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精选

2021-10-29 00:0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精选

  《如何正确求助》是一本由[英] 海蒂·格兰特 / Heidi Grant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一):用这4步,轻松获得帮助

  “请举起你的手,如果你曾经在家或者在工作时向别人寻求过帮助。

  请举起你的手,如果你曾经对此羞愧难当或者感到愚蠢不堪。

  我确信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此刻正在疯狂地挥舞着我们的手臂。”

  向别人求助,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生活中真的很难,例如,给你一个小任务,在公交车上请求别人给你让座,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恐怕你得鼓起“N站地”勇气,才能完成吧。

  一位心理学家自己亲自上阵,当他向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吓呆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开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通过对求助者的心理和人们愿意提供的帮助的心理,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写成了《如何正确求助》一书。

  书中用幽默和富有洞察力的故事,告诉你如何通过实用的四个步骤,让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心甘情愿地伸出援手。 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

  你知道,在地铁上让人让座的几率有多大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地铁研究”让他的学生在拥挤的地铁上,随机请求求别人让座。

  好消息是68%的人愿意让座,坏消息是请求别人让座的学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是反应,有的胃部不舒服,有的是脸色苍白,有的心跳加快等等。

  虽然人们乐于帮助别人,但是求助却成为人们的拦路虎。 求助也是一门学问!

  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需要帮助,你是找,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还是你帮助过的人?

  答案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奇怪但又很强大的心理现象,叫做认知失调。

  人类通常会展现出一种对一致性的依赖,如果我们对某事或者某人,持有前后不一样的观点,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这就是认知失调。

  假如,你相信张三是一个好人,但是同时又知道他偷税漏税,就会造成你心理上的痛苦,这就叫做认知失调。

  你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就得改变其中一个观点,要么相信张三不是好人,要么相信张三偷税漏税情有可原。

  返回上面寻求帮助的问题,别人第一次帮助过你,第二次不帮助你,就会让他认知失调,他就会痛苦。

  第一次帮助你的事实,不可改变,所以第二次,大概率会再帮助你。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会找帮助过你的人再来帮助你,正确求助也是有迹可循的。 得到帮助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让帮助者了解到你需要帮助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一只手拿着东西,另一只手端着杯子,这时候你多希望有人能接一下你手中的东西。 但是你却发现从你身边过了好多人,没有人帮助你,你很生气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帮助你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不会在意身边发生的和自己无关的一切事情。 反过来你想想,你有没有注意到别人也是一只手拿着东西,另一只手端着杯子。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别人你需要帮助。

  第二步:告诉别人你需要帮助。 人们不会读心术,如果主动帮助你,如果你拒绝,会让他感觉很尴尬的,所以,人们为了避免尴尬,往往会表现的视而不见。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别人你想要什么帮助。

  第三步:告诉帮助者他需要承担的责任 千万不要群发消息,让别人帮助你,实验表明,你求助的对象越多,越不会有人帮助你。 如果你在群里发求助信息,群里所有的人,会想,很多人都可以帮助,为什么是我? 正确的做法是,指定求助。

  第四步:求助时,关注对方是否能帮助你 如果你写了一篇文章让别人帮你审审,也许你觉得很简单,有10来分钟就可以了,但是对方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结果就是回绝你。 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对方的时间和能力。

  这就是得到帮助的四个步骤,但是我们的措辞也需要注意,不要让求助显得怪异。

  1.过分强调同理心,许多人求助用卖惨的方式,非常惨,我想被求助者不但不会帮助你,而且会迅速逃离你,太悲伤会让人难受,人们会下意识的躲避悲惨的事情。

  2.不停的道歉,用歉意的方式请人帮助,例如,不要意思,耽误你时间了…,这让人感觉他和你不是一个团体的,你们之间不是很熟悉,会有距离感,帮助你不但不会拉进你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会疏远。

  3.使用免责声明,例如,我通常是不会求人的…,感觉你很讨厌向我求助,我帮助你无法获得个人满足感。

  4.强调帮助者会很喜欢帮助,让被求助者有被操控的感觉,人类最讨厌被人操控,没有自由。

  5.轻描淡写你的需求,你认为非常简单的帮助,也许对别人来说,很麻烦。如果对方拒绝你会有负罪感,这么简单都不帮你,但是对别人真的很难,所以准确说出你的需求,对别人是一种尊重。

  6.提醒别人,他们欠你一个人情,用你以前帮助别人的事情求助,例如,我以前给你怎么怎么了…所以你一定要帮助我。帮助者感觉受到了要挟,被迫帮助你。 求助很简单,也很复杂,不走心的求助,让自己和对方都难受,走心的求助,在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增进友谊。

  《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二):用这4步,轻松获得帮助

  “请举起你的手,如果你曾经在家或者在工作时向别人寻求过帮助。

  请举起你的手,如果你曾经对此羞愧难当或者感到愚蠢不堪。

  我确信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此刻正在疯狂地挥舞着我们的手臂。”

