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冷漠的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冷漠的人读后感1000字

2021-10-25 00:0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冷漠的人读后感1000字

  《冷漠的人》是一本由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漠的人》读后感(一):过不好当下,谈什么明天?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是意大利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奖的作家;被很多人誉为意大利的鲁迅,也是意大利语文课本上的常客,他的文笔像鲁迅一样犀利,笔触像鲁迅一样冷静!之前有看过他写的《鄙视》,在书中,他剖析入微地写出了部分懦弱无能敏感的男人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揭开了婚姻里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把女人对于配偶彻底死心和鄙视的心理描绘的非常真实。 而在《冷漠的人》这本书中,写的不是婚姻,而是一个母亲与子女两代人的悲哀。莱奥,作为母亲多年的情人,却在最后睡了她的女儿。对于这个男人来说,没有所谓的爱,女人,则永远是越年轻越好,越让他精神旺盛。对于母亲来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的缩影,是属于“缺了男人就不行”的类型。说是母亲爱莱奥吗?其实也未必真的爱。更多的是源于一个人面对生活、面对周围的人的恐惧。尤其是对于书中,缺少生活资本的母亲来说。恐惧让她选择了依附于莱奥。 莫拉维亚的书中,总是不会有太多的角色存在,但是他往往能够在极少的角色中,塑造出极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性格。在《冷漠的人》中,莫拉维亚同样用大量的心理细节描写和创伤性的自我剖析,特别是通过描写米凯莱翻来覆去地思索和困惑,展现出了现代人内心的失意,以及到底有多么的爱无能和精神危机。虽然非国内书籍,但是文字本身没有什么晦涩的地方,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代入。《冷漠的人》中的所有角色,基本上都对于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则对当下的生活不屑一顾,恨不得现在的生活立刻发生热烈而又美好的改变,但是连今天都没过好,怎么又会过好明天,太热烈的想改变当下生活,大多数的情况是慌不择路、误入歧途。 可能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亲和女儿是同一个情人,是因为情人的不断主动撩拨,我还能稍微的理解。但是儿子居然也有一个想与他发生关系的老女人,而这个女人还是母亲情人的前任情人,我就不是很理解了,这种关系可能在西方更容易理解吧。 作为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和《鄙视》一样,读起来肯定是感觉压抑的,总是感觉像是在揪着你的心肝肺在讲着阴暗的事儿,滋味够酸爽。

  《冷漠的人》读后感(二):《冷漠的人》:那些心理装着冰块的人~

  有的人,对别人冷漠,对自己热情,有的人,假装对别人热情,对自己热情,有的人对别人冷漠,对自己冷漠。当然,人都是复杂的,很多人也会受大环境影响所改变。 之所以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写的《冷漠的人》,作为意大利的作家,我也隐隐觉得他的这本作品在反应意大利某个时期的历史现象,当然,我对意大利的历史不是很熟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资料去研究。 好了,下面简单交代一下剧情: 中年寡妇玛丽阿格拉齐娅是主角之一,她为了打发时间和财产,把所有事宜交给了自己的情人莱奥打理,觉得生活一潭死水的卡尔拉(玛丽阿格拉齐娅的女儿),在摆脱这种生活无果后,选择了依附于莱奥。 你觉得卡尔拉弟弟知道嘛? (他的弟弟)米凯莱:我知道,但是我不说,因为我很冷漠(无能)。 没错,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正是描写了这些逐渐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处境,过惯了富裕生活的他们,沉迷于各种消磨时间,财富上的阔绰并没有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对于冷漠的代表米凯莱,虽然他也有过进取心,但“休息”了太长时间,以及放不下这优渥的生活,最后依然觉得继续当一个冷漠的人,对于米凯莱,我觉得无能是真的,冷漠只是遮掩。 1、轻剧情,重心理! 没错,这本《冷漠的人》中的人物不多、剧情简单,作者依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很多人在读了以后,也许会觉得唠叨,但他这么写有一个很好的作用,用心理描写和书中人物行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衬托他们的软弱和懒惰。 2、全员冷漠?是冷漠的大多数! 当然,我个人觉得作者用这五个人作为主角,不仅仅是体现当时家庭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大部分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3、有教育意义吗? 谈不上吧,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用简单的故事和浓厚的心理描写,反应了一个家庭的状态,借此反应大多数人的状态,所以,我个人觉得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只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某个时代的主流情绪而已。

