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精选

2022-06-11 09: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精选

  《有花生寻常一天》是一本由[美] 雪莉·杰克逊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一):另类哥特小说女王,潜藏生活中的恐怖、悬疑、惊悚……

  首先可以了解一下作者和作品的标签。雪莉·杰克逊:“哥特小说女王”、“短篇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启蒙导师、尼尔·盖曼的文学偶像”,关于她的作品:心理悬疑、恐怖、惊悚、反转、循环、黑色幻想。正是由于这些非常吸引眼球的名号,我翻开了《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这本雪莉·杰克逊的短篇集,而第一篇《抽彩》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于是我决定继续看完剩余的20篇,而最终我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黑色恐怖,如果说斯蒂芬·金、尼尔·盖曼营造的恐怖氛围会让人晚上做噩梦、胡思乱想、产生幻觉,雪莉·杰克逊则会让你在白天,看到周围熟悉的一切,都会心生恐惧、疑神疑鬼、焦躁不安。

  雪梨·杰克逊所写的每个短篇字数都不多,但语言密度很大,本以为都是短篇,可以在碎片时间阅览个一两篇,结果却发现每篇都需要集中精神去阅读,而只要进入雪莉叙事的节奏之中,总会收获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每篇都加入了反转、惊悚、悬疑、恐怖等元素,而且内容都是关于最普通的周边人、最寻常的身边事、最随处可见的新闻或是故事,让人细思极恐、不寒而栗、头皮发麻、感受生活。

  虽然这些作品距今已经好几十年,很多元素我们可能在很多影视和小说作品中都有所领略,很多结局仔细想来都有些似曾相识,但文字是活的,文字会让人忘记一切只沉浸其中。《有花生的寻常一天》中有《抽彩》、《查尔斯》、《失踪的姑娘》、《巴士》这种最后一句话神反转,也有《变节者》、《幽灵情人》、《胡思乱想》这些逐步的绝望,有《回家吧,路易莎》、《美好的陌生人》、《一念之间》等着重描写亲子和夫妻关系的,更有展现自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是源自于稀疏平常、温存熟悉地日常生活,都是发掘出平时人们不易察觉的恐怖细节和可能性。而作为家庭主妇的雪梨·杰克逊,有着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曾遭受丈夫与女学生出轨,很长一段时间独自抚养四个孩子,长期服用各种治疗身体和精神的药物,也许这些经历使得她看待周边事物异常的敏感,甚至类似“被迫害妄想症”,这也让她的作品看来那么的真实和震撼。

  编剧乔纳森·勒瑟姆说过,虽然他并不那么有名,但他总结的很到位,“雪莉·杰克逊是本世纪(指二十世纪)最耀眼、最特别的美国作家之一,她写的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世俗邪恶,写的是个人与家庭、社区的冲突和融合,有时甚至是与自己的。”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好的恐怖、惊悚、悬疑,也同样如此。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二):从译者角度了解“哥特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

  今年截至目前最惊喜的外语翻译作品莫过于雪莉·杰克逊作品的引进,从企鹅引进《她只说是的》之时,就在幻想着还有没有其它的书能够引进,这不 明室Lucida就出品了《有花生的寻常一天》。

  这本书一如既往是雪莉的短篇小说集,且除了《摸彩》之外都是最新翻译的,热乎的,对于雪莉的爱好者可是极大福音。书中还加入了译者后记,这是最爱的部分了,译者可谓是最了解作者本人的人了。要想做好作者的作品翻译,译者就必须将其全部作品阅读一番,还要对人物生平进行了解,大量的对作者经历,作品创作背景等了解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好的翻译出作品的特色。

  在后记中译者钱佳楠(青年译者,学者获得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目前于南加州大学攻读文学与创意写作博士学位)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为何雪莉的作品能够营造出如此恐怖的场景,尤其是《摸彩》最后那部分所有人拿着石头朝向哈钦森太太。她的恐怖感不是那种直接给你恐怖的形象,或是那些令人作呕的恐怖形象,而是一种群体的紧张感,一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恐怖。

  钱佳楠解释道这是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经受的折磨,这个性格内向的女孩有着不幸的家庭,母亲有着极强的世俗欲望,这种欲望一旦施加到雪莉身上便是如洪水般倾泻。本身内向的她完全禁受不住母亲的压迫,而她后期沉溺于吸烟、药物成瘾都成了这位天才女作家在文字中撰写阴暗面的素材来源。她有话想说,这话语便是她感受到的人性阴暗面,是她笔下一个个阴暗又意味深长的恐怖故事。

