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0-10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孩子遇见书》是一本由[日] 中川李枝子 文 / [日] 山胁百合子 绘著作,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一):让书籍带给孩子们人生的希望与自信

  高尔基曾说过:我身上所有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认识到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在家里除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也着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但是有些家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共同面对并急需解决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已处在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之中,长期将孩子交给电子“保姆照顾,以后孩子就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变得懒得看书、懒得动脑筋……

  而比起那些一闪而过、只带来一时快感快餐文化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美妙体验

  日本著名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从儿时起就热衷于读书,在成长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长大之后,她成为了一名保育员。在长达17年的保育工作中,她经常给孩子们朗读绘本。她坚信“书籍带给孩子们对人生的希望与自信”。

  《当孩子遇见书》阐述作者对于如何给孩子选绘本,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的建议,以及通过多年来的保育经验总结出的育儿理念

  一、绘本可以立竿见影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望

  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影响

  幼儿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儿童绘本是想象创造结果。阅读儿童绘本可使幼儿的创造力受到激发,让他们突破现实空间限制构造有趣的想象世界,随机而来的猜测和创编故事活动,能让他们充分体会创造学习的快乐。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孩子还可以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想像力无限扩大。

  在绘本中,儿童文学作家使用孩子可以解读词汇熟悉语句结构,将主题巧妙涵盖进去,汇聚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孩子们在阅读文字时觉得更为简单,通过直观化的绘本内容,孩子吸收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语文阅读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地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二、绘本是和孩子一起享受的美好时光

  美国读书协会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

  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曾有个绘本叫做《和爸爸一起读书》,里面的情节特别温馨:有一个小女孩小时候坐在爸爸怀里听爸爸为她读书本上的故事,等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给自己的孩子读书,就像爸爸当年一样。这就是亲子共读的魅力,也是拉近孩子和书本距离的最好方式

  亲子共同读绘本的这段时光,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弥足珍贵的。绘本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连接,孩子通过依偎在爸爸或妈妈的怀里听故事,以和父母之间紧密的身体接触来接收父母的爱。想想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绘本的时刻,也许会有一丝愉悦从心底升起,温暖他们的整个胸怀

  《当孩子遇见书》不仅会告诉我们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而且书里提及的近百本优秀绘本,也是一份特别的书单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和你的孩子力量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二):当孩子遇见书,就遇上了幸福:日本童书作家亲授,让孩子爱上书的诀窍

  近些年,妈妈们对绘本越来越重视,遇到电商打折促销,满199减100,全场图书两折起,就会忍不住买回一大批的绘本。

  妈妈们也会有烦恼,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回家一堆绘本,孩子并不买账,偶尔随便翻翻不错了,还有的把绘本当成绘画本,当成积木。绘本都准备好了,就是还差一个爱读绘本的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呢?日本的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用一本诚恳质朴的《当孩子遇见书》给出了完美答案

  中川李枝子,曾经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她做了17年的保育员,每天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给孩子读绘本。在给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体会着绘本的魅力。也因为这段经历,她也开始写绘本,她创作的《不不园》获得厚生大臣奖和NHK儿童文学奖励奖等多项大奖,中川李枝子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童书作家。

  《当孩子遇见书》里,有中川李枝子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书、孩子、绘本。书是中川李枝子的精神食粮,是她捧在手心里的宝;孩子是她每天工作的主角同时她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绘本,是她每天在保育园都要和孩子们一起读的,这也让她掌握了更多孩子和绘本间的秘密

绘本对孩子的意义

  在中川李枝子长期和孩子、绘本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绘本对孩子不寻常的意义。

绘本,能让孩子快速融入环境

  在中川李枝子所在的保育园,新加入的孩子总会和任何进入新环境的孩子一样,胆怯、认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充满警惕。这个时候老师就会抱着他,和他一起读绘本,读着读着孩子就会变得安静平和。等他看到其他的孩子也一样喜欢绘本,喜欢听故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能和孩子们融在一起了。

  绘本能够成为孩子沟通交流工具,能让孩子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

绘本,能丰富孩子的想象

  绘本故事能丰富孩子的想象,给孩子留下一个完美的空间。很多四五岁的孩子都知道,月球是个坑坑洼洼的,冷得没有朋友星球,但他们依然愿意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依然为月亮上那只调皮兔子着急,这就是绘本的魅力。

