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摘抄

2021-11-07 00:0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摘抄

  《建筑安藤忠雄》是一本由[日] 安藤忠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一):「夜讀」

  用置身建築行業四十餘年的歲月提煉 < 光與影 > 的安藤式人生觀,像書封面上那張照片一樣,乍見有些懼怕冷漠,後來有些堅定卓絕。我們始終在建築空間的載體中施展生活的全部,個體的韌性。它們是一個個箱子,等待被賦予被打破被改進,裝得下關於:理想生活、自然空間、美學痕跡之間的隱密聯繫。藉著清水混凝土詩人的自傳初看建築,很像導演把自己放在某個現場的具體感受,都需要親身實體的獲得最動容的帶入感,由此相信當下的環境發生的所有真摯。希望有機會沈浸在安藤設計的建築中,看相關的策展,八十歲還奮鬥在行業一線,是有那麼一些最初想成為拳擊手的氣魄。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二):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吗

  我就想知道为啥里面的照片是黑白的 彩色不是更好传递信息吗?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吗?难道是作者有意为之?他给出版社的照片肯定是彩色的,为啥出版后要变成黑白的?没有彩色版本吗?黑白是为了传递某种思想?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为什么要用黑白的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三):自我驱动与韧性

  看似很厚的书,读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安藤的“成功”在日本这样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其没有专业背景,更没有家世背景,背后一定隐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推着他前行。

  阅读完,我找到了答案。一是他那种强烈的自我驱动自我创造的愿望,二是面对困境时的韧性。

  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做一个记录:

  1.在谈到建筑师的责任感时,他写到: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而言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有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

  2.谈到住宅的本质时,他写到: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在谈到为何在设计一些小房时依旧留了很大空间给中庭,他写到:相信中庭的自然留白,才能为狭窄的住宅创造出无限的小宇宙。同时,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这座中庭的自然,并承受它的考研,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这种留白的概念非常重要,最近与妻子讨论什么样才是完美的一天时,我们都提到,希望每天都能有一些留白的时间,什么也不做,或者发呆)

  3.谈到他为何用清水混凝土来做建筑时,他写到:让住宅不被安逸的方便性牵着鼻子走,打造出独特的生活,我以质朴的材料、应用单纯的几何学建立架构,并在生活空间中大单引进自然。我经手的房子不仅改变了外形,连其中住户的生活形态也被改变。(未来若有机会再次装修房子,我希望朝着这个方向去改造。)

  4.安藤用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其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与时代对抗,这种精神在当下是极度稀缺的。他写到:我构建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借此表现再以经济高速发展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中,决定在此落地生根并与其对抗的个人意志。

  5.谈到儿童教育问题是,当时的日本对当下的我国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他写到:在受到彻底管理的环境中保护儿童的思维,是相互矛盾的。在这种过度保护的状况下,到底能不能萌生“活在当下”的紧张感?又怎能培养出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的创造力呢?现代儿童最大的不幸,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照着自己想法做些什么”的时间。我小的时候,城市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土地,放学后,理所当然的就是自由时间。在没有大人制定规则的空地上,孩子们尝到自己动脑筋玩耍的乐趣,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学会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体验了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会尝到苦头的感觉。(非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每天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太惨了,我希望我能给儿子多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

  6.他设计的光之教堂非常出名,通过光与影,让人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不过,光与影不仅仅在建筑上有启示,更是贯穿了安藤的一生。他写到: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之中,在思考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找到活路。因此,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据不放弃,要坚强地活下去的韧性。

  最后,我非常喜欢他对人生幸福的想法: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他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致敬!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四):向光影挑战的拳击手

  整本书干净利落, 设计也是黑白分明, 所有的建筑作品图片与每一章荒木经惟给安藤忠雄拍的照片都是黑白: 这都很符合这位建筑家的美学理念.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也比较赏心悦目( 这也是我对设计师们的传记的总体感受).

  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其实都有着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并且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这是安藤忠雄哪怕未进入过大学也成为了建筑领域里的佼佼者的一大原因之一, 加之他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心态, 更让他成为杰出的那一位. 从小市井里的各种工厂(木工厂、玻璃工厂、铁工厂等)对他来说很熟悉, 所以他对工匠精神可谓是耳濡目染, 而天生性格使然,在高中时的梦想是想要成为一名拳击手甚至去了泰国比赛, 直到他亲眼看到自己与当时日本有名拳击手的之间差距让他放弃了这个梦想, 因不想给家里带去负担追求自力更生, 契机之下没有读大学便成为了一名室内设计师, 所以之后转向建筑设计也算是自然而然,因为身为拳击手的他总喜欢迎接更大的挑战. 难能可贵的是, 他爱学习的心,以及对好的/新鲜的设计的敏感度, 在发现柯布西耶的书籍时那种澎湃的心情跃于纸上, 他也很早就开始自己的欧洲之旅, 去实地进行建筑考察和学习. 同时60年代的氛围又深深影响到他, 尤其他和那些现在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才子们出入同样的地点( 横尾忠则, 田中一光, 寺山修司等) , 所以他现在也是才子中的一员并不惊讶. 他的第一个建筑作品住吉长屋也很符合当时的潮流:前卫, 打破常规. 反抗主流,否定既定的事物. 住吉长屋作为一个争议性的作品赢得了一个当时日本建筑学院年度大奖,也是因为这个作品他开始慢慢被认识. 作为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学历且又不轻易向人寻帮助求人的年轻设计师来说, 他能做的就是不断参加各种设计大赛让自己的作品受到关注,于是他的事业慢慢开始发展.

