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们知道我来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她们知道我来过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4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们知道我来过的读后感10篇

  《她们知道我来过》是一本由张大诺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一):记者良心

  张大诺原本是一个记者,现如今是一个坚守了十来年的志愿者,仅这一点我便发觉他曾作为记者的良心。

  可能是由于做新闻出身,在文字上的修饰可谓是少之又少,但是朴素的语言配上简单故事却也是合适的。

  我们终将成为她们。这句话说得极好,时光的洪流里,谁不会老去,我们可能会生病,会失去记忆,甚至没了思维。我曾无比害怕那一天的到来,也曾无比幼稚地想过,到了一定年纪就死了算了,其实我们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属于那些活下来的人,我们的子女朋友。最好的终点就是安静地在暖阳里的摇椅上静静地逝去。

  能听到老人的唠叨是多大的荣幸。至少她们还活着。我也开始审视自己对奶奶态度,我怎能与她顶嘴,怎能看着她抹泪,怎能不照顾她?我们都该珍惜亲人在我们身边的日子,毕竟,今生的缘分过一天,便少了一天了。

  另外,此书对于从事老人服务志愿者来说也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指导规范书,对每一个天下的子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二):她们知道我来过

  这几天小镇又进入了雨季,昨晚温着雨声看完了这本《她们知道我来过》。这是一本纪实类文学作者的文笔谈不上多么的出彩和绚丽,却用很平很真的文字,硬生生把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看哭了。

  小的时候妈妈身体不是很好,还有印象的就是躺在床里的她在挂点滴的身体和微弱的呼吸,因为害怕还试探过很多次妈妈是否还活着这个命题,然后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记得在书上看到的,面对死亡,就产生了哲学童年的时候想很多,害怕死亡,在被窝里哭泣。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自己会老去,爸妈会走,外公外婆离开事实

  真的是佩服作者,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了,陪伴了近百个老人,他熟悉怎么接近老人,怎么和老人沟通,怎么安老人的心,怎么哄老人高兴,换做是我,我做不到。我害怕面对老人,害怕面对生命的脆弱

  反省自己,甚至连家里的外公外婆的看望都隔着好几个月。而在医院里的老人,生命已经开始倒数,这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情,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在不久的某一天变成一张空空的病床和一张洁白的床单,开始一个新的故事。

  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就是捍卫和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快乐。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向死亡,我们抵抗不了基因最后的毁灭程序。甚至在那之前,我们会有更为糟糕的一段灰暗的生活

  这本书的题目,来自书里的其中一个老人的故事,到了最后,奶奶已经不会说话了,作者来到医院看到的是身上插满管子的奶奶,他静静地看了一会,默默的走了。那天晚上,奶奶就去世了,作者很是为没能和奶奶告别而遗憾。隔两天作者再来到医院的时候,护士告诉她,那天早上,奶奶知道他来过了。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像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

  书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奶奶,她很快乐,每天都精神满满,充满了正能量,就像我的外婆一样,每次看到都是乐呵呵的。有她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笑声。但我总是很担心,这位奶奶心理,是不是都特别的苦,她的快乐,是她对抗整个世界苦难的武器,一旦放弃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些老人,都是世上的宝贝。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是在替很多年后的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将来,好像如果我们找到了能够让他们幸福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也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一样。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你一定要问我这有多好看,我说不出来,好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越来越说不出一本的具体闪光点在哪里。我只能说,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它能让你看到一种社会显现,一种在死亡面前的社会形态,然后激发了你的思考,能够做到这样,这本书就已经值得拿在你手里。

  之前和小伙伴讨论,明年的计划有哪些,列了一个list,然后还差几样的时候,她这么说,我希望你能够选择挑战做一些善事,不一定为了能够做到什么或者得到什么,为了你保留你内心善意不随着生活的忙碌而消失。

  从孩子变成年轻人,从青年人变成老人。我们又回到了最初最不讲道理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在呼吁着关爱老人,看书时候的一瞬间,我也有着冲动去医院,结伴一个老人,付出我这一颗不知从哪里来的热忱之心。然后,我又想到家里几个许久没去看望的外公外婆,自己家里还没做好,凭什么去外面做戏给别人给自己看呢。然后又想到前两天看到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每个中国人都觉得中国人没素质,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素质。然后又想到“攘外必先安内”。然后就放下书睡觉了。

  祝你,安好。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三):每一页都是满满的感动

  书是放假前从学校图书馆借的。

  读每一页的文字都会让自己有一种忍不住想落泪的感觉

  奶奶扇了小张一耳光,哭着问她:“我想你了,你怎么才来呀!”