  就短篇小说来说《摸彩》这篇给我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一次看似美好的摸彩活动却变成一次集体的MOU SHA行为,属实是吓人。这篇《抽彩》也是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短篇小说之一,1948年在《纽约客》杂志刊登后,引起极大反响,被视为《纽约客》“有史以来无人能匹敌的最高人气作品”。她影响了斯蒂芬·金、尼尔·盖曼、唐娜·塔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诸多名家。这篇小说引起的轰动远不止如此,因小说背景等存在影射,无数人开始了对她的讨伐与指责。逼迫她不得不做出回应:“我很难解释我希望通过故事传达什么。我想把一项古老而残暴的仪式设定在当代,设定在我居住的小镇,是希望读者通过这高度戏剧化的一幕,看到他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意义的暴力和非人的行为。”

  也是这样的回应才真正反映出雪莉内心的真实想法,诚如上文所说是在用恐怖故事的方式揭示一个个人类本身真实存在的恐怖,这恐怖不是虚构,不是空想。小说的情节设置也是在无意识中感受到恐怖的袭击,尤其是许多小说读到最后几个段落才能体会到那恐怖的意味。真不愧于“哥特小说女王”的称号。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三):使黑暗发出回音

  在讨论这本小说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则我个人的真实故事。十几岁的年纪,帝都的孩子们削尖脑袋、挤破头也要进到那5所名校。我成功了,却也挤出了一个离家遥远的尴尬,还好可以住校,纵使千般不愿也只能如此。开始除了作业、考试乏善可陈,直到寝室住进一位“问题少女”,其实她并未有任何霸凌行为,甚至大姐头的个性让她对待室友颇为慷慨。直到某一天,她不知在哪喝到失控,勉强回寝已经人事不省。对此,我们即使手足无措,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手忙脚乱的打了120,当然惊动了校方,随即到来的教务主任意味深长的扫视宿舍里的所有人,目光里有令我背脊发凉的寒意,一种不好的预感慢慢滋长,果然在那之后的半个学期,我的生活变得如履薄冰,无论学习还是内务,被提问、被抽查的总有我……

  时过境迁,长久看来这件事不值一提,至少未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但却让我在那一瞬间,懂得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是多么的容易倾覆。换个环境试想一下吧,假如对你投来那个目光的是重要工作的面试官呢?是心仪女孩的老父亲呢?是申请贷款的审批者呢?

  而在这个目光发生之前,这一天本来只是《有花生的寻常一天》啊。

  封面

  雪莉·杰克逊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源自日常,靠记叙对话或心理独白推动情节进展,节奏感把控得极精准,但也仅此而已。全文很少用到夸张、耸动的惊悚字眼,甚至在初读时,最大意外竟是“这就完了?还有吗?”但当你喘一口气,你会发现,尽管只是寥寥数页的短篇小说,你也很难立刻继续走向下一个故事,情不自禁、不受控制的反刍书中的经历见闻。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高中往事,它本来早已被深埋进记忆的故纸堆,却因这篇书名同名作而鲜活。原文以轻快、明朗的笔调记录了约翰逊先生阳光灿烂的一天,他一路不停的分发花生、不停的做好事,有时你简直疑心他是有什么阴谋,但他就那么不自然的做了,结束后便自然而然的离开了,不等结果、不求回报,就像个老天使。可老天使回家和老妻的日常对话,却让整个故事反转……再说下去马上泄底。只能提示,我学生时代的那段惨绿时光尚有迹可循,而邂逅这对老夫妻之后的人生,是推至峰尖,还是沉入谷底,全凭他们玩乐的心情……

  你的寻常一切,被随机的点亮或毁灭,这才是最恐怖的不是吗?比起木雕的安娜贝尔或遥远的湖畔小镇,每天通勤的路上藏着个没盖井盖的深坑才更惊悚吧?

  在我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里所呈现的并非只有悬疑、恐怖,还有浓得化不开的悲伤,而可怕的是这些悲伤正从书里蔓延在你的生活。是否要选择掩耳盗铃、视而不见?

  比如《盐柱》,像一个反索多玛的故事,不是出城、而是入城。妻子在大都市的繁华与“狂欢”中,嗅到了危险,她感到不安,她想逃离,但人们“无视”火警,警察以残肢“谈笑“”,她哭着呼救,会不会只被认为是臆想?