  安藤忠雄是个喜欢思考的人,同时也是一步步的学习进步, 面对的问题基本遵循从小到大这样的规律发展, 就像他说的他是以游击队的心态去做建筑. 从一开始他对住宅的思考, 扩大到公共空间, 都市, 以及最后又回归到文化, 环保和人本身. 每一个代表性的作品都是他不同问题的答案的体现, 同时作为有着60年代人的艺术气质的他,也一直不断的坚持自我, 遇到不同见解时, 倾听他人意见给予回应并坚持做自己, 同时他也主张建筑师要为自己做建的建筑负责, 所以哪怕多年后他也会回去看他之前设计的作品是否有受到当时的环境/事件的影响.

  他的整个设计风格和他的哲学一致, 有着禁欲主义的倾向,所以一切都很极简, 到最后他给自己总结人生是光影二字. 我们看到光的时候,也应要看到影子背后的付出.

  同时也很喜欢他的好友赠给他的乌尔曼的一句诗:

  看完他的传记, 总体感觉他一直青春洋溢着,和当时那个十七岁的拳击手并无二异, 只不过对手不再是另一个拳击手, 而成了光与影.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五):光与影的建筑师生涯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小册子,记录了建筑师安藤忠雄涉足建筑领域40多年的职业故事和个人思想,无论是刚入门的建筑学子还是在社会中打拼多年的建筑师,都值得通读本书,会是一场净化心灵的阅读历程。

  安藤忠雄1941年出生在日本兵库县,后跟随外公外婆搬到大阪市,因此他的童年记忆和职业发展的主要据点都位于大阪,童年时期外婆对他的学校教育比较宽松,家庭教育却十分严格,安藤的成绩不好,但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借口等道德品质谨记于心。“自由散漫”的安藤高中时拿到职业拳击手执照,走出日本参加国际拳击赛 ,很快发现自己无法靠拳击维生的残酷现实。他不断追问自己内心的喜好,逐渐发现对制作东西的兴趣,最早的工作是从室内设计开始的。

  正如安藤自己所说,当时日本建筑界主流是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精英教育出身,非科班出身从事建筑行业想想便知道是很不容易的事,天赋和兴趣是一个方面,而基础知识的学习绝非一蹴而就。安藤的自学成才之路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看书旁听大学课程,遇见勒·柯布西耶作品集是一个起点,他深深被柯布作品吸引,这也引发了他自学的第二条路:环球旅行拜访大师作品,他从环游日本开始,先后又去到欧洲、非洲、印度、美国,亲身感受书本中的大师作品,对他的冲击是巨大的。1969年,28岁的安藤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前十年间,事务所几乎没有工作,他主动参加国内外的建筑设计比赛,每天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天马行空地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一次一次在脑海和草图上模拟设计机会,这也是他自学建筑的第三条路,并且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设想建筑师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依然可以抽身做没有任何报酬甚至根本不存在的设计工作,拿着自己的成果毛遂自荐,屡败屡试,不禁感概大师的个人能量是无限的。

  安藤的成名作是住吉长屋,这也是一个饱含争议的住宅作品。场地本身是具有日本地域特点的狭长矩形,建筑备受关注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房屋四面被墙包围,除了入口没有别的开口,令人质疑采光通风的合理性;其二是房屋六面全部是清水混凝土材质,作为住宅直观感觉比较冰冷,但这是安藤作品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其三是把已经很狭小的混凝土箱形房子切成三等分,中间当作室外中庭,小上又小的室内使用面积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每个人对居住的真谛理解各有不同,安藤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体会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因此牺牲了方便这个选项。他相信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并承受自然的考验,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安藤对住宅的理解和坚持必然需要愿意付出努力的委托人,之所以还有人愿意找他做设计,是他的团队担起了建造者的责任,和住户一起把外墙的污垢洗净,并改善有问题的地方,从而培养出信赖与友情,他的另一处作品小筱邸与加建也是这样完成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泡沫迅速膨胀,随着社会日渐富裕,安藤感到与社会有些格格不入,前来委托有经济能力的客户多半不在乎如何生活,追求的不过是“清水混凝土”这种设计,心中想象的则是麻烦少明亮愉快又便利的现代式住宅。建筑师为了弥补与业主之间的观念差距,势必在某些方面压抑自己的想法,但也在担心如此迎合下去,总有一天迷失了本质,于是一边盖房子,一边努力站稳脚步不让自己被淹没。

