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文豪之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国文豪之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9-30 00: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文豪之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文豪之家》是一本由J. D. 麦克拉奇 著 / 埃丽卡·伦纳德 摄影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文豪之家》读后感(一):它是生活居所,亦是创作源泉

  家,大多是温暖的居所,但作家的家,却是他们创作的圣地,亦是作家心灵的港湾。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因此,作家的家对常人来讲,是独特的,神秘的,是令人向往的。

  美国诗人、作家、编辑J·D·麦克拉奇(1945-2018)编撰、著名摄影师埃丽卡•伦纳共同制作的《美国文豪之家》收录了美国文学史上二十一位重要作家的传略,配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读本书,可以一睹美国文豪私人宅邸的风貌,亦可领略美国文豪们精彩而独特的人生轨迹。

  通常,一个作家的作品与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他的作品中多少有生活中的影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的作品《小妇人》便是基于她的生活所创作,当她搬进果园之家后,曾在隔壁的山坡之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她和姐妹们在那儿读书、学习、生活、游戏冒险、演出喜剧,而这些情景在《小妇人》一书中有很好的体现。梅与《小妇人》书中的乔一样,一直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这间房间中进行创作,放飞想象。她的这个愿望,在1860年安娜出嫁之后,实现了。在此之后,她在卧室中创作了许多作品,譬如:《三次试探》《波琳的爱与罚》《医院随笔》以及她的代表作《小妇人》。

  舒适温暖的环境,似乎是作家文豪们的灵感源泉。上面提到的《小妇人》便是由此而来,同样,马克·吐温的伟大作品也与他的居所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遇见“全世界最美好、最通情达理的姑娘”——奥利维亚,加之他早就想要安定下来,机缘巧合下,1868年马克·吐温初次造访哈特福德,一来到哈特福德,他便称其为“在我生平有幸目睹过的那么美丽的小镇中,这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于是,他在这里安定下来,向奥利维亚·兰登求婚,并创作出许多作品,他亦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岁月。不过,有关于马克·吐温的豪宅,可谓来之不易,这座豪宅的花费几乎让马克·吐温破产,甚至搬进去的时候还有一些房间尚未完工。但马克·吐温最爱这里,这座房屋不仅满足了他生存的需求,也满足了他深层的需求。因为他们豪宅有心,有灵魂,有赞许,有挂念。但可惜的是,这座房屋后来也是不幸发生之地,甚至1903年房屋被出售时,马克·吐温已经许久未能踏入这里半步。伴随妻子、女儿的不幸离去,马克·吐温不愿回到曾经的房屋,毕竟那里曾经很是温暖,再回去早已物是人非。

  起初,我翻开《美国文豪之家》,映入眼帘的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家。两层小洋楼,宅子外面是葱葱郁郁的树木,着实令人赏心悦目。我第一感觉便是,我想住在这里。因此,在这里不得不提海明威的豪宅,这是海明威很合乎心意的房子,不过这是古斯叔叔花费八千美元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他的房子。看海明威初次看到房子所说的话,“这是座大房子,你还记得从灯塔出来道路对面的那房子吗?看起来很像郁特里罗的漂亮画作,对,就在那座房子和米洛农庄之间。”这座房子不仅仅漂亮,还很坚实牢固,它建在矮山坡上,底下有个九尺深的地下室(海明威将其用作葡萄酒窖),很是罕见。在写作室,除去旅行与意外,海明威几乎每天八点就坐在书桌前,整个上午都用于写作,海明威最好的作品就有一部分写于这个房间。《美国文豪之家》一书中除介绍海明威的豪宅之外,还写到他的情史,他性格的缺点,但即使他身上存在很多问题,他对写作的热爱却一直持续。不知是不是他所有的经历都反衬着他的孤寂,他曾经这样称:“写作,在最佳状态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相比起其他美国文豪,萨特·奥恩·朱厄特的房子是传承而来,房屋很是精美,装着精美瓷器的摆设柜、高脚五斗橱、地毯、皮质装帧的书和亚当斯的镜子都赋予了房屋一种舒适宜人的地方上的显赫派头。但她的创作风格似乎与她的豪宅不搭,也许是见证了许多人的悲苦,她的写作属于精准的现实主义风格。儿时的她跟随父亲出疹,父亲向她介绍了缅因州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她便开始了创作。后来,南北战争结束加快了缅因州乡村的变化,铁路的通达和日渐推进到的工业化进行带来了移民和前来避暑消夏的人群。因担心日渐消失的一切不复存在,她更是下定决心创作曾经被忽视的一切。她以自然主义者的稳健手法描绘出生动形象的各色人物。“看见其中深切而真挚的感情、忠诚、柔情、恩惠和坚忍——尽管这地方初见之下似乎只有粗糙和恶劣,而且是受揶揄的对象。”此后,她仍然坚持在艰难的困境中如此创作。庆幸的是,她的出生与去世都在这所房间,最终她的墓地也离家很近,长眠于她的父母与姐姐身边。

