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心是复杂的精密仪器吗?
读这本书花了三个晚上。 这是彻彻底底的晚上,十二点半之后,凌晨三点之前,空气凝滞,夜色深重,很适合读日本小说的时候。 说起来读这本书并不太使我愉快。 行文节奏慢,但又慢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故事情节简单,但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很是用心,语言呢,平滑顺畅,但说实在的,很难让人一下子想到这是大文豪之作。 总之,小说读是很顺利读完了,但那股淡淡的忧伤如阴霾般始终盘桓在我心头。 K是因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落差过大自杀的吗?是友人的背叛,是暗恋的死亡?先生是因为自己"不道德"地"抢"了小姐,因为自认为自己沦为了与叔父一类的人自杀的吗?小姐呢?她好可怜,敏锐的女人天性让她朦朦胧知道些什么,命运又捉弄般将一切掩得死死的,再说到“我”,“我”作为一个旁观叙述者,就能从这本书的悲哀基调中聪明地逃脱吗? 若深入追究,先生给“我”写这封遗书,在述说一个深藏于心的秘密之外,是否也想告诫“我”一些处世的道理呢? 问题好多,像很多枝丫分叉出去,触及一些更抽象的事物,不论对错,权且记录下来,树才长得茂一些。 先说孤独。先生的生活是实打实的离群索居,但这种几近社交绝缘化的生活就是孤独吗? 这只是寂寞吧。 因为对友人的死抱着难以言明的歉疚与自责,他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读书不行,灌酒不行,哪怕心爱的妻就在身旁也难以摆脱梦魇,这造就的一切,是被迫的,是强制性的,称不上孤独,这只能算是用寂寞对自己进行惩戒吧? 很难评判书中人物的对错。 毕竟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拥有的优势”,先生愿意用后半辈子反复鞭挞自我,k愿意用自杀逃避式解决现实的难题,“我”愿意在父亲垂危之时踏上去东京的列车…我可以从这些事情中一窥夏目漱石想要塑造的人物品性,但我做不到十足的揣摩透彻。 我觉得这好矫情好敏感,会吐槽明治的文人心思弯弯绕绕的不会打结吗?看着看着甚至觉得自己好笨蛋,看别人在无聊的我不是更无聊吗? 但毕竟是一些人啊,我怀着这样的心思看下去。我不能理解,但正是这样,我才如此努力联系上下文,想在这阴霾中拨雾,看见些什么。 话说回来,正因为人性太复杂才会有那一句, “人类胸中安放的复杂仪器,能够如钟表指针般明确而毫不虚伪地指出表盘上的数字吗?” 我觉得不能,人心不是看得出构造的仪器。所以这误会,这悲剧,这言语背后的隔阂,这病,这羁绊才会形成深夜的故事送到我的枕边。
《心》读后感(二):书评
笔触非常的细腻,挺喜欢这种叙事方式的,没有刻意的情节安排,一切都是娓娓道来,多少有点铺垫。一开始就写主人公在东京上学时,认识了先生,其实一开始也只一面之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跟先生相识相知,经常去到先生家里探讨学识,对先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先生平时与人来往很少,比较孤僻,多少有些厌世,而且每个月都要去一座墓地去扫墓,问其缘由,先生也不说。后来因为父亲病重,主人公毕业之后就没有再回东京,只是想委托先生找份工作,先生想让他回东京,想见他一面,但由于其父亲已经时日无多,最终还是放弃了行程。之后就收到了厚厚的一打先的信件,收到信时,先生已经选择自杀,离开了人世,在信件中,先生谈到了自己的过往以及去扫墓的缘由。
因为从小父母双亡,先生是被叔父抚养长大,父母过世时,留下了大笔遗产,被其叔父挥霍一空,在朋友的帮助下,仅将一部分地产变卖,拿到了一笔数目可观我现钱,然后离开那个欺骗了自己的叔父,独自一人来到东京求学,在租房子之时,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妻子的母亲是一位将军的遗孀,家境尚可,住下之后,渐渐对其女儿产生了情愫,但一直没有表达,害怕她们像是叔父那样的人,欺骗他的钱财。但慢慢接触下来,先生慢慢被治愈了,并萌生了想娶其女儿。但中间先生带了从小到大的挚友K到了家里,原来和谐相处的家庭,出现了一些嫌隙,K本来就很沉默寡言,但渐渐与房东的女儿关系熟络了起来,但先生的醋意四起,然后想赢回房东女的欢心,但他也难言启齿,也不好跟好兄弟言明。最后鼓起勇气跟房东提了亲,房东太太也答应了,最终与K挑明之后,K崩溃自杀了,先生一直觉得是自己杀了最好的朋友,一直背负着这个心里包袱荀活着,每月去坟前忏悔,与房东女儿结婚之后,他也想过自己,但不忍心丢下妻子一个人,一直没有成行。在写信的时候先生就已经下定决心了结了自己。
一个生下来就要背负太多的东西,父母的期望,朋友的期许,世俗的标准,社会的责任。如果不适时为自己减负,迟早就会被沉重的精神包袱所压倒。日本的文化中也一样,在主人公毕业的时候,也想着邀请邻里乡亲吃吃饭,让他的家庭门面有光。其实每个社会体系下面都是把世俗的成功人士捧得高高的,很少去关注人的内心,就算是父母,也很少去了解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都以自己的标准来定义你想要的东西。荣华富贵,在社会取得一定的地位,这就是社会,家庭期望我们去达成的。这无可厚非,但我们自己绝不能被世俗牵着鼻子走,不要以别人的眼光,评价来定义自己的幸福。我们要有我们的标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它可以是金钱,权力,荣誉,也可以是每天三餐温饱即可,可以是住别墅,开豪车,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着见南山。重要是你自己去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到了某人位置,得到了多少东西,才能幸福的。感恩的生活,今天我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和煦的阳光,我就可以幸福了。
《心》读后感(三):剖析心灵,洞察人性 ,不幸与幸运交织的人生——《心》读后感
河北教育出版社版《心》
这是作者夏目漱石先生对本书《心》的推荐语,笔者于今年1、2月读完,看毕非常震撼以至于久久无法忘怀。
我与这本书的机缘巧合最初是由于其封面(河北教育出版社版,见上图) 首先是映入眼帘的“心”字溶解在神秘的灰色底色之中,然后是两段文字:
“欲认清自己内心的人,你能否经得起心灵的自我剖析?”
