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精选

2022-05-04 00:4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精选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是一本由张瑶著作,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356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197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一):辅助读物

  目前已经知道的有两个师承。一个是四川的项杨慧。据说是师承悟空大师。此人著有 达摩洗髓易筋经 ,和周述官一书完全一样。只是后面多了当时气功辅导的内容。项不仅继承易筋经同时他还继承王礼堂的四川余门五禽图。但是项85岁病逝。所以我不得不怀疑到底是练的人有问题,还是功法并没有传说那么神。

  另一个公开师承的何欣委,据他说跟僧人学得此易筋经。有著书易筋洗髓经内功铨真。就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没有自己的任何见解。在公众号收徒。网上有其接受抗打的照片。稍微有点质疑。

  希望有人也来谈谈心得体悟。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二):习练指南

  摘自项杨慧的达摩洗髓易筋经

  目前主要流传的是崔女士的视频但据说她也是自学,有些动作不一定正确。

  此视频年代看上去在80年代左右。想必老者应该有传承如果按照书自学应该都是踮脚。

  《易筋经》云:“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之变化 ,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

  周述官版易筋经演练视频_哔哩哔哩_bilibili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三):三焦辩

  百度一下三焦答案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学中医不练气功所以只会玩文字游戏。因为周版易筋经经常写上焦,中焦,下焦。这些和手的摆放位置有很大关系。一般初学者都很难把书方方面面掌握。其实最后坐身图说会详细写每个动作气的走向。所以看上面所谓权威解释很容易让人迷惘。

  真正的三焦可以参考张剑鸣老前辈的虚实静功文章。网上可以找到下载。文中谈到打通三焦的记录。

  三焦通——我练功一年半,到了1957年秋,练通了三焦。

  三焦位在人体中段、肋内、膜外。上焦在天突和膻中之间,中焦在膻中和神阙之间,下焦在神阙和会阴之间。命门穴能通三焦,是三焦的主穴。

  关于三焦的位置,还另有一说,即擅中之上为上焦,包括头部与上肢;神阙之下为下焦,包括下肢。因为人体是个整体,气过天突,便会上行到面部,气过印堂,便 会上行到头部,气行如闪电,目前条件尚难捉摸,所以对此似亦不可过执。不过,在我通三焦时,却很明显感觉到是循下述三个循环圈(由下而上)进行的。

  ①气自神阙出,分左右二线,各经会阴绕一圈又回到神阙,这便是下焦。这二线就是丹田气的阴阳二线;

  ②上述左右二线回到神阙,并在神阙相交叉,左变右,右变左,向上各绕半圈而达于膻中,略停, 这便是中焦。

  ③二线达于膻中后,与上述相同,也是交叉易向,各绕半圈而达于天突,略停,这便是上焦。

  过了三焦,就是八脉十二经络了,从此便能步步康泰。

  可以看出这位置和我们图说位置完全吻合。

  可以想象现在学院派中医师怎么能读透中医书。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读后感(四):内功心法--金刚体内功

  个人觉得周述官版缺内功心法。很多硬气功都只留下形所以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

  金刚体内功据传来自少林寺。但名气不大知道人也不多。网上资料极少。

  金刚体,1987年上海工程学院的王斌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金刚体内功》,篇首提到:“笔者在十年动乱中,拜友人之父为师,得《金刚体内功》珍本。此功法据说是达摩祖师所传,我师自幼体质较差,16岁开始练功,七八个月后体质增强,未再得什么疾病。数年后,在硬气功方面获得较高造诣,在上海政法学院(打浦路附近)求学时,应同学们再三要求,表演了钉上碎石、颈绕钢筋、臂缠铁板、手弯钢钉等十多个节目,轰动全校。著名硬气功师广东邓桂芳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时,曾想邀其同台表演。解放后,还为本单位做过表演。现年74岁,身体康健,今遵其嘱,隐其姓名”。王先生遵师之命,隐其姓名,当我见到这段描述后,十有八九地断定,这位老先生就是林泳裳。查阅《上海法政同学会同学录》,果然有所发现,林泳裳先生是上海法政学院政治经济学的学士。由此可以断定,金刚体内功的传承,就是林泳裳先生,金刚体内功就是1928年由宜兴庄欣荣先生发起的“中国内功研究社”所传的“中国内功”。

  中国内功的有过几次演变,先是以“金刚体”为目的,其后是以“大力士”为目的,进而是以“不死”为目的。所有这些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金刚体是取自于《易筋经》的,所以整个中国内功,是十分罕见的完整版易筋经,实用价值高,完整有效。“大力士”,是当时对搏击者的称谓。中国内功说是以培养“大力士”为目的,则是以月宫酒店中外拳斗为契机的。月宫酒店的那场中外拳斗,中方全军覆没,在场日人以“亡国奴”称呼中国拳师,这无疑刺激了积弱已久的中国,虽然其后有传说朱国福先生去道馆以一人之力,击败当时令中国拳师惨败的五名外国拳者,但从公开的资料中,只能看到当时拳斗中,中国拳师的不堪。而这场拳斗,可以看到两种版本。其一是官方的,说是势均力敌,其二是观众的记述,惨不忍睹!耻辱至极!从朱国福的复仇之战和华翔九的叙述中,无疑第二个版本更可信。华翔九先生在国术界有颇高声望,担负中国内功社的教学工作。他极力提倡中国国术必须以内功为基础。“不死”则是庄欣荣对仙道的仰慕,和孙抱慈交流的结果。