  不同的作家豪宅装修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舒适,温暖,整洁,精美。或许创作就需要如此的环境,即使外面风霜雪雨,室内仍然可以是温暖的春天。那些不受外界打扰的生活空间,那些抬起头就能看到阳光,就是满心欢喜的日子,造就了一代美国文豪。读《美国文豪之家》不仅仅可以近距离接触美国文豪的家,还能走近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或是波澜壮阔,或是不平凡的一生。这本书的价值远在书籍之外,它似乎还成了我的另一个精神寄托,什么时候我可以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什么时候我可以拥有一处属于我的内心家园。

  《美国文豪之家》读后感(二):一生所求不过一个稳定的居所

  生活中想必很多喜欢读书与写作的人都曾想象过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怎样的书房。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要有一个完整的家的规划,小到家用的每一个小物件,大到房间布局、占地面积、以及庭院景观设计等等。《美国文豪之家》让我们一睹美国19世纪到20世纪二十一位作家的宅邸风采,配以大量精美的摄影图片,将作家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工作场景以及日常待客之处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

  尽管作家们故居的设计大不相同,但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代中的建筑风格缩影。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形成了多种艺术复辟的风格,包括哥特复兴、都铎式、文艺复兴、古希腊复兴、意大利风格等,其特点多为木结构建筑、尖塔高耸、拱门等特点;

  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同时也影响了此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多表现为在装饰上反对古典与传统复兴、提倡简朴与自然主义风格,宅邸中含自然植物元素的墙纸装饰为工艺美术运动的特色之一,朱厄特房间的莫里斯墙纸是最好的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也对这一时期的建筑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提倡自然风格,装饰上也受到东方风格的影响,在尤金.奥尼尔的大道别墅中偶尔可以看到东方元素的运用,来自日本能剧、中国的面具,以及屏风等。

  相对于家的设计风格以及外观呈现,家带给人的内心感受显然才是重点。

  作家们花费心血一点点将自己的房子打造成理想中的宜居之家,然而每一栋房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也只不过是这些房子的历任主人之一。尽管如此,他们也依然为自己生活之所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记,或奢华热闹、或贫困痛苦、或浪荡不羁,他们创造出不朽的经典之作成为历史,也构成了房屋历史的一部分,建筑屹立至今,是昔日见证,也彰显了他们不俗的居家品味。

  奥尔科特终其一生都想要自己的房间,不是为了独处而是为了放飞想象,在果园之家创作了《小妇人》之初也只是在自己卧室里,夫妻为其打造的简易书桌上写成,投入时一天写作最长多达14小时,直至之后才添置了写字台。

  马克吐温哈特福德农场的壁炉上刻着爱默生名言:为屋添彩者,常客也;这是马克吐温曾经好客的证明,曾经觥筹交错,也曾在奢华的书房待客;他在哈特福德度过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随着爱女与妻子的相继离开,这位昔日谈吐幽默的作家也开始逐渐悲观厌世。

  哈特福德

  狄金森二十五岁时放弃一切社交,在孤独中埋头写作三十余年,留下无数诗稿,可生前发表的诗作却寥寥无几。留给世人的是一位传奇诗人,留给周遭邻居的大抵就是那个古怪行径像女巫一样的老小姐。放在现代大约要被认定为深度社交恐惧症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当被问到:“是否从来没想象过参加工作,或者离开这里,见任何来客?”时,她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想象过将来我会向那种需求靠近丝毫”。