“人类胸中安放的复杂仪器能够如钟表指针般明确而毫不虚伪地指出表盘上的数字吗?”
尽管对于夏目漱石先生的著作接触不多,但因着封面顿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就像当初遇到《阿吽》一样,因为巧妙的封面设计,我心动了。
非常惊叹夏目漱石先生对人性感悟之深,看完后对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类的软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书以一个书生的视角来叙述“我”和被“我”称作“先生”之人交往的故事。故事的高潮是“我”收到先生的一封长信,内容是先生此前不愿向“我”透露的的过往经历,蕴含了深刻的自我剖析与审视。
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本书封面所引用的两段话,皆是对自我的发问。
而故事中,先生一直是神秘的,不知其过去也不知其现在与未来。
先生的妻子说先生过去并非如此,而是不知为何性情大变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了解到,因着某个事件,先生在生命的后半程开始如行尸走肉般活着,虽肉体尚健在,但精神早已麻木消亡。
作为先生现存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也可能是唯一),当“我”想要了解先生的过去时,先生发怒了,以为这是在拷问自己,没有当场作出答复
但过了许久后,一次先生寄给了“我”一封信,信中提到,这其实是一个让他开始自我反省的契机;而也正是因为想要看清自己,并给后人留下一些经验教训,他写下了这封绝笔信,将自己的过往点滴详细地记录下来。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直面自己的过去,亦即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这是一份难得的勇气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也并非每个人都有直面自己的勇气,但我们仍要努力去认识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生命,因为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无比赞同
往往不是你所经历的种种决定了你是谁,而是你对这些经历所产生的反应直接或间接铸就了你 或许只有不断反省与审视自我,一个人才会更好的接纳自己,创造未来,而不是苦苦陷于过去。
“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
在大笔财产面前,先生被往日最亲密的叔父给欺骗了,此后开始怀疑人性;而在爱情面前,通过设计利用友人弱点,先生获得了渴望许久的爱情,却也把友人逼上了绝路,此后一生都活在其阴影之下。
原本先生已不相信世界,结果现在连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了,多么可怕的事实,却又令人叹惋
正像这节开头所引用的话语,一个平时很善良的人,到了关键时刻也有可能瞬间成为恶人
人实在是太软弱了
但是一方面,在以旁观者的角度批判先生的软弱时,其实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这是因为自私利己是人性的一部分,没有人是完全的圣人
但也正是如此我们要不断修炼自身,不断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尤其是在金钱和爱情面前;
而另一方面,对于先生的性情大变以及其选择的最终结局,在我看来不是软弱,而是其存有良知的体现
尽管它造就了先生的不幸,并束缚了先生未来的一切可能性,但它也体现了先生人性向善的一面,他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罪恶的成果,而是怀有愧疚与不安,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总之,在我眼中,先生是一位不幸之人,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历经了人性之恶,却又感悟到了警惕人性之恶的重要性,而这还启发我们不能仅仅沉湎于过去,更要学会活在当下,超越过往,方能继续前行。
在这人世间,我们都有无数张面具,戴得久了甚至会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即使是面对着自己; 而人性亦是复杂的,在关键时刻人很难抵挡住诱惑,尤其是在金钱与爱情两大磁铁面前,人的本性往往暴露无遗;
但即便如此,人是可以不断成长修炼的,具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希望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时刻警惕人性之恶,因为人生其实也是一段不断认识世界、认清自己内心的旅程。
如果这篇能够对你有些许启发,或许它就多了一分存在的价值,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