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背书任务是……重点知识点有……请开始背诵并准备后续的检测。”关于古诗文的复习你们的打开方式是否也是如此呢?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古诗文复习是个重头戏,而这块知识点复习的不二法门似乎就是背了,看着口干舌燥的他们,我心疼的问一句:“感觉如何?”
这一问不得了,可让他们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想吐”“死去活来”“生无可恋”“抓耳挠腮”甚至抱怨这些个作者们为什么不好好说话,说了千言万语,可情感却尽在不言中,“你看那李商隐写个思念拉来了‘春蚕’‘蜡烛’不说,明明自己思念非要写对方‘晓镜但愁云鬓改…’还取个题目叫‘无题’……”更有甚者很多同学反映背过的很快就忘了,还容易弄混……原本焦心于他们背书速度慢的我,更加的心急如焚了。
我向他们讲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而从时间安排上讲,复习既要及时又要经常。不仅在当天,而且在第二天、一周后、一月后以及就在你需要用它之前或者在考试前都应安排复习。所以要求他们继续背,他们齐声哀嚎,叫苦连天。“老师,你不是说语文的学习是有章可循的吗?给我们找找规律呗,不能总让我们背背背啊,这不是成了你说的死读书,读死书了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他们善用的伎俩,我也早已习惯他们拿我的话来质问我了。再告诉他们背诵就是最好的章法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思索。
难道古诗复习就是背诵吗?
学生们背的昏天暗地,老师们急得七窍生烟,双方都努力到让自己感动,可收效却甚微,这难道不是教学出现了问题吗?
此时《学记》中的那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让我后背冒凉风。
再读大师的《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里的语段:“复习是学习之母。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慈善的母亲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例如,被迫复习10节课、20节课或更多节课所学过的教材。大量的事实和结论压顶而来,使他脑子里乱成一团。因为这时他不仅要复习一门课程的材料,还要学习其他功课!于是,不可能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弄得学生精疲力竭,伤了身体。”更是让我汗颜。
怎样正确组织复习才符合教学规律呢?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诗人的这种说了千言万语,情感却尽在不言中的含蓄,正是中国诗歌的魅力之所在,大美之所在。正所谓:“诗缘情而生,但又不欲直至其情,其蕴含只在言中,其妙会更在言外。”毋庸赘言,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在含蓄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含蓄呢?于是我层层剥笋,最终找到了“意象”这一尤物,激动不已。九年级的学生在赏析诗文上仍然不够成熟,尤其是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上有很大欠缺和盲区。课标要求虽没有像高中那样重视,但对于诗歌的赏析,意象却是个不能忽视的存在。王国维的那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更让我坚定带孩子们走向由“象”寻“意”之路的决心。
所谓“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指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情思,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意象也不胜枚举。
忧愁类意象如梧桐、杜鹃、流水、蝉、笛等;思念类意象如月亮、杨柳、长亭、南浦、鸿雁、浮云等;爱情类意象如红豆、莲、鸳鸯等;节操类意象如梅、菊、竹、松、冰雪等。
让孩子们认识何为“意象”,怎样寻找“意象”并不是难题。关键是如何由“象”寻“意”。
为此我总结以下方法:
1.先了解物象自身的特性,从特性入手,揣摩其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比如月亮这一意象,从它的特性入手我们很有容易想到:美,朦胧,可望不可及,高悬,人人可见,明亮,皎洁,永恒,阴晴圆缺等。那么从这一特性出发我们是不是可以揣摩出:喜爱,气氛, 求而不得,思乡,遥寄情愫,胸怀,品格,吊古伤今,无常,残缺的美等这样的情愫呢。
2.运用联想和想象,唤醒个人的生活感悟。如《诗经·陈风·月出》 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我们联想到月亮的朦胧和美好,是不是为女子的出场渲染了氛围,塑造了背景,奠定情感基调呢,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再联想到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特点,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作者思而不得的苦恼和内心的挣扎了呢.
3.结合诗文,深入准确理解修饰词: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蔡襄的“花未全开月未圆 ” 若能抓住修饰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未全开”“未圆”,是否能理解到月满有磊落的情怀,月缺有忧伤的美丽,人生无需过于追求完美,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
4.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一般作用。
(1)渲染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2)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3)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情怀
以此再理解“杨花落尽子规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不是更为透彻了呢。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在要求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时,我们自己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能对症下药。尤其对于复习,更应去粗取精,就像圣人云“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古代的学者,尚能够比较同类事物,从而触类旁通。那我们是不是也能带领同学们找知识中的那个“类”,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