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前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史前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

2022-06-02 09: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前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

  《史前人类简史》是一本由[英] 史蒂文·米森著作,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8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前人类简史》读后感(一):用极细致的描写展现生动的史前图景,虽然仍无法避免作者主观偏见。

  这本书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因为它不像以往的很多历史书,它是纯粹意义上的描绘,不断地描绘各种各样的史前人类的生活图景,而不注重赋予它们意义,我觉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点。沉浸在这样海量的信息中时,会让人有一种平静祥和的阅读体验。所以在一开始,这本书带给了我极大的快感。 可惜越阅读到后来越发现,这样精确又细致的描述,始终是建立在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上的。就章节的编排来说,居然将东亚和澳洲放在一起,而西亚,甚至南亚都足以单独成为一个部分。对于非洲也没有达到,在我的感受里,至少和欧洲等同的地位。而在我的知识背景下,我认为非洲应该是这本书里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我觉得这种划分是还有很多作者的主观色彩的。而且越写到后来那种特色性的细致的描述,好像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单薄,变成了简单的平铺直叙。 所以整本书结束的时候,我其实蛮失望的。虽然如此,仍然要承认这本书大部分场景的描述是非常详细的,这是它超越了其他以说教为主的史前历史书籍很重要的一个优点。

  我理解对一本超过80万字的巨著来说,保持前后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是很难的,所以我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读,相反我认为它的意义非常重要。但是至少在我看来有很多需要被注意的偏见——不光是学术意义上的。

  《史前人类简史》读后感(二):一万年以前和一万年以后

  《史前人类简史》所描绘的,是人类已经因智力、群居生活和可以制造工具从动物中脱离,但还很难被称作文明的时代。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继续把他们看作一种动物群体,这是身处科技革命之后时代的我们几乎遗忘的视角。我们已经忘了当人类还是动物时是什么样子了。史蒂文·米森以史前人类史先驱约翰·卢伯克的名字虚构了一个观察者,走进一万年前的大陆。

  他经过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村落,它们的变迁几乎雷同,那时人类敲着石块,磨着果实,在滚烫的石头上烤食物,还任由大自然摆布。他们的栖息依赖于鱼或鸟的季节性迁徙,只能建造一个又一个季节性的定居点,如果气候令雨林增加或湖水干涸,他们就得永久性的搬迁。正如许多由于猎物而发展出季节性节律的动物,比如每当秋天来临时溯流而上的鱼类。采集、狩猎,收集鱼类或贝壳,在大部分地区里,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都逐渐被农耕生活替代。西亚的整套农业体系逐渐传播开去,那或许才是人类真正定居、扩充定居点、将群落连接成城邦的起点。

  在那之前生活的人类,有没有思考过人生意义这种问题呢?我想是会的,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万年,但脑容量几乎没有改变。而且你不能说他们的人生意义就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后代铺路,他们应当有自己的意义。那会是什么呢?在一万年里某个短暂的人生中,能够描述意义的语言都还不成熟,以光怪陆离的当代眼光来看,那样的生活枯燥且无聊,没有书本,没有手机,无法乘电车到达大海,一生在几个地点里辗转、为吃什么而操劳。如果说海子的喂马劈柴是机械时代里的田园想象,那史前人类日复一日的刀耕火种,他们如果思索起意义,会不会疲惫且空虚?

  可是史前史并不是这样的,人类在两万年间的改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小。人老是会把原始人看作纯粹生存驱动的动物,可马拉哈泉村的遗迹证明至少在公元前12500年左右,人类就已经驯化出狗了。早期人类对待植物可能也跟对待狗是一致的,并不纯粹出于功利的经济的目的,狗可以用来劳动,也可以被人类关爱,即使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植物也会被保留,大家也都会对它们的品性非常了解。说来讽刺,对比如今的996加班文化,当时的人类为了果腹而奔波的时间或许比现在很多人的上班时间短得多,而且他们还会载歌载舞、举行仪式、在固定的见面地点交换故事,过着精神生活,尽管转瞬即逝。

