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受害者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受害者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2019-09-21 23: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受害者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受害者 第一季》是一部由尼亚尔·迈克考米克执导,凯莉·麦克唐纳 / 詹姆斯·哈克尼斯 / 约翰·汉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一):John Hannh毫无存在感

  很新鲜构思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变化的,探讨了对恶性刑事案件未成年犯人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这应该不是个简单命题,是个情理纠缠困境。最后母亲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还是有点意外,但是也说得通,当初不公开审理造成的心结都解开了,最爱已逝无法挽回现世只有原谅。可惜John Hannh的戏份太少了,虽然没一眼认出,可是翻早年的剧评还是发现当年也是一样莫名的打动人魅力,魅力这东西玄学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二):现实和剧情

  好看到爆的剧,不同于很多电视剧单一的受害者定位,本剧更多展现了面对同一事情不同人的反应,没有抬高或贬低,客观从多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想法,也看到别人的立场。一个执着真相的母亲,仇恨让她不惜一切,善良却又让她得到宽恕。一个罪大恶极父亲亲情让他无时无刻不活在愧疚之中。人性总是复杂的,谁对谁错呢。只是不能随意指责别人,尝试理解,才是显示人性光辉弹幕戾气太重,单一的偏执思维完全容不得别人跟自己有一点不一祥的想法,太可怕了。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三):感受心碎 台词演技炸裂的上佳之作

  很少有看一个剧集紧张痛心碎到无法呼吸 - 最后一集的最后一段,当他说出小孩在被刺的时候要找妈妈,他说出他并没有查看小孩是不是真正停止心跳,当他说出他对小孩的母亲说出他真的真的对不起 的时候, 我似乎听见了我自己心碎的声音

  第一集,剧情铺开,老实说因为在阴冷的苏格兰,我第一季还是看的生肉版,虽然自己觉得英语真的挺好的但是苏格兰口音真是弱项,属于大概看懂但是有时候他们说话还是有点费劲

  好在后面三集下了字幕版,看完第三集其实很晚了,但是悬念太强一定要看完第四集再睡。没有想到第四集会是如此的激烈 -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惊艳,还有直指人心震撼,甚至比今年看到的所有剧集带来的震撼都强烈

  剧情总体来讲是很有悬念的,看到第二集,觉得肯定是Tom是真凶,看到第四集真的指向Tom的时候我猜测肯定还是Craig是真凶而且他会在道歉会议上面告诉他 - 为什么呢?我的理由就是这还有一集呢,要不是他还用整一集来说事么,要不是剧情反转编剧们能开心么。于是,剧情还真的就像我说的一样发展了,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的会面,只有两个人的会面,只有大段的台词,只有炸裂的演技,平白直叙却情感激烈到不行,原来看个电视剧还可以受到如此大的心灵冲击 - 想想可能还真是特别少有的一次。

  唯一败笔就是女儿的演技,尤其是和男友面对面时候那一点点演技,属于根本不行。

  只能说是墙裂推荐,千万不要像我先入为主,差点弃剧。能打12分的话我打12分。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四):“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

  “五一”不出门给人添“堵”,也不让人给自己添"堵“,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上网找剧看了。英剧首选,即便相同题材,对幽深人性的探索,也总有独特的英伦风格体现,那种阴湿、灰蒙、冷峻、微光,不只是画面调度,更是复杂人世的洞烛。

  《受害者》还只是第一季的短短四集,一个故事的大概情节完整,但还是有些交代不清的地方、Craig Myers犯下的罪案好像有原型,比之剧中的情节更加令人发指人物故事也更曲折,这会是有第二季的原因吗?第一季的展开?那这一季的主题该如何延续

  看前三集对 Anna Dean 这个近乎偏执的母亲有点反感,对Craig Myers在身份还在似是而非的摇摆状态中的他,有疑虑同情还有点觉得他太软弱。剧中那么多干扰对他身份的认定的情节与人物(汤姆、丹尼),想必也是要让看客像剧集里的检察官说的,在安娜一案中,忽略克雷格是不是埃迪,他只是这一案的受害者,这样接受安娜的有罪判罚可能更理性客观 ?