  “我就瞅着那里,天下雨了你不会来,天不下雨你就会来,一不下雨我就瞅那,但没有你。”

  在书里,讲述的都是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的高危老人,他们大多数都是脑萎缩的患者。他们常常记不住人,他们早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他们的日常也不过是晒晒太阳,偶尔有一些志愿者来和他们说说话。为此,会有奶奶为了和别人说话,事先准备好一大段话,他们害怕别人不理自己。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想再活下去,没有了生活的希望。

  还有好多好多一读就让人忍不住落泪的故事,也许正如作者张大诺在封面所说的那样“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四):她们知道我来过

  这几天小镇又进入了雨季,昨晚温着雨声看完了这本《她们知道我来过》。这是一本纪实类文学。作者的文笔谈不上多么的出彩和绚丽,却用很平很真的文字,硬生生把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看哭了。

  小的时候妈妈身体不是很好,还有印象的就是躺在床里的她在挂点滴的身体和微弱的呼吸,因为害怕还试探过很多次妈妈是否还活着这个命题,然后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记得在书上看到的,面对死亡,就产生了哲学。童年的时候想很多,害怕死亡,在被窝里哭泣。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自己会老去,爸妈会走,外公外婆会离开的事实。

  真的是佩服作者,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了,陪伴了近百个老人,他熟悉怎么接近老人,怎么和老人沟通,怎么安老人的心,怎么哄老人高兴,换做是我,我做不到。我害怕面对老人,害怕面对生命的脆弱。

  反省自己,甚至连家里的外公外婆的看望都隔着好几个月。而在医院里的老人,生命已经开始倒数,这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情,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在不久的某一天变成一张空空的病床和一张洁白的床单,开始一个新的故事。

  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就是捍卫和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和快乐。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向死亡,我们抵抗不了基因最后的毁灭程序。甚至在那之前,我们会有更为糟糕的一段灰暗的生活。

  这本书的题目,来自书里的其中一个老人的故事,到了最后,奶奶已经不会说话了,作者来到医院看到的是身上插满管子的奶奶,他静静地看了一会,默默的走了。那天晚上,奶奶就去世了,作者很是为没能和奶奶告别而遗憾。隔两天作者再来到医院的时候,护士告诉她,那天早上,奶奶知道他来过了。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像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

  书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奶奶,她很快乐,每天都精神满满,充满了正能量,就像我的外婆一样,每次看到都是乐呵呵的。有她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笑声。但我总是很担心,这位奶奶心理,是不是都特别的苦,她的快乐,是她对抗整个世界苦难的武器,一旦放弃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些老人,都是世上的宝贝。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是在替很多年后的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将来,好像如果我们找到了能够让他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也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一样。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你一定要问我这有多好看,我说不出来,好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越来越说不出一本的具体闪光点在哪里。我只能说,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它能让你看到一种社会显现,一种在死亡面前的社会形态,然后激发了你的思考,能够做到这样,这本书就已经值得拿在你手里。

  之前和小伙伴讨论,明年的计划有哪些,列了一个list,然后还差几样的时候,她这么说,我希望你能够选择挑战做一些善事,不一定为了能够做到什么或者得到什么,为了你保留你内心的善意不随着生活的忙碌而消失。

  从孩子变成年轻人,从青年人变成老人。我们又回到了最初最不讲道理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在呼吁着关爱老人,看书时候的一瞬间,我也有着冲动去医院,结伴一个老人,付出我这一颗不知从哪里来的热忱之心。然后,我又想到家里几个许久没去看望的外公外婆,自己家里还没做好,凭什么去外面做戏给别人给自己看呢。然后又想到前两天看到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每个中国人都觉得中国人没素质,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素质。然后又想到“攘外必先安内”。然后就放下书睡觉了。

  祝你,安好。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五):生命之轻

  我们年轻时总是忙忙碌碌,不停的奋斗,不停的赚钱。当走进那些临终的老人世界,你会发觉生活其实简单了,原因是因为能做的事已经越来越少。或许只是每天躺在床上,或许就是能下床走到病房门口晒晒太阳。