  这里要温馨提示一下,对于不经常读国外文学,以及经常会把自己的道德观念放进小说人物里,去衡量的人,我不推荐他看这本书,因为它的剧情,用现在的话说,有些“三观不正”。

  《冷漠的人》读后感(三):《冷漠的人》:五个人的情感纠葛,没有爱,有的只是“冷漠”之心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对于中国读者可能略显陌生,但在意大利,他却有着和中国鲁迅同样的地位。他关注于社会,关注于现代人的思想,他的作品有着极强的批判意识,他用冷峻、不含情感的叙述,给我们勾勒出充斥于现代社会的各种精神危机。当我们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也许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痛苦、是迷茫、是深深的自我怀疑,但也一定会有强烈的自我反思,这也就是文学可以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我们心向往之的;但有也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我们需要避之唯恐不及的。拉脱维亚的小说《冷漠的人》就是描写了一个我们一定要逃离的生活群体。

  而这部最新版《冷漠的人》,在国内再版,精装版本,非常有质感。当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腰封上的那一句话:“欧洲首部存在主义小说”。作为尝试者,作为首部,并能够留下名字的小说,一定有着它特别存在的意义。

  对于“存在主义”这个名词我听说过很多次,但具体这个名字的意义是什么?我特意去百度百科查了一下:“存在主义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冷漠的人》是存在主义小说了。书中有着大量的非理性意识活动被当成真实存在的情节,也就是书中经常出现主人公意识的活动被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出来,甚至不断任其发展,也就有了“白日梦”这感觉。而这种意识发展的情节,更多暴露了作者所描写的人格的缺点,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中进行抗争,但现实中的人们却是一个一个的陷入自己人生境地中的“冷漠的人”。他们无法逃离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监牢,他们都受着深深的精神折磨,甚至到了不惜去杀人的地步,就像书中的儿子米凯莱所说他们都犯着“冷漠罪”。

  《冷漠的人》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五个人的感情纠葛。但这五个人的情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正常的。母亲和女儿同时成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情妇,而儿子又差一点成为一个中年女人的情夫,中年男人和中年女人又曾经是情人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混乱的感情纠葛呢?其实他们已经无关乎感情。在这本小说中,我们读不到任何感情,都是充满了欲望,充满了利用。所谓的情人,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需要,是一种利益的纠葛。当利益存在时,关系就存在,当利益不存在,伴随着的必然是各种破裂和伤痕。而无法融入这个圈子的儿子米凯莱,也就是那个说出“我犯的是冷漠罪”的有识者,但他能逃出这个怪圈吗?他能找到他生命中的热情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侯,阅读《冷漠的人》就是阅读我们自己的内心,体味这个社会阴暗的一面。在阅读和思考中,我们还能否找到那曾经的热情,去温暖我们冷漠的内心。

  《冷漠的人》读后感(四):《冷漠的人》:那些在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间挣扎的灵魂

  被誉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之一的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可谓是年少成名。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22岁时,因欧陆首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最初产生创作这部作品的念头时,只有16岁。一年后,17岁的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开始动笔写作,21岁完成作品并自费出版。

  在阅读《冷漠的人》之前,我先读了《<冷漠的人>别册》。少年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与病魔作斗争。阿尔贝托•莫拉维亚9岁时患上骨结核病后,不得不中止了学业,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只能卧床休养。或许正因为这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让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拥有了更加细腻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角度。

  《冷漠的人》人物关系简单,整部作品只有五位出场人物,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减短了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为理清人物关系所占用的时间。另外,伴随着故事发展出现的场景同样屈指可数,阅读时,场景转换、人物对话时常会让我产生一种在观看舞台剧的错觉。

