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05-17 22:1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经典观后感有感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是一部由郦波 / 陈文茜 / 陈铭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观后感(一):自来水必须水一波~五星强推

  偶然到央视国际频道的新节目《世界听我说》,不得不说节目舞美真是不错啊,又好看又有气势。算是最近看的几个国内原创综艺数一数二的吧。

  《世界听我说》节目里的参赛选手都是常年居住海外的华人,辩论的话题也都蛮接地气的比如“当代社会男性女性压力大?”(我想说我压力大,哈哈)对了,最近官宣好像说,蔡依林也给节目选手点赞了,这个可厉害了。

  哈哈,说实话感觉听这些高学历文化情怀的人唇枪舌战,还能学到蛮多东西的,推荐哦,五颗星!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观后感(二):生命意义

  。身为才毕业留学生,第一位选手以生命的意义为论题展开讨论深深触动我的内。我也曾“潇洒”地转身离开,踏上求学旅程,而忽略掉母亲舍得眼神。每次都安慰妈妈说再有几年就毕业回家了,没什么舍不得的,你快回家吧。妈妈从来不曾在我面前落泪,后来才听说,我妈默默的站在机场看着一架架飞机起飞,说要等我那般起飞。 周俊伟说起最后一次和姥姥的分离时,过往的一幕幕也在我眼前浮现, 这才意识到,自己时间,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人的忽略。泪目。希望大家也可以珍惜时间,珍爱身边的人。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观后感(三):看了两期节目就收获颇丰了

  首先,节目在选手海选环节用了演讲接龙这个考验方式。出题人围绕一个主题说一段话,话音刚落,选手就要接着讲下去。在这过程中,组织语言能力逻辑能力、传达能力,以及能不能用真情打动评审,都是很考验人的。

  接着,还要动之以情,要用自己的故事成功打动评审。这里还可以听到来自海外华人的心声和故事,其中马来西亚选手许佳麟给我的印象深刻。他在真情打动环节提到,移民去的家族很多代都保持着全家人过春节的传统,整个家族能聚齐两百多号人一起。跟他们相比,现在很多国内的家庭对春节的情感都淡了,有时候连十口人都不到的家庭也没有办法在春节团聚,这点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观后感(四):颠覆传统辩论赛的一档节目

  在央视近期的节目中,可以说是比较让人比较耳目一新的一档了。虽然是辩论赛,但颠覆了传统辩论赛的套路比如说第一期是抢位赛,考验选手的方式很特别。采用了“演讲接龙”“真情打动”“立场反转”等创新方式考验选手,如“立场反转”要求选手在演讲的前30秒从某一观点切入,又在后30秒以相反的立场阐述,以此来考验选手的应变能力和即性表达能力,让选手瞬间“精分”,很有趣。

  节目的赛制也很特别,辩客团的排位设计采用金字塔式,位于塔顶的是擂主宝座,分数最低将置于塔底。直观残酷的座次设置、胜者为王的通关之路,给参赛选手施加无形心理压力的同时,也激发了选手不断向上攀登的激昂斗志。

  按照选手的表现可以获得不同的初始分数。两位导师陈铭、林正疆为了抢夺出色的选手,不惜互怼,开撕,现场很热烈。

  参与的选手也有特别的背景,其中既有充满激情的大学生、逻辑缜密的博士,也不乏大有名气的艺术家,甚至退休的市长。通过他们不同的海外阅历,带来了多元的观点碰撞。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观后感(五):关于“高学历女性成为全职太太是/不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辩题