  这些老人也有青春,大多数八九十岁,经历过2个政权,2次战争,孕有子女,工作数十年,曾经老师工人,其实就像现在的年轻的我们,充满朝气,充满对日子的盼头。但是当岁月走到生命的尽头,大脑萎缩,行动迟缓,一切又像回到一个少不更事的哭哭啼啼的小孩一样。你会发觉,生命就是一个轮回

  对生活感恩吧!我觉得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鼓舞,看着那些老人用生命最后的气息挣扎着点燃每天的生存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再去哀叹,再去抱怨生活的不公。

  活着,很重要。无论你现在失去了什么,一天一天的奋斗总归会有所改变,但当突然有一天你发觉已经快没有几个明天了,那就该“放下”了。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六):高龄老人,我们知多少?

  1、

  我家里有位91岁的奶奶,耳聋还特唠叨,交流基本靠吼,你在这边面红耳赤半天,她还在咿咿呀呀,说的话和你的话题风马牛不相及

  这岁数了,脾气还特犟,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去女儿家住几天多好,偏不,去了一天就嚷嚷着要回来,回来就回来吧,这么大年纪,腿脚不利索还偏爱往外跑,一天是出去半小时在家五分钟,反反复复,你想找到她,那可真是概率事件,一点儿不省心;

  不识字没文化,读不了书,看不了报,心心念念的不是什么节该拜哪个菩萨,就是哪一天该祭祀哪位逝去的亲友,全是旧黄历,要不然就是哪个村的老人得了什么病,哪个村的老人去世了……

  这样的奶奶,她的世界,我真不懂,如何与她相处,我不知道,可是,我想懂,我想知道!

  2、

  张大诺的《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带着探究的心,我开始阅读,在高铁上,简直后悔不迭

  所谓高危老人,主要指八十岁以上,身体极度衰弱的人,他们中的许多患有脑萎缩老年痴呆,甚而丧失了记忆和理性

  作者是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书分为两部分,主要篇幅讲述了他接触的奶奶们的故事,准确的说是回忆,每一位奶奶单独成篇,其间穿插对高危老人的生命发现,如何走入她们的世界,提供让她们幸福的方法。

  回忆部分,根据奶奶们的特征,起名“严肃奶奶”、“佛奶奶”、“欢乐奶奶”、“俄语奶奶”等等,简单甚至平和的讲述,文字质朴,观察入微,时不时让我忍不住大呼“对,她们就是这样的”,在作者的笔下,每一位奶奶都是那么的可爱、可人,我看的是一会儿笑,一会儿又被老人质朴的心思打动,不自觉湿了眼眶,在高铁这个公众场合,旁边座位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他们对我或许也带着探究的心吧。生命发现的部分,作者来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心得、方法,使我埋藏已久的困惑找到了出口。

  3、

  对高龄老人来说,一生中最核心性格表现的非常明显

  书中的“欢乐奶奶”乐观坚强,见到谁都是笑嘻嘻的,似乎没什么心事,即使在身体不便下不了床的时候,也能通过点滴的事情发现欢乐,甚至制造欢乐,所有的志愿者都喜欢她,都愿意来看她,也慢慢了解到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度过了“文革”那段艰难的岁月。

  我的奶奶一辈子倔强,年轻时本可以和她的妹妹们一样,留在上海,但作为家中长姐,她深信长姐入目,回到了家乡,担起了赡养父母,照顾幼弟的责任;前夫随同国民党一同去了台湾并且重新成家立业的时候,她没有寻死觅活,但很多年过去了,即使白发苍苍,也未曾原谅;在大饥荒的年代,旁人家甚至有饿死人的情况,她硬是没让家里断过粮,即使一顿是稀的不能再稀的粥,拉扯六个孩子熬过了那段时光。

  4、

  对高龄老人来说,他们的未来不被期待,甚而他们似乎是一群没有未来的人,他们常常回忆过去,把心思放在下一代、下下一代身上,关注晚辈胜过关心自己。

  人一辈子经历的种种,随着时间的沉淀、记忆的衰退,最后可说的就那么印象深刻的几件,或大喜或大悲或大爱,翻来覆去的说,陈年往事又不是传奇人生谁愿意一遍遍的听,渐渐的也没了语言,见面周而复始的话题是,好好吃饭,不要省,往往又留下了唠叨的印象。作者说,最快和高龄老人亲近的方法是谈论他们的子女、孙辈,如果你还能赞扬、夸奖,那老人必然很快就把你当自己人了。

