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字

2022-06-08 09: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字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是一本由[法] 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4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当我们面对时,我们在想什么

  看的不是小说而且一本哲学书。

  我想这里面萨比娜最清醒吧,最终走向了自己追逐的路,虽然也是在流浪中,但是她追逐背叛不是吗。

  弗兰茨还是落入妻子手中,这倒与他想要的忠诚愿望不一样,因为他已经逃离了妻子女儿,甚至去了柬埔寨做支援医生,但是在世人眼中,他回归了家庭也回归了忠诚。

  托马斯特蕾莎,我还是赞同特蕾莎的想法,因为她知道托马斯的弱点,向他展示自己的痛苦与软弱,这才是她最隐蔽的武器。就这样,一直呼唤他、拖着他跟自己走,几乎把托马斯弄得一无所有。当然,托马斯说自己并不怪她。还有卡列宁,人与动物的逝去都一样的悲伤。

  不知道,只能说人面对生命中的复杂,可能自己做每个决定的理由是什么都不会太清楚,孰轻孰重,谁又知道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三句碑文

  小说人物的三句碑文,托马斯的,弗兰克的,还有小狗卡列宁的,有形的无形的。"卡列宁安息于此,它曾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充满了牧歌的气息。

  小说看了两遍,第一回看到的是内容,第二回看到的是形式。虽然没有读过他的其它小说,但隐约知道,昆德拉小说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形式,这才是他在意的东西。就像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小说早早的告诉我们主人公的死亡,而小狗的命运却放在了最后,现在想来,也许昆德拉是让我们知道命运的前提下,来看待托马斯和特蕾莎对生活的选择,在那样的生活里,死亡是对媚俗的反抗,是美的表达。

  故事讲到最后两节,我觉得单丛故事这个角度来讲,已经完满,但就昆德拉来说,这两节才是高潮。两节故事,伟大的进军和卡列宁的微信,像一个反重力沙漏的两端,托马斯,特蕾莎和卡列宁自我放逐在被遗忘的乡村,而媚俗已升腾至伟大的进军中。萨比娜感受到的那种被遮蔽的美,在他们的生活里铺展开来,如车祸时迷雾般的。

  一开始我觉得托马斯一家是被遗弃,但真相应该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非之前所谓的非如此不可。昆德拉想借这来说明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吗?是因为媚俗是一个人类无法摆脱的境遇吗?虽然托马斯们选择了弗兰克相反的生活,但注定被遗忘,这才应该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吧。在这之下,昆德拉写的精彩的故事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起来。

  之前试图简单的用肉和灵来解释轻与重,使得自己一直想不明白,这灵魂应该是轻才对,怎么就不能承受了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这本书是米兰昆德拉写的关于生命意义的小说。很多推荐都把它列入爱情小说,这让我纠结了一会。它确实是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之间建立了让人不适的亲密关系。恰恰是这种矛盾,让我觉得,故事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看了一半,我能感受到在他通过笔下的爱情世界,试图丈量生命的重量。

  这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已经显而易见,米兰昆德拉把永恒轮回看成是一种生命的负担,而负担完全缺失时,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所以该选择重还是轻?

  为什么用一个爱情故事来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问题本身只是故弄玄虚?前一个问题我想不出来,后一个问题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可以肯定的说否。

  不解之词的部分就是证明。结构上,轻与重、灵与肉这两部分的篇幅偏短,故事性很强。在情节里,初识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拥有不同伴侣的托马斯,另一个是只有托马斯的特蕾莎。

  托马斯很像社交媒体里的渣男形象,他拥有一个爱人,还同时拥有不同的伴侣。他说自己只对特蕾莎有特别的感觉,是那种充满着同情和被需要的感觉。但另外,有需要不同的人满足他的需求,是那种不被管束的自由。

  特蕾莎因为童年的遭遇,使得她想逃离原生家庭环境。所以在去找托马斯的这件事情上,她是任性且冲动的。以至于后来发现托马斯的人生态度之后,再次把自己置于童年阴影下。

  站在上帝视角,很容易对特蕾莎产生同情,并谴责托马斯的行为。但是脱离故事本身,作者不正是借由二人的选择来探讨生命之轻重。他引入了灵与肉,试图从灵肉分离到灵肉合一的不同,来测量人生的重量。

  很遗憾,没有看完本书,无法得知本书作出何种结论。我也不能根据对主人公的偏袒喜好,对轻重做出选择。我想它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像书里说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来生加以修正。无论是托马斯还是特蕾莎,都是如此。无论身居上帝视角的读者怎么评价二人,都不该影响这个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