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众神降临之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众神降临之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0-24 00:5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众神降临之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众神降临之前》是一本由[英]安德鲁•鲁宾逊(Andrew Robinson)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一):浅谈神秘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称哈拉帕文明,从现代的阿富汗东北部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是于青铜时代南亚西北地区形成,从公元前3300年持续到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2600年开始发展成熟,然后一直繁荣到公元前 1900 年左右开始衰落与消亡,并就此隐没了近四千年。

  印度河文明与古代世界的其他河流文明大致相当:埃及沿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在被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浇灌的土地上发展,而中国在黄河和长江的流域成就今日辉煌。到其成熟阶段时,该文明已经扩展到比其他文明更大的区域,其中核心区域包括沿印度河及其支流冲积平原向上延伸的1,500公里土地。

  印度河文明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600年的哈拉帕早期阶段、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哈拉帕成熟阶段和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哈拉帕晚期。

  到公元前2600年,小的早期哈拉帕社区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城市中心。经考古发现总共发现了1000多个城市和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整个地区。其中摩亨佐-达罗被认为建于公元前26世纪,位于拉尔卡纳区印度河以西,是当时最先进的城市之一,拥有先进的工程和城市规划。它不仅成为印度河文明的最大城市,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主要城市中心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唯一一个横跨整个印度河文明考古时期的城市哈拉帕,这座第二大城市占地150多公顷,并拥有与摩亨佐-达罗使用的相同类型的强化行政和宗教中心。两个城市都有类似的组织,并以城堡为特色,城市的中心区域有重重防御工事——有防御性军事结构保护。此外,这两个城市都位于印度河沿岸。这种结构将使任何一个城市中建筑物较高层的人都能俯瞰河流并眺望远方。

  然而就这样以其城市规划系统而著称的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开始衰落。考古发现表明,那时与主要位于现代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贸易——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之间的贸易路线在公元前3千年很活跃,导致了印度河与美索不达米亚关系的发展。印度河文明的经济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而运输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贸易——似乎已经结束。大城市的先进排水系统和浴池被毁坏或堵塞。文字开始消失,用于贸易和税收的标准化度量衡也不再使用。至此这个文明的重要创新除了标准化度量衡,大概就只有印章雕刻以及铜、青铜、铅和锡的冶金等还在延续使用了。

  就这样的城市,它的废墟于1920年代被发现,就此揭开了现在被认为是印度文明开端的神秘面纱。书面记录让历史学家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明有了大量的了解,但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书面材料却很少。虽然印章似乎确实有文字信息,但学者们一直无法破译印度河文字。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国家和宗教机构的性质。我们对他们的法律规范、程序和治理体系知之甚少。

  而作者安德鲁•鲁宾逊正探索了印度河复杂的古代定居点——他们高度进化的街道规划、世界上第一个厕所、一个精致的未破译的书写系统等等——通过已有的考古发现,从建筑、工艺美术、农业、贸易、社会、宗教几方面进行呈现,以此检验这个失落的庞大文明在现代印度的故事中的地位。

  他展示了这个古老文明的复杂程度,也许这就是印度河文明如此迷人的原因——我们对它的了解远不如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但它似乎也更加熟悉,因为它的许多文物今天仍然是次大陆生活的一部分。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二):走入印度河文明

  第一次如此正经去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历史,感觉这是一个神奇的文明,至今留下的记载还是相当的少,许许多多的历史都是从陆续被挖掘出来的遗址中被世界知晓。其实对于印度的印象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觉得印度人是世界上比较聪慧的种族之一,因为软件工程方面人才辈出,也出现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另一方面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又会显得不太讲究卫生,特别是疫情之下,看见新闻中各种迷惑行为的报道,的确是有些匪夷所思的。于是,带着这样的印象,重新了解印度河文明的一切,感觉也是充满神奇的。

  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严谨的作品,对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作者以各个阶段考古、学术界的各种猜测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充分的解到了既客观又主观的印度河文明。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被文字清晰记载的年代,了解ta只能通过历史长河之下隐藏的蛛丝马迹去探寻,能够发现的只有那些文明留下来的遗址、文物。