  奶奶不愿意在女儿家过夜,是怕自己给女儿带来麻烦,她根深蒂固的观念,嫁出去的女儿终究是要过自己的日子的。在家又总是往外跑,是担心她的儿子、孙女,即使儿子、孙女都在外地,即使是铁将军把门,只要在门口转转,亲眼看看也就心安了,之所以知道,是亲友们吃的闭门羹多了,基本也掌握了规律,多跑几家,总会见到她在附近。

  5、

  对高龄老人来说,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可是无论年纪多大,经历多少,死亡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

  作为临终关怀志愿者,作者接触了很多的高龄老人,经受了许多的死别,高龄老人因为年纪、身体渐渐的虚弱,对于他们的离开,无论是对于本人,还是对于亲人,一般是有所准备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或许我们也日渐忽略了高龄老人对于死亡的恐惧。

  爷爷去世后,奶奶常常念叨的事情就是死亡,时而念叨自己年纪到了,差不多可以走了,那会儿,她82岁,一开始,家人还会生气,让她别瞎说,安慰她会活到百岁,说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只是听听了,上个月的时候,被电话告知,奶奶身体不适倒下了,爸爸安慰我说,人老了都这样,是啊,91岁,如果真的走了,按风俗是喜丧了吧。可是细细想来每次我短暂的归家,奶奶都会说“那个谁谁谁走了”,“那个谁谁谁没多少日子了”,然后伴随一声叹息。

  这叹息声记忆太过清晰,说那些话的时候,她对于熟悉的年纪相仿的人的离去是怎样一种态度,对待死亡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或许她也会孤单、害怕吧。

  6、

  奶奶的世界,好懂,像作者归纳总结的“吃饭睡觉晒太阳看热闹偶与人交流”,私以为,还有人人皆有的“爱”与“怕”,这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无关。如何与她相处,简单又不易,作为家人的我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她的过往,因而理应成为更能了解她行为背后动机的人,因理解而接受,不可怜不同情,尊重她的倔强,如果她的倔强曾经是儿女最有力的依靠,那么我们如何能抱怨这份倔强在年迈时带来的不便。

  耐心聆听她的唠叨,平等接受她的害怕,享受她的爱,安慰她的脆弱,聊她感兴趣的话题,陪伴她,哪怕只是静静的。

  7、

  生命到了最后,一点一滴都是精华。

  阅读的时候我不太理解,写文的此刻,我似乎有一点了然,我们常说老人如小孩,其实并不尽然,小孩出生时,未经世事,笑与哭都是本能,人世一遭,酸甜苦辣尝遍,笑是满足、是释然,哭是悲怆、是不能言说的痛,而所有的过往,最终的最终,都是返璞归真。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七):我害怕衰老害怕没有人了解我曾完整

  我害怕衰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书中的这些奶奶一样,遇到愿意去懂她们的人,把她们当作孩子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种种严苛条件去约束他们。

  作者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面对他们时,同情的情绪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但这一点真的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这些方式被他们虚弱的外表以及智力退化的大脑所遮蔽。他们给人可怜巴巴的感觉,但他们并不可怜巴巴,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地生活,认真地烦恼,认真地高兴以及恐惧,他们的眼睛告诉你,他们的内心在正常地活动,他们是一群在心灵意义上最正常的人,你可以淡视他们的身体以及脑力,但不能淡视他们的心。”

  我很害怕等我老了之后不能遇到懂得这些的人,他们强硬地要求我记住自己的名字认得自己的亲人,把我往“正常”的轨道上带,他们不记得我有着完整而独立的人格,不需要谁去同情,也不希望被人看轻。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八):从老人身上看到我们的未来

