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2021-11-07 00:33: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给王小波打五星的!

  这个评分很对不起王小波老师,绝不是说他写得不好,是这本书编得太不好了,本来是微信读书看得不够痛快就买实体书看,结果发现更不痛快,很多文章都没有收录,序言都没有,编写的逻辑感也不是很强。或许是因为三本一套杂文集就把每一本里头收录的文章拆碎了?总之阅读体验不是很好。

  总之我个人建议看其他版本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沉默”的人

  一开始是因为b站up“筷子夹豆腐”的朗读所了解到了这本书,书名挺能引起我的兴趣,因为自己在生活中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人真的多吗?其实我觉得只有那一小部分,王小波所指的大多数按照其他人的解释是指那些知识分子,这里便有些暗喻和讽刺的意味了。

  书中的观点都特别有意思,大多数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想到的,毕竟这些现状都似乎披上了一层外衣,使人不好察觉。

  我特别喜欢的章节有“思维的乐趣”,“救世情节与白日梦”还有“沉默的大多数”,都是使我边看边深思的。后面的域外杂谈部分有些生涩难懂,不太能把握作者想表达的。这本书完全是值得反复品读的,自己看才会有意思。

  我还是想去阐述一下我所想的“沉默”(并不是书中的)。“沉默”确实是弱势群体的残障,但同时也是上天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当然这要看他们如何使用的。“沉默”的人总是极端的,要么在思考,要么在发懵,如果你在第二种状态,那么就得反思一下了,有可能你就永远走不出“沉默”的大多数了。像作者这样的沉默的大多数都过了很久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声”方式,我同意也是在今年算是找到了,但在表达方面存在这些许缺陷。当人从沉默的大多数里走出来时,你必定会是一个优秀的人,最起码你会这样认为,如果你还是处于自卑状态,那么你也不会有勇气发生

  不要沉默了哦,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尽管会生涩幼稚,但富有了人性的微光,开始拾光holding on你的生活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2017版和2021版目录不一样

  同一个出版社,这个版本和2017-4月出版的目录不一样是为什么?同样情况的还有《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没有大神解答一下。我在猜是不是出版社把这三本杂文打乱了就是新版本了,如果是这样太不应该了吧。好歹也是大出版社啊。个人觉得2017版已经很用心了。

  这是2017版目录

  这是2021版目录

  对比了一下,确实是把三本杂文打乱后重新编排的,这么做有点坑人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沉默的大多数》书评

  不知道是看《被讨厌的勇气》养成的读书习惯还是开头内容太难理解,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都要随身带着纸笔,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想要放下这本书。每一章好像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浅显的文字上,频繁出现的文革我了解甚少,无论是在社会环境上还是时间上都无法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理解共情,但可以看出wg在作者人生中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他提到了必须学会背诵一批格言,教条,而是自己看起来比实际要好的孩子、只能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的学者、和我们的民族总有很多得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以善良的名义灌输思想,而让很多才智之士在一生中丧失了思考的乐趣等等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这本书在十年后的今天仍有意义的一点,我不知道这一点这是出于给接受灌输的人说的,还是给那些所谓善良的人说的。我只知道很多事情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相比于十年前,更大的语言环境的自由仍需要一圈灰色地带所包围。在这个灰色地带,我们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沉默往往不仅仅是沉默,更是一种强势。而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有着随时警惕着包装着打人的棍子的蛊惑宣传出现的使命,要随时保持健全的理性进行清醒的接收、转化、再沉默的过程,这就是对这个“自由”的时代最大的屈服了。 不知道在忙什么琐碎的事,在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相隔半个月,好在后面的内容好像和之前也没有什么联系。一改半个小时才能看一节到处打问号的阅读方式,仅用了半个下午就看完了剩下的一百页内容。这些才是我能感知的到的有生活气息的文字, 有大城市里古遗文化的改变、有北京“外来人员”的居住环境问题。包括一些中外文化的差异,一直过渡到域外杂谈。其中很触动我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治标不治本”, 知道研究推手推车的一万种方式也不愿意修一下手推车底下的路;在村里干活腰酸腿疼却还要宣传一些身体在受罪,思想就会变好的话语。很大一部分的原地踏步就正因如此吧,总有一些故作聪明的善良人找到合乎时宜的理由来将愚蠢合理化,这也是很多沉默的大多数甘愿自我欺骗而承认皇帝的新装存在的原因。这个治标不治本的问题的提出也给我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不知道是不是王小波口中的第三种选择——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的正途。我们对社会实事的关注也太停留在表面了,书中提及有学者聚集起来因为北京早摊晚摊的卫生问题而关注到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从而议出联合扶贫组织为他们打造一个住的地方这样落地的措施,这才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的正确处理方式吧。关于海外生活,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话题,我很向往那种真正感受的到世世代代的生活气息的伟大建筑、向往街头上歌唱的漂亮的男女孩、向往德国海德堡内卡河畔上极美丽的桥、向往爱尔兰的诗歌和荷兰的牧场……唯一让我有一丝恐怖的是红色的烤肉以及持枪让人交出钱包的小孩或大汉(不论是玩具枪还是枪 被枪指着总比拿出点钱来难受的多) 通篇读下来有一些感触和印象的东西的确很少 不仅对文革对王小波 包括他常提的罗素 费孝通等人的思想我也不曾了解 接下来应该会留下一些时间去读读王小波的小说 去看他的杂文《我的精神家园》再回来重读第二遍 希望在那时候能对他能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