  《众神降临之前》展现了发掘伊始,是一切都懵懂的阶段,陌生的文明吸引众多学者的瞩目,谜一样的过往,因为未知而显得格外具有魅力,许多可能性、许多发现均是渐渐铺展开来。随着近年国内外考古水平的提高,众多遗址也被很好的展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第一章、第二章便是对整个发现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因为发展成了体系的文明,所以一切便变得丰富多彩。作者从建筑、工艺美术、贸易、社会、宗教等方面剖析了这个文明存在的痕迹。从各处发掘的遗址看,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文明,在ta存在期间好像并没有出现奴隶制的时期,反而是盛行的宗教信仰站在了主导的地位,存在许多祭祀使用的建筑物。而这个时代流下来的工艺制品同样充分的展现了那个时代下的技术与文明,在发掘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信仰的传递。神话形象点点滴滴的渗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对于印度河文明的猜测有很多,因为ta不曾存在明显的战乱痕迹,却是经历了衰落与消亡。曾经的ta,有着繁荣的贸易,流通的贸易充分的验证了ta的过往。在书中,有一段对于破译印度河文字的章节,感觉那是个格外有趣的章节。其中有许许多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很多文字的案例等待后世人们去破译。学者们从字符出现的次数、出现的背景、出现的位置多方面进行分析、猜测,虽然我们无法精准的考证所有的字符,却也是能从其中推测到那个文明的冰山一角,甚是有趣,我相信不断探索发掘中总能寻找到印度河文明的秘密。

  很庆幸与这本书相遇,看到了不同于固定印象的印度文明,这一次的探索更加的客观,更加的图文并茂。文字与案例图片相互佐证(当然如果图片是彩色的就更加完美了),向每一位读者展现出了文明伊始,时代的魅力。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三):《于无声处追寻古代历史的踪迹》

  相较于中国和欧洲,我最初对印度古代历史的了解也不过摩亨佐·达罗、佛教、孔雀王朝、犍陀罗几个名词。这片见证了亚历山大的功业和东来求法僧人足迹的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熟知,其历史一度只能从各种史诗及宗教典籍的字里行间追寻。大航海时代以后,涉洋而来的欧洲人开始了有组织的考古活动,而这一系列考古成果都呈现在著名学者安德鲁·鲁宾逊的这本小书——《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之中。

  全书共十二章,可大略分为三部分,其中一、二章为第一部分。第一章概要介绍了古印度河文明的已知信息,以及自20世纪20年以来的发掘和研究概况。作者同时也指出,已经取得的成果实际上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因而需要展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英属印度政府组织下的印度河文明发掘工作,特别是几位主要负责人的事迹。

  第三至第九章为第二部分,作者用五章的篇幅,结合已有的考古发现,分别介绍了学界对古印度河文明的艺术、经济、社会及宗教的研究和推测。尽管许多问题仍未有定论,但其中的诸多细节相信仍是国内读者前所未见的,确有启蒙之效。

  第十至第十二章为第三部分,其中第十与第十一章分别以当下研究古印度河文明的两大热点问题——文字解读和印度教的印度河起源辨析为切入点,探讨相关研究的复杂性。结尾的第十二章则更像是作者的呼吁,呼吁大众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研究古印度河文明,以便从其“遗产”中汲取智慧。当然,前提是要反对那种受民族主义狂热驱动、颇具功利性质的“文明建构”,并且要赶在相关历史遗存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受到进一步破坏以前。