  中国内功,目前流传的是四期的版本,存于上海体育学院,但并不完整。不过对于初步的运气、揉功、槌功、下部功夫等都有了记述。有意思的是唐章顺用自己的实验证明并没有什么用处,而林泳裳先生的实践却是效果卓然。区别是唐章顺是函授者,林泳裳则是实实在在的面授者。可见书传,哪怕是详尽的叙述,其结果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内功走的是易筋经路数,起手行咽气法。黄氏易筋经有并立式,也类似于咽气法,但各家的巧妙不同。黄氏注重呼吸吐呐,以求炼气入骨。庄氏注重吞气入腹,行揉槌之功。这两家的都是较完整的体系。目前流传易筋十二式、大力功等只是截取易筋经中的一段。我见到四个版本的运气法、揉功、槌功,姑且称为庄版、江版、林版、王版。

  运气

  毎日淸晨起身,择空气淸洁之处,端正立定,胸腔略挺,两手插腰头不可过仰,仰则须防内火上升,亦不可过俯,俯则必致气郁不宣畅,均非所宜,必也不俯不仰,方为合法,然后徐徐由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时脚踵须缓缓随之提起(注此庄子吸气法也)吸至合度然后以口张大,将浊气徐徐吐出,吐时踵亦徐徐落下着地,如此三吸三吐,至第四吸,吸至适度时,然后咽下,如饮茶水状,要汨汨有声,以意送下,觉气已入气海,是为一次,至第二次,鼻中徐徐吸入,吸时中踵徐徐提起,吸至合度时,不用口吐,只须鼻中徐徐呼出浊气,同时足踵亦徐徐落地,如此三吸三呼,至笫四吸,吸至合度时,然后咽下,仍宜汨汨有声,如饮茶水状,以意送下,觉气已入丹田,然后接行笫三次,其法与第二次同,如此共做十五次,即四十五呼吸,咽气十五口是也。

  1.时间 早晚两次。早间天色黎明即起身,净面,漱口,然后行功,晚间在睡觉前行之。

  2.地位 择空气新鲜或旷寂幽静之处行之,晚间宜在庭户外练习,切不可紧闭一室中。又风雨雷电交加时,可拣高爽明净洁室中行之,切忌污秽不洁场地。

  3.呼吸 起身后,面东而立,行深呼吸三十次,将肺内浊气完全换新。

  4.咽气 深呼吸行毕,即行咽气,其法双足并立,全身挺直,胸腔略挺,两手插腰,首正直,目平视,(与呼吸法之姿式同)然后将新鲜空气,由鼻徐徐吸入口中,俟口中气满时,然后咽下,使入气海,(即丹田)如饮茶水状,须汨汨有声,以意送下,然后再将腹内浊气,从口内缓缓吐出,是为一次,如此十次,(此是天气严寒的次数,如天气和暖时必行三十次)然后再入手练功,方为合法。

  5.面东而立,先将腰肢束紧,头平视,不可上仰或下俯,两手叉腰,足尖拢齐,用鼻将空气徐徐吸入,同时两踵亦提起送之,上半身微前倾,如啄木鸟啄树状。俟肺内气满不能再吸时,口方微开若吹箫,将浊气缓缓嘘出,(每次以吸多吐少为合法)踵亦随下。次数初习时经验太差,宜在十次以内,越数日方可酌加一次或数次,不可躁进。

  咽气法——即鼻吸入新鲜空气,顺势咽下,似饮茶状。清晨在空气清洁处立正,挺胸,插腰,头平,由鼻吸入空气。吸时脚跟需提起。吸至合度时,然后以口将浊气尽量吐出。如此三吸三吐(注意此三吸三吐并不咽下。)到第四吸至适度时,然后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在脐上一寸处,)再用口呼出,是为一次,共咽气二十次(在冬天可减少至十五口或少至十口也可。)

  清晨起身,漱口洗面后,择空气新鲜处,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手插腰,头正直目平视,然后鼻徐徐吸入空气,脚跟随之缓缓提起,吸至适度,把浊气从口中吐出,脚跟随之徐徐下落,三吸三吐后至第四次吸气,将气咽下如饮水状,汩汩有声,以意送入下丹田,这是第一次咽气,以后均用鼻作呼吸,按上法共作咽气十五次,咽气时宜意导至下丹田,切勿用力下挣。