  孩子们喜欢科普知识,同样也喜欢虚构的故事。绘本,可以让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的在故事的世界里翱翔。

绘本,是孩子的精神后花园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说:“有读书习惯的人,等于拥有保护自己的避难所,几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伤害。”

  绘本就是孩子们的精神后花园,他能在绘本里招待找到共鸣。比如到了五六岁还尿床的小朋友,会感觉到自卑,当他看到绘本里的小朋友,也会半夜做梦找厕所,终于找到厕所却尿床的时候,他会会心的一笑,原来他和我一样。

中川李枝子说,和世上最喜欢的妈妈一起进入绘本的世界,自由自在地驰骋一切想象力,越是如此欢乐就会越深、越广、越强有力

  很多妈妈说,我们也知道绘本好,可孩子不喜欢读,怎么办?让孩子读书,不只是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让孩子在某个时间自觉地捧起书来读,更是要让孩子由衷的喜欢读书。

2.当孩子遇见书,书是孩子的幸福

  现在回忆一下孩子第一次读书是什么样的场景,是不是孩子坐在爸爸或妈妈的膝盖上,然后一起捧着书读的?中川李枝子把孩子和书的第一次接触称为“膝盖上的幸福 ”。

第一次接触,书是亲密关系纽带

  其实在这个时候,孩子坐在爸爸妈妈的膝盖上,不管手里拿的是什么,都是很幸福的。孩子和书的接触,不是因为书有多好玩,而是因为他享受这种“膝盖上的幸福”。把书和“膝盖上的幸福”联系起来,书就成了亲密关系的纽带。

深入接触,书是有趣的玩具

  如果说孩子和书初次接触是因为“膝盖上的幸福”,那么让孩子持续关注书就是书本的趣味性了。孩子是爱玩儿的,一本有趣的书,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妈妈都喜欢照着书单给孩子买书,有一本书叫《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非常可爱的洞洞书,出现在N个书单里。一个朋友也买了一本,但这本书却给她带来很多哭闹。

  他家孩子一看到这本书就哭,根本就不会关注书的内容,书里的机关完全GET不到这本书的好。朋友很苦恼,孩子这样正常吗?别人家孩子都喜欢的书,为啥他就不喜欢呢?

在《当孩子遇见书》中,中川李枝子说,读书的快乐来自精神的自由,被强制或被人横加干涉都不会得到快乐。年幼的孩子是因为想看绘本才看,想听大人念才让大人念,说到底读书不快乐是属于个人的,对书的喜好也是个人有各样,自己孩子喜欢的绘本与周围孩子的有种不同并不奇怪。绘本的地盘孩子作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孩子开始读绘本时,不要太多强制孩子,一定要规规矩矩的坐着,一定要把一个绘本从头读到尾。让孩子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下去读绘本,他才会有心情去享受绘本。

  我家孩子在读绘本的时候,要么一本书翻来覆去的读,要么一本书就只读其中的一页。《我爸爸》这本书,是我家孩子的最爱,每天都要读很多遍,甚至我还买了两本,因为第1本实在是烂得不成样子了。

  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营造轻松快乐幸福的氛围,孩子就会觉得读绘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虽说在孩子读绘本的时候,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在绘本的选择上还是以家长为主导。如何选择让孩子感兴趣,喜欢读,又能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的绘本,就成为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问题。

3.让孩子爱上书,就要选好书

  什么样的绘本是好绘本呢?中川李枝子总结的好绘本是,有故事,导向正确

贴近孩子生活的书,让孩子产生兴趣

  孩子读绘本初期,要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书,让孩子产生兴趣。

  比如中川李枝子所在的保育园,小朋友们都喜欢的一本书叫《小猫》。刚开始孩子会因为在绘本里找到了小猫小狗这些熟悉的动物开心,随着重复的阅读,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小猫怎么了?他想干什么,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绘本享受方式。

好的绘本,不受年龄限制

  中川李枝子特别强调,好书是不应该受年龄限制的。很多书在出售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推荐年龄,比如3岁+,5岁+,妈妈们在选书的时候,也会给5岁的孩子选择5岁+的书,这样的选法会错过一大波好书。

