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精选

2021-09-15 00:24: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精选

  《让世界听懂中国》是一本由王冠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一):我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在使用我们。

  如果说象棋代表一场一决胜负的战斗,围棋则更像一场持久的战役。……象棋教给我们克劳塞维茨的“重心论”和“决胜时刻论”,开局就在棋盘中心展开厮杀,而围棋教给人们战略包围的艺术。……象棋培养专一思维,而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论中国》基辛格 节选自《让世界听懂中国》 之所以节选了书中引述的基辛格的《论中国》这一段,是它很好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综合论点:政治思维的体现。 每个国家——或者说政府,都希望自己是强大的,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但这种强大通过怎样的方式被表达出来,决定了人们的聆听方式。这本书的作者王冠,曾任央视驻美国首席记者,用媒体角色的视野向读者提示了中国应该寻求的政治语言能力。 除了有关于南海问题、美媒论调、台湾问题等论点的媒体语言讨论,王冠也浅析了中国教育和新闻传统在世界舞台上的弱势。如果中国想要在舆论上获得肯定,仅靠外交发言人是不够的,媒体也需要更符合国际听读习惯的言论能力。就这点而言,这本书给媒体人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对一般人而言,也有助于了解一下什么叫“推特治国”(笑)——即媒体影响。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句话:我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在使用我们。 撇开所有,单说辞令的选择,不单是塑造了语义本身,也塑造了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二):《让世界听懂中国》——一名儒雅书生化茧成蝶的心路历程

  我将会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去陆军服役5年,之后成为一名警察,然后做私人凶杀侦探,再做侦探,然后成为一名检察官,再去追逐我的兴趣做一名埃及古物学家和天文学家,然后我就退休了。退休后我会成为一名法官,然后如果国家真的需要我,我就竞选总统。”10秒!一个11岁的孩子就天马行空地描绘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之旅,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位小朋友的名字叫米莉亚,2017年2月,她发了一条支持特朗普的视频一夜走红。 这是王冠在《让世界听懂中国》,为了说明东西方教育差异而举的一个小例子。 王冠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持人,主任记者,国际时事评论员。央视前驻美国首席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第十一届中国日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军人物”。 在《让世界听懂中国》里,讲了五个主题,分别是: 一、“南海,怎么被西方炒作成了一个问题?” 二、“拆解美国媒体” 三、“西方如何塑造中国” 四、“怎样让世界听懂中国” 五、“美国真的胸怀世界?” 在“中国国家形象如何被西方塑造”主题里,他揭露了西方媒体塑造中国的六大套路:话语联动、“反共”框架、名词构建、自有偏见、议程设置和双重标准。 在书中,他第一次毫无保留地跟大家讲了个人经历:采访基辛格、克里这些国际政要的台前幕后,他学习英语的秘笼和做新闻主播、记者的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国防部前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说,“假如你是一名传播学研究者,这本书将为你揭示美国操纵媒体、引导舆论的幕后黑手;假如你是一名新任驻外媒体人,这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位中国媒体人在海外的工作艰辛;假如你是一名国际关系从业者,这本书将为你分析中美关系的舆论环境和软实力比拼;假如你是大学学子,这本书又将为你展示一名年轻记者的艰辛实践,体现一名儒雅书生化茧成蝶的心路历程。”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三):【冠哥的8年与248页 以“正话反说”解决国际传播的二律悖反】

  下午一气儿读完,对国际传播领域的前辈师哥油生敬佩:不论克里、赖斯的专访,还是电视辩论前后的广院人素养,这些梦寐以求的机会读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爽!