  对于除专业研究者之外的普罗大众而言,研究古印度河文明这种早已不复存在的文明是否仅仅能满足猎奇心理呢?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作者在书中力图证伪的。一方面,作者认为古印度河文明可能提出一种有别于既存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发展模式。例如,在介绍古印度河文明的建筑工艺时,作者指出当时砖块尺寸的统一,不一定源自国家法令或国内通行建筑规范,而是“砖石匠人为了建造建筑结构更结实,转角连接更牢固的城墙,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P.54)这一发现,显然有悖于传统的观点:即在技术水平不发达的古代,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统合才能开展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形成规范。这一观点也可以从宫殿、神庙等在其他古文明考古中常见的带有政治集权和宗教统一色彩的遗存在古印度河文明遗存中的缺位也可以作为辅证。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人们还可以从对古印度河文明的研究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列举早期的有关研究结论被证误的例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不断推进考古工作,新的发现很可能不断推翻已有的结论(例如对印度河文明是否独立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而成的认知)。与此同时,从几位英属印度时期组织古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的负责人的教训中可以推断,任意引用其他文明的考古经验是不严谨的。这些在古希腊和两河文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曾试图在古印度河文明的考古工作中套用曾经的经验,但终究发现还是要立足古印度河文明遗存本身,这也是作者对未来考古工作开展所提出的忠告。而在对“水”之于古印度河文明的意义探究中,作者则明确反对根据现代印度人的观念和习惯,逆向推理水在古印度河文明中的意义。因为考古发现中尚未发现确凿证据,许多与水相关的遗迹如大水池、大浴场等的功能依然成谜,这同样体现了作者对专业性和准确性的追求。

  概而言之,这本小书为读者介绍了关于古印度河文明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通过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与笔者读过的另一本同类著作——《追寻特洛伊》相比,本书运用了不少图片,方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所叙述的内容。正如本书副标题 “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所言,遗迹和遗存是除文字史料外另一种后人了解以往历史的凭借。且相比文字而言,遗迹遗存有时能实现生动的图景化还原,有利于读者代入其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决定引用书中的一句此类描述作为结尾,希望引起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块强胡——达罗的砖块,当它被放在阳光下晒干时,有一只狗追着一只猫跑过,在这上面留下了一串脚印,这些脚印随砖块保留至今。” (P.106)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四):别再吐槽印度上厕所难了,世界上第一个厕所就诞生于印度河文明中

  儿时记忆中的印度是各种欢快的歌舞,今天所听到的印度却是各种搞笑的段子,甚至有些嘴损的人称其为开挂的民族,总之在当下人们的认知中,这似乎是一个常常令人目瞪口呆、哭笑不得的国家。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世界历史上,印度与我们一样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曾经拥有过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便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次大陆是其发祥地,是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

  有水源的地方便会有生计,也往往会孕育出人类的文明。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同样也具备着诞生人类文明的契机。可是谁又能料到曾经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繁荣一时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兴衰之后,最终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直到十八世纪对于哈拉帕遗址的发掘,才让其有机会重见天日,得以再度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中。

  谁能够想得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更胜于古埃及文化的璀璨,不管是与其它任何古代文明相比,它都是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它是偶然被发现的一个被世界遗忘已久的文明的遗迹,因为一场考古而再度被人们关注,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究竟发现了什么?又有那些谜团尚未解开?看这本《众神降临之前》如何为你讲述这一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就像是此书开篇第一章的名字一样,这真的是一个“谜一样的世界”以往所知的古代文明不管是古埃及还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或是古希腊,早已因其艺术、建筑和皇室墓葬闻名于世。而印度河文明自公元前19世纪衰落以来,不要说是外界,几千年以来就连这片土地上的历代曾经统治者们也都对其一无所知。可是一经发现,它便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考古学者的目光。

  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有那些建筑的遗址与工艺美术器物得以保存下来?究竟是什么让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尽管现在所发掘出的文字与书写系统的破解令无数学者头痛不已,但还是能从现有的一些考古发现中推断还原出曾经的一些风貌。

  它也曾拥有过同时代最为繁荣的城市文化,也进行过活跃的海上贸易往来,街道的规划和排水系统甚至不输于20世界人们所使用的。现在一向被人所诟病的有关于在印度上厕所难的问题终于有了反击的机会,研究证明世界上的第一个厕所就是出现在这里的。

  文明书中将一百多年来对于印度河文明的考古研究进行了一个串联,全面却不啰嗦,简洁并不肤浅。尽管现在对于这一文明的发现只是冰山一角,但此书却最大限度地能够满足人们对那段文明的基本好奇之心。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感觉对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印度河流域因其神秘而受到其他国家地区考古者的关注,但是在印度本国的中重视程度却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烈。甚至在印度学校的历史课本中,这一段历史所占的比重也是很轻的。对此作者也在他的书中就这一情况表示出了他的惋惜。

