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年“出门”的记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过年“出门”的记忆

2022-02-15 08:18:27 作者:王志英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年“出门”的记忆

  晋南一带崇尚礼节,过年出门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出门,就是走亲戚。怎么走?那天走?拿什么?都有讲究。

  解县一带,正月初二是“鬼节”,就是亡人没有超过三年的家户初二待客。正常人家初二不出门。没有过一年的新媳妇更不出门,叫“坐财”。

  从初三起,开始走亲戚。一般讲,初三回娘家,就是出嫁的姑娘要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拿的礼物多是“年馍”,就是专门蒸的出门馍,比较大,且馍中间有红点点戳。家境比较富裕的,一般还有酒、有肉、有点心、有麻花。俗称“走头号亲戚”。

  除了头号亲戚外,先姑,后姨,以此类推。走亲戚的时候,姑娘穿的是最漂亮的,小伙打扮得英俊潇洒。小孩子更是花枝招展。那时,我们还比较小,就图一个穿新衣,戴新帽,叫几句“爷爷”“姥姥”“姑姑”“姨姨”,能换几毛钱的“压岁钱”,高兴的很呢!

  记忆很深刻的,是我最爱走舅家、大姑家、三姑家、姨家。因为去舅家能吃酒枣,去大姑家能吃酸柿,去三姑家能吃“火锅”,去大姨家,能吃核桃柿饼枣。那时没有标准,标准就是“吃好的”,那个给好吃的多,就爱去哪一家。我三姑家最讲究,一进家门,就拾麻花盘,盘里什么好吃的都有。后来。因为三年自然灾害我们三个分了家。我家买不起“案板”,三姑就把她家的一个门扇给了我,让我改改再用。后来我们在西姚村办厂,还用的是她的案板。

  那时,我们弟兄几个,还比较小。从初三到初十,一天走一家,也有一天走两家的。亲戚们都非常热情,至于待客饭菜,应有尽有,不需要准备。只要将火锅中间的木炭点着,用蒲扇扇一会,菜就熟了。再把油炸豆腐、油炸丸子、拔丝红薯、豆芽炒肉等端上来,就成了很像样的“席面”。

  因为亲戚们都不富裕。走亲戚也不图礼轻礼重,图的就是感情交流,分享丰收,“礼轻人意重”,大概就是那些年创造出来的。

  后来,交通工具发达了,有了自行车,有的家还有了“小汽车”,有人就用电话、微信通知一声,亲戚们就都来了,甚至在饭店定上几桌,把“走亲戚”变成了“会餐”。

  我家从2018年就改成了所有亲戚都来“小张坞饭店”会餐的习惯,再也不用一家一家跑着走亲戚了。

  到了待客那天,叔伯们,弟兄们,侄子侄女们和七大姨八大姑及他们的子女们,大媳妇、小媳妇们都提着礼品来了,饭店门口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相互问好的,祝愿的,谈天的,论地的,热闹成一团,然后上桌吃饭。整个饭桌热闹异常,喜庆满满,这个喊“大爸”,那个叫“老爷”,数代人同吃同乐,同喝同醉,不分年龄,不计辈数,有的只是高兴和快乐!

  今年,我还专门定了一桌老年席面,把87岁的内兄、内嫂和临村的妻妹、妹夫也请到小张坞饭店,吃着,笑着,乐道着,心想,还能在一块吃几年呢!心里满意地不亦乐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