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制两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秦制两千年》是一本由谌旭彬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一):三什么
先说一声抱歉,刚用豆瓣时间不长。上边有人说我没读过这本书,这是实话。我对本书的批评,出自作者公众号的内容,像作者说两千年秦制什么的,我都是在公众号上看的。短史记还有史料搬运工,至于已读什么,纯粹是我不会操作瞎碰的。
我建议大家都去作者的公众号看看,看看作者是不是有选择性使用史料的问题。
一百四一百四一百四一百四一百四一百四一百四一百四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二):思维导图
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凑400字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三):搞不懂这种书到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推
这么高的评价让我迫不及待要去读这本书,没想到看完之后失望而归,而且深感气愤! 书中以秦制作为串线,从始皇大一统到清末王朝结束。 秦制:古代君王统治王朝的一种手段,具体表现在帝王采取一切措施制裁贵族势力,并且尽可能实现对底层人民的散沙化和扁平化管理,目的是权力集中,最大限度的压榨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以满足皇族的血盆大口。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秦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王朝权力和满足皇朝贵族的欲望,以此付出的代价是苦了底层的劳苦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历史是立体的,仅分析它的优或劣都是愚蠢的。很明显这是一本愚蠢至极的书,它只看到了秦制百姓的苦,妄图通过这一面就否定传承了两千年的悠悠中华历史,在这本书里我只能看到古往今来所有的坏,好的东西是一点也没有看到。 中华两千年秦制文化,现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是在历史长河里,秦制大一统的思想传承至今对我国疆土必须完整有着深渊的影响。 当我看到书作者说“但贞观之治的士大夫仍然是幸运的,至少,李世民愿意陪他们玩这样的形式主义游戏。”的时候,文中还有大量批判太宗李世民的文字,关于那些好的方面只字未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娱乐大众的文字观点已经带偏了很多人。 一些豆瓣短评更让我觉得作者其心可诛,我看到一句短评是这样的 “对历史有一种又大开眼界又绝望的感觉。” 而这无疑是这本由片面的看法所集成的书籍所带来的最直接最可怕的影响。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四):历史不枯燥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至于明清,均是为“秦制时代”。
《秦制两千年》便在16个章节的阐述中带我们一探究竟。全书开篇讲了三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每则故事内容十分有趣且寓意颇深。选取了三个朝代故事,分别为西汉、唐武后时期、北宋。这三则故事可视作全书的引子,也正是笔者所言,全书的内容正是对上述故事的回应。
作者的笔力深厚,引用了专业的文献资料,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横断面,带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历史。曾粗浅的以为历史就是众多重要事件、发生时间和影响作用等简单的“串联”,而真正潜心温读、研究后,你会发当每一段历史事件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将前因后果分析的如此透彻之时,你会真正的领悟“历史会说话”。
读此书时,很有手不释卷之感,因为起承转合严丝合缝,说理透彻,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鲜活。其中,有许多在学生时代常需背诵的人物、牢记的事件,你可以更深入的再次重温知识点。
这种论证、分析结构十分严谨,行文非常流畅,尤其引入了理工类学科常用的“技术分析”、“变量”等结构性,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当然,后续章节的题目也有此“风范”,既幽默,又说理,让你能从浩瀚的中国历史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
掩卷合书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五):标题
三体
三体
我的固执,让你愤怒;我的冲动,让你气愤;我的无知,让你生气;我的歉意,请你接受;所有惩罚,任你挑选;所有要求,任你提出。只要你能原谅我,接受我的歉意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如果你真的生气,请对着屏幕骂我吧。因为我早把耳朵紧贴在手机上,等着你用骂声或是甜蜜的微笑来救赎我如果你真的生气,请对着屏幕骂我吧。因为我早把耳朵紧贴在手机上,等着你用骂声或是甜蜜的微笑来救赎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我的手机会一直为你开着,如果你肯原谅我,随时可以联系我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六):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叹