  爱默生有美国圣哲之称,他曾提出过理想中的美国人:特立独行、实干、离群索居、可钦可佩、有独到见解;而离群索居、单打独斗、崇尚自由也确实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对于作家而言,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必须享受独处,事实上众多文学作品也正是在不被打扰、清静的环境中创作而成。

  威廉·福克在他的纳橡树别业接到诺贝尔文学奖电话,论及这位作家当时的淡定的反映,现在想来依然让人忍俊不禁,给电话另一端回复是:“我是南方这儿的农民,那里太远了,我走不开。然后继续开车接送女儿上学,忙着劈柴”。此外福克纳还是一个相对古板和守旧的人,拒绝一切电子产品入侵他的私人空间,包括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空调等;

  威廉·福克橡树别业

  纳撒尼尔霍桑曾租了爱默生家的古屋,所以我们有幸看到霍桑与爱默生、梭罗之间的友谊,玻璃上刻下的文字则是与索菲亚之间爱情的见证。

  梅尔维尔在箭头农场创作了世界文学名著《白鲸》,但其一生中大多时间都背负着巨额债务,被家庭折磨的痛苦不堪。

  罗宾逊杰弗斯花费五年时间在加利福尼亚建造的鹰塔石屋令人对其建筑领域的才能深感佩服。

  维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到: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事实不止女人需要,男人也需要。不仅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还要是安静又舒适且不受干扰的清净之所,哪怕是喜欢旅游,到处流浪的作家,每个人一生所求不过一个稳定的居所,如果房子周围还种植了各种植物,那对于崇尚自然与浪漫主义的人而言可谓是理想居所。

  2021.09.13

  《美国文豪之家》读后感(三):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曾说过,女性写作必须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不仅仅指空间意义上的,伍尔夫更看重其象征意义,即女性得以从社会规定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思考。在伍尔夫的年代,女性写作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承受各种各样的非议和困难。我阅读这本《美国文豪之家》时,特别注意其中女作家的故事。她们如何用笔去抗争,她们是否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大名鼎鼎的《小妇人》的作者,“她在卧室写作。终其一生,她一直想要自己的房间,倒不那么是为了独处,而更是为了放飞想象”。《小妇人》等名作都是她在一张父亲为她打造的极其简易的小书桌(其实只是简易支撑着的一块小圆板)上写就的,直到后来路易莎因写作而有了钱,才添置了一张精雕细刻的小写字台。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另一位与其同时代的,美国文学数得着的几位巨人之一,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生前在当地是无人不晓的“传奇”,并非因其文名(她生前只发表了十首诗,均为匿名发表),而是其古怪的行径。狄金森几乎不与外界交流,独自在家中,身穿白衫,探索诗歌的世界,仿佛“拿细绳将姜饼从卧室窗口垂吊下去给邻里孩童解馋的白衣女巫”。而她真正作为一个诗人站到美国文学的中心时,已是20世纪下半叶。“她的一生是依然是一个谜,端庄的传统和强烈的梳理并存”。

  艾米莉·狄金森。摄于1847年,这是诗人唯一的一幅证明可信的照片

  稍晚于上述两位的萨拉·奥恩·朱厄特(1849-1909),她的写作时关于她的时代缅因州乡村中“日渐消失或者轻易被忽视的一切”。

  巧合的是,这三位同时代的作家,都终身未婚。无法确定她们保持独身的选择与其将写作作为事业存在怎样的联结。但这确乎是一个“诅咒”,女性写作在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是一项艰苦且不被认可的事业。1898年,《纽约小姐》杂志的一篇文章写道:“从事写作的女人犯下两大罪状,一是增加了书籍的数目,二是减少了女人的数目。”悲哀的是,写下这段话的人就是一位女性。在她看来,写作仿佛是男性的特权,一旦女性试图掌控笔,就“去性别”了。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仍是从属于家庭和男性的,婚姻是女性的归宿。路易莎和朱厄特作品中充满了追求自由独立生活的女性角色,是否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某种想象性补偿乃至反抗?朱厄特的情况也许更复杂一些,作者写道,她“渴慕权威人物,她想要爱慕和安心,鼓励和陪伴——而这些在传统婚姻中无一确凿可靠”。而“终其一生,朱厄特一直与其他女人有着充满激情的友谊”。同性之情更给“离经叛道”的她增添了一抹异色。