  向别人求助,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生活中真的很难,例如,给你一个小任务,在公交车上请求别人给你让座,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恐怕你得鼓起“N站地”勇气,才能完成吧。

  一位心理学家自己亲自上阵,当他向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吓呆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开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通过对求助者的心理和人们愿意提供的帮助的心理,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写成了《如何正确求助》一书。

  书中用幽默和富有洞察力的故事,告诉你如何通过实用的四个步骤,让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心甘情愿地伸出援手。 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

  你知道,在地铁上让人让座的几率有多大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地铁研究”让他的学生在拥挤的地铁上,随机请求求别人让座。

  好消息是68%的人愿意让座,坏消息是请求别人让座的学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是反应,有的胃部不舒服,有的是脸色苍白,有的心跳加快等等。

  虽然人们乐于帮助别人,但是求助却成为人们的拦路虎。 求助也是一门学问!

  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需要帮助,你是找,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还是你帮助过的人?

  答案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奇怪但又很强大的心理现象,叫做认知失调。

  人类通常会展现出一种对一致性的依赖,如果我们对某事或者某人,持有前后不一样的观点,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这就是认知失调。

  假如,你相信张三是一个好人,但是同时又知道他偷税漏税,就会造成你心理上的痛苦,这就叫做认知失调。

  你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就得改变其中一个观点,要么相信张三不是好人,要么相信张三偷税漏税情有可原。

  返回上面寻求帮助的问题,别人第一次帮助过你,第二次不帮助你,就会让他认知失调,他就会痛苦。

  第一次帮助你的事实,不可改变,所以第二次,大概率会再帮助你。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会找帮助过你的人再来帮助你,正确求助也是有迹可循的。 得到帮助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让帮助者了解到你需要帮助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一只手拿着东西,另一只手端着杯子,这时候你多希望有人能接一下你手中的东西。 但是你却发现从你身边过了好多人,没有人帮助你,你很生气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帮助你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不会在意身边发生的和自己无关的一切事情。 反过来你想想,你有没有注意到别人也是一只手拿着东西,另一只手端着杯子。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别人你需要帮助。

  第二步:告诉别人你需要帮助。 人们不会读心术,如果主动帮助你,如果你拒绝,会让他感觉很尴尬的,所以,人们为了避免尴尬,往往会表现的视而不见。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别人你想要什么帮助。

  第三步:告诉帮助者他需要承担的责任 千万不要群发消息,让别人帮助你,实验表明,你求助的对象越多,越不会有人帮助你。 如果你在群里发求助信息,群里所有的人,会想,很多人都可以帮助,为什么是我? 正确的做法是,指定求助。

  第四步:求助时,关注对方是否能帮助你 如果你写了一篇文章让别人帮你审审,也许你觉得很简单,有10来分钟就可以了,但是对方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结果就是回绝你。 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对方的时间和能力。

  这就是得到帮助的四个步骤,但是我们的措辞也需要注意,不要让求助显得怪异。

  1.过分强调同理心,许多人求助用卖惨的方式,非常惨,我想被求助者不但不会帮助你,而且会迅速逃离你,太悲伤会让人难受,人们会下意识的躲避悲惨的事情。

  2.不停的道歉,用歉意的方式请人帮助,例如,不要意思,耽误你时间了…,这让人感觉他和你不是一个团体的,你们之间不是很熟悉,会有距离感,帮助你不但不会拉进你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会疏远。

  3.使用免责声明,例如,我通常是不会求人的…,感觉你很讨厌向我求助,我帮助你无法获得个人满足感。

  4.强调帮助者会很喜欢帮助,让被求助者有被操控的感觉,人类最讨厌被人操控,没有自由。

  5.轻描淡写你的需求,你认为非常简单的帮助,也许对别人来说,很麻烦。如果对方拒绝你会有负罪感,这么简单都不帮你,但是对别人真的很难,所以准确说出你的需求,对别人是一种尊重。

  6.提醒别人,他们欠你一个人情,用你以前帮助别人的事情求助,例如,我以前给你怎么怎么了…所以你一定要帮助我。帮助者感觉受到了要挟,被迫帮助你。 求助很简单,也很复杂,不走心的求助,让自己和对方都难受,走心的求助,在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增进友谊。

  《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三):哥伦比亚心理学家数十年研究成果精华,4步骤,助你获取资源和人脉

  没有一个人能不求人地在世间生活,尤其是时下这个信息化全面开花的社会,可面对疑难杂症,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张口向别人求助?这个原因无非是因为丢面子、怕被拒绝、怕尴尬!

