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惨败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惨败读后感1000字

2021-10-09 00:1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惨败读后感1000字

  《惨败》是一本由[波]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惨败》读后感(一):每一句都是惨败的注脚

  看完想哭。

  我将永远爱莱姆。

  《惨败》读后感(二):一则宇宙尺度的社会新闻

  故事里影影绰绰可以看到时局的影子:冷战阴影下人类的傲慢与猜忌。然而当叙事扩张到宇宙尺度之时,易朽的影射反倒退去,保留下了恒常不坏的议题:与荒诞的对立。

  用熟悉的话术来说,世界弥漫着冷厉坚硬、不可理喻的沉默,被抛掷其间的人将自身的理性剜出涂抹其上,无休无止地将巨石推至山顶,在与荒诞的对立中确立自身的存在。抗争的人类,用书中的习性而言,是无法胜利但永不投降的西西弗斯,践行着壮绝又高贵的行动。

  这是面对“客观的不具备意识的”不可知而言。人类可以诉诸于道德和情感来获得慰藉与意义感。然而当不可知同样具备意识与文明的时候,沟通的无效已经无法被消解,人类的善意恶念理智冲动以及所有一切的价值判断都一文不值,连对抗都没有靶子,人类就只能将一切化作投射了自己鄙劣的镜子,然后自我毁灭。

  跑题了,回到题目,如果我们把人类和昆塔都“人格化”,那整个故事,其实也可以被重述为一则时常发生的社会新闻:

  ===以下包含大量剧透===

  《一男子搭讪不成恼羞成怒杀死被骚扰的受害者》

  该名男子在实施stalker行径的初期,持续地偷偷摸摸翻检受害者的生活垃圾,并将其进行归类分拣收纳,随后将自己写下的“充满善意”的书信破窗抛掷到受害者居所内,目睹信件未拆被丢弃后恼羞成怒,击伤受害者的家养猫咪,因猫不高兴被反抓几下后忽然自我判定冷静下来了,用超高分贝音响持续广播自己的生平事迹,并将自己出生以来的相册投影打在受害者的窗户上循环放映。受害者不堪其扰,隔着窗户试图与其交流。短暂交流后受害者离去,该名男子顿悟“无人能毫无顾忌地冒犯我”后冲上楼将受害者居所砸毁并杀害受害者。

  综上所述,当一个宇宙尺度的深刻议题被人格化以后,看起来也是十分滑稽。所以随便将抽象存在人格化要不得(bushi

  《惨败》读后感(三):他意识到,自己见到了昆塔人

  读完后歇了会,翻回几个重要的地方琢磨和确认,真是为莱姆精心编织的反讽之网惊叹。 在全书结尾见到昆塔人的主人公,是由两位医生随机选择复活的死难者之一,他的复活本身就是伪装在科学与理性外表下的随机选择,是技术无可解决的伦理挑战对人类的戏弄,是赫尔墨斯计划让他获得全新的名字身份:“特恩普”,俄尔甫斯与欧律狄克初遇的山谷。赫尔墨斯计划的内容,正是由导弹“俄尔甫斯”引振黑洞“哈得斯”,让飞船“欧律狄克”能穿越时空(通俗说法)在昆塔星人刚好能建立沟通的发展阶段抵达附近。显然,这种取名暗含穿越冥界、起死回生的意涵,一层是计划尾声“欧律狄克”船员决心自以为将通过攻击昆塔星来拯救它,二层是起死回生的“特恩普”将接触昆塔人视为重生的意义:“虽然没有过去,他却仍拥有未来——值得活下去的未来”。然而,有船员戏称这艘船应该叫做“阿尔戈”,希腊神话里夺取金羊毛的船也许更加符合计划的实质:所谓和平接触,正是“金羊毛”本身,昆塔人拒绝接触本身就是沟通中意志的表现,而一心夺取“金羊毛”获得异星接触的人类,将拒绝视为敌意而非回答,因为他们有力量优势迫使异星“被”接触。