  参加学术论坛时对中国人发言的感受与反思也很真切——“再高深的学问,也可用通俗化的语言阐述”,“文科黑话”客观上讲是同行之间交流的慎思谨言,但“破圈”传播时一定要懂得“大道至简”的规律,尊重并理解受众的非专业性困顿——开学典礼上校长们“地气儿”式发言,阎学通一类的国关学大师风靡b站已用实例证明可行。含糊不清难以通俗就是懂得不透、功夫不够,亦或是压根没意识到“何种为讨巧”。回归书中以Trump的话语样式谈口语传播的启发无非是:“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读毕,瞬间回想感受最深切的几章节为:同理心之“接着说”、小词要配短句、排比又要“低调”,以显“明退暗进,以退为进”;最最主要的是主观上敢言、和有意识地琢磨语言形式,“内容为王”或是昨日基底,“堂皇门面”当配今日雄篇;

  同时,在西方“名词构建、话语联动“的宣传技巧三板斧下,我们“正话反说”的逻辑也倒能思考出一些殊途同归:与其老生常谈地借鉴西方媒体,东施效颦式模仿“幸存者偏差”,半岛和RT的失败案例反而更值得思考——一个有钱任性,财大气粗,却失了广大受众,迎合精英,最终入不敷出、铩羽而归,再次辅以央视的“王冰冰”效应:讨好很重要,受众于媒体是衣食父母的关系、是鱼儿与水的关系,鱼儿的使命自然是要增添水的活力,但绝不可脱离水的根老做跃龙门的“梦”——宁可媚俗先活下去,也不可颐指气使地说教、想当然。其中的道理似于经济发展为本之于如今中国,学会讨喜再上价值;

  另一个俄罗斯的RT电视台则更含有积极意义,以“悍跳”狼人的视角广泛存在于大众的“猎奇”视野之中,最终的失败不能归咎于媒体,更多是外力的介入。以此两家所反思中国国际话语样态的调整逻辑当是:改说教、吸眼球、讲故事、简逻辑;形式上不如先模仿,说起模仿与借鉴,中国擅抄的智慧自言第一无出其二!

  作为一名语言传播的小学生、初步实践者深知这些理论技巧下的说易行难,其实说的再多,至于解决,倒与处理“二律悖反”的逻辑一样——“敢于试错”makes perfect!

  在乎“情绪”相通,而非逻辑和内容;同时做好冰山1/8的尊贵

  大道至简的智慧 不求“全面” 集中说好2-3点

  毕业典礼发言

  离校前一夜

  冠哥一定来过的钢琴湖畔 留恋❤️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四):如何面对国际新闻里的“真刀真枪”

  王冠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同事,在国际新闻一线工作了10多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听驻京西方记者,在讲述有关中国的故事。

  困扰王冠许久的是,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中国人的认知是由那些西方记者来定义的,在国际舆论中,中国人的声音跑哪里去了?

  王冠在《让世界听懂中国》这本书中,为读者展开阐述了国际辩论中的细节,如何有理有据的应对西方对中国的指责。

  这是一本并不难懂,却让每一个读到的中国人胸口发蒙的书。书中涉及到的细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难以想象唇枪舌战中的刀子,有多么扎心。

  白岩松这样评价这本书,“但愿它能成为历史回望当中的一个路标,并帮助我们起码少走一点点弯路。”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也对这本书做了高度评价,推荐无论是传播学研究者,还是媒体人,都应该读一读。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认为所有的家长都应该与孩子共同读一下这本书,毕竟提高中国在国际中的声音,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王冠也针对此,在书中有独到的建言:

  在话语争夺战中,西方媒体惯用的妙招便是“名词构建”,他们对已有的概念作出新的描述来模糊民众对原有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另外一种方式便是“话语联动”,美国的官方话语,媒体话语和学术话语,他们共同构成了“外宣复合体”,

  而美国民众在平时很少接触到异族媒体,很容易被美国媒体掌控。

  王冠对西方媒体的造势能力有切肤体验,他因此养成了一些习惯,以保持对新闻事件客观冷静的判断:

  在与其他国家交锋时,要注意:

  正如王冠在美国纽约采访基辛格时,基辛格说的那般:

  “我们不应该要求中国和我们一样行事,同时中国也不应该期望我们在所有方面都像中国那样行事,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让双方都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社会。与此同时,我们都在行驶向相似甚至相同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协同前进,和而不同。”

  是的,协同前进,和而不同。无论基辛格是否孤掌难鸣,我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让世界听懂中国》读后感(五):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样子吧