  说起来再过一万年若是回顾现在,我们眼下的人生同他们又什么区别呢?都是在白驹过隙中苦中作乐。

  对于一个史前的村落,五千米外的水源已经足够遥远,当水源退却到足够远,几代人后便会废弃这一聚居点。可要说人们活动范围小,在没有飞机火车的时代他们的足迹却一样踏遍整片大陆。我又想,当然他们不是靠步行一路从非洲走到东亚,他们边走边停边生边死,以代际为时间刻度,不断寻找适合栖息的地方,几千年后最终跨越大陆。就好像是一艘星际宇宙飞船,以亚光速前往一万光年外的星球,人类的群落在飞船上出生、生育、死亡,由百代后的子孙去到达未来。一万年以前,一万年以后,大陆上的原始人,宇宙中的未来人,大家都分享同一种快乐和苦闷,分享同一种意义和无意义。

  《史前人类简史》读后感(三):不能算“简史”的史前历史

  本书正文600多页,不能算“简史”了。

  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不是直线进步的。

  西亚早期的纳图夫狩猎采集者社群(公元前12300—前10800年),在橡树林地过着惬意的村落生活。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安娜·贝尔菲-科恩研究了骨骼证据,她很少看到创伤痕迹。生活条件恶劣的人的牙釉质上常会出现细线,这些细线表明牙齿主人经历过食物短缺,且多在刚断奶后的时期。纳图夫人牙齿上的细线不如务农民族常见。但纳图夫人和早期农民的牙齿都磨损严重,这证实了植物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用石磨碾碎种子和坚果时,沙粒会混入加工好的面粉或果糊中。当人们吃这种食物时,沙粒会磨损牙齿。

  纳图夫人似乎既健康又相当爱好和平。这里没有群体间冲突的迹象,比如嵌在人骨中的箭头。纳图夫狩猎采集者群体是好邻居,所有人都拥有充足的土地、园圃和猎物。

  但两千年后(公元前10800—前9600年),定居村落生活的实验最终失败了,迫使人们回到更古老的漂泊生活。

  纳图夫文化的传播暗示,定居村落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它们的居民人数可能不断上升。流动的狩猎采集者人口存在天然限制,因为他们在营地间迁徙时不仅要带着自己的财产,还要带上最小的成员。生育必须间隔3到4年,因为一次带的孩子不可能超过一个。

  村民开始过度利用他们依赖的野生动植物。垃圾堆中的瞪羚骨很能说明问题,这些骨头表明了他们控制动物种群的尝试,但最终适得其反,从而导致了食物短缺。

  纳图夫人的健康开始受到影响,特别是儿童。这从他们的牙齿可以看出。埋在哈约尼姆的晚期纳图夫人,其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比例要比早期纳图夫人高得多。他们去世时留有的牙齿数量也更少,而且有龋齿,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健康不佳。

  导致纳图夫村落人口流失乃至村子被弃的食物短缺,不能完全归咎于纳图夫人自己,归咎于他们没能控制自己的数量。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与某种人们完全无法掌控的因素相比或许不值一提,那就是气候变化。

  持续千年的新仙女木期寒冷而干燥,原因是北美冰盖融化后,大量冰川融水注入北大西洋。公元前10800年之后产生的沉积物中,树木花粉的数量大幅减少,表明许多林地因为寒冷和缺少降水而消亡。事实上,在500年的时间里,气候条件变得几乎与末次冰盛期相同:正当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时,食物供应出现了灾难性的崩溃。

  考古学家们仍在试图理解约旦和幼发拉底河谷的晚期纳图夫人在新仙女木期采取的新生活方式。一个有力的证据来源是他们的墓葬习惯,以及同他们生活在村子里的祖先相比这些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最惊人的发展也许是,死者下葬时不再佩戴用兽骨和海贝制成的精美头饰、项链、手镯和吊坠。

  财富和权力显然建立在定居村落生活的基础之上,这让精英阶层有机会控制从其他地方输入海贝和其他物品的贸易。回归流动生活消解了他们的权力基础,让社会重新变得平等。不用海贝装饰死者并非因为无法再得到这种贝壳——它们在晚期纳图夫人定居点中数量很多。只不过它们没有和死者埋在一起,而是和骨珠与吊坠一起被扔进了家庭垃圾堆。贝壳失去了价值,因为人们再也不能控制它们的分配——流动的狩猎采集者可以自己收集海贝,并随心所欲地进行交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