  现代职场高度复杂,分工越来越细,有效的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工作的底层能力。要想正确求助,就必须搞明白如何求助?何时求助?向哪些人求助?求助成功的方法。

  英国海蒂·格兰特博士所著《如何正确求助》一书就能帮助解决求助的困扰。只要你掌握四个步骤,就能让你的朋友、家人或同事心甘情愿地向你伸出援手。

  海蒂·格兰特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动机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神经领导力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协助企业等组织发展战略,打破决策上不自觉的偏误,培养组织的成长心态。她在TED作过与求助相关演讲,浏览量高达300万次。

  为什么人们如此不情愿向别人求助?康奈尔大学组织行为学的教授凡妮莎·博恩斯与斯坦福大学的长期合作伙伴弗兰克·弗林做过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去向陌生人寻求一些无伤大雅的帮助。如:问卷调查、问路、借电话等。

  结果,正如博恩斯所言:“只要我们告知所有这些实验参与者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他们便面露担忧、焦虑和恐惧。整个房间的氛围都改变了,就像这是我们能让他们做得最糟糕的事情了。”

  心理学实验发现,哪怕是在地铁上请别人让座、向陌生人借用一下手机,类似这样的小事都会让人感到难堪,甚至感到难以忍受的不舒服;吊诡的是,尽管我们讨厌求助,但大多数人却天生乐于助人。

  与其为难自己,不如及时求助,求助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底层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要明白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你只需要将这种本能转化为职场上的行动,就能在团队内创造互助的文化。这就是管理的要义。

  你害怕求助,是因为你认为求助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所以你在内心就想避开它。因为它让你难受,不但让你在意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且还让你失去对生活确定性,把握力的掌感。

  在你的内心里,你受固有思维的影响,认为别人不会帮助你。如果这样做,会让人看不起你,你会失去你在意的东西等。

  其实这些感受,都是你虚设的,你在还没有行动前,就已经对别人的反应在进行预设了。有句话说的好,事情总会朝着你所想的发展。

  你的这种行为只是低估了那些说“不”的人的帮助性。其实拒绝别人也是痛苦的选择。当你说过一次“不”时,你就不太可能再说一次了。

  人本能地害怕求助,一般都是因为陷入到了认知失调的陷阱里。所以求助最大的障碍就是来源于于对求助的恐惧。

  想要求助,首先应该在心里给自己增添一些诱惑力,通过求助你能获得什么样的成果,而这些结果还会让你与帮助你的人内心愉悦!

  尽管我们求助时心情是复杂的,而且还担心自己求助后会给别人一种不好的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更喜欢他们帮助过的人。

  一般求助可能会出现的反应莫过于这四种:

  (1)、“不”;(2)、沉默;(3)、勉强同意;(4)、欣然同意。

  如果你很累,快要晕到了,你如何向其他的人求助,让他们给你让座呢?通常大多数人的做法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等待别人给自己主动让座。其实这种做法不可能得到关注。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人们不是忙于自身的事务。就是低头一族,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 不会关注四周。这时你想实现你的目的,就必须打破非注意盲视。

  第一步:让对方 了解到你需要他的帮助 。

  第二步:让对方明白你渴望提到他的帮助 。

  第三步,帮助者需要承担帮助你的责任。

  第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良好教养的顶点即表现在热心助人上。高尔基曾经说过:“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乐于助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后,你的心情就会愉悦。一般人在看到自己的付出取得成效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提供更多的帮助。

  亚当·硌兰特和弗朗西斯科·基诺研究表明,效能感是直接影响人们持续提供帮助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希金斯在《超越快乐与痛苦》说过,渴望感到有效性才是真正吸引人们并赋予他们生活意义的东西。他们做出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没有人能凭空成功。你要想要如今这个多功能团队、敏捷项目管理、矩阵竞争、层制制减弱的组织中生存,就必须具备求助的能力。

  《如何正确求助》读后感(四):问一下路、借一下手机、求别人让座,小小求助为何让人难以开口?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去一个陌生地方,目的地就在附近,却羞于问路,而是浪费时间,自己慢慢寻找。

  忘带手机,有紧急电话要打,却无法向陌生的路人,提出借用手机的要求。

  坐公交车感觉不舒服,却没有向别人提出让座的请求,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着痛苦。

  求别人帮个忙,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仿佛面临着刀山火海、万丈深渊,让我们充满恐惧,无法向他人提出那些小小的请求。

  这种情况,对于心理学来说,其实十分正常,因为我们的正常心态就是如此。

  美国社会心理学博士海蒂·格兰特,在《如何正确求助》一书中,提到了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50年前开展的一项实验,就是组织一些学生,在纽约市的地铁上,随机请他人让座。

  米尔格拉姆开展实验的本意,是为了知道有多少人更愿意帮助别人。但是,他却意外地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请求别人让座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巨大难题。