  第一幕,少女卡尔拉、母亲玛丽阿格拉齐娅、弟弟米凯莱,以及母亲的情人莱奥在玛丽阿格拉齐娅家的别墅。

  中年寡妇玛丽阿格拉齐娅是一位习惯了奢逸生活的贵妇人,她将自己的家庭事务全部交给情人莱奥打理,对自己经济状况一无所知。莱奥声称玛丽阿格拉齐娅欠下了许多债务,需要出售别墅来偿还,玛丽阿格拉齐娅信以为真,并对莱奥愿意出手接收别墅心存感激。

  不过,弟弟米凯莱对母亲的盲从非常气愤,他猜透了莱奥的居心,极力劝阻母亲不要轻信莱奥的一面之词。

  第二幕,卡尔拉跟随莱奥来到莱奥的公寓。

  姐姐卡尔拉与弟弟米凯莱一样,从未放弃过想要改变现状的念头。卡尔拉计划在自己生日这天做出改变、迎接全新的生活。

  卡尔拉深知莱奥对自己的渴望,也曾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莱奥对自己的渴望并不是出于爱情。然而,年轻的卡尔拉不知道除了靠近莱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卡尔拉视莱奥为将自己拉出“泥潭”的手杖,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心理波折,但是卡尔拉依旧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莱奥的怀抱。

  其实,卡尔拉一直知道母亲玛丽阿格拉齐娅与莱奥是情人关系,卡尔拉在决定走进莱奥公寓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将如何面对母亲,只是,汽车、房子、金银首饰、无所拘束的自由生活太吸引人啦。

  如何来安排第三幕让我稍稍犹豫了一下,是将场景定在别墅,四个人继续貌合神离地“愉快”晚餐;还是将场景定在公寓,米凯莱将枪口对准莱奥的胸口。

  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前文提到的五位出场人物只出现了四位。是的,还有一位,她就是丽莎。

  丽莎曾经是莱奥的未婚妻,在玛丽阿格拉齐娅将莱奥“抢”走之后,丽莎与玛丽阿格拉齐娅依旧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朋友模式,也是这个故事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所在。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在作品中书写了大量人物对话的同时,也融入了非常多的人物心灵独白。每一位出场人物都有许许多多不曾说出的“心里话”,他们一直在心里说“我真想说”、“我真想告诉他(她)”,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欲念。

