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萎泥与飘逸》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萎泥与飘逸》读后感100字

2022-05-23 09: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萎泥与飘逸》读后感100字

  《萎泥与飘逸》是一本由鲁敏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萎泥与飘逸》读后感(一):我们仍然需要文学

  电子书当道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纸质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阅读“文学”,电子书完全失去了这种感觉。在如此浮躁的市场中能有这么一套书整理出版是莫大的幸事,限制书号发放没能提高书的整体质量,但绝对限制了好书的发行,而这朴实的封面与拗口的书名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通。

  本书三分之二的篇幅为作品,后面的文学评论和访谈也是必不可少的,能看到作家对作家整体文字的评论(虽然十之八九为夸赞)也是收获颇丰。本想我定是没什么资格对这几篇小说评头论足的,但其实这些评论是对鲁敏整个文学道路的梳理,充满浮世绘风格的画面营造、渴望幸福与永恒的“父亲”主题、满怀感情的叙述。我认为其中梁鸿的《鲁敏之痛》是著述最深刻而贴切的一篇。所有人对本书中文章的评述少之又少,多是集中在《奔月》和《六人晚餐》两篇,也让我舒了一口气。当然这些评论也像个引子一样让我得以在鲁敏的大量文章找到我感兴趣的精华。

  明明还很年轻的一位作家,行文风格尤其是故事的结构和走向让我很难不想到余华等人,她的作品虽是写在当下却有着浓厚的旧时代的影子,当然如作者所说她为了不白活充满了“走野路子的欲望”,在很多故事中也能看见端倪。小说的文笔有一种优雅的美感,环境描写不必多说,就连痱子粉蚊香和风油精也能写出高级感。小说的分节虽然比较有逻辑但一节之内又有小数字标序号还是比较奇怪的,就算是转场也没见其他书这样标记,不过就是空一行罢了。

  第一篇痴子兰小和来宝的故事是典型的以苦难为核心的叙事,全篇乐景哀情相融,人被命运裹挟着,只落得孩子没了大人也没了的结局。第二篇内容一转,讲述王蔷、王薇和母亲三个女人的故事,从小时候喜欢“搞”来东西到母亲靠暧昧来从男人获取便利,与老温约会时母亲盛装出席→很随意→伪装“高傲”→肃然起敬的情感变化十分精彩。弹琵琶的宋琛这篇算是最现代的一个故事,前半展现了传统民乐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沦落到给旅行团展演来谋取生计,而这为生活奔忙也引出了后半段的故事——给领导表演,在座的个个大腹便便却偏要装的像个文化人,根本没有人在听却还要重演一遍,忍辱负重的对牛弹琴只为了那加倍的演出费,这个饭局也是传统文化的困局。李复是个较真之人,认真的处理不知道收件人的“死信”,和电影《寂静人生》如出一辙。另一篇故事有迷之幽默,作为一个暴脾气的老实人,在老婆被人上了之后选择正面去找人家理论,此处的对比彰显耿直憨厚的小人物和偷奸耍滑的“大人物之间鲜明的冲突,只认死理想讨个说法却完全被带了节奏,最后的解决方案居然是“我是正人君子,我给你个建议吧,你也给我戴绿帽”。

  书名出现在后面的访谈之中,人性中萎泥与飘逸的永恒矛盾是什么我至今也还没有完全理解。

  《萎泥与飘逸》读后感(二):《萎泥与飘逸》:我心里始终有一块冷静的去处,那是结了冰的湖面

  2010年10月,鲁敏的短篇小说《伴宴》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这部作品同鲁敏的其他六部作品一同收录在“新作标书系”鲁敏卷《萎泥与飘逸》中,与作品一同收录的还有几篇评论、访谈以及鲁敏创作年表。

  我引以为题目的“我心里始终有一块冷静的去处,那是结了冰的湖面”一句,摘自鲁敏自传体作品《以父之名》。这个故事中,鲁敏以第一人称回忆自己的父亲,讲述父亲在家庭中短暂的出现、长久的消失。整个故事中充满着“我”对父亲的怨念,但是当“我”坦诚自己后悔的两件事时,作为读者的我也不免为之深深难过。

  父亲的缺失是故事主人公成长过程难以弥补的遗憾,但这并不足以造成主人公与父亲之间无法融化的冰冷,倒是父亲坚持更改主人公的中考志愿成为“我”难以宽解的怨念——连考了四十多门科的自学考试,换来三个文凭(我还在为大学的事憋气,茫然地做无用功)。

  这一段阅读不禁令我泪睫于盈,我也曾数年坚持自学考试。现在想来,很感谢那一段拼尽全力想要依靠学历调整自己人生状态的时光,那一段岁月或许并没有如初衷般令我闪光,但它的确是彼我与此我不可分割的桥梁。

  另一部与父亲有关的作品是《墙上的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将他的照片挂在家里墙壁上,数十年如一日地陪伴母女三人。