  但是,克雷格就是埃迪。知道事实警长要对他挥拳,而我在知晓他的真实身份时同样观感有变,即使是他在面对自己曾经的受害者不停地对他道歉、而完全崩溃的一刻坦白的。人是多么复杂,我们不能审判他人,但还是会有根深蒂固意识无时不刻在审判着看似的一切。

  最后一场,那个废弃的桥下。在我看来不可思议但还是会动容,为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相对而坐,为受到过深深伤害的母亲的举动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我就驻足那片所在。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五):所以,总之,不喜欢高尚剧作

  演员演的不错,但不喜欢这部剧作。

  1.“谅解”-整部剧的主题,建立罪犯深情忏悔告诉上。但现实中有可能吗?为什么罪犯一开始不能这么做?是害怕?那么他的忏悔只是迫于受害者母亲和社会压力下做出,那这种忏悔的真假意义又是什么?世界重归美好结局极不真实,主题支撑乏力

  2.结局的过度戏剧化与前三集沉闷拖沓但不乏严谨事件、人性描写对照感觉十分突兀,似乎是无法自圆其说,而只能匆忙来个完美大结局,OK了事。前三集似乎全是故弄玄虚,扯半天沉重的主题,结局却草草了之。

  3.当代欧美文化政治正确排斥报复和以暴制暴文化,也许有宗教影响,也许更多是出于内部安抚多元文化和反恐的需要。但从近代历史看,只要是对自己国民的伤害,欧美人在外部报复上从来都不曾犹豫缩手缩脚,除非实力允许。而内部和外部,有时变成了报复正当性的界限自己人和谐,对外则毫不手软,欧美文化的所谓凝聚力一般在此。有时感觉虚伪好笑!但当社会裂痕很深、内外部更难区分时,矛盾更难解决,反正仅仅靠唱高调道德施舍是解决不了的。

  更喜欢《被解救的姜戈》这类,虽然从以暴制暴角度看,政治不太正确,(当然,在政治正确者眼里,也许奴隶无论怎样残酷报复恶毒主人,都是正当合理的)但表达直截了当,毫不虚伪和故作深沉,后者源于对于如何看待和解决现实社会矛盾毫无头绪和十分无奈

  宽恕罪恶可以拯救自己,听上去只是自欺欺人。如果希望以此忘却过去,恢复生活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愿放弃坚持寻求公道和告慰,也不必被批驳为丑恶,否则有点本末倒置。尽可能不要伤害无辜的人,是必要的界限,但就如“蝴蝶翅膀”,哪可能有绝对的界限?那一次的扇动,也许只是不经意,但可能已经决定未来的结局,谁也无法改变,但绝对是首恶者扇动了那第一下。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六):小孩才分对错。

  最后妈妈站在他的面前,最后这一段字幕,内心一阵翻腾。

  从打开剧的一刻,内心一直摇摆,到底谁是受害者,到底应该从什么样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拿这个世界怎么办呀?

  前几天上课说到伦理,我一直对伦理课很无解,就是觉得嗯我知道这个是可以做的那个是不可以做的,遵守了就是伦理,不遵守就是犯规,但其实心底还是很迷糊,这就是伦理么?直到前几天的伦理说到善恶,说到伦理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我突然对这个词是如此的敬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需要终身与之追逐的事。

  看剧的时候,我讨厌妈妈,她怎么那么偏执,我讨厌男主,他为什么不能站出来说不是自己,啊呀,我真讨厌自己,这哪里是可以简单分出对错的问题。这可是人生啊,复杂的、艰难的人生。

  如果可以如孩童时那样简单的分辨出这个世界,一切是不是就会好过很多,如同武侠中的爱恨情仇根根分明,是非对错丝丝清晰。很遗憾,不可以。

  她追逐了那么多年想知道的可能只是为什么,他逃避了那么多年最初想做的就是道歉,时间久了,我们都忘了自己想的是什么,纠缠、憎恨所有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忘了自己最初的样貌语言惨白无力,愿你知道我们在一起。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七):受害者第一季 随感

  老郭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明任何情况就叫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你得离他远一点,雷劈他都会连累到你。

  王源前段时间上一个综艺节目舞台上的他独自一人站在聚光灯下,举着麦克风说:你们看我在台上亮吗?台下粉丝齐声大喊:亮!可他说:我看你们很暗。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是我看完受害者首先联想到的两件事。女主从得知儿子杀害起就陷入了悲痛与复仇的情绪中,当未成年罪犯服完刑回归常人生活后她的不安也变本加厉。这里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她的愤怒更多来自她对自己的不认可自责羞愧的情绪多过对凶手的仇恨。她恨自己没能尽自己所能看护好儿子,没能出现在儿子最危险的时候为其挡下灾难。现在复仇更多是想做点什么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这种想法在偶然得知凶手如今的姓名住址后有了实现的可能。