  “特恩普”在第一个生命里名叫帕韦斯,由于孤身驾驶步行机进入一片不稳定的地表,遭遇突发间歇泉而死,那片大地被称为“伯纳姆林”——《麦克白》里注定主人公失败命运的移动森林。在“欧律狄克”接近黑洞、特恩普被选定为着陆机“赫尔墨斯”副驾驶时,他感到“他仍是那位只身踏入伯纳姆林的人”,似乎这个不稳定的、突发灾难的伯纳姆林,正像引诱麦克白篡夺王位又遭颠覆的虚假许诺一样,暗示了意图伟大乃至纯洁的赫尔墨斯计划的残忍结局。神父阿尔戈是整部小说里有力的论辩因素,当他说也许异星有邪恶,他说的并不是应当在异星传导福音,绝非看似报喜信使、实则毁灭前兆的“加百列”,恰恰相反,他说的是人类在异星能看到的只会是邪恶,因为那远超人类自身的范畴,而对自身之外的文明作出裁决是不公正且不可能的。当人类把昆塔星看做地狱、把计划看做穿越冥界的旅途、把特恩普看做涉足地狱的使者时,其实是他们理性的决断一步步把昆塔星变为地狱。 特恩普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重任时,“开错了房门,看到镜中的脸,他呢喃着:‘你将会见到昆塔人。’”自己的镜像,是在伯纳姆林里引诱帕韦斯误入歧途的自我蜃景(他误作自己的搜救对象),是人类寻求异星接触时无法摆脱的自我沉溺(甚至广播人形卡通片以期打动形态截然不同的异星民众!),最终——也是寓言那对探险兄弟贪婪冒进洞穴身处、一见即毙的幻象。在全书的结尾,特恩普急于认识昆塔人而没有定时发送信号,赫尔墨斯号开始毁灭昆塔星,至此他才发现自己当作“挂满渔网的桅杆”的类建筑物,正是苦苦搜寻的异星生物:“高松的蛛网和天线纷纷断裂、燃烧,朝他倒下时,他意识到,自己见到了昆塔人。”至此,“特恩普”这一复活使者,以及他所在的人类和平接触计划,正当性完全抽空,他见到昆塔人之时,就是昆塔人灭亡之时。

  在莱姆安排的两个“书中书”里,第一个故事中一对寻宝的兄弟在山岩反射里看到了另一侧的印第安人面孔,惊吓而死,第二个故事中好奇心旺盛的教授毁灭蚁穴带回一块蚊虫为之狂热的圆石,向客人炫示,打开宝箱却是空空如也。两个故事就是全书的寓言,虽然强势地位的人类探险队并未毁灭,他们构建的意义已经毁灭,他们可笑的正义性和求知之旅的意义不复存在。使者特恩普最终也没有理解出发前日本人中村的劝告:“我建议谦卑,意思是,做好接受一切的准备,我指的是任何事,你会看见也许和你以为的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然而人类要见到昆塔人,绝不考虑昆塔人不想被看见。与人类所以为的“完全不一样”的,除了昆塔人的形态,还有这场求知之旅的空洞结局,他们掏空了一个种族来获取自己要求的形象,即:整个和平接触计划的宏伟叙事。一连串希腊名字已经昭示了他们自以为是的认知,而昆塔人的毁灭彻底戳破了这个星际神话。 我要搬出莱姆创造的无数奇观中最强烈的奇观,最具讽刺意味的演出:那是特恩普终于踏足昆塔星,走入昆塔人仿造的、犹如浮尸般膨胀变形的“赫尔墨斯号”当中,他看到一簇流光溢彩的水晶花,有翠绿色字母浮现: “这是欢迎” “我们正在满足你们的愿望” “欢迎完毕” 接着,一切都碎了,化为细细尘埃。

  《惨败》读后感(四):人类的全面惨败

  当我跪着读完莱姆的第四本书《惨败》时,不多写几句已无法表达这种震撼、迷茫、虚脱的感觉。神样的莱姆俯瞰着整个人类世界,在《机器人大师》中设计宇宙,在《索拉里斯星》中悲叹人类的局限,在《未来学大会》中嘲弄和悲悯,他的思想领先我们数个光年,当我们还做着星辰大海的征途美梦时,他已预见了人类在某条进化之路上的全面惨败。

  《惨败》很不容易读,有它深刻晦涩的地方,也有翻译问题(后面说),需要耐心,才有收获。读的时候我不断想这本书写于哪一年,后来知道是1986年出版,然而对费米悖论、第三类接触、文明发展困局、AI智慧等的思考,对星际旅行、冷冻技术、外骨骼机器人、外星奇观等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当今绝大部分浅薄又咋呼的所谓科幻小说。

