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独自生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100字

2022-05-19 09: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100字

  《我独自生活》是一本由[美]弗朗西·希利 / [加]戴莹潆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一):后悔没早看到!宝藏级独居生活指南

  “Honjok ”一词最近在韩国流行开来~韩国摄影师 Nina Ahn 用镜头记录下了“Honjok ”现象下的韩国年轻人。

  Honjok是被称作“独身一族”的亚文化。Honjok一词由两个词构成,“hon”意为“单独”,“jok”意为“部落”。这个词通常被用来形容喜欢独身和独立的这一代年轻人。这反映出,韩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身家庭,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

  其实不指在韩国,在日本的日本“蛰居族”、中国的”空巢青年“都是讲青年独居的群体。“孤独”本多是老年人的代名词,青年应是最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的群体,但事实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最该热闹的人生旅程中与寂寞为伴。

  在知乎发起的“如何看待空巢青年”话题上,一个网友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孤独得像条狗,我和siri成了好友。

  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依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如何在独处中生活出自我,如果你在独居生活中感到迷茫、孤单,不如来看看这本书

  《我独自生活》。

  这本书里从独居生活的好心情打造到如何执行都给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孤独感源于与外界联系的缺失,而非源于没有他人的陪伴

  首先要主动去寻求和联系,制造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同时与自己的内心通话,创造自我连接,承认自己的孤独,然后做一些可以让自己摆脱孤独的小动作:。比如冥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比如主动交友,结交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好友!学会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让独处的时间变得丰富起来。

  书中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些心理学应用知识,让你轻松GET到独处“良药”。

  "loneliness comes together with love."(“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所以好好地生活吧!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二):“独处”但不孤独的秘密

  独处与孤独一样吗? 你是否因害怕独处而难以走出一段彼此消耗的关系? 如果不得不一个人待着,该怎样享受这段时光,为自己赋能? 翻开美国心理治疗师弗朗西•希利的《我独自生活》,将会带你深入了解“独处”的价值,发现“独处”但不孤独的秘密。

  作者弗朗西·希利(Francie Healey),作家、临床顾问、心理治疗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自我价值和人际关系。 一、独处是一种选择,而孤独不是 有些人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远离评判比较。也有些人很难独自待着,他们把独处看成不值得被陪伴,觉得清静是无法忍受的。 可见,独处的体验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中性的或消极的,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及自我认知。 字典里对孤独的定义是“不快乐,因为没有朋友或同伴。”同样是一种主观感受,孤独是悲伤难过的。 孤独感并不只在独处时产生,说明它的根源是缺乏能给予鼓励和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没人陪伴。关系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网络时代,社交平台扩大了虚拟连接,却减少了有质量的人际交往。此时,自我陪伴的能力更显得重要。 萨特说:“如果你在独处时感到很孤独,说明你正在处在一种糟糕的自我陪伴关系里。”

  二、独处,完善内在世界 生而为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如何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外部世界,追求那些看得见可对比的成绩或物质,直到出现某种影响了生活的心理困境,才发觉内心世界的支离破碎。 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符合社会时钟,面对选择,更多考虑的是“应该”而非“想要”,忽略内心感受,使我们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让别人满意和羡慕的“假我”的成功,只会带来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压力。 与自我的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关系,独处给了我们关注自己的机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许多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作者在第三章《反思的艺术》中,列举了几个问题,经由这些思索,探寻“在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之外,你究竟是谁?” 是什么造就了你,是你自己吗?你的长处和弱点分别是什么? 你希望培养哪些长处? 列出让你备受压力的“应该做的事情”和他人对你的期望。 这些与你想要展现给世人的形象是否匹配?它们是否符合你真实的自我? 你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什么? 是什么触发了你的负面反应? 你注意到自己有哪些行为模式和倾向? 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表、职业和经济条件上,终究是脆弱的,违背意愿的努力也很难持久。深层次的平和是接纳认可自己,增强内心的力量,面对起伏不定的境遇。 三、享受独处,滋养身心 在城市奔波的打工人,无不羡慕悠游自在的慢生活,其实“诗和远方”是一种心境。每周或每天抽出时间让自己远离任务和评判,做些轻松愉悦的事,像一个孩子,玩只是因为好玩,充满爱地陪伴自己。让独处成为滋养身心的活动。 作者在第四章《独处行为》里,详细介绍了自我关怀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尝试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生命的富足包含内在与外在两个部分。关于幸福的研究显示,持久的幸福取决于高质量的关系和深层次的爱。《我独自生活》不仅为独居者提出的建议,也帮助每一个人拥有定义并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勇气。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三):《我独自生活》:独处并不代表我很孤独

  之前知乎有个高赞的问答:一个人吃火锅是最孤独的时刻,但是我觉得并非如此。 从上学期间我就有一个习惯:喜欢一个人待着,一个人看书,一个人逛街,那种满足感是在人群中无法感受到的。 有人会说我孤僻,不好相处,也有人说我故作高冷,时间长了,我更加害怕与人长时间共处,甚至自以为自己是社恐,变得更加束手束脚,这种感觉比孤独更可怕。 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我独自生活》,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独处的真正意义。 德国哲学家阿伦特说:独处并不是一种孤独的活动,因为你一直让自己陪伴着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明明身处人海里,却感到非常的孤独和无助,明明身边热闹极了,但是内心依旧很忧伤。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交友圈很广,每天晚上家里都很热闹,但是她身处其中,却感觉如坐针毡。 朋友和自己的喜好不同,话题也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常常是朋友在玩游戏,她在旁边看,所以她一直觉得很不舒服,却不敢开口,害怕失去。 而当她自己独处做喜欢的事时,心里开心非常,完全没有孤独的表现。 书中说道:孤独感源于与外界联系的缺失,而非源于没有他人的陪伴。 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自己,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机会,反思自己的契机。 若是逼迫他与人相处,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当然也有一些人需要同伴的陪伴和安慰,自己一个人独处会觉得难过和悲伤,这种时候该怎么去做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首先要主动去寻求和联系,制造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同时与自己的内心通话,创造自我连接,承认自己的孤独,然后做一些可以让自己摆脱孤独的小动作: 比如主动交友,找到一些兴趣相同,有共同话题的好友,不需要多,真心相待即可; 养只宠物,增加独处时与外界的互动联系,增加幸福感; 学会接纳和自我安慰,让自己慢慢接受自我陪伴的生活方式; 找到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运动读书追剧都可,让独处的时间变得丰富起来。 无论独自一人还是独处,那都是一种选择,出自我们自己的意愿,而孤独不是,长时间出于孤独之中,也会让我们的内心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所以一定要分清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心境状态。 《我独自生活》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心理学知识,同时也有不少真实存在案例可以分析理解,有需要的小伙伴从这本书中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小办法,让自己在独处时学会与自己共处。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来自《瓦尔登湖》的话:人们经常对我说,我想你在那边会感到寂寞,会想离乡亲们近一些,特别是在雨雪天和夜晚。我很想这样回答——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只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点。你想,两个非常遥远的星球上的居民之间距离有多远啊,这两个星球间的距离是我们的仪器至今都无法测量的,所以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我们的身边一直陪伴着爱我们的人,而独处只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请无惧独处的时光,享受生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