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1-08-15 08:3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是一部由麦克·鲍力施执导,阿尔·帕西诺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米彻·佩勒吉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影评(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成相识老故事。

  3星,影片平铺直叙,节奏平缓,甚至有点像纪录片。 我对原型人物不太了解,但类似的题材人物已经有过很多,比如《莉莉玛莲》、《李香兰》等等,影片的这个故事比较平淡,也可能是本身人物经历就相对简单,无疑她是比较幸运的。在时代旋涡、战争洪流之中,个人命运显的非常的渺小,大是大非则凸显的更加重要甚至致命。小人物左右不了时局,但却成为被操控的玩偶。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影评(二):历史原型:米尔德雷德·伊丽莎白·吉拉斯(Mildred Elizabeth Gillars)

  二战后因叛国罪被判刑的第一个女性米尔德雷德·伊丽莎白·吉拉斯(Mildred Elizabeth Gillars)出生在缅因州。上大学学戏剧艺术没毕业就离开了,各处奔波打工也没在戏剧界立住脚。她去过两次其他国家。1940年,吉拉斯得到德国国家广播公司一份播音员的工作。到1941年美国国务院让国民离开德国和德占区时,她选择了留下,因未婚夫是入籍德国公民,若她回美国就不和她结婚了。结果吉拉斯的未婚夫很快被派到东部前线,战死。

  1942年,反犹太支持纳粹的入籍美国公民科施维茨(Koischwitz)来到电台做对美宣传的节目主任。科施维茨和吉拉斯假冒是红十字会的代表,去医院、战俘营采访被俘士兵,把他们的讲话编辑成同情纳粹、受到优待的样子,攻击罗斯福总统,引起士兵家人的担心和害怕,贯穿着不要抗争、接受失败的宣传。最臭名昭著的是他们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前播出的广播剧,吉拉斯扮演一个俄亥俄母亲,她梦见自己的儿子在参加反攻,穿越英吉利海峡时,可怕地死在船上。

  被缺席指控犯叛国罪的科施维茨病死于1944年,吉拉斯的广播持续到1945年5月6日,德国投降的前两天。

  美国总检察长派出检察官维克多·沃尔海德(Victor C. Woerheide)到柏林寻找并逮捕吉拉尔。沃尔海德和反情报处特工汉斯·温岑(Hans Winzen)的唯一线索是被德国人击落的一架B-17的飞行员雷蒙德·库尔兹(Raymond Kurtz)。库尔兹回忆起曾到战俘营采访过他的广播员自称某某,使用化名芭芭拉·莫美(Barbara Mome)。沃尔海德搜集到上面有吉拉斯照片的海报,张贴在柏林多处。当他获悉一个自称“芭芭拉·莫美”的女人正在城市附近的二手市场出售家具时,情况才有了突破。他们发现一个店主在出售属于吉拉斯的桌子而将其拘留,在“密集审讯”下店主说出了吉拉斯的住址。1946年3月15日吉拉斯被捕,拘留在反情报处的营地。期间曾被有条件释放。后来应司法部要求,吉拉斯于1947年被正式逮捕,一年多后被送回美国受审。