  或许有一天,更多有关于这一文明的秘密被发现之时,无论是在印度本国还是之外的国家地区,它所受到的关注与重视程度都将远远高于现在吧。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五):《众神降临之前》,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说起失落的文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基本上都是古希腊、古埃及以及玛雅之类的信息,直到我看到《众神降临之前》 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忽略了一个印度河。

  古埃及、古希腊、玛雅,还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这是我脑海里最早的属于失落的文明之类的地方,所以曾经我看的书籍,也都是关于这些地方的。那些未知的过去,那些失落的文明,到底曾经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

  《众神降临之前》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失落的文明,都曾经被提及过,包括印度的佛教思想还有早期印度教思想也广为人知,但是公元前三千纪上叶在印度河河谷——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中出现的文明,却并不被太多人知晓。这是为何呢?

  与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印度河文明也有其独特之处,但它在公元前19世纪就衰落了,也并没有在印度次大陆留下直接的遗产。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很少知道印度河文明最主要的原因吧。因为没有传承,所以无人知晓。

  印度河文明被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意外发掘出城市遗址的时刻。因为城市遗址被发现,所以世界才知道原来还曾有个印度河文明。但是,发现终究只是发现,因为印度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一样,他们的书写系统我们暂时还不能看懂。于是,“失落”的文明之中,从此多了一个印度河。

  《众神降临之前》这本书记录,这些城市有用砖块修建的杰出建筑,虽然并没有像古埃及人或美索不达米亚人那样,用金字塔、宫殿、神庙、陵墓、雕塑、绘画或者成堆的金子夸耀宣传自己。

  但是,“大浴池”建筑的发现,还是给印度河文明赋予了值得骄傲的炫耀,因为这个“大浴池”,长12米,宽7米,最深处有2.4米,是古代最早的公共蓄水池。虽然说在曾经的那个时代里,拥有大浴池这样的技术非常令人惊叹,但是考古学家却发现,在大浴池并没有什么绘画或者雕刻的装饰。

  我想,城市的“大浴池”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存在吧,因为主要功能是公共蓄水池,所以才不需要去额外的点缀和装饰它的存在。又或许,在城市其他的我们还没有看到的地方,类似的大浴池其实还有很多,所以点缀与装饰雕刻的存在便没有了太大的意义。

  这就如同一座城市里,拥有很多的相同建筑是一个道理。因为建筑很多,并且大同小异、功能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就无需再给他们过多的装饰。当然,也有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建筑的拥有者,是否想简单的装饰自己拥有的这个建筑。大概,这个人是个极简主义者吧,所以什么都未留存。

  《众神降临之前》这本书开篇,是大事年谱,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一直记录到了公元1980年。这是一个跨时代的记录,在这些记录里,有中国和印度种植水稻的大事件、有印度河文明早期的大事件、有埃及吉萨兴建金字塔的大事件、还有印度河文明晚期以及埃及、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出现字母系统的大事件……

  大事件很多,不同的年份拥有着不同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仅仅只是印度河的记录,还有它周边世界以及有过合作关系国度的模样。除此以外,《众神降临之前》这本书,更是通过建筑、工艺美术、农业、贸易、社会、宗教各方面来书写了印度河文明兴起和衰落的历史。

  印度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至少在我的感知里是如此。看《众神降临之前》发现,在印度河文明发现的时刻里,每个人对此所拥有的态度都是完全不同的。大部分人觉得发现就发现了,与自己无关;少数人却认为这又是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发现之旅。

  在这个地球之上,有很多“失落的文明”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而发现的文明是否属于“失落的文明”,也需要世界上的人去探究一个最终的结果。《众神降临之前》在最后是这样说的:尽管如此,印度河文明还远谈不上“失落”。但不论如何,坐落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就如同《文明》节目里所说的那样,它属于全世界。