  或许,只有米凯莱是勇敢的,至少他肯承认自己是一个“冷漠的人”。

  如果未来有一天《冷漠的人》被编导成舞台剧的话,无论是三幕、四幕,亦或更多幕,我都相信自己一定会选择去现场观赏。如此精彩的作品值得被展现、被演绎。

  --END--

  《冷漠的人》读后感(五):书评•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冷漠的人》【意】阿尔贝托•摩拉维亚 著 袁华清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人物:女一号卡尔拉。24岁,受过良好教育,身材高挑,婀娜多姿,目光灵动。日常生活:看书、喝茶、看电影、参加舞会与家庭聚会、打网球。对生活没有热情,讨厌自己一成不变的家庭气氛。与母亲的情人暗通款曲,关系暧昧,憎恨母亲。 男一号米凯莱。女一号的弟弟,大学还没毕业。一脸惯常的神经质与忧愁。他一眼就看透了全家人的命运,却没有心理力量去改变什么,至始至终给自己贴上“冷漠”的标签来开脱。高呼自己冷漠,却很容易情绪冲动。感性与理性时常在内心不停地交战。 女一号与男一号自认为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父亲是个醉生梦死的人,且死的早。母亲整天生活在对情人的患得患失之中,根本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母爱是一种奢求,他们也没有宗教信仰,且在没有伦理概念的环境中长大。 女二号玛丽阿格拉齐娅。女一号与男二号的母亲。在自家的别墅都用来典当,且已两次延期还款的情况下,依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三餐由女佣伺候,不顾子女穿着寒酸,更不顾他们的喜怒哀乐。整天忙于讨好情人,攀缘上流社会,且讨厌穷人。 南二号莱奥。自称是司法部门的职员,其实是投机取巧的理财者,单身,在与他来往的女人眼里是钻石王老五,已近暮年。他与女二号保持了15年的情人关系,却落井下石地让情人把位于黄金地段的别墅典当给他,抓住情人害怕失去他的弱点,极力说服他们千万别自己出售。更恶心的是,我自己的手伸向了情人的女儿,不是出于爱情,只是贪图美色。 女三号丽莎。一个中年女人,颇有几分姿色,体态丰满,喜欢搬弄是非。曾是男二号的情人,却被自己的朋友女二号撬走。被丈夫遗弃现孤身一人,与女二号朋友关系自居,却整天想着女友的儿子能爱上自己,老牛想吃嫩草。 背景:小说以老旧的别墅与冬季阴郁的雨天,连接女一号24岁生日前、生日当天、生日后三天,把人物的命运写尽。 冲突:女一号卡尔拉为了表达对原生家庭的憎恨,为了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接受了母亲情人的挑逗,决定在生日当天献身男二号莱奥时内心对已预见未来的矛盾冲突。男一号对生活在母亲整天受得不到情人的垂青的嫉妒、醋意大发、争吵的家庭氛围,却茫然失措的痛苦。自己又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想不劳而获的内心纠结。身为家里的男人,却没有能力去夺回自己的财产的自我审判。 情节:一个叫卡尔拉的女孩,在24岁生日的前天痛下决心献身母亲的情人莱奥。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 卡尔拉生日当天,莱奥送了礼物,在老情人女二号玛丽的眼里扮演了一个慈父的形象,心里却想着怎么把卡尔拉灌醉,然后占有她。他已苦苦等了15年。结果卡尔拉喝得太多了,他没有得手。下午他们又去参加舞会,回来时,发现莱奥的老情人丽莎来女二号家拜访,不幸的是丽莎在暗处发现了亲热时的卡尔拉与莱奥。事后,丽莎曾试图挽救即将失足的卡尔拉,可卡尔拉执迷不悟。吃过晚饭的莱奥临回家时,给卡尔拉手里塞个“名片”式的邀请函,内容简单明了地告知夜里几点来接卡尔拉去他家过夜。 卡尔拉生日当天的午夜,她冒雨去赴莱奥的约。她与莱奥生米煮成熟饭以后,却发现他向往的新生活还是老样子,也有情绪的一落千丈的失落,可第二天的太阳升起以后,她依然依着生活的惯性走下去了。 高潮:男一号米凯莱在卡尔拉生日的第二天,因在丽莎家生不起对丽莎的激情(因为他觉得既然不爱她,就不能做伤害她的事),惹怒了丽莎,丽莎就将女一号卡尔拉与男二号莱奥的暧昧关系告诉了米凯莱,并用激将法激怒米凯莱去找莱奥报复。米凯莱买了枪,在去莱奥家的路上,他对家人、丽莎、莱奥以及自己进行了心内审判。他来到了莱奥家,结果虛开了两枪,因为他忘了上子弹。莱奥当然没有死,讽刺的是她的姐姐就在那儿,她说服姐姐离开莱奥,当时他是认真的,并说出了他们可以创造的未来。可老奸巨猾的莱奥担心煮熟的鸭子飞了(米把自家别墅卖了还款。),赶紧说服卡尔拉与他结婚,又扬言卡尔拉早已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尽管卡尔拉知道结婚就是走母亲的老路,可她一想到奢侈的生活,表面虽不答应,心里却答应了。 结局:米凯莱不再说服姐姐嫁给老男人莱奥,尽管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更不顾及母亲的感受。米凯莱决定去丽莎家,满足丽莎对他的壮举过程的好奇,同时也不会拒绝她的诱惑。 主题:作者期许生活中的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爱的认真,对不幸升起真正的同情。不要因金钱与境遇的问题,而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生活,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预测人物命运:莱奥如愿以偿地与卡尔拉如期旅行了婚礼。婚后他忙不迭地把旧情人的别墅卖掉,象征性地给她点儿钱,表现出自己很仁慈,米凯莱大学毕业后不会得到他的任何资助。母亲与卡尔拉从此断绝关系。卡尔拉过上了表面人人称羨的贵族生活,实则婚姻如一潭死水。为了填补空虚的生活,她不得不去会情人。莱奥继续在外面沾花惹草。如果他们有孩子,就会轮回卡尔拉的原生家庭的命运。 我的感受: 小说中的男一号,无论从嘴里说出,还是心里感受,“冷漠”二字在他身上出现四十多次。可从头至尾,确是他把自己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反而,真正冷漠的人是女一号卡尔拉、男二号莱奥与女二号玛丽阿格拉齐娅。 我的建议: 如果想学习写小说的人,可以把这本小说读上几遍。第一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呼应丝丝入扣;第二比喻描写如你亲临现场;第三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写法展开,人物心理描写让你看到人性的纠结、贪婪、自私与冷漠,以及自我内心审判的矛盾。 小说的设计:封面的软包装灰色调占三分之二,蓝色调占三分之一,它在述说人物的心情。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的男士整张脸没有眼耳口鼻,仅有耳朵在听人生对他的的审判。硬的纸壳包装是天空蓝,它也在诉说人物的心情。其中的男士没有眼睛,表明他不愿意再看眼前的世界吗? 小说的亲和力: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曾拜访过中国。小说中有三次提到中国元素。 我眼中的莫拉维亚: 他通过一个单亲家庭人物命运的走向,辐射了整个上流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巧妙地把他的社会责任感传达给了读者。 我的感触: 对于父母。当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以后,你就有责任与义务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人人互相理解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人间是值得留恋的,即使考不上大学,过得是简单平凡的生活,他们依然对人生充满爱与感激;对于孩子“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不要怪原生家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快自我成长。 怎么样?你要不要也读一读这本书?读吗?读吧! 一一一叶菩提