刚才百度了一下,改革开放以后,2004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据统计,免征农业税、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岁末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有个画面,就是小时候父母去乡里的粮站交“提留”(不知道是否是这两个字,就是秋收之后,父母将一部分自家产的粮食交给国家)的场景,犹记得当时父母交完提留之后和邻居的对话,大多说的就是粮站的工作人员收的时候“整称”(斤两不对的意思),或者说粮站的工作人员如何嫌弃粮食的成色。还记得,那个时候,年底家里杀年猪的时候,杀猪也要缴税,记得那时候,很多人家,真是穷的年底杀猪的钱都没有。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穷得很平均。直到农业税被彻底取消之后,附近的乡亲,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或有硬伤的人家,慢慢的,大家的日子都开始奔小康了。
为什么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这个联想,不展开,想必读过的人都了解。大抵,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有了一定积累了,所以才取消了农业税。
听父母那一辈人说起过,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几年,农村的人才开始不差饭吃。我们的父辈,是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一代,我们这一辈,是走上小康社会的一代,而我们的下一辈,则是一生下来,就是信息时代原住民的一代。这中间的历程,这中间的发展,一言难尽。
我想,如果,这不是终结了两千年来的秦制,我们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秦制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一定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是当时整个社会最发达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否则,秦也无法扫六合一统天下。秦制之下,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还是诞生了很多的盛世的,如果不用经济学的角度,不站在贫苦百姓的立场,那些盛世是一个又一个的巅峰。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诗句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于是,再看那些穿越的小说,觉得是如此可笑。
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点赞吧,看了历史后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们这样的升斗小民,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有多么的值得庆幸。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七):历史会说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至于明清,均是为“秦制时代”。
《秦制两千年》便在16个章节的阐述中带我们一探究竟。全书开篇讲了三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每则故事内容十分有趣且寓意颇深。
一则是西汉东平王刘宇向汉成帝求书遭拒;
二则是武后时期,构陷与杀戮当道,魏玄同以死明志;
三则是石匠常安民和李仲宁拒刻石碑。
这三则故事可视作全书的引子,也正是笔者所言,全书的内容正是对上述故事的回应。
以时间为轴,是事件为横断面,带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尘封已久历史。曾粗浅的以为历史就是众多重要事件、发生时间和影响作用等简单的“串联”,而真正潜心温读、研究后,你会发当每一段历史事件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将前因后果分析的如此透彻之时,你会真正的领悟“历史会说话”。
读此书时,很有手不释卷之感,因为起承转合严丝合缝,说理透彻,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鲜活。
以第二章描写秦二世胡亥的内容,足见作者历史及文学知识的深厚,尤其是在历史书中的标题——胡亥王国的技术分析,既幽默又专业,在面部表情的忍俊不禁中,内心瞬时想一探究竟。从《史记·陈涉世家》的一句“天下苦秦久矣”引出,内容继而讲到秦二世的制度化伤害,进而在到“量化”分析,将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归因于两个变量因素即官吏集团、未驯化的新秦民。另,加之外部原因——有组织的武装力量促成了秦二世而亡的最终解决。
这种论证、分析结构十分严谨,行文非常流畅,尤其引入了理工类学科常用的“技术分析”、“变量”等结构性,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当然,后续章节的题目也有此“风范”,例如明太祖猛于虎、同光中兴的逻辑等。
掩卷合书后,还有意犹未尽之感。认识任何事物,包括历史事件都应从全面的角度与层次去考量、去理解、去分析,达到精神认知的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历史作为参照系,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前行中汲取历史的力量!这才能助你成长为有智慧、有思想、有行动的人!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八):读史书,明道理
读书总是要宽泛一些好,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论调,在你的思想认识里相互碰撞,你会从疑惑中,找到不一样的答案,丰富的你知识体系。
《秦制两千年》就是一本与我以往对历史认知有所不同的书。我以前认为朝代更替就是因为君王没有保持开国时的一贯的亲臣爱民,当有所成绩就会得意忘形、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而致。要不怎么会有“大秦一统”“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可是《秦制两千年》把这些都总结为”换汤不换药“的君王统制社会的自然发展结果,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添加几条,减少几条,完善几条而矣!