  刚上初一,他每到周末就踮起脚尖探着脖子,挤进“英语角”的人群,试图用刚学到的英语和当时罕见的老外交流。高一,他参加省里组织的活动,到澳洲游学。大三,他获得“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大四他在美联社北京分社实习,毕业后进入央视。

  但这个叫王冠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进了央视,但前面的路却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几年后,王冠被派驻到华盛顿做驻外记者。

  “麻烦”就这样出现了。

  虽然是国际新闻专业毕业,但作为驻外记者,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王冠就利用业余时间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原本以为这是一段快乐的学习时光。没想到,这竟然是他在美国最灰暗的阶段。

  他在班里被孤立了。因为他是中国人,还是央视的人,所以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同学和老师就被要求离他远点,更要处处防着他。

  从2011——2019年,王冠做了8年的央视驻美国首席记者。在学校的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回国后,他把自己亲历的中美大事,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了《让世界听懂中国》一书。

  书的开篇导言,王冠记录了自己初到美国,因为身份被排斥被孤立的经历。当然,个人境遇和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过程比起来,王冠全书的着眼点是后者。

  作为记者,王冠不仅向国内忠实传递一线的真实情况,更以媒体人的视野和责任感,采访高官政客,和学者公开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更回击不怀好意的对我们国家的造谣和歪曲。

  他说,要让世界听懂中国。“其实,中国是世界的盐。”

  《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切入点是南 海问题。王冠首先详细剖析了南 海问题是怎么成为一个“问题”的。而且,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美国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在电视台的辩论——说明,如何解构由美国媒体学者政客三方配合编织的话题和谎言。

  通过对当时美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王冠发现,美媒的观点90%是和美政府高度一致的;美媒援引的美专家学者的分析,是中方专家学者的5倍;被援引的美国专家学者,大量来自同一家智库,而这家智库的背后金主,就是四大军火商。自此,一个完美的论证闭环形成了。

  验证一个原本就相信的观点,比接受一个相反的观点要容易得多。

  不得不说,西方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性,绝对值得学习。他们通过熟练的固定流程,利用自己话语权,将一切打造成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而受众接收起来也自然流畅,浑然天成。

  这也是当下美国人对立撕裂的原因。我们看着迷惑不解,但却正是媒体“打造”的结果。

  当然,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他们更是不遗余力。比如“黄祸”这个词,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被侮辱性地戴在了华人头上。时至今日,各种不公正待遇、隐形歧视仍然根深蒂固。王冠在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这背后有无处不在的FBI的突然出现,也有电视电影中长期稳定刻意塑造的“特殊”形象。

  不可否认,英美媒体在舆论传播方面是非常“专业”,各种双标话术玩得飞起。比如,利用中英文的不同语境,将我们使用的中性词,故意翻译成他们语境中的贬义词,使他们的受众对我们产生极端邪恶的印象。

  同时通过四种手段,“利用评论借刀杀人”“新闻主消息以负面表述为主”“先画靶子再射箭”和“矮化引述”等,“高超巧妙”地为西方世界“打造”他们“需要”的中国形象。

  这就是话语权。对于英文媒体的优势,王冠做了很客观的分析,这种话语权还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我们要顺势而为,用对方的矛攻对方的盾,而不是在对外交流中自说自话。

  “让世界听懂中国。”报道过两任总统,面对面采访过基辛格、克里等顶级政客的央视驻美首席记者王冠,第一次从修辞话术和内容逻辑等细节层面,提出来构建中国报道的七大建议:拓展话语维度、尊重国际传播规律、诉诸同理心的“接着说”、重视“形式”、多用“小学生”词汇、善用幽默和修辞、给孩子补堂说话课。

  这些建议不仅在对外交流、树立国家形象上是非常有益的,对我们普通人在日常交流中提高沟通效果,也是非常实用的。

  而书中引述的中英文辩论实录,以及对美国政坛高层的采访全过程,展示了王冠极致的专业性,也满足了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人的好奇心。

  最后,在美国生活8年走访40多个州的王冠,也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美国。美国不但有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大都市,更有数量庞大占地辽阔的大农村。当年特朗普打败希拉里,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大农村对大城市的胜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