  探究古老的文明,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能够看到这本记录了建筑、工艺美术、农业、贸易、社会、宗教各个方面的印度河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会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印度河文明的发现与探索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失落的文明”是否失落,最终还是看每个人自己对待这些文明的探究和思索。

  《众神降临之前》这本书篇幅虽然不是特别的长,但是读起来却能够让人觉得内容丰富并且具有说服力。所以我赞同《当今世界考古学》所说的那句话:本书是对印度河文明的全面记述,文字简明、易于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物。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六):一本内容硬核,且易于阅读的印度河文明考古书

  “众神降临之前”,猛一看这个书名,还以为是讲神话的,幸亏还有副标题——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是公元前2600——前1900年左右,存在于印度河谷一带的文明,繁荣了大半个千年,之后却神秘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近4000年的时间,印度河文明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

  印度河古文明在“沉默中重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考古书。其作者安德鲁·鲁宾逊,是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员,在考古、艺术、科学方面著作颇丰。

  本书中,安德鲁·鲁宾逊结合考古发现,对印度河文明做了全面记述。整体来说,内容很硬核,在未解之谜面前,作者也秉持着较为客观审慎的态度。

  而且比较难得的是,作者将“印度河古文明的考古发现”这样一个听起来蛮晦涩的话题,讲得很明晰,读起来非常流畅。

  本书第一章中,对印度河文明做了一个综述,我觉得可称之为“破谬论,正观念”,是帮我们摆正对印度河文明的态度。

  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未解之谜太多,便给了我们很大的解读空间。而当某些观点被赋予了政治立场,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印度谋求从英国统治下独立的时期,印度河文明的发现,自然而然会鼓舞印度的民族自尊心。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民族主义者出于政治目的,会罔顾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证据,而将推论推得太远。

  比方说,将印度河文明归为印度文明的“本源”,是未经外界污染的;比方说认为印度河文明创造了梵语,创造了印度教的前身,等等。

  但很多观点在考古学上,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

  总之,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态度:印度河文明是很重要、很伟大的文明,但不可在尚未发掘出有力的考古证据时,过于夸大其影响力。

  第二章,题为“发现”,其实是对印度河文明考古历程的一个追溯。从约翰·马歇尔,到莫蒂默·惠勒,介绍了对印度河文明发掘做出重要贡献的几位考古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掘工作。

  接下来的第三到十一章,则分别从建筑、工艺美术、农业、贸易、社会、宗教、文字等不同方面,对印度河文明做了细致的介绍。

  我觉得特别好的点在于,作者在书中,不是只告诉我们结论,还向我们展现了考古学家思考和推测的逻辑。

  比方说书中讲到,印度河文明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仍然是个谜,但是也有很多证据,证明印度河文明有一个中央政权。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他们思考和推测的逻辑是什么?

  我挑几个有意思的点,简单说明一下。

  首先,许多印度河城市的地基中存在防洪平台,像比较有代表性的摩享佐-达罗的大平台。虽然没有证据显示印度河文明存在奴隶制,但可以推测,为了完成这种浩大的工程,哪怕是自愿劳作,也需要一个中央政府动员、指导、监管才行。

  再者,已经有证据证明印度河谷内部和周边广袤土地上,有卓越的商贸网络。要维持这样一个贸易网络,至少得有两个条件:

  一是可能由税收进行维护的基础设施,比如定居点间最基本的道路;二是某种可以保证商业协议有效性的监管体系。

  那不管是道路的维修,还是规则的设定,都需要一个以城市为基础的协调机构。

  另外,印度河文明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印度河印章,它们在印度河各个地方都有发现,那这些印章,最开始肯定是由一个中央政权构思产生,并以这个政权的声望为担保。就像在现代国家,普遍由中央银行的信誉担保,发行货币。

  虽然印章基本可以肯定是身份的标志,而非货币,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书中这样的介绍还有很多,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作者经常拿现在社会来类比。

  所以,即便是像我这样,对考古学并没有什么研究,只是刚好对印度河古文明比较感兴趣,就想随便看看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而且,还能顺便学习一下,如何“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