  很多学生认为参与这个实验,是自己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之一。

  甚至,有人请求别人让座时,脸色苍白、头晕目眩、胃部感到不适。

  这种情况让米尔格拉姆十分费解。请别人让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请求,这有什么困难的?于是,他决定自己亲自尝试一下。

  结果,他遇到了与学生们相同的情形,感觉到一种崩溃,尝试了好几次,才说出话来。用他自己的话,那就是“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对于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恐惧于向他人求助”的情况,海蒂·格兰特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感觉到受到了“五种威胁”。也就是:

  1.当我们求助时,需要放低身段,地位受到了威胁;

  2.求助发出后,不知道对方如何回应,确定性受到了威胁;

  3.面对对方的回应,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自主性受到了威胁;

  4.如果遭到对方拒绝,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威胁;

  5.由于对方拒绝,在公平性上,也会感觉到受到了威胁。

  因为这“五种威胁”的存在,人们竭尽全力避免求助,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我们在社会之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与他人打交道,求助别人、或者给他人提供帮助在所难免。因此,挣脱这种心理的束缚,并正确地求助他人,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海蒂·格兰特在《如何正确求助》一书中,基于心理学原理,向读者分析了求助与帮忙之中的心理变化,告诉读者应该怎样正确求助。其中的很多观点,颠覆我们的惯性思维。

  我们恐惧于向他人求助,最大的问题是害怕遭到拒绝。我们总认为,这个世界十分冷漠,他人十分麻木。但是,这个世界,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温暖。

  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要两倍于我们所认为的。

  海蒂·格兰特在《如何正确求助》一书中,提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实验,研究者组织一些学生,在校园中随机求助他人填写问卷调查。

  在开始实验之前,研究者让学生们预估一下完成5份问卷,需要求助多少人。他们预估平均需要20人。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学生完成5份问卷,仅仅需要平均求助10人。

  其它一些类似实验,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因此,海蒂·格兰特认为,相对我们自己认为的,人们更愿意帮助别人。毕竟,大多数人都想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我们之所以认为世界冷漠,感觉路人自私,没有为我们提供及时的帮助。那可能只是因为,这些路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你需要帮助,更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需要主动提出请求,可能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温暖而充满着热情。

  当我们遭到别人拒绝时,往往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甚至将该人拉入黑名单,老死不相往来。

  但其实,这些拒绝你的人,往往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那就是一种内疚感。

  在《如何正确求助》一书中,海蒂·格兰特提到了发生在林肯身上的一个小故事:

  林肯在一次旅途中,发现一头猪陷入泥坑里,正在苦苦挣扎。如果林肯施以援手,这头猪能够逃出泥坑,只是林肯会因此弄脏自己的新衣服。

  所以,他没有帮助这头猪,而是继续自己的旅程。只是,他却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内疚感。在走出3公里后,他已经无法承受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沿原路返回,把那头猪拉出了泥坑。

  林肯救猪,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消除心中的痛苦。

  所以,那些曾经拒绝你的人,可能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而解除这些心理负担的唯一方法,就是帮你一次。

  因此,在营销策略上,有一种营销的套路,叫做“以退为进法”,做法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困难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再提出实际想要的要求。这样做,比较容易达到自己的最初目的。

  当我们求助于他人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比如,想让一个人帮你修改PPT,你可以先向他借一笔巨款。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认知失调”。这种理论认为,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就会感觉到一种紧张感,为消除这种不适,我们就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有人帮助了你时,如果他不喜欢你,就会造成行为与态度之间的矛盾,导致认知失调。因此,他就会将自己的想法,调整为对你存在好感,这样才能合理解释他帮助你的行为。

  对于这一问题,海蒂·格兰特也引用了一个小故事,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这个故事,是关于富兰克林的:

  富兰克林担任州议会秘书时,有一个议员对他有很大的意见,曾发表长篇演说反对他。可以说,他们之间势同水火。

  一次,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有一本珍本书,便写了一张纸条,恳求议员借给他读几天。议员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

  一周以后,富兰克林归还了这本书,并附上一个纸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从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直到议员逝世。

  这个小故事,充分表现出了富兰克林洞悉人心的智慧。他向议员借书,如果议员不借,只能证明议员小气;如果议员借,则证明对富兰克林有好感,从而改变对富兰克林的原有态度。

  因此,在营销策略上,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登门槛技术”,意思是先让一个人帮你一个小忙,之后,再让他帮你一个大忙。

  当我们求助他人时,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比如,还是想让人帮你修改PPT,你可以先向他借一杯咖啡。

  当然,这些“以退为进法”、“登门槛技术”,都属于求助他人的旁门左道,利用的是别人的心理漏洞,并不值得提倡。

  在《如何正确求助》一书中,海蒂·格兰特传授了如何借助心理学原理,合情合理地求助他人,以及在求助他人过程中避免踩到的各种雷区。这些才是求助他人的光明大道,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并由此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