  人类惨败在哪里?至少有两层。

  第一层,在所谓“实力说话”。要接触,为什么不回答我?为什么不像天使报喜说的那样迎接大天使路西法?不接触就用暴力,必须按照我的规则来,不听话的必须惩罚。为什么?“Because I Can”,十几年后好莱坞坏蛋的一句经典台词。当一个更高级的文明有所求的时候,它的嘴脸是可恶的,就像一个熊孩子从小动物那里稍不遂意,就扯断它们的腿,踩烂它们的窝一样,because you can,别扯什么黑暗森林,资源争夺之类的,就是因为你更强大,可以在弱者面前,像神一样毁灭他们的天地,当人类有了上帝的地位,看哪里都是索多玛和蛾摩拉。以实力地位说话,耳熟吗?“虽然他们的家园被毁灭了,但他们得到了民主和自由”,这类话,现在说出来都一股厕所味,可说话者们依然那么自信。

  第二层,主角飞行员勇敢积极、好学求知、充满探索和冒险精神,这总算是优点了吧?这该是大部分科幻主角的标配了吧?莱姆解剖的就是这种心态,宇宙凭什么要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外星生命凭什么要配合你的价值观?昆塔人已经献上了宏伟的大厅和美丽的花朵,“这是欢迎”,“我们正在满足你们的愿望”,“欢迎完毕”,到这里,谦虚一点的心该有所领悟了,然而不行,必须看到昆塔人,必须得到真实的反馈,必须找到终极答案,朝闻道夕死可,上穷碧落下黄泉……很可悲,我们只能自我感动,人定胜天是说给自己听的,宇宙并不在乎你的进取心啊。

  于是,永远自我中心的人类在《索拉里斯星》中因看不懂那个世界而陷入泥潭,在《惨败》中,作为天降之神、黑暗森林之猎人,可以毁天灭地而始终不能达成愿望,执着于上下求索而以牺牲为荣耀,以赋予世界意义来对抗混沌……从动机到行为,从群体到个人,从历史到未来,从头到脚,从外到内,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正因如此,才在那个永远沉默的宇宙面前,彻底惨败。

  《惨败》的内容太丰厚了,绝非一点情节和主题就能概括。那些来自希腊神话的飞船名就都很有意思,赫尔墨斯是神的使者,加百列是主的恩赐,欧律狄刻是终究未能逃离地狱的人。对费米悖论的“窗口期”、分支论的设想也颇有见地。飞行员在第一章的遭遇,两个泰坦星上的人类基地之间的龃龉,就像是昆塔星上两大势力愈演愈烈的矛盾的前戏,而所谓昆塔星是一颗不可救药的、走到文明死胡同的战争之星,也只是人类的推断,基于人类世界、人类本心的推断。那些大段的推演假说,就像一记记扇在人类脸上的耳光,要核威慑,但不能真打,那就世界末日了,但又不能不打,用别的手段打,抑制之,削弱之,将军之,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直到世界尽头,宇宙末日,直到同归于尽,双方留下机器人继续打。

  昆塔星人说,什么?我们不是这样子的,这故事太丑陋了,你们人类真是太龌龊了。

  不,昆塔星人不会跟你说这些。他们什么也不会说。

  最后说两句对翻译的感受,简言之,难读的论文部分反而好于描写部分。很多处叙述和描写似乎都不到位,字和句磕磕绊绊的,常常一大段下来,字全认识而信息全屏蔽,比如第一页第二段的描写就挺混乱的,不知道都在说谁;还有的明显不合适,比如说飞行员驾驶高达机器人“已臻化境”。这种艰涩和尴尬在另外两本刚读过的莱姆中一次也没感觉到。还有书中很多次用到的拉丁原文,似乎都翻译得不好,比如那句“无人能毫无顾忌地挑衅我等”,按照书中提到的爱伦坡的小说,查了手头的爱伦坡小说集人民文学版,翻译是“凡伤我者,必遭惩罚。”另外《一桶白葡萄酒》似乎也比《一桶阿蒙蒂亚度酒》要好。这都是现成的资料可查的。

  《惨败》读后感(五):我建议谦卑,而非谨慎,也并非保持自信。

  比起《索拉里斯星》,明显这一本有着更为饱满的情节、人物和设定,想要传达的内容也远不止人类中心主义。

  如果细细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个航天器、星座和黑洞的名字,当时阅读了一半,特意去检索了每个名字背后的神话故事,它们的名字都来源于希腊神话,结局我也不多剧透了,留给大家慢慢享受。

  另外就是本书浓厚的悲观态度更为彻底。我个人理解莱姆在前面写圣杯和另外一个基地互相猜忌、分析昆塔表面存在至少两种力量的互相对峙威胁,再到赫尔墨斯与昆塔、特恩普和昆塔人的对弈,根本理由是现实中美苏冷战以及波兰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让他在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分析敌对力量之间的博弈和对峙,从形成到发展再到不可控制,直至威胁已成为“和平”的注脚。

