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展的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发展的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0 0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展的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展的自我》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凯根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一):你什么时候可以真正认识自己 发展的自我

  《发展的自我》一书是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培根写的。作为高中时期看过《lie to me》的我,心理学家是我认为最有魔力的人,从各种微表情能够非常清晰判断某个人,那时候想的是很厉害但是很可怕(随时能被人掌握自己的下一步行为)。

  今天捧着这本书,从引言 构建和发展 中就能知道心理学拥有众多的流派以及方法论,而这本书就是“建构-发展”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先是介绍了建构和发展的内容,里面提及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对于我这种不熟悉心理学的人有点晦涩难懂,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引言中著名的双关图形,可以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这是位年轻的女士还是一位老妪?虽然知觉只是构建主义中的一个方面,但却是我们人类能够迅速构建现实的概念。这张双关图形选自20世纪30年代的格式塔知觉心理学,造成我们对同一张图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我们对于纸上呈现的黑白交叉的块状和线条与我本身两者之间的“空间”组成。

  书的题目很简单,主要从两个部分着写,两个部分又幻化成九个章节,能够让人一步步的了解建构-发展心理学。

  里面关于新生儿的论述我觉得分外稀奇,大开眼界。大家可以尝鲜看一下。

  新生儿生活在一个无差别的世界里,在这个尚未献出差别的世界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客观范畴的;在这个世界里,除了“我”,不存在任何东西;在这个世界里,“我”感知的每样东西都被看作“我”的延伸;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东西只要超出“我”的视觉、触觉和听觉范围,便不再存在。新生儿无法区分内部和外部,无法区分来自他自身的刺激(如饥饿)和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光),也无法区分你的手从他眼前晃过和他自己的手从他眼前晃过这两者、四五个月大的孩子的兴趣可以被吸引到五颜六色的物体或皱巴巴的玻璃纸上。但是,如果物体被遮盖,孩子表现得行为就如同该物体不再存在似的。成长到8-10个月,大多数孩子开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他们会伸出小手指,将遮盖该物体的东西拉掉。原先以为不再存在物体现在却“出现”在婴儿的世界中。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二):人生成长攻略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是一个一生都在成长的类别。身体的变化,心智的变化,都为人们本身在不同阶段展示着不太相同的世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随着不断成长,人们眼中的世界不再如昨日。同样人们所见到的世界也让我们本身产生着变化。学习,工作,加班,让我们的成长也历经波折。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凯根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建构——发展”的心理学模式。探索我们的文化程度,环境,经历,认知等因素对我们本身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在这浩瀚之中,找到我们存在的意义。这位罗伯特•凯根教授正是这本书的作者,而这本书,也正是发展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从小到大,在自我与世界的相互羁绊中,人们的发展方向总是难以预测和琢磨。“七岁八岁讨狗嫌”到叛逆的青春期,意气风发的青年期到压抑焦虑的中年,仿佛每时每刻,我们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活。也或许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活,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少年时代的想法总是突如其来,仿佛以不友善为美,颠倒了“八荣八耻”一样。中年时代的痛苦来自真切的现实。家庭,经济,教育,职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透过气来。在漫无边际的水中慢慢缺氧,失去理智。抑郁,疾病,每一个都对我们虎视眈眈。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应对着越来越困难的挑战,稍有不慎,误入歧途,甚至满盘皆输,直接退出游戏。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痛苦,或者如何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呢?这本《发展的自我》以妙趣横生的手法,分析了自我成长中的过程与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影响自己的因素,并给出了突破限制的答案。

  无论是卡尔•荣格的超我与本我,还是尼采的超人,根本都是为了激发那个潜力无限的自己。让我们相信,不仅客观因素可以去改变,自我的成长也是面对问题的重要手段。当我们通过本书了解了成长中需要构建的心理体系,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就像看过一遍的恐怖片,再看也许还是会被吓到,但肯定不如第一遍那样措手不及。

  发展的自我

  暂无评分

  [美] 罗伯特·凯根 / 2022 /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是一份人生成长的攻略,一个建立心理防御的实践手册。它不仅仅带你了解这些心理上的困境,也许真的在此提醒下,我们会更好的应对漫长旅途中的难题。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三):是要活得有意义,还是要活得有意思?

  当我提出如题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有意思,不就是有意义吗?