  小朱厄特一岁的凯特·肖班(1850—1904)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在“离经叛道”上不遑多让,她会当众吸古巴烟,和男人们打牌,衣着打扮极尽奢华,自顾自走路出门。在她生活的地方,即便是过马路提起裙子时过于裸露踝关节,就已让人惊骇。而她和她的女性角色偏要不顾“伤风败俗”,向这一切令人窒息的社会习俗发起挑战。她的小说《觉醒》出版后,被认为是她做过的最为“可鄙”的行径——只因它讲出了事实。肖班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女性,1882年,丈夫去世,留下巨额债务。肖班一边阅读,一遍打理丈夫生前开的杂货店,生意甚是红火,与此同时,她似乎还与一个富有但已婚的种植园主有过一段暧昧关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写出了三部小说和一百则短篇故事。

  凯特·肖班

  比以上几位出生晚一些的伊迪斯·华顿(1862—1937),要幸运一些,她主要的文学活动在二十世纪完成。伊迪斯出生望族,常年过着富足的生活,又因写作而名声大噪(代表作为《纯真年代》等),所获颇丰。但仍然深受不幸福的婚姻所扰,这些经历也被她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最令她难以忍受的是,1911年,她患有躁郁症的丈夫在未经她同意的情况下,变卖了她深爱的蒙特山庄。经历了婚姻的破裂和恋情的终结,伊迪斯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写作和社会活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伊迪斯·华顿

  《美国文豪之家》中的女作家们生活的时代有别,具体的困境却有其相似之处,都写出了不起的作品。她们中的有些人始终没能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也许阻碍其取得更伟大的成就,但无论如何,她们因为所写下的文字而获得了不朽。而她们本人,亦展现了强大的女性力量,足以驳斥任何认为女性不适宜写作甚至无法脱离男性的言论。

  《美国文豪之家》不仅仅收录了大量作家们故居的摄影,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美国文学史上21位重要作家的散文集,讲述作家生平,评论作家作品,简明扼要,语词优美,展现出作者不俗的文学功底和趣味。

  《美国文豪之家》读后感(四):吾心安处为吾家

  首先要说,这本书原著名American Writers At Home 比中文译本的《美国文豪之家》更让人浮想联翩。直译的话,应该就是“美国作家在家里”——他/她为什么要在家里?他/她在家里都在干什么?他/她的家在哪里?他/她的家是什么模样?这些都与他/她的作品相关吗?或者说,为什么要去看他们的家?

  著者J. D. 麦克拉奇大概是了解读者的心思,以上问题其实也是这本书著书之意——

  ● 美国作家在何处、为何以及如何打造自己的家?

  ● 作家在写作期间,家是何种模样及何等氛围?

  J. D. 麦克拉奇挑选了美国二十一位重要作家,为他们撰写传略,同时由埃丽卡·伦纳德操刀,为这些作家们独特的家室留下一幅幅照片,正如J. D. 麦克拉奇说的,埃丽卡·伦纳德用自然布光,关注细节构图以及用令人难忘的视角巧妙再现那些久远的时光与寂静的片刻。所以,这本书其实不只是给读者展现,那些早已离我们而去的美国作家们的家到底长什么模样——毕竟他们的“家”很多时候其实是不稳定之所。他们的“家”并不只是一个房子——而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何以成为他们,他们曾经所居住的地方,为何被他们所重视,并且如何成为他们深刻的记忆以至于他们的作品都融入了不少他们自己家的影子。