  故事中,母女三人回忆排骨汤的一段令人心酸。困窘的生活将母女三人亲密地拥抱在一起,她们相互包容相互取暖。在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姐妹俩其实都察觉到了彼此的“不完整”,但是她们都没有余力拉对方一把。

  大女儿王蔷对邻居方甜与父亲的互动很是厌烦,她一次次对妹妹王薇诉及自己的气愤,也一次次忍不住隔着公共厕所的窗台长时间地窥看。到后来看到男朋友老温与老温女儿的互动,王蔷突然发现走入婚姻是如此的艰难,那长久以来深埋心底的渴望是如此的灰暗。

  妹妹王薇嗜吃,她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寻找能够入口的东西,什么都行,什么都可以。不仅如此,王薇还偷窃。自十六岁时起,王薇开始在超市顺手牵着,她对王蔷说:“每到关键时刻,那搞东西的该死的诱惑,就像一个即将发生的陌生人之吻,我是怎么样也躲不过去的!”

  试想一下,如果父亲健在,姐妹俩是不是会成长得更加“健康”?我想,也未必。毕竟父亲离世的方式已经将父亲与家庭的关系展露无疑,即使父亲没有离开,他也只会是一位无心关爱女儿的陌路父亲。这样看来,《墙上的父亲》同样布满了湖面之下的冰冷。

  我很喜欢《伴宴》中宋琛说的那句话,宋琛说:“这么些年,只与琵琶守在一处,虽是小了点,但心反而大了。”

  宋琛是民乐团里一顶一的“大牌”,在乐团成员纷纷参加伴宴的大潮下,宋琛独守着自己的坚持拒绝伴宴。然而,有人指名要请宋琛伴宴,并许以重谢。团长仲熙顾虑乐团前景,决定说服宋琛同意伴宴。

  宋琛最终不仅决定伴宴,还一反常态选了最吓人的大红演出服。面对邀请方一再的无理要求,宋琛的云淡风轻让人深切体会到了宋琛说的“心反而大了”。

  故事中的宋琛的确有些遗世独立,世家出身让宋琛有更多的时间与琵琶为伴,也让宋琛拥有了音乐人独有的风骨与孤傲。正所谓“知已难觅,知音难求”,私心里,我当然希望邀请宋琛演出的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只是,当读到女老总隆重并充满激情地向旁人介绍宋琛时,我的希望落空的。这感觉好似前不久满怀期许地去听民乐园的“民乐下午茶”,结果最后在演员们一个接一个地讲故事中度过了一下午一样,很有些凄凄然。

  书中收录的作品中,有几篇是采用近口语化讲述方式的,我个人非常喜欢。比如《思无邪》、比如《徐记鸭往事》,这两个略带悲情色彩的故事,读罢令人不胜唏嘘。相较于《思无邪》有至纯至真,《徐记鸭往事》则有些许荒诞色彩。

  这是我近期读到的引发颇多感触的作品集,推荐。

  --END--

  《萎泥与飘逸》读后感(三):《萎泥与飘逸》:苏北小说家的温情

  有时候觉得,出版界出版和推广与时代接轨的中国中生代优秀作家,在文艺事业上是责无旁贷的。可幸是,由杨庆祥主编的新坐标书系,就可谓是推广重要作家的典范。其中涉及了乔叶、梁鸿、鲁敏、张楚、徐则臣、笛安、双雪涛、葛亮、石一枫等七零后八零后的中生代的好作家的精选作品,及其评论界对他们的各种评价,以及他们的采访录,为我们了解新时代、新坐标,新文学之风的佼佼作者,打开了一片窗户。

  而笔者有幸读到了由薛子俊编的,介绍苏北女性作家鲁敏的书系之一《萎泥与飘逸》,对这个善于写苏北乡村,也写城市的作家,并且写如此非常巧妙,富有洞察力,布满温情,是读者阅读当代小说的一份喜悦。

  此书第一部分就精选了了鲁敏的七篇代表作《思无邪》《墙上的父亲》《伴宴》《谢伯茂之死》《徐记鸭往事》《幼齿摇落》《以父之名》。其中让笔者尤为惊喜和喜欢的就是要数《思无邪》了,这自然延续的诗经的纯真的爱情。而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虚构一个“东坝”村,来实现对乡村另类爱情悲剧故事的同情和温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乡土爱情乃至人性向善的寄托。这里的人们安静地生活着,不管健康还不是不健康,其中有着美好的,并完善这个小说结构的载体就是水塘的四季了。

  故事的女主人公陈蕙兰是傻瘫女,男主人公是聋哑人来宝,他们的悲剧但温情的爱情故事就从来宝照顾陈蕙兰开始的,这里非常欣赏作者那种写景抒情的小说情节写法,如“春天的水塘,是最好看的了,那种绿,淡淡的,怯怯的,毛茸茸的…..”就衬托了来宝对陈蕙兰的爱慕乃至发展到了纯真的肌肤之亲。但这在乡村是有悖伦理的,说不上纯真,于是村里议论纷纷,但碍于他们的身世,就没有对来宝抓去公安局,这里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报以一种温情的关怀去爱护这种残缺的爱情。这里体现了作者乌托邦的温情爱情之美,人性之美。