  吉拉斯最后被判入狱10—30年,罚款1万美元。最后于1961年6月刑满释放。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影评(三):当政治大潮排山倒海时,更需要理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令人心情沉重、深思深省,但结果又有一丝庆幸的庭审过程。英国审理同样的案件只用了短短三天就判了极刑,由此可见当时的M国社会还是有理可述,还是富有包容的。大规模战争或者重大人为灾难之后,对罪行进行清算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1949年M国对轴心萨利当事人的审判,经这部《M国叛徒》的诠释,清算也显得并非那么正义了。电影让观众见识到战争的另一个战场,却宣传鼓动和心理战领域。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是电影里戏份不轻的人物。这位毕业于多所名牌大学的饱学之士,加入纳粹后,其才华得以变态式施展和极其邪恶的发挥,成为纳粹体制的忽悠大师、谎言制造者,成为彻头彻尾的骗子。他有一套理论支撑,那就是弥天大谎往往具有更可信的力量,谎越大就越令民众信服;宣传如同恋爱,可以做出任何空头许诺;谎言重复一千遍而又不许别人戳穿,就会成为响当当的真理;民众要比想象的蒙昧得多,宣传的实质就是坚持简单和重复;……就是让民众只能收听德国电台,就是要焚书,最后发展到焚人。 电影并没有涉及到这些欺骗宣传,只聚焦于戈培尔创办的心理战电台,这个直接用英语对M国听众的广播,主要目的就是瓦解M国与盟国的关系、懈怠M国军队意志。电影的主人公就是电台的女主播吉拉斯,这位在M国成长而落得伤痕累累的女士,到德国后才寻到爱、感受到成就。祖国并没有使她感受到温暖,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国民都具有高尚的操守,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只是苟活着,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战争中没有对与错的界线,只有生与死的界线,只有求生的本能反应。从吉拉斯企图用桌上的手枪向戈培尔开火那场戏可以看出,此时此刻所有人都醉生梦死般地活着,已长期处于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日子了。这需要何等的严酷环境啊,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就不要奢谈了。 当政治大潮排山倒海时,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不能让我们的损失和情感,遮避了我们的判断力。艾尔.巴西诺扮演辩护律师,庭审辩护非常精彩,他引用了罗斯福夫人和海明威说过类似的话,那就是“永远不要认为战争有多么的正义”。吉拉斯也是一个从人生艰难中闯过来的人,她从小就明白她自己并不漂亮、并不出色,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比别人更艰辛的努力。人性的弱点也会习惯于霸权、ZZ的淫威下,抱着自己可怜的利益而虚荣地活着。轴心萨利是一个组织,而不是吉拉斯一个人,更应该从思想上、从体制上进行清算。战后大家都需要要疗伤,我们不要再杀害一个企图活下来的女人。爱国主义的外衣,很容易遮盖私刑暴民的罪行。这个案件也是对M国社会的一次考验,案件本身不会一下子使体制变得独裁,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当时缺乏理智的话,这样发展下去,社会的包容性终究会丧失。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影评(四):当政治大潮排山倒海时,更需要理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令人心情沉重、深思深省,但结果又有一丝庆幸的庭审过程。英国审理同样的案件只用了短短三天就判了极刑,由此可见当时的M国社会还是有理可述,还是富有包容的。大规模战争或者重大人为灾难之后,对罪行进行清算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1949年M国对轴心萨利当事人的审判,经这部《M国叛徒》的诠释,清算也显得并非那么正义了。电影让观众见识到战争的另一个战场,却宣传鼓动和心理战领域。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是电影里戏份不轻的人物。这位毕业于多所名牌大学的饱学之士,加入纳粹后,其才华得以变态式施展和极其邪恶的发挥,成为纳粹体制的忽悠大师、谎言制造者,成为彻头彻尾的骗子。他有一套理论支撑,那就是弥天大谎往往具有更可信的力量,谎越大就越令民众信服;宣传如同恋爱,可以做出任何空头许诺;谎言重复一千遍而又不许别人戳穿,就会成为响当当的真理;民众要比想象的蒙昧得多,宣传的实质就是坚持简单和重复;……就是让民众只能收听德国电台,就是要焚书,最后发展到焚人。 电影并没有涉及到这些欺骗宣传,只聚焦于戈培尔创办的心理战电台,这个直接用英语对M国听众的广播,主要目的就是瓦解M国与盟国的关系、懈怠M国军队意志。电影的主人公就是电台的女主播吉拉斯,这位在M国成长而落得伤痕累累的女士,到德国后才寻到爱、感受到成就。祖国并没有使她感受到温暖,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国民都具有高尚的操守,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只是苟活着,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战争中没有对与错的界线,只有生与死的界线,只有求生的本能反应。从吉拉斯企图用桌上的手枪向戈培尔开火那场戏可以看出,此时此刻所有人都醉生梦死般地活着,已长期处于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日子了。这需要何等的严酷环境啊,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就不要奢谈了。 当政治大潮排山倒海时,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不能让我们的损失和情感,遮避了我们的判断力。艾尔.巴西诺扮演辩护律师,庭审辩护非常精彩,他引用了罗斯福夫人和海明威说过类似的话,那就是“永远不要认为战争有多么的正义”。吉拉斯也是一个从人生艰难中闯过来的人,她从小就明白她自己并不漂亮、并不出色,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比别人更艰辛的努力。人性的弱点也会习惯于霸权、ZZ的淫威下,抱着自己可怜的利益而虚荣地活着。轴心萨利是一个组织,而不是吉拉斯一个人,更应该从思想上、从体制上进行清算。战后大家都需要要疗伤,我们不要再杀害一个企图活下来的女人。爱国主义的外衣,很容易遮盖私刑暴民的罪行。这个案件也是对M国社会的一次考验,案件本身不会一下子使体制变得独裁,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当时缺乏理智的话,这样发展下去,社会的包容性终究会丧失。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影评(五):如果用言语就能摧毁一个国家,那我想这个国家一定是建立在谎言之上