  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凯根,在其名著《发展的自我:自我成长中的过程与问题》中说道,一个人的自我,是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而意义到底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它具有相当宽泛的内涵,包括我们对他人、自己与关系的认识,包括我们的经历、当下与未来的预期,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决断与取舍。

  我们与生俱来,都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从出生到幼儿园,再到小学、中学、大学,再到走入社会,会碰到不同问题,做出各种探索,对自我的发展和认知也会不停改变和更新。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静态和动态通常是交替出现的,我们既需要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维系我们内在世界与外在关系之间的平衡,但我们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会不断出现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时候平衡自然就会被打破,也会出现短暂失衡的状态,没关系,我们很快会找到下一个平衡的阶段,这就是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各种惶恐和焦虑,但那也正是我们改变的契机。我们在走入社会之前,主要受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影响,而在走入社会进入一家企业后,就又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我们可能会沉浸其中,成为其中一份子。但是一旦我们接受的文化与认知水平不相匹配时,便会出现冲突,我们会选择离职,会选择另外一种与我们内在相契合的文化。所以说,冲突也往往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契机。

  从家庭层面来讲,当我们走入婚姻,就会面临两个家庭文化的冲突,呈现形式往往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就会顺利过渡,带来家庭和谐;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很多冲突,导致很多不愉快的体验。

  凯根把人一生的自我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的演化平衡,包括一体化自我的消长、冲动性自我的消长、冲动性自我的消失、唯我性自我的消长、人际性自我的消长、法规性自我的消长;每个阶段我们都将面临不同的挑战,如果我们能正确认知到这些阶段的存在和特征,能够从容应对它们,便能发挥自我的潜能。

  从实际育儿情况来看,如果没提前读过心理学书藉,可能会误解小孩子的某些奇怪表现,由此会有不合理的面对;但如果我们提前了解这些阶段的存在,我们就会有更加主动积极的应对方案。而在认真阅读完凯根的这本代表作后,我对人的认知有了更深进阶。就在这部著作里,培根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他的“结构-发展”理论,重点围绕“精神”问题阐述人的自我意识,自我体现和自我控制。

  就像本书译者李松蔚在推荐序中所言,我们在形容一本书带给自己的影响时,往往会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发展的自我》对李松蔚的意义是双倍的,它将他引入了两个新世界。

  由此可见本书的价值。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四):“天使”变“恶魔”?“可怕的两岁”现象,处理不当影响孩子终生

  说起孩子,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在2岁之前简直是个小天使,只要及时换尿布、喂奶,整天除了吃了睡就是睡了吃,逗一逗还能冲你呵呵笑,天天跟着你,偶尔还能帮你拿拖鞋,让去哪儿就去哪儿,抱在怀里幸福感满满。

  而一旦到了2岁,形势就开始变化:

  前一秒想要洋娃娃,刚拿到手就往地上摔;

  自己说想吃面条,做好又不吃,哇哇大哭,摔碗筷;

  越不让干嘛越想干嘛,一不留神就“作妖”……

  家长分分钟气得直跺脚,再心平气和地“天使妈妈”也有大巴掌呼过去的冲动。

  很多家长开始疑问甚至焦虑,这是为什么呢?是孩子性格使然,还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呢?

  都不是,这个问题也许能在罗伯特凯根的《发展的自我》一书中找到答案。

  《发展的自我》是发挥在那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的代表作,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一个人要经历“一体化自我消长、冲动性自我的消长、唯我性自我的消长、人际性自我的消长和法规性自我的消长”五个阶段。

  而正如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正常现象一样,婴儿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一体化自我的消长。

  这个时候,孩子正在对“自我”和“他人”这个问题产生界定,而这种界定正在影响孩子的内在逻辑和心理逻辑。

  并且,这个问题的产生正在打破孩子心理原有的内在平衡,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出现“失衡”状态,事实上,“平衡自我与他人”是每个人一生都无法回避的任务,而“一体化自我的消长”是人生遇到的第一个“平衡任务”,家长如果想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一阶段,则需要要了解这个演化阶段的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正如作者说的: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你必须首先知道他处于哪一个演化阶段。

  那么,这一阶段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婴儿出生前的状态:这时候,婴儿还是一个胚胎,生活在母体的羊水中,无需自己去奋力争取,自己所需的养分便能从脐带和羊水中获取,婴儿沉浸于羊水所包裹的世界中。

