给钱给印绶不给兵器啊。可能当时也没想到镜子到了日本竟成了祭祀道具,权力象征。
在日本人写作的日本史里往往将中日/日韩交流作为一件大事,通常认为这是日本参与了东亚的国际政治。我觉得这是个蛮搞笑的观念,当时在中国眼里就是有国际政治也是和匈奴在西域争夺同盟附庸,东海的一个小岛实在算不上什么重要的国家。后来的唐明两次朝鲜战争也证明了这个心理,实在是没把日本放在心上。
《王权的诞生》读后感(二):《王权的诞生》:民族的过去会影响现在,然后重复于未来
《王权的诞生》
虽然我们经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从来不会吸取教训”,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去阅读历史,重蹈覆辙的时候,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能够比前人做得更好一些。
也或许不会更好,至少能更深刻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摔跟头的时候,能稍微轻一点,知道了其他人和我们一样摔过跟头,还会有一种奇妙的宿命感,笑,就像又一次的轮回。
我这段时间看了一本讲谈社新出的关于日本史的书,名字叫《王权的诞生——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非常有意思,必须要推荐给大家。
这是一套详尽描述日本历史的书,说它是教科书,却比教科书风趣幽默,说它是课外书,却比课外书更丰富多彩,整本看下来,被所学到知识的满足感填满,非常充实而有滋味。
虽然是日本人写的日本历史,却描写得非常中立客观,尊重史实不夸大,让我们得以窥见日本人眼中的日本,和他们民族产生的原因,他们到现在的生活环境变化,所谓国民性,又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看的这本《王权的诞生》,的确如浙江大学教授写在塑封上的推荐语那样,“它打破了日本学者惯用的框架结构,也不像西方史学家的叙事路线,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考古学成果与文献资料,全面而多元地展现了公元前6世纪末到4世纪,日本古代王权的发展历史。”
引人入胜,令人惊叹。
这本书让我在阅读之后,陷入了漫长的思考,我们和日本的微妙关系,两者之间看似截然不同的命运,到现在殊途同归的生育率,其实从过往的历史就能初见端倪。
日本从我国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如水稻种植、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运用到它自己的发展中,到最后被欧美国家支配,又跟着学习,被打趴下起不来,这些故事在它王权的建立之初,就能一窥究竟。
生在多灾多难的岛国,对于土地、安稳和强大的向往胜过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才会好勇斗狠,所以才会趋炎附势,所以才会看人下菜碟,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出身也注定了命运。
同时这本书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文献,特别生动形象得给我们展示日本的古代历史,在这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代,在这个太平洋小国里,同样的故事也在反复上演。
当种植水稻满足了生活所需,当人们不必再为一日三餐外出打猎、维持生计,人们就开始需要更多的东西,这是人类的贪婪,可这贪婪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让我们向前走,哪怕是战争的存在,也有它的两面性。这一点在读日本历史的时候,印象尤其深刻。
同时我们越是了解日本,越是能理解它的所作所为,虽然我并不能原谅它的作为,甚至想起来都牙痒痒的。
而身处东亚怪物房,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唯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走得更长远。
End。
《王权的诞生》读后感(三):到站,“弥生”
前言
如果说古亚洲,中国毫无疑问是亚洲的核心,最值得亚洲它国学习的一个国家,但今天,起码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最值得亚洲学习的国家是日本。 中国在近现代受到日本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就说革命的前辈孙文、鲁迅、郭沫若纷纷去日本取经,吸收先进的现代知识信息、有力技术。西方的辐射是通过日本转渡到中国的,我们就看看词语,最能反应文化的词就能看出来。“经济”、“自由”、“科学”、“方法”……每个词都对于我们来说举足轻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今天当然不用对待“日本”使用“制”这种态度,但我们认清日本却很有必要,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我们最潜在的“朋友”,也是为了了解我们的“前世今生”。
插图