《秦制两千年》中提到的“秦制”是这样子的:1.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的统治基础。封建贵族有可能与皇权正面博弈,形成较为稳固的契约或类契约关系,进而有可能诞生私有产权之类的概念。但官僚集团一方面是皇权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与皇权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能形成稳固的契约或类契约关系。秦制追求的是“莫非王土”和“莫非王臣”。2.皇权与官僚集团在施政中的主要诉求,是尽可能提升汲取人力与物力的强度与总量。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致力于消灭一切影响力的人与组织(包括控制、消灭官僚集团内部的“朋党化”),追求散沙化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从这两点看,从秦开始到清的消亡都是围绕这两点进行的。我们现代要求人民有理想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而那时都希望人民没有信仰只有服从。秦制源于商鞅的“理想国”: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和韩非子的“理想民”:五蠹与六反。
《秦制两千年》选取着秦、汉、三国、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的十六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了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唐宋的繁华只是一个都城,几个城市的繁华,百姓也只不过是活在“能活下”的低水平要求下。就是在盛世的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也下发诏书:“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如果不是朝廷赋役逼得百姓活不下云,谁会狠下心来自残?如果不是自残现象已经很严重,李世民也不至于下这样的诏书。更又趣的是魏征直谏与李世民的纳谏,只是心照不宣的纳谏游戏,只是李世民稳固自己帝位的合法性。而帝王汲取财富的手段更是一成不变的赋役和通货膨胀(发行新货币,刘备时期的“太平百钱”。唐高宗的“乾封泉宝"、唐肃宗的”亁元重宝”)。
也可通过《秦制两千年》学习文言文,因为书中引用大量的文言文随后又注解,如果你认真的读完文言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提升。作者写作也算是严谨,每个引用都注明来了出处。不说好不说坏,只是对历史一个全新拆解。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九):秦制之下的“万骨枯”
启风/文这几天,听不少关注“短史记”的朋友感慨:谌编终于出书了。他们不知道,其实《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已经是谌旭彬老师的第四本书,前三本《权力脸谱:中国历史名人的假面舞会》《汉朝:被掩盖的真相》《中国:1864—1911》,分别出版于2009—2012年。
算起来,谌老师差不多十年没有出过新书了,怪不得很多人都误以为这是他的处女作。
谌老师为什么迟迟不出新书?我2013年入职腾讯时,就问过这个问题,记得他的说法是,之前三本书总共赚了不到5万块,没什么意思。接下来的几年,不断有出版社、出版公司示愿意给“短史记”文章结集出书,可都因故夭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谌老师在持续的阅读与写作中,对自己的要求愈来愈高,认为没有真知灼见的内容,实在不必成书。
粗略一算,谌老师在腾讯十多年,先后主持“今日话题历史版”和“短史记”,写过的文章至少有1500篇,这些文章在“疑今察古,鉴往知来”的主旨下,大都因应时事、视角独特、史料扎实,同时冲击读者旧有认知。
他业余经营的“史料搬运工”,少了公司、业务等因素的影响,选题、篇幅更加自由,在简短标题后,都是言之不尽的沉思。
谌老师关注范围很广,以至他想写一本书是既容易,也困难。容易的是他能写的选题太多,困难的是要找出其中读者有兴趣,又能顺利面世的内容。新书最终敲定剖析“秦制”,就是经过了多方权衡。
我从2013年到2019年,与谌老师共事六年,知道他对“秦制”的思考由来已久。谌老师有几大爱好,一是看NBA,二是追布袋戏,三是随时翻阅手机里的《三国志》,对于三国史事真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曹操为什么能赢袁绍?刘备是不是比刘璋更受益州人欢迎?蜀汉百姓为什么思念诸葛丞相?大约都是他勘破秦制秘密的突破口。
从《秦制两千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曹操比袁绍更狠,他制定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屠城令,摧抑豪强后向百姓征重税,实行等同于农奴制的屯田;刘备比刘璋残酷,发行“直百五铢”搜刮民财;诸葛亮严刑峻法之下,蜀汉一度实现了官民“均贫”,使得百姓没有怨言。
我们从小说或教科书上看到得则是——曹操唯才是举、刘备深得民心、诸葛亮爱护百姓。
图:一枚重量可能还不及五铢钱的“直百五铢”,被蜀汉政权规定了百倍于五铢钱的价值
谌老师以其对三国史的熟稔,配上研读近代史、当代史的心得,再去看两千年秦制,就没有任何新鲜事可言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其终极目的无一不是向百姓敛财;长安、开封等古代大都市的繁荣基础都是对百姓的残酷榨取。
由《秦制两千年》这本书,我们除能了解历朝“秦制”概况外,还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读史视角——从被统治者,而非统治者角度看历史。
中国绝大多数历史书籍,从传统史书、学术著作,到通俗讲史,展示的都是帝王将相,很少有人关注那些争权夺利背后,老百姓生活受到的真实影响。有时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通常表达的意思也是为实现“功成”,“万骨枯”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比如,人们读《明朝那些事儿》,看朱元璋白手起家,一步步打败群雄,统一天下,常常不由得激动万分,而不管他当皇帝后以“猛”治国,官员、胥吏、百姓,乃至一千几百年前的《孟子》,都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思念前朝。