  但作者是矛盾的,鉴于传统的思想,也结合陈蕙兰的实际状态,自然出现难产而死,大小都保不住也的确是一种够悲剧的了,如这里也写到了冬季的水塘作为影射女主人公的悲剧收场。“冬天的小水塘,没有什么绿色,树枝光秃秃的,连只鸟都没有,并没有好看……”就渲染了一种人间悲凉的气氛。但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非也,作者还将人间的琐碎的日常,人们总归带着的善意和彼此关怀的温情情感,寄托发展成长的来宝。“来宝也还在,他天天儿地,看着那水塘”就是一种守望人间温情的表现罢。这也是这种乡村小说的最大的感染力。

  此外,在写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之余,作者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写到了东坝村的人们大棚劳作的鲜活场景,各种建筑的更新,就见证了一代乡村的新面貌发展,如大棚进出的农村的场景就是十分让人印象深刻的。此外也写到了伊老师的记账怪癖,就凸显了一种人性不同面。

  而在《墙上的父亲》小说中,讲述了单亲家庭的王蔷和王薇姐妹的成长故事,他们的父亲早逝,都是由母亲一把养大,故事一方面体现姐妹对父亲缺爱的展现了,如故事一开始就展现了先父的描写,就很有冲击力,完成体现了姐妹缺少父爱的有力体现,而小说高超之处在于他们不仅缺父爱,还物质匮乏,于是出现了性格的转化。这种家庭中的母亲和孩子一直在对丰富物质的渴望与寻求灵魂得到庇护的矛盾中挣扎,甚至要不断地做出妥协与牺牲。这也是作者对单亲家庭孩子的一种关切的书写,十分有感染力。

  而《伴宴》就是写到了城里的故事了,这里讲到的团长仲熙应伴宴要求,而邀请民乐琵琶手宋女士出演,但宋女士有性子就是不出演。当团长处于绝望之时,宋女士突然改变了主意,并且以最为彻底的方式打破了“冰清玉洁”的形象:穿上最不喜欢的演出服,重复演出,任何客人点的通俗歌曲都一概认真演奏。这里涉及的民乐文化的传承问题才是使得小说价值更上档次的。那就是关于理想的探索,宋女士的执着是为艺术保气节,但为了生存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也发展了当代青年的理想问题,到底需要面包先,还是理想先,答案很明显,宋女士自然为了民乐要生存在谈理想了,更何况我们普通人的理想呢?正是这部小说教导大家从新处理吃饭问题和理想问题的探讨,使得此作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自然是实至名归的。

  而在《谢伯茂之死》我们读到了一种等待戈多的荒诞和给予人希望的热情。故事表面上展现的“灵魂没有皈依的孤独者”在“等待与寻找”中的悲剧色彩,但作者是一直秉着温情和热情去塑造人物的,使得这里的主人公带有着一种喜剧荒诞意味,使得这样的女性小说多了一种轻盈的飘逸之感。

  而在《徐记鸭往事》里,或许你看到是一个红杏出墙的有狐臭的妻子形象,以及丈夫无奈才采取“换妻”、凶杀的暴力手段为自己戴绿帽子而复仇的故事,也看到医务人员的一些风月事。但在笔者看来都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丈夫的杀人动机很明确,这其中是一个女性作家对传统大男人主义处于弱势时的一种同情。而作者更为注重的写出了女性义务劳动群体的幽暗面,以悲悯的笔调(尤其妻子抱怨长期夜班的情节)去表现一种女人不易的状态。

  当然还有《幼齿摇落》写出了城市女人生活的孤独感受,《以父之名》写出了主人公的父亲的痴情,以及主人公对父亲的爱。而在此书的第二部就是关于鲁敏小说特点的文学评论了,对于想深入了解鲁敏的写作风格,都是一些比较中肯的借鉴,其中尤为喜欢北大博士樊迎春的评价:鲁敏从不拘泥于消极或者积极,让隐喻和象征如讽刺和反转一样飞舞,手脚并用地上下求索。但窃以为还是自己的看法最重要。毕竟您也是其中宝贵的哈姆雷特之一。

  最后,在第三部分此书就收录了作者的访谈录,就更为直面了解作者的写作历程了。喜欢她说:把虚妄定作这一生的基调,喜欢她说:写作及一应的艺术行为,其特殊的地方,是其既具有一切外在的分野、标准、竞赛、成败,同时又可以不负责任、无比傲慢地、当然也是安慰性的,只回归于缥缈悠游的个体心灵。当然,我们读鲁敏的作品看到了一种人性中萎泥与飘逸的永恒的矛盾,但我们更应该通过她那温润的眼睛,通过她那一种温情,或热情或悲悯的目光去看到这新时代、新城乡结合坐标,新文学的,一个文学作家的博爱态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