  这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甚至是星球对星球的对抗,在书中从一开始SETI发现异常时就开始像散不开的浓雾,一直围绕着后半部分,甚至是基于“对抗”作为基本生物的逻辑,致使deus在人类还未苏醒时便做了掩护的决策。后来等船长船员们醒来后,就已卷入了一盘凭空设想(至少结尾看似乎是这样)的“棋局”之中。

  这里无不体现着书中10名船员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当被冰冻了几世纪的特恩普说出:“无人能毫无顾忌地挑衅我等”时,我是深感震撼。因为从前面诸多描写看,这个被莱姆暗地里安排“复活”的人,在书中或许应该是站在几百年以前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星际外交问题,但这句最能淋漓尽致体现人类过于自大的话语竟是他发出。我认为安排了这样的角色,似乎是想侧面描写,无论科技如何快速发展、是否突破“窗口期”,过了几百年,人类骨子里的“好奇”、“狩猎”、“征服”等特征依旧难以泯灭。从他听到自己的上级失踪,急吼吼地休息一晚就要开着步行机去找人、再到赞同哈拉奇的进攻、直到自己愿意作为大使去到昆塔上、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而错过了确认倒计时……在这个人身上几乎是看不到他对宇宙的谦卑之情。

  特恩普这个人就像那位坚决要去到雨林边缘烧毁白蚁巢穴、以便于开发土地、夺走珍宝的探险者,无论大自然或其他物种用什么方式阻挠,他依旧不达目的不罢休。正如他和医生沟通自己面对未知恐惧时的反应——

  我们或许很难评价这一点是好是坏,因为从人类角度看,这些特征让特恩普这个人意外适合去做一个探索者,但对于其他物种呢 ?对于昆塔人呢?这些”不屈不挠”,“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品质,是否是一种彻底的“罪孽”呢?莱姆酣畅淋漓地描写着人类面对未知时,贪婪的好奇心和人类注意中心带来的不可名状的勇气,但有勇气就真的一定是好事吗?

  其实不光特恩普,所有能被选到赫尔墨斯上的人,最初除了神父,骨子里都有着“不建立接触就不撤退”的信念,直到他们看到昆塔发射过来那句“你们的月灾摧毁了这座城”,才有这么些人终于有了除了这种信念之外的声音和念头。例如中村曾说过:

  我觉得这就像莱姆借着书中的角色,忍不住想要去劝自己笔下那位作为地球的代表,他说的已经够通俗易懂了——昆塔人不想有接触,我们也别再勉强了。但很可惜,除了神父和中村,最初有意多听几分建议的想法,被船长抛掷脑后,在后期,他彻底贯彻了“撤退等于失败,失败代表地球的失败”的信念拥护者,不允许撤退的氛围长期笼罩在那艘飞船上,这连Deus也无可奈何,因为最开始的“撤退”已被摈除在它各种模拟预测中。

  因此结尾真的非常有讽刺性,前面大段的分析智慧生物的技术发展会发展出多少路径、用多少笔墨去叙述角色们对昆塔的分析,甚至要具体到个人的反应——特恩普怀疑为何昆塔人钻研假飞船而不按照常理去破开中央舱门、不停用生命检测仪检测生物,又挖土又砸拳的,赤裸裸的真相就摆在那,他却视而不见般,一心执着认为昆塔人和人类一定很相像……都抵不住轻轻的一句话:他意识到,自己见到了昆塔人。

  你凭什么以为大自然的塑造一定就是循着地球的规律来?凭什么认为那些土坡里会有一双眼睛呢?

  前文大量的基于类似的大自然环境,智慧生物进化、自身的技术发展几乎一定会趋于人类世界等等分析,一瞬间成为了天大的笑话。

  其实映射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包括自己,其实几乎很难有谁逃得过“自我主义”,但或许说这些又能扯得很远,同时我也相信莱姆写这么多本科幻题材,更多的是出于人类的角度去看待科技发展,而非仅限于个体。

  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设定和深刻的讨论,甚至还有宗教!没错,无论过了多久,基督教依旧存在着hhh 其余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未来星际旅行的实现方式、人类再复活技术等等,在这里就不多开展讨论了,首先是不想剧透,其次是因为多少都涉及到我的知识盲区了_(:з)∠)_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惨败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