  尼采说过: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英国法律为了保护未成年罪犯从未公布其照片,女主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多年,绝望日夜煎熬的罪恶感压抑着她急需有个出口宣泄。于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仅凭私家侦探一面之词就认定男主为当年凶手。她等待这个答案太久了,以至于不愿意收集证据验证,我想她更害怕他不是凶手,如果不是,她又要等多少年?而今好不容易有了宣泄口,只有复仇能填补她的愤怒。

  弹幕说女主神经病…就算自己没了儿子也不能伤害无辜的人啊…还有说凶手已经服过刑了你凭什么乱用私刑?弹幕就像电影里女主身边所有亲友都一副客观理智的样貌告诉女主要原谅那个凶手,要看开点,要从过去中走出来。可是发现没有,告诉她这些话的没有一个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失去孩子的只有女主。所以你们没有悲痛没有愤怒没有情绪,一副看客心态对女主的行为评头论足。当时弹幕看得我心寒

  女主固然有错,愤怒令她在这件事上失去理智,无法客观,但她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她只是被深渊吞噬了。

  而被她指认为凶手的男主生活也开始变得一团糟。遭受陌生人异样眼光工作受到排挤被辞退,女儿在学校同学孤立妻子也开始不信任他最后带着女儿走了,莫须有的指控在一夜之间让他一无所有了。可他仍然不愿意通过公开个人信息与凶手核对来为自己澄清。起初我以为他宁愿自己遭受不公也要保护那个已经赎过罪的凶手,我以为他是内心真正有大爱的人。直到最后他在女主一遍又一遍的对不起中羞愧难当情绪失控,眼含泪光说出自己就是当年凶手,我也同女主一样震惊了,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转折,与此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消散了。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真的厉害,男主当时的遭遇俨然是受害者,而女主是为了泄愤的加害者,影片的叙事方式和拍摄手法引导着观众,同时又设置了几个疑似凶手的烟雾弹,没人会认为男主是凶手。可就在女主为自己错怪了好人而道歉时,没想到男主此刻却承认了凶手就是自己,受害者与加害者身份瞬间互换,这样的转折让影片在人性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更具现实意义。

  男主最后的坦白也掀起了影片高潮。在小男孩遇害的那座桥下,男女主面对面坐着,男主讲述杀害女主儿子的经过,两人就这样在一问一答间互飚演技。与女主同样陷入丧子之痛的前夫哥在最后持刀走向男主,女主慢慢走过去挡在了男主身前,用行动原谅了杀害儿子的凶手。

  影片中有句台词大致意思是: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可这世间哪来无缘无故的原谅,总要经过彼此之间互相感知,感同身受下才有可能真正谅解啊。否则所有的原谅都只是在对自己说算了吧。

  在主线之外,男女主都失去了很多。男主因曾犯过的错失去了工作妻女,半生活在愧疚里。女主在复仇之路上迷失了自我,不再关心家庭小儿子缺失母爱变得叛逆救助多年的精神病人也因她差点自杀……

  在影片结束时出现一段字幕: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

  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看完影片后应该会给很多人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八):可能是近期最好的罪案剧:一个母亲的复仇之路

Salander:我们曾推荐过一部讲述儿童失踪的英剧《失踪》,类似题材总是能激起极大共情,因为故事通常都非常悲伤。今天要推荐的新剧《受害者》(TheVictim)讲述了母亲Anna对杀害自己年幼儿子的凶手的抗争,在犯人被关7年出狱后,她试图推翻证人保护计划揭露凶手的真实身份。

  文 / Friederika

  英国每年量产相当数量的罪案剧,其中不少涉及儿童或青少年。从早期的《小镇疑云》到今天要推荐的《受害者》,浩瀚如烟的英式罪案剧很多都走向了无名,原因在于大量剧作的情节相似、剧情陈旧、故事乏味,无法在观众心中留下记忆。

  案件从调查、起诉、庭审,针对的都是犯罪者,但《受害者》(TheVictim)的关注点并不在此,而是如其名,探讨刑事案件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人物——受害者。

  受害者及其家属想要知道,为什么偏偏是我?如剧中母亲Anna想知道的,为什么被杀的是她9岁的儿子Liam?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她责怪自己当时不该让儿子独自去街角商店买足球贴纸,但她又何曾想到儿子会在短短的回家路上遇害。

