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读后感摘抄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读后感(一):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光明的
书中作者讨论了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抛弃了常规以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基础的经济理论而试图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符的新经济理论。通过新结构经济学,我们将能够正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解决现阶段的诸多问题,并合理规划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事实上,这种新经济理论极具实事求是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济学领域的一次大胆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着眼于建设属于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时,中国经济将会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令人羡慕的伟大成就。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读后感(二):林毅夫定义中国新经济思想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读后感(三):解密政策背后的经济原理,中国背后有高人
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国家之间经济差距逐步拉大。二次世界大战后,落后国家尝试各种手段发展经济,形成了丰富的转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经济理论虽然能够发现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也能解释其中原因,却无法指导经济改革。作者认为这是西方经济学误把经济结构当成外生因素导致的。直接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决定经济结构的外生因素没有变化,导致新经济结构无法延续。
为解决转型问题,作者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结构是内生的,只有改变影响经济结构的根本外生因素,才能达到改革目的。作者认为影响经济最根本自变量是要素禀赋结构。发达国家拥有更丰富的资本和技术。因此,资本、技术的相对价格较低。导致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塑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而这种经济结构下,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发达国家经济领先的根本原因。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逐步改变要素禀赋结构。首先,发展中国家需要发现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进而,通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的制度安排,将隐形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势,转化显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比较优势,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本和技术禀赋。而资本和技术禀赋的增加,逐步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催生出新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最终,在新要素禀赋结构和新经济结构的共同做用下,提高一国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精准把控要素禀赋结构,并伴随着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不断调整。因此,作者认为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同等重要。
作者分别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国家维度验证其新结构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基于该理论,作者给出了中国新时代经济转型的发展建议,涵盖政策、金融、国际关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作者将新结构经济理论,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人朴素假设之上,让其理论具有更大的普适性。又提出一个演绎和三个归纳的研究方法,给新结构经济学以严谨的逻辑内核。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读后感(四):中国,一块将被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发现和挖掘的绿洲
林毅夫是坚定的中国多头。
研究经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经济是一国之基础,落后就要挨打。对于摆脱半殖民地没多久、并在现代取得显著经济进步的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会平稳顺畅、面对强敌环伺的国际环境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能否有自己独创并被国际广泛认可和推崇的用来解释并复制中国经济现象的经济学理论出现,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唱多做多的林毅夫早在1979年,就将这份使命和责任背在身上向无比宽广和光明的未来游去。林毅夫在书中用无比诚恳而又略带寓言性质的语气说道,新的理论来自新的现象,中国的发展奇迹不能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是一个有待深挖的经济学理论创新金矿。
过去的二百年,欧美一直都是经济中心,这也与欧美方兴未艾的经济学思潮重叠。工业革命率先在欧美完成,由此欧美几个主要的国家完成了产业升级和原始财富的积累,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享受技术领先、密集资本和全球市场带来的红利。用欧美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能恰到好处地解释在欧美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也能很好的指导经济发展、解决经济问题。
其余发展中国家也想由陪跑变领跑,或者由落后的陪跑变稍前的陪跑。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药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差的原因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它们没有高收入国家所具备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受保护的产权。所以,为建设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经济表现,当时提出的建议是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同时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财政稳定化来取消政府对市场的各种干预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很多国家遵循这种转型策略,但造成的结果却是经济发展的崩溃、停滞和频繁的危机。由欧美经济学家发明的经济理论失灵了,解药变成了毒药。发生在俄罗斯和很多东欧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寻租腐败的现象比转型前严重,生产效率比转型前低。新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带来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崩溃、停滞、危机不断。究其原因在于,适应性出了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病症和发达国家的不一样。
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何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造上苍白无力?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理论来自发达国家,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是条件不同的内生结果。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很密集、技术很先进的产业,是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经过两三百年的资本积累,资本相对丰富,因此,在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面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性是什么?资本极端短缺,因此,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面没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若发展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离开了保护补贴就活不了,例如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主流发展理论没有认识到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内生因素决定的,只看到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低,在没有改变导致内生结果的外生原因时,就去发展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拔苗助长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中国采用了与之完全不同的转型策略:双轨制渐进式转型。与“休克疗法”不同,中国没有全盘否定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让政府这只无形的手也参与进来。一方面积极建设国际市场所需的各种软的制度和硬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让政府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因势利导作用,把自己能做好的产业做大做强,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让中国有效地利用了后发优势,走出了独特的复兴之路。中国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同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起初,中国的基础建设十分落后,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可是,要同时在全国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在这些区域内把基础设施建设好。
双轨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的这种双轨制渐进式改革在20世纪80-90年代曾被认为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当时主流观点认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次性消除所有的市场扭曲和政府干预。
但中国通过长达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扫除了很多人的质疑,有预期落差的结果总是最打人脸。违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双轨制渐进式改革为什么会成功?主要是因为:这一方式对改革前优先发展的违反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给予转型期保护,有效维护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政府放开原先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准入,并因势利导促其发展,使经济得以保持可持续增长,这些部门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到城市工业部门就业,而且,符合比较优势的部门的快速增长还积累了资本,使原先违反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变成了符合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转型期的各种保护补贴从雪中送炭变为锦上添花,可以逐渐减少直至取消。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是必然存在的,尤其在转型国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也需要有为的政府来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市场有效要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要以市场有效为依归,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最主要的经验,也是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低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所有经济结构和结构变迁的问题都是内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不一样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相对丰富,其产业会集中在资本相对密集的区段,并且采用资本相对密集的技术来生产;反之,资本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则会集中在资本使用相对少的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并采用资本使用相对少的技术来生产。
同时,对一个经济体来说,从任何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出发,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比较优势的变化,这个经济体就会像赤松要所描述的那样,不断进入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并且采用资本更为密集的技术来生产。并且,随着资本的积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本密集度提高,所用的技术也会资本越来越密集,规模经济变得越来越大,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需求和风险不断增加,对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各国要发展,就需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不能按图索骥,生搬硬套,干坐在金矿上挖煤矿的事情。
过去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快速追赶发达国家,不顾要素禀赋结构的实际情况,拔苗助长去发展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说在资本很短缺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大规模的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等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些产业看起来很先进,技术也很好,实际的结果是发展起来的产业没有竞争力,需要保护、补贴才能生存,反而拖累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经济发展从表面上看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收入水平要提高,基础是劳动生产力水平必须不断提升。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现有产业的技术必须越来越好,每个劳动者能够生产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的产品;二是必须有新的附加价值更加高的产业不断涌现,可以把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资本剩余将会越来越多,劳动力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挑战从来不会结束,只会换一种新的形式出现。面对新的挑战,中国要实现新的百年目标,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政策上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着力营造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要维持企业纵向流动性;要理直气壮地利用产业政策来支持新工业革命;也要继续扩大开放。这是林毅夫书里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