  在母亲节时,许多人以献花向母亲表达祝福。然而有一些母亲没有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她们大多年龄在80岁以上,患有记忆力衰退、脑萎缩、老年痴呆等病症,行动不便或是卧床不起。这样的高龄母亲,在中国已经超过1000万人。子女无暇照顾,便把她们送进了医院。于是,老人每天面对的除了医生护士,便是和自己一样的老人。张大诺的到来是一个特例——他是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她们知道我来过》一书是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作者张大诺是一个幽默的演讲者,向读者们讲述了自己在10年间陆续关怀100多位老人的故事。老人的言行近乎孩子,有时无理而又有趣,现场不时爆发笑声,但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对高危老人群体的思考。

  张大诺给书中的每个老人都取了一个代号,根据她们的特征,有“警惕奶奶”、“眼睛奶奶”、“电话奶奶”……每个称呼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警惕奶奶”是一名脑萎缩患者,一直以为现在还是“文革”时期,所以看人的目光总是充满警惕。她一看见张大诺就说:“这几天有来查户口的,你告诉他们,我是清白的。”“眼睛奶奶”的头脑非常清楚,但一直为视力和听力的退化而痛苦。和张大诺成为朋友后,她很多次对他说:“谁愿意和我说话啊,我又聋又瞎,谁会搭理咱啊!”她甚至因此拒绝晒太阳,“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我不想活那么久”。“电话奶奶”快90岁了,经常拿着一个电话本,走到医院前台的电话机前,站定,拿起电话,也不拨号,就对电话大声喊道:“闺女,我是你妈,你快来看我啊!”这时,躲在她身后的护士配合地大喊:“好,我现在在外面出差!过几天就去看你!”这样的场景,隔几天就上演一回。

  还有“俄语奶奶”、“佛奶奶”、“电视奶奶”、“橘子奶奶”……张大诺陪着、哄着这些奶奶,让她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尽可能安详、快乐。

  出生于1972年的张大诺是个“北漂”,一度觉得人生一片黯淡。一次机缘巧合,他到医院与老人们聊天,两个小时之后,当他再走出医院,突然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讲,临终关怀“挽救了他行将萎顿的人生”。之后的许多日子里,往往天还没亮,他就从家出发,在北京西五环外的石景山坐上地铁,辗转近两个小时,到达东五环外通州附近的老年关怀医院,陪陪老人们,然后再赶去上班。张大诺还因此练就了一个本事,一上地铁,只要有座,就能睡着,闹哄哄的地铁声,是他最好的催眠曲。

  老人对关怀的渴望出乎张大诺的意料。有一次,张大诺去看一个以为自己是英语老师的奶奶。她睡眼惺忪之际,看到来的是张大诺,突然伸手打了他一个耳光。张大诺愕然之余,奶奶竟然哭了,说:“你怎么才来看我?”她挣扎地爬起来,指着窗外的过街天桥:“天好的时候,我就盯着桥看,你每次都从那里过来。”张大诺呆住了。他第一次知道,即便是已经患脑萎缩的老人,也把他牢牢记在心里。“她们知道我来过”,就成为支持张大诺把志愿服务继续下去的力量。

  在与高危老人的长期交流中,张大诺总结出了一套方法:“留心他(她)们的快乐,尊重他(她)们的逻辑,习惯于他(她)们的重复”……有一个奶奶每次对张大诺说话,内容一样、次序一样、语气一样。张大诺每次都认真倾听,就好像第一次听到。张大诺说:“或许这些内容是她一生唯一清晰的记忆,是一生的精华。”

  张大诺在《她们知道我来过》自序中写道:“生命最后阶段的日子,对她们来说,注定会流失掉,而我记下这一切,似乎只为了让人明白,她们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

  书封上的一段话,或许是张大诺的事业注脚:“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来。”

  《她们知道我来过》读后感(九):亲爱的老人,亲爱的小孩。

  张大诺原来是一个记者。全中国有那么多记者,但只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张大诺。 辞去新华社的工作,去关爱这些高龄老人,用他的耐心、智慧和爱心,给了她们那么多的陪伴和温暖。这样一个温暖的同行,让我不得不去喜欢。

  《她们知道我来过》是张大诺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他十多年来做临终关怀的一个小结,讲述了他遇见的老人,他和老人之间的故事。他用简单朴素的笔墨,讲述着老人们的故事、现状,和关于生命的思考。 这是一本用时间和爱心写就的书。这本书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如果家里有老人,或者愿意去关爱高龄老人的朋友,真的可以花时间去看一看。它能教会你如何和老人相处,教会你老人们的思维方式,教会你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通读下来,你会收获感动,也能收获很多“干货”。