  而一旦出生,这一切就开始变化,母亲会喂奶,但也不会精准到婴儿自身一感觉饿就立马能得到奶水的地步,于是在本能驱使下婴儿开始用哭声换取母亲的注意。

  同时,婴儿渴望获得母亲除了喂奶以外更多的关注,比如拥抱、亲吻、交流,这时候他们会关注母亲的眼睛、在母亲的脸贴近自己的时候开始呵呵笑,而这一切都会唤起母亲的母爱,母亲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孩子。

  对于婴儿自身来说,“他人”就开始逐渐形成了,这个“他人”就是抚育者,只是这时候,抚育者不只是一个与自己成长有关的他人,也是自身发展得以实现的环境。

  在这里,作者把当前演化状态下,他沉浸于其中的世界称为“抱持性环境”,比如婴儿出生前生活的羊水环境,而把新的环境称为“植入的文化”比如后面的抚育者对他的影响。

  而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自我与他人”的意识越来越强,原有的“抱持性环境”就会不断被“植入的文化”所侵占,于是在抱持性环境与植入的文化相互影响下,会产生新的演化平衡,但也会出现“失衡”状态。

  所以,我们要重视植入文化的作用。

  而植入文化对于婴儿来说具有三项功能。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讲解这三项功能。

  第一,控制确认功能

  正如上面所说的,在当前阶段下他人是婴儿自身发展得以实现的环境,所以婴儿会展现出吸引母亲的“天赋”来,不断地用微笑、眼神、行为来令母亲高兴,让母亲与自己之间产生依恋。

  这就是植入文化带来的控制确认功能。

  但是,如果母亲面对婴儿的行为不予反馈,就是说母亲对婴儿的“植入文化”不恰当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书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叫维奥莱特婴儿的案例。

  维奥莱特有一个20岁的母亲,母亲生活贫穷,自怀孕开始就长期得不到适当的孕期营养,出生以后母亲对她的照料更是缺乏。

  自维奥莱特出生后几周开始,母亲除了喂奶以外几乎与她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在母亲这里,小小的维奥莱特得不到一丁点的关爱,虽然她在尽力建立植入文化,但无论是她哭泣、微笑、还是用眼生交流,母亲都没有回应。

  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维奥莱特开始放弃了,她出现了“发展滞留”,当她长到2岁的时候,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任何人和物,她也拒绝和别人说话,也就是说,她开始阻止生命的运动,她认为自己建立的植入文化是错误的,于是以牺牲“我正在变成我”来证实“我是曾今的我”,维奥莱特希望自己依然是那个羊水中的小胚胎。

  同样的,如果一个母亲在面对孩子的“不平衡状态”时,仅仅是带着消除焦虑的目的去消除焦虑,比如孩子哭,不去了解原因,只是大声呵斥“闭嘴!不许哭”,孩子就会将植入文化变成对抗,从而得出结论:不平衡的状态是错误的、不好的。

  所以,植入文化的控制确认功能是相互的,家长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婴儿后期的成长。

  第二,矛盾放手功能

  随着植入文化和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婴儿性的成分减少,而与儿童有关的成分增加了。

  这时候植入文化就开始展现出第二个功能“放手”,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婴儿时期那么依恋母亲,于是这里不平衡的结果就是母亲产生了分离焦虑。

  很多母亲给孩子断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仅仅是孩子的不适应也是母亲的不适应,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像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一样难以容忍,因此,有一部分母亲会不知不觉地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干扰孩子的生活计划,她们不愿意和孩子分开,借口说孩子太小,借口说外界细菌过多等等。

  甚至这种状态会维持到孩子长大成人,母亲仍然不想和孩子分开。

  事实上,在这种植入文化的功能下,母亲和婴儿双方都需要支持,并且,这种支持需要来自第三方,比如父亲和家人。

  第三,等待重新整合

  其实,成长本身并不是单一的分离过程,而是一个不停地在冲突中寻求平衡的过程。

  “可怕的两岁”现象就是这一过程的表现,2岁的孩子自己的想法开始越来越多,开始认识到“自我”和“他人”的不同。

  有时候,孩子在对父母说“不”的时候,并不是想反抗父母,他仅仅是在宣告他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孩子正在和植入文化做斗争,在不断地保护自己。

  所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阶段,给予恰当的反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