  从1990年起,事务所公共建筑项目越来越多,从小型住宅设计转身挑战大都市,面对的问题也愈发复杂。在多次田野调查后,安藤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有共通的特性,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累积的富饶”。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他的改建作品表参道之丘将建筑物的高度限制在沿街林立的榉木以下,以低调的方式呈现商业立面,坚持保留公寓旧建筑原貌(因占地与结构原因最终的妥协方案是复原一栋公寓),设计方针所展示的姿态是,不切断从过去传承至今的时代感,并打造出传承都市记忆的建筑。商业项目对安藤来说是施展才华拓展设计领域的机会,也令他感到疲乏,若建筑只是炒地皮或投机的工具,无处可展现“战斗”的姿态,卷入单纯的金钱游戏,那恐怕会迷失自己,因此他决定和商业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

  安藤这种一贯坚持自己主张的顽固性格,如何帮助他拿到设计项目,一是前文提到的担负起建筑后期维护的责任,另一点是对于他人的意见,无论接受与否,一定会给予响应,态度让业主逐渐接纳他,还有一点是在没有委托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设计,不断毛遂自荐,在无数拒绝声中绝地求生。六甲山集合住宅一二三期项目是安藤内在挑战精神的体现,也展现了他不畏困难的勇气。一期项目中,他将业主视为挡土壁的六十度悬崖作为自己的主战场,将居住单元错层组合,下层住户屋顶当作上层住户的阳台,将规则形状套进不规则的地理环境中,把连接差距的空隙设计成公共空间,这是独栋住宅无法享有、因群居而拥有的丰富形态。这个提议大胆、以命相博完成的悬崖工程,如今成为山地建筑和集合住宅的教科书。二期项目机会源于业主对一期的兴趣,面对面积大了将近四倍的场地,安藤回忆起马赛公寓中公共空间设计带给自己的感动,将更多心力投注在充实公共空间上,面对业主的质疑和审批的困难,从设计到完工整整花了十年岁月。三期项目在没有业主请托的情况下自主发现设计机会,将一二三期整合成一个镇,反复提案被拒绝,居然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意外得到这项工程设计机会,迅速完成了项目,并且具有灾后重建的意义。

  在文化建筑领域有诸多设计作品的安藤一直坚持思考公共建筑建造的起点问题 ——这个建筑为何而建?与那种因循守旧、规避风险、平稳过关思想带来的限制不断斡旋。而公共建筑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是在建筑设施完成之后的岁月如何运营,是否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建筑师在自己的建成作品中策划组织市民活动,不断跟进项目的使用情况,是对建筑负责的体现。日本香川县“直岛”的艺术建设计划在这个意义层面是最有践行可能性的。艺术活动的开展与美术馆的兴建将一个落魄小岛的空间质感骤然改变,居民开始主动改造周遭环境,以现代艺术带动社区再造的形式实现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岁月,直岛持续性的成长,一边建造一边使用一边思考的方式,创造出“活着”的场所,建筑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在安藤的实践历程中还可以看到,他始终没有失去“想盖出那种建筑”的思考自由,从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自行构思、储备创意,碰到需要时立刻采取行动,更能把握住机会。他说: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首先只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想法,至于现实问题如何,稍后再想就行了。先把想法的球丢出去,总能得到响应,这是用游击队的做法扩大战斗范围而找来的工作。在他对城市的思考中,很多想法未能得到实现,也有在一个项目中未能实现的想法转换一个场景得到实现的时候,比如东急东横线涩谷站椭圆形的挑空空间是时隔十年从中之岛“都市巨蛋”策划项目转化而来。水御堂漂浮莲花的椭圆形水池、大谷地下剧场也都蕴含着相似的母题。

  建筑师欢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在这样的时代中遭受冲击。欧洲对于工匠精神的执着、中国超快建设速度的困惑、美国民主法制的复杂,以及不同地方施工水平的巨大差异,都大大增加了建筑的不可控因素 ,事情无法顺利进行是建筑的常态!能够在地球更多的角落留下作品带来巨大的生命力才能够与建造过程中的压力抗衡吧。

  安藤忠雄展览的主题是“青春”,青苹果代表青涩也象征生命力,是一位八十岁老人对生命的宣誓。佐治先生曾告诉安藤一首厄尔曼的诗《青春》: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一种心境。光与影的变化是安藤先生作品中常表现的空间氛围,也是他人生观的精华所在。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