  《冷漠的人》读后感(六):女儿抢母亲最爱的情人,主动委身于他,是对原生家庭无能的反抗

  提到天性薄凉,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冷漠和冷淡,没有任何人情味。就像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在《冷漠的人》中的主人公米凯莱一样,他天性冷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热情。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要做“反社会人格”,就是指一些天生冷漠的人,他们对于爱和痛苦都没有感受能力,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就像米凯莱一样,是后天的原生家庭影响之下形成的冷漠,而缺爱和信任的孩子,往往会预示着长大后容易天性薄凉。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原生家庭的环境与教育所导致,就像《冷漠的人》里的男主和女主一样。

  《冷漠的人》是阿尔贝托·莫拉维亚22岁写的首部小说,它也是首部欧洲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受原生家庭影响之下的两个孩子米凯莱成为一个冷漠的人,而姐姐卡尔拉在贫穷家庭和压抑的环境中一直想要告别,最终让自己处境更加尴尬。

  玛丽阿格拉齐娅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寡妇,丈夫留给她一套别墅和一双儿女,而现在女儿卡尔拉已经24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儿子米凯莱也没有交往女朋友,而且他对感情和生活都是淡淡的。

  这也让一家人的生活气氛很压抑,更加不幸的是他们的生活从之前的富有慢慢变得贫穷了,而且因为没有钱,他们的别墅也面临着被抵债,也就是说他们将很快失去自己的房子。

  而“好心”买下他们房子的人就是寡妇玛丽阿格拉齐娅的情人莱奥,但米凯莱坚决反对将别墅抵押给莱奥,他认为这样他更有理由将他们一家人全部赶出去。但莱奥是这样说的:

  而事实是,自打米凯莱的母亲跟莱奥好了之后,就把家里的大小事物都委托给莱奥代管,而最后他们家败落了,而莱奥又好心借给了情人很多钱,还不上的时候,只得用房子抵债。

  同时对于米凯莱的质疑,母亲玛丽阿格拉齐娅狠狠批评了他,一方面是害怕得罪情人,而令艾奥离开;另一方面她对于出售的事丝毫不懂,所以她愿意放弃别墅无家可归也要迎合情人的意思。