  孩子的喜好是很难完全抓住的,所以,给孩子选书,也不要拘泥于年龄。我家快6岁的儿子,有时候会喜欢读特别幼稚几乎没有文字的书,比如有一套《MAMOKO妈妈看》,一个字都没有,全是图;有时候也会读整页是文字,极少插图的书,就像最近喜欢的《大闹天宫》。

  所以,只要选出想给孩子看的绘本,时常把绘本放在身边,就算孩子一时不爱看,等到合适时机,孩子就会翻这本书的牌子了。

好书,要能反复重复阅读,越读越喜欢

  绘本需要反复的读,每次读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点中川李枝子深有体会,因为在保育院她每天都要在“书的时间”给孩子们读绘本。

  中川李枝子眼里的好绘本,是孩子两岁时能以两岁孩子的理解力充分感受快乐,到了5岁又可以用5岁孩子的能力尽情享受,反复重复的阅读,也不会厌倦,阅读越喜欢的绘本。

  一本能够反复读,经得住推敲的绘本,一定是故事流畅导向正确,符合孩子生长规律的绘本,也就是经典的绘本。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可以适当眼光高一点,选择大师出品,经典的获得过大奖的绘本。

  中川李枝子说,有孩子,才有绘本,有绘本, 孩子就会开心。在和孩子一起享受绘本的时候,也是家长和孩子离得最近的时候,通过对绘本故事的解读,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了解孩子的特点,孩子的喜好。

  孩子爱上绘本,最初的原因是“膝盖上的幸福”,慢慢的变成享受绘本,享受绘本的过程中也能拉近亲子之间的感情。绘本是读书的入口,也是人生的入口,书籍带给孩子们对人生的希望和自信。让孩子徜徉在绘本的世界里,给孩子一个富足的精神后花园,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三):不知道如何给孩子选绘本,那就来听听日本著名童书作家的建议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读书其实是件很私人的事,所选书籍也全凭个人喜好。但是当孩子、绘本、妈妈三者产生联系的时候,读书便是双方的事。更确切点来说,绘本其实是和妈妈一起为孩子服务的。

  孩子处于婴幼儿期时,还不太会交流,但读书却不能没有。根据一项对近3.6万名学前儿童未来学业成就纵向研究发现,具备阅读技能对孩子的未来很重要。而亲子阅读不仅有利于孩子日后的阅读能力,还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美国儿科学会就建议从婴儿六个月大开始,就要每天给他们读书。

  但是对于当今父母来说,每天找时间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并不难,难就难在鉴于婴幼儿时期的特殊性,父母应该如何帮他们挑选合适的绘本、在共读绘本时如何与小婴儿融洽地读绘本以及如何利用绘本。

  其实基于这三个有关孩子、绘本以及父母的问题,在1982年,日本著名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就做了详细解答。

  中川李枝子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童书作家,就连鼎鼎大名的宫崎骏都是她的迷弟,当年为了让中川李枝子为电影《龙猫》的主题曲和插曲填词,宫崎骏他们可谓是“三顾茅庐”。

  在纪录片《吉卜力书柜》中,宫崎骏在提及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是说,“刚读到《不不园》的开头就觉得这真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原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啊。”随后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超越《不不园》的作品,因此放弃了想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梦想。”

  中川李枝子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童书作家,而在作家光环的背后,她更是一位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保育员。她了解绘本,更了解孩子。那本让宫崎骏打消自己成为儿童文学作家梦想的《不不园》以及销量超过2000万册的《古力古拉》系列,都是在她当保育员时写出的。

  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拥有童书作家以及17年保育经验的中川李枝子向我们分享了如何帮孩子挑选绘本、如何利用绘本育儿,以及自己如何从喜欢读书的小孩,成为了深受孩子喜欢的童书作家的经历。

  如果从孩子、绘本、父母的角度来说,《当孩子遇见书》里中川李枝子有关绘本的问题,其实可以总结成六个字:会挑、会读、会演。

会挑:帮孩子选到好绘本

  绘本作为孩子读书的入口,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之后的阅读养成以及阅读习惯,因此孩子应该读什么样的绘本,一直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而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就提出“我希望父母们从一开始就选取让孩子不容易厌倦的、真正的绘本。”那究竟什么样的绘本才符合中川李枝子对绘本的要求呢?