  我的爷爷今年90岁了。多年前脑梗,影响了他的语言功能。因为沟通不畅,家里人很少主动和他说话,他也越来越沉默寡言。 他是我年幼时最好的朋友。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父亲又比较严厉,爷爷是我最好的朋友,是给我最多陪伴的人。我们一起在田野里抓蜻蜓,抓青蛙,他常常来接我放学,也经常给我讲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爷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小男孩,听他的爷爷讲故事,故事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他永远记得爷爷讲着讲着眼泪流到了长长的白胡子上,泪水映着黄黄的煤油灯,像一个一个的灯笼。我爷爷说,这个描述他一直记得。他还说,小男孩和他的爷爷成为了好朋友,我也可以做他的好朋友。

  现在,我的好朋友老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藤椅上低头睡觉,躺在床上不愿意起来。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外地工作,爷爷脑溢血,住院病危,我在病房里哭得像个二百五一样。以后每每想到会失去他,我都会难过得不能自已。在外地工作两年以后,我决定回到家乡,因为能离家人近一点。 两年前,他摔伤了右腿,住院手术,换了关节,可以走路了。几个月前,他又摔伤了左腿,住院手术,又换了个关节,又可以走路了。我很庆幸他的坚强。

  但他是真的孤独。但我不知道能怎么做。我每周都会回家看他,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沟通。我只知道他见到我会很高兴。我会和他玩拍手掌的游戏,手伸到他跟前,等他要伸手拍我的时候,我又很快缩回来。 这个游戏,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现在每次和他玩,他都很高兴,笑得像个孩子。

  很庆幸读到了张大诺的这本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和我的好朋友,我的爷爷沟通的大门。

  这几周回去之前,我都会搜集一些我们这个城市的老故事,通读一遍,然后存在手机里。回到家,我会开始问他过去的事,给他讲过去的故事。常常能和他找到共同的语言,引起他的共鸣。 因为他的语言功能恢复得不好,所以经常只能几个字几个字地说。我常常会这样开头:“公公,你晓得么,我这个礼拜去了哪里哪里,你以前去过么?”他很高兴我问他问题,也很高兴回忆过去的事情。他开始有了表达的欲望。听到他以前没有听说的有意思的故事,他会反问,也会大笑。 我发现,我主动和他说很多话,讲故事的时候,他的眼睛里会有光,整个人也会更有精神。有时候,我在家里,他可以午觉都不睡,我旁边的藤椅上陪着我,精神好得很。这种变化,让我很高兴。

  我觉得我爷爷的一些状态,和我两岁的女儿很像。 养育女儿的这两年,我变得比过去更有耐心,也更会观察了。比如,我女儿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我爷爷也会。我女儿会开始有一点叛逆了,我爷爷也会。我女儿有时候认不准颜色,我爷爷也会。我女儿一开始只会几个字几个字说话,我爷爷也是。 所以我决定,用对待女儿的态度,来对待我的爷爷。

  我拿着水彩笔,问女儿,这是什么颜色?我女儿说,不知道。我会教她,这是红色。 我又拿着水彩笔,问我爷爷,这是什么颜色?他犹豫半天,我会教他,这是红色。 如此反复十几次。我女儿可以认出水彩笔的颜色,我爷爷也可以了。

  我会允许女儿吃饭吃得到处都是,并且我会表扬她可以自己吃饭了,很棒。 我爷爷也可以把饭吃得到处都是,我会觉得没有关系,他还能自己吃饭,吃得很多,说明身体很好,很棒。

  我女儿说出了一句很新鲜的句式,我会高兴。 我爷爷偶尔会说出一个长句子,我会为他感到高兴。

  ……

  我会为女儿的成长,走向独立而喜悦,不论她要重复学习多少次,制造多少麻烦。 我也会为我爷爷依旧能够独立做一些事情而赞美,不论他做得好不好。

  老人和孩子,原本就有很多东西共通。

  感谢张大诺,感谢他写出《她们知道我来过》这本书,让我知道怎样去做一个更温暖的人。

  在这个人人都忙着“成功”,忙着去变得更有钱的时代,去做一些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的事,真的会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