又如,大家看《雍正王朝》,自然代入胤禛,见他斗倒了八爷、十爷,终于登上皇位,只觉大快人心,完全不会去想雍正“密折治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读者要是通过《秦制两千年》,能打破一点心中对两千年传统中国的幻想,减少一些对帝王们的代入,谌老师的十年耕耘也就不白费了。
《秦制两千年》读后感(十):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两天一口气读了《秦制两千年》,一边翻书,一边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耳边挥之不散。
书里的结论很直白,秦皇汉武也好,唐宗宋祖也罢,这些开疆拓土的古代君王,建功立业的关键不在于自身有多超凡不群的雄才大略,更在于他们设计出一套政治和财税制度。这套制度相比竞争对手,可以更加有效地从被统治群体中汲取人力、物力、财力,进而成就一番霸业。
话说回来,如果把设计和实施“汲取制度”也算作雄才大略的一部分的话,那上述结论,文辞上可能要略作修正,但无损主旨,即“吸星大法”是驭民之术、成王之道的精髓。
从行文看,作者完全没有弯弯绕绕,循循善诱,而是开篇早早抛出结论。接下来,整本书的论述都试图为论点提供佐证。
商鞅变法,辟秦制之源,以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把民间社会改造成原子化、扁平化的散状结构,便于控制。
刘备在益州,铸造“直百钱”,重量仅相当于旧币3-4倍,法定面值则是旧币100倍,强制老百姓使用新币,解决新政权财力不足的问题。
北宋设置的衙前差役,规定乡里最有钱的人家要优先服差役,因为承担衙前差役要遭受各种盘剥,往往败家破户,导致百姓甘于贫困而不敢求富。
最生猛的要数朱元璋,美其名曰“使民复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百姓圈定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在此之外,就是逸夫和游食者,大概率要犯罪的。为了避免出现逸夫,群众有义务互相监督。比如,做农民的,没有特殊情况,每天不能离开自家方圆一里地,何时早出、晚归都要告诉邻居。
让我有点弹落眼睛的是唐太宗跟谏臣的“躲猫猫”。李世民纳谏与魏征进谏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为前者树立起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千古圣君的光辉形象。而事实却是,唐太宗经常对群臣谏言“虚心接受,拒不悔改”。
作者举了修葺洛阳宫的例子。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修洛阳宫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劝谏皇帝不要大兴土木,作罢。隔年,又谋划修洛阳宫。这回轮到民部尚书戴胄表谏,理由相似,人民穷苦,国库空虚。太宗表扬了戴胄,但同时依旧把洛阳宫修筑起来。之后,皇帝“似乎又受不了满朝士大夫的议论……,痛骂了负责工程的官员,将其免职,然后狠心把刚落成的宫殿拆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唐太宗并非把洛阳宫拆了。《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写道:久之,竟命将作大匠窦璡修洛阳宫,璡凿池筑山,雕饰华靡,上遽命毁之,免璡官。充其量,唐太宗是把新修的假山池塘等毁了。事实上,皇帝临幸洛阳宫的次数不算少。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载,太宗皇帝贞观十一年、十五年、十八年、十九年都到过洛阳宫,有些年份还不止去了一次。
看完李世民的故事,不由得脑海里浮现出那句流传甚广,假名于胡适的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这话只能算半对,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力打扮小姑娘的,这个资格仅属于胜者、强者。
跳脱具体的文本内容,作者采用立论先行的写法并非没有风险,有点像失去了平衡的跷跷板,重量都落在天平的一端。难免有为了证明既成观点,强行塞入论据的嫌疑,也容易陷入自我强化的循环中。
在分析科举制度时,作者认为它是秦制最重要的一次完善,给普通读书人造成了一种幻想,“我有机会进入体制,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分子”。站在士子立场上,这种功利化的解读失之武断,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因子。从《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横渠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文化浸染下的家国情怀、天下精神无疑具有很强的非世俗性和超越性。
凡此,不再详举。
若要吹毛求疵,作者遍数秦制下民生之多艰,能把同期非秦制社会平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加完备了。当然,这不是一本非学术读本的任务。
前几日跟同事闲聊。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暑期公婆坚决要回趟老家,不得已召唤爸爸来顶班照看娃儿。早两年,她父母一直在上海帮忙带娃,去年才回老家照顾年逾近九旬的外祖父母。
她外祖父,因工伤常年瘫痪在床,她父亲每天要帮他翻身,伺候下床,推车外出晒太阳。说到这,同事不禁叹了口气:今后我们养老,怎么办?
“卖房养老”,我几乎脱口而出。
在大城市,一辈子辛辛苦苦买套房,好不容易还清房贷,转眼就到了要认真考虑养老的年纪。历史的某种循环往复,有时候真让人有种力不从心的巨大幻灭呀。当然,做此类比,极不公平。毕竟,如今物质之昌明隆盛,对个体价值的尊崇,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暑期,新三座大山中的一座,似乎开始有了崩裂的迹象,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