  欧洲人有句老话,说美国没有文学。在欧洲人眼中,美国人躁动、粗犷且没有家族观念,他们所写的文字不值一提。有意思的是,J. D. 麦克拉奇也认同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印象,不过,他却提到我们没有注意的一点,那就是,美国有文学,而且美国文学很大程度与“家”的概念有关。

  马克·吐温藏书室尽头的半圆形暖房

  美国作家们的家,不只是一间居室,当然他们须要独处的空间,用于充分发挥他/她的创作——写作需要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作家不是上班族,他们的工作环境就是他们的家。换言之,他们的“家”,须具备能让他们安心工作的条件。与上班族不同,他们不需要每天通勤打卡,人在哪,工作就在哪。由于他们的创作很大程度取材于生活,对工作环境的高要求不限于作为家的室内,还有居室的户外环境,乃至他们身处的整个城市,或者小镇。不少作家曾倾向于搬迁至远郊乡村里居住,除了远离尘嚣,还因为某个小镇,或者小乡村聚集了其他同道中人。“家”,其实也包含了作家自身及其家庭的社交网络,(远离人群,远离吵闹)不是他们不社交,而是选择性社交。最有意思还是道格拉斯的“雪松山之家”,特意选在能从阳台眺望华盛顿城区,能遥望远处国会山穹顶的地方,似乎这样就能时来运转?

  威廉·福克纳的花楸橡树别业,他用这房子给孩子们讲了鬼故事,把他们吓坏了

  把家选在自己喜欢的小镇乡村,选在自己喜欢的树林里,选择交往的社群,再一点点布置自己的家,安排好能让友人来交往的空间,哦,别忘了那个独处的“办公”空间,每个作家的喜好都不一致,所以他们的“家”又展现了他们的个人习惯与喜好,当然还有生活与艺术的品味。书房还是必要的,在这里不仅是作家建立自身知识系统重要来源,也是他们创作的素材库,展现的是作家思维与视野……不过,马克·吐温“不务正业”地在自己书房设置了台球室。没有书房的话,布朗森·奥尔科特为女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打造的卧室窗前小书桌(梅在这地方以一天一章节的速度创作了《小妇人》)。卧室要有自己喜欢的模样。艾米莉·狄金森喜欢在自己卧室窗边放置一盆风信子。总感觉过去的美国作家们都喜欢在自己卧室里完成创作(一是活动空间受限,二应是心理空间的选择)。既然是“家”,除了自己当然还有其他成员,以及大家一起进行的家庭活动。家人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成为作家们的素材,或许是爱意,也会有对友人的毫不客气。(能想象自己去作家家中做客,结果被安排在没装修的,只在地上铺了床垫的房间休息吗?)

  尤多拉·韦尔蒂的卧室和她的书桌

  很多时候,我们认识作家是通过他们的作品,但作品是作品,我们合上书本惊叹他们书写经典同时,发现我们对创作者一无所知。这一刻,又反而让我们突然无法理解他们笔下的情境与人物。为什么他们能写出让人佩服,或者讨论不休的作品?《美国文豪之家》告诉我们,其中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便是环境。环境造就了他们,这么说似乎也不为过。因为这个环境是他们长时间身处的“家”。这里充满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是他们与家人保持关系,与社会联系的空间,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了他们与家人的筛选,悉心布置,他们可以在这里拥有自己的藏书室,艺术藏品展示区,可以说这些家中之物,某个庭院,某个小树林,都承载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记忆。哪怕一个小物件,就是开启他们创作灵感的钥匙。在这个环境中,他们与阳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压力得到最好的释放,他们让自己思绪肆意放飞,时而赞美生活,批判社会,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打字机啪啪地忙个不停……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美好的“家”,需要很多钱才能实现吧。放至今日,确实如此。不过书中作家们也不都那么丰衣足食,梅写小说最初是为了帮补家用。作家们的“家”大都处于乡村树林中,或者如罗宾逊·杰弗斯,自己动手建造房子,或者从债务沉重的房子主人那购买房子……其实,对于他们而言,“家”,not house, not room, not apartment, not building, not flat, just a home. American writers at home.

  美国文豪之家

  8.5

  J. D. 麦克拉奇 著 埃丽卡·伦纳德 摄影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