讲谈社的历史系列在我心里一直是可靠的近义词,我手上这本寺泽熏的《王权的诞生》自然也不会例外。日本人非常擅长考证,是那种类似于使用精密仪器测量的研究态度。这本利用考古学构建了日本的前世。 寺泽熏先生这本书在我看来,日本的国家诞生三要素是:成熟的农业、系统的祭祀、激化的战争。
目录
(1)成熟的农业 伟大的马克思曾这么指出: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英明的毛同志也曾指出:“全D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日本和中国的国情类似,用本书的话来讲,“水稻就是日本文化的原点。” (2)系统的祭祀 祭祀很重要。祭祀意味着这个种族开始出现一种崇拜,而崇拜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他们开始寻求对这个世界的解答并皈依在某种答案之下。而系统的祭祀也证明着他们开始出现祭祀器物,这也开始表明他们可使用工具的一种能力,而且达到了很可观的范畴。祭祀意味着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3)激化的战争 虽然战争是一个不善良的词,但必须承认,在最初的时候,战争存在着积极意义,它促进了多民族多地域的融合以及发展。王权是打出来的王权,它的诞生注定了血腥,野蛮。 欢迎来到弥生时代。
番茄盖饭的《王权的诞生》
《王权的诞生》读后感(四):弥生时代的文明与社会
《王权的诞生 弥生时代古坟时代》
这本书讲述风格特别的喜欢,不像有的历史书去掉了历史的血肉,剩下的全是由日期串成的骨架。这种干瘪的叙述,固然不喜欢阅读,而有的历史书却有交往过正,写的过于繁复,而让人抓不到重点和脉络。比较而言,这本书可谓条清缕,能让人迅速的把握主体和节奏是还有丰富的材料和例证,让你清楚读者的逻辑,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找了其中一些特别喜欢的章节做一些简述。 日本的文化始于弥生时代。 2000多年来,日本人一直以种植水稻为生,以大米为主食种植水稻,这一生产方式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农村社会结构乃至政治结构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水稻就是日本文化的原点。水稻种植之史几乎成为弥生时代的代名词。这种农耕文化也被称之为弥生文化。从一些考古研究,现代DNA技术上发现。朝鲜半岛南部或许就是日本弥生农业的直系故乡。而朝鲜半岛南部的水稻种植是从何而来的?作者认为是来自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下游地区。 弥生时代是日本列岛生产经济社会的肇始,弥生时代的核心产业,是水稻种植业。 据现见的民俗材料所示,不伴行着任何农耕礼仪和祭祀活动的水稻农耕作业,似乎是绝无仅有的。书中还收录了好多弥生时代的祭祀的活动。
日本列岛的战争也是始于弥生时代。这里指的战争不同于以前那种部落之间的斗争。 战争的起因书中介绍的是水源之争和耕地之争。水源之争就是当时使用人工水渠灌溉水田了。在上游的聚落往往会欺负出来下游的巨多的人。水源不足时,上游的聚落打起尾焰,堵住水流。当雨水太多时,上游人又会打开缺口,让下游变得一片汪洋。 弥生时代的战争是由社会和经济因素所引发的战争,给民生社会带来了的影响是1就是族群首领的权力和威势大大增强,第二获胜的族群会吞并和整合其他的族群。慢慢的就从以前的聚落发展成了部落联盟,又从部落联盟慢慢发展成了国。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战争是国家形成的普遍原因之一,从弥生时代开始的战争是国家形成乃至王权诞生的原始动力。
倭国正式对外使用,日本这一国号是在大宝二年(702)之秋。当时以宿田真人为首的千唐史抵达滁州盐城县海岸县里的官员讯问起身份,钱塘市成员回答说他们来自日本,“日出之国”。《后汉书东夷传》发生在公元57年的一件史实,有这样的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凤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在日本发现的的“汉委奴国王”金印,适合后汉书中所记载所记载的印绶一事相符合。学者们根据那个时代汉朝赐授“广陵王玺”“滇王之印”,他们的尺寸刻制的方法以及印的金的纯度。方面进行了考证。证明“汉委奴国王”劝进应该是光武所赐。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的危机回避系统的雏形,当年的倭国大乱时,中国通过了,相互协商,共同拥立卑弥呼做大王的方式,化解了战乱的问题,这是几句日本风格的纷争解决的办法,也是日本史上首次通过协商和谈规避了战争的案例。而且在此后呢国家的主导权也没有落到特定的军事政治强国的手中,各国在共同认可的新宗教意识形态下构筑了新的国家框架。
总之日本的弥生时代是日本列岛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变革时代,可以看出在这一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从中国学习的先进文化也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不仅大大的加速了当时日本民族的进程缩短了,与古代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对整个日本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