  咽气法作为中国内功的初步,细节上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为随后的揉法做基础。从庄版的“气海”、江版的“丹田”、王版的“下丹田”看,这三个名称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林版言明是“脐上一寸”,这个部位,恰是揉功所在。可见林版的价值高于其他三个版本。林泳裳先生的亲身实践更是效果卓然。按王斌先生的说法,1987年时,林泳裳为74岁,若健在,当在104岁左右。王斌先生按其文章的叙述,当下估计也在70多岁。虽然请好友帮忙查找下落,但恐怕无缘这一脉了。不过,有我,黄氏的、庄氏的,总得出来闪亮一下。

  揉功

  天初亮时候,穿衣起身,洗面漱口毕,向空气清洁之处行呼吸咽气法(其法已详见于前)咽气毕,回至室中,坐在椅上,调匀鼻息,闭目冥心(不必盘膝随意端坐便合)以一掌按于大腹上(注脐之上面曰大腹,脐之下面曰小腹)手掌邉约距离脐半寸许,是即初步功第一掌所揉之部位也,行揉功时,掌与腹之皮肉,粘着同时顺转,掌与腹皮粘着,起于右,推向上,转往左,转向下,仍回至右起处,是为一转,惟初练时,掌按宜转,揉转宜慢,徐徐揉转,调匀勿乱,方为合法,当揉之时,右手疲倦,可换左手,左手疲倦,仍换右手,两手更换,便可不乏力,惟揉时,务要持志坚定,守中纯一,専心存想所揉之处,觉腹中之气,随掌旋转,如循环之无端,则精气神,自然汇聚于一掌之下,功之进步,必然迅速,初功二十日内,以揉十分钟为度,揉毕叩齿三十六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如饮茶水状,以意送入丹田,间五呼吸,、再咽一口,又停五呼吸,再咽一口。觉所咽之津液,已送到丹田时,接行法轮自转,转毕,静坐片刻,数二十呼吸,早功毕,或操作,或饮食,均可随意矣,至于晚功,一切动作及时间,均与早功同,惟不必咽气叩齿为稍异耳。

  由咽气毕,将腰带略紧,(裤带)闭口凝神,将胸内一切杂念,完全排除,先以右掌心贴胸腹丹田处;再以左掌,贴背上,前后掌心相隔对,循环摩擦三十下,掌勿离皮,再将右掌心移贴背上,左掌心移贴胸腹丹田处,仍照旧相隔对循环,摩擦三十下,如此两掌循环互换,至力尽时即止,惟摩擦时两掌心均宜紧贴腹背,轻轻揉擦,徐徐往来,切勿用力太猛,或掌心离皮,往来太速,均非所宜。如上法每日练习,久之,自觉摩擦处,有一团精气凝聚于胸腹,用气努之,凸起有如皮球式者,是其效验也

  天初亮时,即起身洗面,漱口,行呼吸咽气法。咽毕回至室中端坐,以一掌按于脐上(左右掌不论,)此为初部功。第一,掌所揉之部位。揉时掌与脐上之皮肉同时粘着。顺转起于右,推向上,转往左而向下,成一小圆圈。回至原起处为一转。在初练时,掌按宜轻,而慢,更不可有快慢不均的动作(注意)。揉时勿忘「守中」。专心思想所揉之处,日子一久,则觉所揉之处的气随掌旋转。则功之进步更速矣。每天早晚功各揉十分钟为度。揉毕叩齿三十六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再接行法轮自转。做毕静坐片刻,早功完。而晚功一切均与早功同。所差的不必咽气叩齿,便是晚功。行早功时,不能在早饭后,需在早饭前。炼后即可操作进食。晚功最好也在饭前行之。如不能则在晚上九时举行。不过食后一小时内,任何功夫都不能炼。请切切注意!

  每日清晨,于空气清新处行呼吸咽气。咽气毕,回至室内.坐在椅子上,闭目冥心,调匀呼吸,以一掌按大腹上(脐上为大腹,脐下为小腹),手掌边离脐约半寸(图一)。行揉功时,手掌顺转,自右起,向上推,转往左,转向下,仍回至原起处为一转,即顺时针方向。初练时,宜轻宜慢,调匀勿乱,方为合法。右手疲劳后可换左手,两手更换,可不致乏力。揉时意念专注所揉处,觉腹中之气,随掌旋转,则精气神自然汇聚掌下,功力进步必然迅速。初练二十日内,揉 10 分钟为度。揉毕,叩齿 36 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呼吸 5 次后,再咽一口;觉津液入丹田后,接行法轮自转,即顺时针旋转,每 3 转后,逐渐放大半径,共放大 7 次,最后范围是上近锁骨,下近脐处,全部摩毕共 36 转,静坐片刻,呼吸 20 次,早上练功毕。晚上练功唯不必咽气、叩齿为异,其余练法均与之相同。

  如果说《参同契》是丹经之祖,那么《易筋经》就是当下我们可见的各家内功之祖。对《易筋经》的认识,都还刚起步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