  Anna想要直面凶手,但是由于凶手当时未成年,他在服刑短短7年后就换了一个新的身份,从此消失在人世间。为了揭开凶手的新身份,她到处寻找线索,同时还要承担陌生人的质疑和责备。

  与此同时,一名叫CraigMeyers的公交车司机在家中遭遇袭击,头部重伤险些丧命,他的照片被匿名公布在网上,直指他就是当年杀害Anna儿子的凶手。Craig一家从此成为社区居民避讳的对象,不管真相如何,他已经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警方怀疑是Anna将CraigMeyers的照片发在网上,目的是引导他人攻击Craig。Anna从受害者家属,摇身一变成了疑似加害人。CraigMeyers是否就是当年的凶手?如果不是,他便成了无辜受牵连的受害者;如果是,他又是否无辜?

  故事的真相留给大家自己去看,要看到最后一集才能知道真相,这里简单说点想法。

  短评

  《受害者》相比之前类似的题材,优点在于节奏紧凑(仅4集),以小见大,突出核心。有一部13年的美剧《昭雪》同样关注案件判决之后主角的家庭生活,那部虽然拍得很好,但节奏缓慢,极其考验普通观众的耐心。该剧免去了不重要的感情支线,全剧就围绕两个主线展开:1)CraigMeyers是不是当年的凶手;2)是不是Anna主使别人袭击CraigMeyers。

  在这两条线中角色的身份是变化的,Anna既可以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人,对Craig Meyers亦是如此,因而鲜明地点出本剧的名字——The Victim.

  其次,本剧想要探讨的严肃话题是,如何为受害者寻求正义?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塑造了一个为女儿复仇的父亲形象,反思《少年法》对恶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人的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尤其是在凶手本性冷漠,对犯罪毫无追悔之心时,受害者家属的情感如何得到平复,隐藏凶手身份是否会对社会安全产生威胁。

  本剧从第一集就在追问女主Anna一个问题,“假如你找到了被释放的凶手,thenwhat?”当案件审判结束,媒体镁光灯离开,家属仍需要大量时间慢慢接受残酷的现实,但是他们心中的郁结可能永远无法解开。就像Anna一直在强调的,她寻找真凶是希望求一个真相:为什么当时凶手会选择她的儿子。这种心理既是愤怒,更是母亲对自己无力保护子女的深深自责。

  最后,剧中也涉及到义警(Vigilante)话题,即脱离法律框架后民间对犯罪行为的自行裁决。剧中Craig的照片被公布在网上并引发了针对他本人的暴力行为,不管他是不是真凶,这种做法都涉嫌煽动暴力和网络霸凌,并且极有可能牵连很多无辜的人。剧中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追问社会应如何面对真假模糊的网络信息,法制部门应如何保护个体不被牵连至类似情境中。

  美剧中最知名的义警大概是《嗜血法医》中的Dexter,以杀害连环杀人犯为己任的法医。Dexter的行为虽然解决了一部分没有被定罪的凶手,但中途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无辜的人,包括他的妹妹、同事、陌生人。就和《受害者》中一样,发布照片到网上指责某人是凶手很容易激起民愤,但如果指责是错误的,社会偏见很可能彻底毁掉对方的生活。

  人们对受害者家属总是充满同情,母亲Anna不管做什么都可以理解,黑白、正反、对错不能简单地总结她的行为。

  正如剧末所写: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鲁米(诗人)”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九):明明是复仇剧,我却爽不起来....

  俗话说,在生离死别里,最痛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今天,报姐就要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介绍一部阴郁黑暗的迷你剧——《被害人》(The Victim)

  故事一开始,一位名叫克雷格的公交司机以被害人的身份走上法庭。

  站在对面被告席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母亲,她被警方以“煽动谋杀罪”起诉。

  这一切,都始于多年前的一桩惨剧。

  多年前某个黄昏,安娜九岁的儿子利亚姆独自出门买足球贴纸,却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人们在一座桥的底下发现了利亚姆的尸体:小男孩遍体鳞伤,死前遭受了痛苦的折磨。

  是谁能够如此狠心,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痛下杀手?!

