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破茧方能成蝶
这是一次残酷的比赛,一次用泪水陪伴赛程的比赛。比赛的习题让所有在场的人愕然震惊。这么小的年纪需要面对连老师都不曾见过的题目。
第一局的比赛让所有的人欣喜无比,只要背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都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然而接下来的比赛内容真的是难于上青天。看着作答席位上一个个面面相觑的学生,我的内心再也没有了细心静坐聆听的从容。孩子们开始如坐针毡,个个听到题目后无言以对。比赛进行三四回合的时候,能够回答出来的人凤毛麟角。终于有个学生坐不住了,她举起手说“我们是来表达对杜甫诗歌喜爱的,不是让比赛组拿杜甫的诗歌打消我们的积极性的。评委出的全是盲区的题,’是想让我们难堪什么?”话音刚落台下掌声如雷轰顶,经久不息。经过出题主持人的一番艰难解释后才得以平息,而这短暂的平息过不了多久还是会被不满出题者打破,随之而来的依然是随声附和的支持学生的掌声。
我带着自己的学生从赛场走出来的时候,他没有太多言语。只是觉得很多内容自己没有阅读过。我很庆幸他没有冲撞出题主持人,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哭泣。其他学校的一个带队老师也是满腹怨言地说“这么难的比赛有何意义?”
“这么难的比赛有何意义?”成了那天我耳畔挥之不去的声音。我们总是司空见惯地认为比赛只有赢的人多了才有意义。这种意识造就了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佼佼者赢了比赛理所应当,也是情理之中能作为一匹黑马的都不真。”这种不合理地观念,也让我们偏执地认为“优秀的孩子躺在荣誉的光环中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这种错误的意识让我们总是躺在“风雨不动安如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世界里裹足不前。这也造成了我们提起杜诗就是那几首,考试就应该是课本中那寥寥无几的几首古诗词。这种意识也总总让我们削足适履般地培养了太多太多今天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
我们习惯了让孩子躺在“乖,你很棒!,你真棒……”的蜜罐温床里,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孩子多了太多没有底线的自信,多了太多不劳而获的想法,多了太多自我世界的胜者。比赛很困难,现实很残酷。我们不需要温室里的花朵。我们更不需要别人评价自己的丰功伟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才是胜者的英姿,这样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比赛的惨烈对孩子们幼稚的心灵来说很残忍,但也能锻炼孩子的意志。不经历风雨哪有彩虹。比赛除了荣誉的竞争更多的是对意志的培养。比赛需要真正的勇士,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面对惨淡的人生,才敢在一次次失败的泥潭中熬成胜者。我们渴求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成功者,不是经不起风霜雨雪的心理疾病者。只有敢于破茧才能成蝶,唯有突破传统的书本局限才能推动文化的前进。那个时候我们才能骄傲地说“我是杜甫家乡人,我是杜诗的爱好者!”
孩子,加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