  实际上,就刚开始观影而言,我就知道这个案件本身就十分荒谬。

  一个在敌国做播音的本国公民,在本国战胜后被抓回进行”叛国“审判,给出的理由是动摇军心等等。如果这样的案件都可以被审理,那我想, 1. 我知道人可以为了爱、信念、希望等而死,这些人基本不会被言语所击倒。所以如果你的士兵能被对方三言两语所鼓动,那么说明本身这个战争就是不正义的。如果一个国家能因为某人的某几句话就出现了亡国的风险,那这个国家一定是建立在谎言之上,这个国家也没有必要存在下去。 2. 是否收听敌国电台的士兵也应该被判刑?敌国电台有什么好听的,我国的就那么难听吗,这不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叛国吗? 3. 那些在国内收听敌台,只为知道亲人生死的亲属、朋友们是否应该被判刑? 4. 在战场上投降的本国士兵,是否也应该被判刑?因为他们没有为本国的胜利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能量,他们可以不被俘,可以誓死反抗殊死一搏,这些都能为我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然而他们却投降了,这就是不够忠诚,也算叛国! 5. 那些在国内,不在前线打仗,在后方不好好努力为战争作出贡献的人是否该被判刑? 6. 就因为本国人为敌方点头播音,本国胜利后就要审判他。但是显然如果播音的是敌国的公民, 就根本不可能被审判。这明显是冲着身份去的,而不是冲着事去的。

  所以,这样的审判,从一开始就是不公正的。在象征公平正义的法院进行这样的审理,本身就是对法律的一种侮辱。最后罪名还被定下来了,更是耻上加耻。

  富有盛名的律师担心输掉名声,强队总担心输球,弱队总担心遇到强队。实际上,有这些荣誉是应为他们更专注于他们所做的事之中,做律师就好好研究案件,踢球就好好研究怎么提高研究怎么踢好比赛,基础做好了荣誉自然就来了,而不是陷入对名誉得失的忧虑中。

  目前,能懂得这些的人越来越少,能懂得这些也就看得懂本质。正如影片中的律师,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审判根本就不公正,搞崩世界的是利益熏心的政客,群众因此受伤而怨声载道,而政客又刷了些手段把这个情绪导向了弱者,萨利不过是民众情绪的发泄者。人从来就不是理智动物,在带情绪的时候就更难讲理,所以做律师更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调整陪审团的情绪。

  8项叛国罪名指控。第一项就宣判无罪,实际上代表陪审团已经完全认可了辩方律师的观点,他们也深知道萨利就该是无罪。所以1-7都无罪,但第8项要有罪。因为陪审团也是人,他们也不敢直面国内的舆情。在纳粹的萨利受到了胁迫,不得不去广播,在美国的陪审团受到本国舆论的胁迫,也不得不判萨利有罪。

  如果萨利值得原谅,那陪审团当然也值得原谅。如果萨利的行为可以被批判,那陪审团的判决同样也应该被批判。

  所以,可能,想救赎自己,要从原谅别人开始;想要一个好的世界,要从做好自己开始。至少从影片上看,为了活着就是一种罪(影片中除了辩方之外的所有人),置之死地而后生(敢选择死是他们的自我救赎)(完成自我救赎才有可能成为辩方律师那样的人)

  《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影评(六):豆瓣评分不高,仅有6.8,并不代表影片质量不行

  刚上映的美国新片《美国叛徒:轴心莎莉的审判》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值得一看。豆瓣评分不高,仅有6.8,并不代表影片质量不行,毕竟显示只有130人观看过。二战期间,一位名叫米尔德里德·吉尔拉斯的美国妇女,在德国电台为纳粹宣传,她被美国大兵称为“轴心莎莉”,战后她被美国定罪为叛国罪,公诉人欲将其送上绞刑台。但是在辩护律师的辩护下,陪审团仅以她面临的10项罪名之一定罪,最终被判处30年监禁。1961年获释后,轴心萨莉成为俄亥俄州的一名音乐教师,于1988年去世。影片中大量台词会让人品味,特别是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律师法庭上最后陈述十分精彩。观影过程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过程,不仅仅是法官、不仅仅是陪审团,包括受到伤害和未受到上海的人都会掂量,女主是否有罪或者有多大的罪?女主该不该受到惩罚或者说该受到什么处罚?是不是必须剥夺她的生命?看这部电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艺术成就的高低。影片中对戈培尔脸部用光除了少数全阴影,大多数时候是用半边光,表现戈培尔这个纳粹宣传头目那种可憎的阴阳脸,他说的话似乎世界上有些地方还是这样运用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