  写多了就成了剧评……看了几期,好不好看取决于当期的辩手的水平,所以不知道怎么客观评分。这个分给这一期。今天的辩题“高学历女性成为全职太太是/不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蛮有意思。一开始观众支持反方“不是浪费”的比较多。而开始辩论之后特别是一对一辩的时候正方掰回了比较多的票数。但总体上双方的观点都蛮“正”的,即支持和呼吁女性不要受到社会和家庭的禁锢,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己做选择。如果高学历女性出于自己的选择(就是想要全程参与到孩子成长中,而不是为了家庭比如为了丈夫而妥协,这很重要,毕竟养育孩子是双方的事)选择做一个全职太太,那么社会也不应该责怪,这是个人自由的选择。但我想当一个女性追求着“高学历”并达到之后,她其实是想要对社会有更高的责任的吧。但说回来,题目本就有偏见,只拿“高学历女性”出来讨论,如果是站在“一个人在家里成为全职是不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的角度想的话呢?(不过也只有这样才有辩论的点,所以只是观点的辩论,不应该存在歧视)。又说回来,“社会资源浪费”又是什么意思,一路成长以来所获得的资源和帮助是为了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那这个更好是对自己而言还是社会而言呢,如果是社会,这个社会值得吗),但我们是个“人”,不是一定为了要对社会做一些“贡献”的“工具(因为你怎么样所以要怎么样,这同样是一种偏见和不平等)……………(我不站哪一方,只站观点,而且就我这个逻辑和表达水平,不适合辩论……

  《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观后感(六):挺不一样的辩论节目

  昨天晚上的《世界听我说》我是和家人一起看的,说实话从内容来说很适合全家人一起看,节目中每一位选手轮番上证,根据自己抽到的题型答题,然后由两位导师选择这位选手是否加入到自己的队伍。语言类节目竟然让人这样有紧张感。印象很深刻的选手有周峻纬,说实话真的特别像“吴亦凡”,听了他讲的“生命的意义”,很有感触。人生不是一道加法而是一道减法,特别触动了我的内心,外出求学多年,我的脑子里面全部都是升学、出国、工作……往往忽视了亲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爱,在国外上大学期间,爷爷病重,我甚至都来不及见上他最后一面,这也成了我心里的遗憾。听了他的演讲,内心就像“嘭”的一下被撞击了一样,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吧。因为他的讲述,后面每一位选手的演讲我都没有错过,或许在每一位选手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他们讲出来的不仅使他们的故事,更是我们大家的故事。

  因为之前总是看《超级演说家》《吐槽大会》《哈喽90后》之类的语言节目。从《超级演说家》,很多语言类节目想雨后春笋一般相继而出。其实央视做语言类节目的历史很长,但是节目的的亮点特色相对来说少一点,风格四平八稳。之前看到在电视上面宣传第二季的《世界听我说》,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在于它的赛制上,把“海选”的情节融入到了节目当中,观众大多都喜欢一个热闹,看到这么多风格迥异的华人在舞台上讲述自己故事或者阐述一个论点,是相当感兴趣的,这一点有点像“中国好声音”,很多观众最大的好奇点就是导师是否会留下这位选手,在传统的辩论赛制上增添了晋级和淘汰的环节,观众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前不久是在辩论圈的公众微信号上面看到了节目的相关消息,里面除了熟悉的大神“陈铭”和“林正疆”担当导师,还有郦波老师,陈文茜老师当嘉宾。当时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气息。陈铭和林正疆不用说了,都是“最会说话的人”,之前看《奇葩说》认识了很多会说话的人,往往口出金句,我常常跟我同学说:为什么我说不出来的话?他们说出来了,说的那么好,还说的那么漂亮!这个时候我同学就笑话我:你要是能说出来,你就是大神了!语言这个东西越想越奇妙,“会说话”常常被形容那些口才了得的人,会说话+有文化,我想这档节目最有看点的应该就是它语言的深度吧。

  作为一个校辩论队的成员,对于辩论圈里面的“名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辩论”这么学术的活动一般都过于偏小众化,之前我加入学校的辩论队时,我的家人不是很理解,他们觉得在大学的社团多参加一些艺术类的社团更有意义,而“辩论”在生活上面的意义无非就是和父母“争辩”时占上风,让他们无力反驳。我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是这样想的。其实我想说的是辩论这种东西与其说是一种“争辩”不如说成一种对于事物的“思考方式”,有些事情往往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在不同人的眼中只是有不一样的标准和原则。“辩论”其实是一种训练逻辑的方法,像节目里面的选手赖长生,逻辑清楚、口才相当了得,我翻看了他的介绍,原来他是多次辩论世锦赛的全程最佳辩手。再看看之前的马薇薇,同样辩论出身,我想说的是会说话的人未必擅长辩论,但是辩论的人一定会“好好说话”。这档节目还只进行了2期,希望在后面的节目看到更优秀的选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