  比如《幽灵情人》,板上钉钉、确凿无疑的婚礼,真实到甚至有缺点和瑕疵存在。结局却指向一场凄凉的幻想之戏……

  比如《一念之间》和《美好的陌生人》,两则不同的婚姻故事一种相同的无解绝望。面对可能被陌生人替换的丈夫,女主角感觉到的危险远比不上对于开启全新生活的欣喜,迷路是开封式的结局也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思考。而终于举起的烟灰缸才不是一念之间的冲动,而是不被偶发的体贴或甜蜜打断的,决绝解答。

  《美好的陌生人》摘录

  整本书与其说是恐怖小说,毋宁说是日常寓言,特别是若你身为女性,就会有更强的共情。于是,翻看雪莉·杰克逊的短暂生平,被母亲轻视、重压,被丈夫怠慢、欺骗,这样的经历只是程度不同,或多或少谁不曾有?

  封底

  她的一生,就是希尼那句诗,

  ——“我写诗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读后感(四):凶残的世界、丑恶的人性、荒诞的人生,惊恐的阅读!

  世界上真正让人的恐怖的事物绝非虚张声势、博人眼球的东西,真正让人惊恐和不安的恰恰是那些乍一看看平淡无奇起来,细嚼起来后脊梁发冷的作品,视觉和感官上的恐惧只是皮毛外在,而里面包裹的世界的冷酷与荒诞、人性的欲望阴暗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一直以来,我对于美系的老鬼片是情有独钟的,这里说的是拍摄于21世纪以前的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的经典鬼片,例如“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编剧的《鬼作秀》系列,他们不同于我们平常意义上欧美恐怖片中暴力、血腥的元素,也并非单纯日本以气氛、音乐等元素制造心理恐慌的恐怖,这种美式恐怖片颇有我们《聊斋》的意味,它总以借助奇异荒诞、轮回叙事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因果报应、人性被欲望绑架并为其所害的哲理,让人在感受惊恐的同时,看完还有深远悠长的回味劲。

  但凡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是会相互影响和侵染的,今天要说的这本恐怖短篇集《有花生寻常的一天》,的确让我有种当年观看《鬼作秀》系列的惊恐和震撼。读完本书,我顿感相见恨晚又似曾相识。这本书正是美国知名恐怖小说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最高的21篇短篇小说,作者在这些故事中侧重于描写普通小人物甚至有些是边缘人的的日常生活中的遭遇,但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离奇故事就降临在他们身上,这些故事仿佛一面明镜,将人性中的那些复杂阴暗面暴露的一览无余,让我们对于这个看似平静和美好的世界多了几分思考,在变化无常、不寒而栗的冷酷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是欲望和丑恶的奴役,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苦行者与摆渡人。

  作者 雪莉•杰克逊

  恕我孤陋寡闻,对于本书作者雪莉·杰克逊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并且阅读其作品,带着好奇翻开她的资料,才知道雪莉竟然是一个在恐怖小说领域极具创作力和贡献的大咖人物,她极其擅长心理悬疑和惊悚恐怖小说的写作,被称为是“哥特小说女王”,生活于20世纪前期的她启发和影响了恐怖幻想作家斯蒂芬·金、尼尔·盖曼等大师的创作。了解到了这点,我对于阅读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斯蒂芬金编剧的《鬼作秀》,当然还包括他的诸如《闪灵》之类的小说,细究之下我惊奇地发现类似《鬼作秀》的《鬼入侵》《猛鬼屋》等老牌美国恐怖片的原著作者,竟然就是雪莉·杰克,由此可见文艺的渗透和吸收转化是多么的厉害!

  另外,与恐怖先驱爱伦·坡相似的是雪莉·杰克逊不仅仅是一位单纯意义上恐怖畅销作家,她更是一位由恐怖小说杀入纯文学界的知名作家,她曾在生前荣获欧·亨利奖和爱伦·坡奖就足以说明此点。而后世美国文学界为纪念她,设立了“雪莉·杰克逊奖”,以表彰世界杰出的心理悬疑、恐怖和黑色幻想类的优秀小说。这本书的第一篇小说《抽彩》堪称雪莉的代表作,也是入选美国文库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场看似平淡却又波澜万分的古老传统仪式—抽彩。当男女主人公哈太太与丈夫比尔参与抽彩之后,人群就有了一样的躁动,人们非议不断,很不幸的是比尔和哈太太相继抽到了带着黑店的那张“彩票”,就在哈太太抗议申诉中,惹恼了人群,他们不约而同地举起势头攻击,而第一块砸中哈太太的石块正中她的头部,由此,活动从欢快开始,却已悲伤而终,这期间人们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堪称是群像百变的丑陋人性和冷酷的现实,每个参与者的推波助澜拼凑出了一幅世态炎凉的人生世态图,他们致人于绝地死亡的丑恶行径彻底揭示了现实的荒诞和人性的阴郁,如此的野蛮陋习、如此的凶狠残暴、如此的杀人游戏,如此的愚昧世界,几近讽刺和震撼,让人惊魂不定,心有余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