  没过几天,嫌疑犯就落网了。

  但是——

  嫌疑犯只比利亚姆大四岁,是个未成年人。

  根据《人权保护法》,嫌犯被赋予了终身匿名权。

  警方不会公布他的姓名和相貌,即使犯下命案,在服完短暂的刑期后,甚至可以改名换姓,以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抓到了嫌犯,但对于安娜和家人来说,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他们无法质问杀人动机,他们无法得到一句道歉,更难过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嫌犯是谁。

  一切的哀痛和折磨,就这样被法律的保护给淹没了。

  案发七年后,杀子仇人刑满释放了...

  他拥有新的身份,新的生活,甚至新的家庭。

  而且,没人知道他是谁。

  自利亚姆被杀之后,安娜的生活就翻天覆地,支离破碎了。

  她一直无法释怀,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儿子生前的录像;

  她一直心惊胆张,不敢让另一个小儿子夜晚出门;

  最主要的是,因为凶手并没有付出相应代价,她一直倍感内疚和愤怒...

  就在此时,安娜从朋友那得到了尚未证实的信息,直指克雷格就是当年杀害利亚姆的凶手:

  他出狱以后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岁月静好...

  杀了利亚姆,他的生活竟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而安娜和家人却备受煎熬。

  其实,少年犯的身份信息都会被严格的保护,所以根本没人知道凶手的真正长相,也就是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克雷格就是凶手。

  安娜心中压抑了十几年的怒火此时完全爆发,愤怒胜过了理智。

  在没有证据和把握的情况下,安娜注册了小号,将克雷格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发到了网上。

  同安娜一样,网络义警来不及深究真相。

  短短几天,这条推送被大量点赞转载上热搜,当事人克雷格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网络暴力从天而降,亲朋好友另眼看待,甚至有人冲到克雷格家中将他打个半死...

  差点出了人命,警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警方怀疑是安娜将克雷格的信息发在网上,对她展开了调查,并以“煽动谋杀罪”起诉她。

  人人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四面楚歌的“嫌疑人”。

  与其他犯罪题材剧不同,《被害人》跳脱了对于真相调查的聚焦,将重点放在受害者家属的心路历程。

  对报姐来说,这部剧给我带来印象最深的点,除了克雷格遭受的网络暴力以外,还有安娜的复仇之路。

  先说网络暴力。近几年来,网络的力量,似乎发展到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了。

  所以,也诞生了一种毁誉参半的群体——网络义警。

  义警,即脱离法律框架后对违法犯罪的民间裁决惩治。

  剧中克雷格被人肉之后,他就因为尚未佐证的信息指控,而遭到针对他本人的暴力行为,不管他是不是真凶,这些义警们极端盲目的行为都非常令人发指。

  这让报姐不禁想起去年震惊全国的重庆公交车坠河案:在悲剧刚发生的时候,愤怒不已的网友们,便开始指责差点与公交相撞的小轿车司机。

  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女司机害人”、“公交因避让小轿车而坠河”的各种猜想瞬间上了热搜,当事的轿车司机和家属也因为无端的指控,而被网友给喷成了筛子,最后警方不得不先将当事人给保护起来。

  最后,调查结果公布:小轿车司机并无过错,反而是差点殒命的受害者。

  真相出炉的一刻,当时大喊正义的义警们作鸟兽散,仿佛未曾发生过一样。但因为盲目,那个因车祸受到惊吓和伤害的可怜女人,又遭受了网络暴力的伤害。

  有人去弥补吗?没有。有人去道歉吗?也没有。

  剧中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追问大众应如何面对真假模糊的网络信息。

  网络上扬言正义化身的旁观者们,敲击着键盘,跟风地评论,在舆论盛宴的面前,真相仿佛不那么重要了。

  从小到大,我们就听到不少关于“正义”的故事: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嫉恶如仇的梁山好汉...

  在看过瘾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以“正义”之名的行为,到底是路见不平的惩恶扬善,还是借口开脱的丑陋罪恶呢?

  最后再说到编剧给女主设定的复仇之路,虽本剧故事线在于“凶手是谁”,但并不难看出,主题一直在往“复仇”的方向上带。

  如果凶手的罪行可以被原谅,那么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犯下罪行呢?

  如果忏悔是迫于受害者家属和法律的压力,那忏悔的真实意义又何在呢?