  面对漠不关心,只在乎自己寻欢作乐和极度虚荣与愚蠢的母亲,面对一心想要走向新生活的卡尔拉,也让米凯莱慢慢冷漠和心硬,他认为所有人,所有事都与他无关。

  与孱弱和漠然的弟弟米凯莱相比,姐姐卡尔拉有着对于新生活无比的渴望,她太想从当下的贫穷和压抑的生活中解脱。他对母亲的情人莱奥这样说:

  而莱奥则对卡尔拉觊觎已久,自打10年前他就等待她长大,盼她发育成熟,掉进他的罗网,而现在正合他意,这位24岁的妙龄少女卡尔拉苍白而丰满: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卡尔拉是一位性感而青春的姑娘,而此时的莱奥对她正图谋不轨。深谙人性弱点的莱奥知道卡尔拉不愿意同母亲生活在一起,便趁着情人不在的时候,数次挑逗和蛊惑她。

  他称赞卡尔拉的大腿真漂亮,还游说她要将她的母亲赶走,把她赶到魔鬼那去,这样她就会得到想要的一切,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而此时的卡尔拉面对莱奥的挑逗,根本是厌恶至极,但又出于对母亲的厌恶,对于无聊生活的报复,她告诉自己:让一切结束,毁掉自己吧。

  所以,卡尔拉违背了母亲的意愿,与她最珍视,最害怕失去的情人莱奥恋爱了,他们暧昧、偷情,甚至还准备结婚。

  从这个有点荒谬的三角恋中,也能看出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卡尔拉与艾奥的感情与暧昧,调情与放浪,不是因为喜欢,更不是因为爱情,只是因为想要反抗母亲,想摆脱令她窒息的生活;

  另一方面,家庭变态的教育观,在这个失去父亲的家庭里,儿女也没有得到母亲的任何爱,这个自私的寡妇心里只有享受与自私,只有无数的舞会与男人的争风吃醋。

  试想一下,这样的家庭又能让儿女们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所以最终卡尔拉变成一个公然与母亲抢情人,只为了摆脱旧生活,开启新的人生来报复母亲;

  而儿子米凯莱变成一个没有感情,没有知觉,没有爱的冷血,既为自己的冷漠而自责,又为自己的爱无能而茫然。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缺爱的影响。

  反观卡尔拉抢母亲的情人,借此来报复母亲,开启自己新的人生,其实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简而言之是母亲对于儿女匮乏的爱,是享乐主义下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

  同时也折射出原生家庭缺失的爱,会影响儿女终身的生活与爱情观,人生观,这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缺乏的两种因素:爱和信任。

  一个不负责的母亲,一个只懂个人享受的母亲,对子女是不可能有爱的,她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欲望与索取,但同时感受是相互的,当母亲对子女没有爱的时候,当她的眼里只有自私与自我的时候,也必然不被子女所信任。

  而一旦当家庭中缺失爱与信任后,必然会导致子女心理上的不健全,所以就有了女儿抢母亲情人的尴尬感情,更有儿子对于整个家,爱情和事业都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那么冷漠,而愿意故作热情。

  这本首部存在主义的文学作品《冷漠的人》用娓娓道来的叙述,讲述了一个妙龄的女人为了报复母亲,开启新人生而抢了母亲的情人,同时弟弟的人生也毫无意义,这都源于一个愚蠢他们的母亲,如果早一点懂得爱才是救赎,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

  就像《冷漠的人》所说:我宁愿冷漠,也不会装模作样。然而即便是不装模作样,内心的冷漠以及受到的精神折磨,这是对于生活的厌倦,对于没有感情的迷茫,更是对于人性的一种批判。

  无论一个人怎么掩饰,内心的冷漠和对于生活的愁苦,是骗不了自己的,而这一切都源于原生家庭的伤害以及对于爱无能的反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