  “宽恕罪恶,等于宽恕自己。”

  这听上去非常自欺欺人。

  如果受害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来走出阴影,重新生活,那么无可厚非;

  如果不能释怀,坚持寻求正义的伸张,那也不是什么错事,

  只要不误伤无辜,不触犯法律。

  学会放下,意味着自身的成长蜕变,并不代表着对于伤害的宽恕。

  毕竟,一切噩梦的开始,就来源于首恶者犯下的罪行。

  《受害者 第一季》影评(十):值得一追 (剧评,The Victim)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Rumi

  英剧《受害者 第一季》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Kelly Macdonald

  故事概述:幼子被杀疑云

  开播时间:2019年4月8日开播,共4集(已完结)

  友情提示:

  此作为典型的致郁系作品,看一遍足矣,心理最弱的人尽量避免下载此类影片/系列剧。

  总体考量:

  1,片名《受害者》,一词多解,第四集的两次反转,是对其最好的注解

  2,Kelly Macdonald精彩演出,口音、神态、举止,献上影后级表现

  3,剧情“扑朔迷离”,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被完全模糊化

  4,故事氛围过于“抑郁”,观后会有淡淡忧伤之感,多看无益

  进入点评,一集一集分析

  第一集

  关键剧情

  a,Craig被袭事件

  ,Anna(由于煽动他人行凶)被起诉

  两个事件的关联点是“Liam”,他是谁?是Anna被杀的儿子,是Craig行凶的对象,这样一说,就一目了然了。

  关键人物

  被心魔所困、试图重生的Craig

  一心寻求儿子被杀凶手的Anna

  自认“公正公义”的警长Steven

  观片体验

  a,窒息感(弄到最后Anna竟然被指控了,这是英国人所说的“公义”?)

  ,悬念度(Craig是不是凶手?Anna有没有确凿的证据?)

  些许思考

  a,真相很复杂

  ,世界很复杂

  c,人心很复杂

  第二集

  剧情线索

  a,Anna试图利用一切机会拿到关键证据(证明Craig就是Turner,Turner就是当时杀了9岁Liam的那个人)

  ,Craig试图回到以前平静的生活

  c,警方进一步取证,为了开启尘封已久的真相

  剧情架构

  三条线平行推进(就是上面所说的3条线索),编剧处理得当,“不偏不倚”,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的判断渐渐产生偏差/动摇(Craig是不是凶手?)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有二。

  其一,警长Steven不遗余力的帮助Craig(是对是错?是傻是天真?)

  其二,Anna始终没有找到足以支撑自己论调的证据

  剧情焦点

  Craig是不是Turner?

  观片体验

  a,没有丝毫怀疑,关键是证据在哪?如何证明Craig有罪?

  ,节奏有些缓,核心情节不足以隐去剧情滞代感

  些许思考?这集的内容与“思考”无关

  第三集

  剧情发展

  a,Craig尽显弱者姿态,事情开始出现反转迹象

  ,庭审中,Anna一方显出疲态,庭审长追问“Anna是否有罪”

  c,Anna继续自行探寻,寻找Turner与Craig关联

  剧情暗示

  a,Craig坦言“知道自己干过些什么”,暗示Liam的案件与其有关

  ,Steven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竟然认为Anna可能教唆他人行凶

  c,Anna对警方及法院失去信心

  观片体验

  a,在剧情推进方面与第二集有些雷同,陷入了“迟缓”状态,虽说这样操作容易让观众理清头绪,但不利于维持作品的吸引力

  ,悬念似乎已经没有了(动动脑子,就能猜到),Craig就是Turner,但最后一集如何收尾,是成败关键

  第四集

  剧情高潮

  Anna与Craig的两次正面对话

  a,20分钟时那段“道歉”独白

  ,40分钟后开始的那段“作案始末”坦白

  精彩看点

  最后时刻的终极对话,这段对手戏,两人演绝了

  诸多感慨

  a,人的虚伪、人的伪装、人的伪善,有多深?

  ,“证据”这玩意,就是把双刃剑

  c,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而不是别人

  d,在人看来,正义不仅仅会迟到,更会缺席。但在神看来,公义的冠冕不曾离去。

  些许牢骚

  a,4集太长了,3集可不可以?

  ,警方能不能睿智些?聪慧些?

  c,纠结能不能少些?直奔主题是不是更具魅力?

  时间不早,就此搁笔。下次见了。

  编剧★★★★☆(悬疑是幌子,伦理是里子)

  导演★★★★☆(讲好故事给观众听)

  演员★★★★★(两个主角太给力了)

  剧情★★★☆☆(感觉多了一集,3集更紧凑)

  视效★★★☆☆(正常向)

  音效★★★★☆(配乐恰到好处,丝毫没有违和感)

  推荐度★★★★☆(季度必看系列剧之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