  1、在内容上要兼具故事以及导向正确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一本绘本只有东西的形状,没有故事,只能吸引孩子一时的注意力。因为这样的绘本没法和孩子对话,东西只有加上故事,它才会变得有血有肉、才会吸引人。

  而亲子共读的关键在于读,读的重点是故事。父母在读故事,孩子会被父母音调的高低变化以及情节的深入而吸引,进而对绘本、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想去了解其他绘本里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我家儿子现在2岁多一点,相比于图鉴类的书,他就更喜欢带点小故事的书,《晚安,工地上的车》这本绘本都快被他翻烂了,几乎每页都黏着胶带。而这本绘本讲的东西也很简单,工地上的工程车工作了一天,都分别去睡觉了。

  一本好绘本,除了在内容上要具有故事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导向正确,也就是价值观要正确。

  英国女明星凯拉·奈特莉就曾表示,她不让女儿看像《灰姑娘》、《美人鱼》、《白雪公主》这类的童话故事。女儿每天吵着要成为公主,她也会告诉女儿说:“你不要成为公主你要成为女王,因为女王才拥有权力。”

  作为一个儿童向的公司,近些年迪士尼公主的形象也在一步步发生改变,从需要被王子拯救开始变的独立、聪明,这样的转变真的很令人惊喜的,对孩子也很教育意义。

  其实不管是女性独立,还是善恶是非,父母在孩子的绘本选择上一定要导向正确,这有利于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

  2、内容上要先简单后经典

  刚开始给孩子选择绘本时,素材的亲近性非常关键,父母需要选择那些孩子在平时生活中就经常看见的东西。

  给儿子挑他的第一本绘本时,家旁边的马路正在扩宽、重修,每天都有很多挖掘机、大卡车、推土机、吊车等工程车,他每天都要去看,因此他的第一本绘本是《晚安,工地上的车》。第一次看的时候,儿子非常兴奋,不停地用手指着图片告诉我“挖掘机”“大卡车”“推土机”,哪怕已经过了一年了,他还是经常拿出来看。

  等孩子熟悉了绘本,对绘本开始有了兴趣后,就可以慢慢的加入经典绘本,像《鸭子农夫》、《小猫头鹰》、《小黑鱼》、《小房子》、《三只小猪》等。

  3、内容要“早熟”,适合长期阅读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说“我所在的保育园里,评价绘本的标准是“这本书是否能够长久地被孩子们阅读”。”随后她又解释说“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优秀绘本:要挑选的,是在两岁时能以两岁孩子的理解力充分感受快乐,到了五岁,又可以用五岁孩子的能力尽情享受的绘本。也就是反复、重复地阅读也不会厌倦,越读越喜欢的绘本。”这有点常读常新的意思。

  什么样的绘本才能符合中川李枝子的要求呢?很简单,两个字:早熟。绘本内容上的早熟,除了故事要有趣之外,还必须要有深度,能在不同的年龄段看到不同的闪光点。

  就拿《一只蓝眼睛的猫》这本绘本来说,它讲述的是有一只蓝眼睛的猫,一天出发去寻找老鼠国,一路上虽然历经磨难,但它从不放弃最终找到了老鼠国的故事。在1岁的孩子看来,看到绘本里的猫、狗、苍蝇、老鼠等小动物他们就会很开心。在2岁的孩子看来,小猫抓苍蝇以及小猫骑在狗背上就很有趣。但等孩子到了6岁,他可能就会对小猫不论遇到什么倒霉事,都会说“什么?这点算什么啊”很有感触,进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像小猫一样学着“内心强大”起来。

  很多家庭给孩子买的绘本很多,但有些绘本孩子在读过一两遍之后就不再读了,这其实是一种浪费,在给孩子选择绘本上我们应该在精不在多。多给孩子选择那些能长久阅读的带有故事性和导向正确的绘本。

中川李枝子的绘本书单

  说了那么多究竟应该如何选绘本的技巧,可是父母还是对选什么样的绘本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下面是我根据《当孩子遇见书》中中川李枝子提到的绘本整理的书单,都是些能从网上下单的绘本,希望能给父母一些帮助:

《逃跑的小火车头》 维吉尼亚·李·伯顿

  《小猫》石井桃子

  《小兔米菲》系列 迪克·布鲁纳

  《小水手提姆系列》爱德华•阿迪宗 

  《拔萝卜》阿·托尔斯泰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P.C.阿斯别约恩森 J.E.姆厄

  《好奇的乔治系列》玛格丽特&H.A.雷

  《手套》 叶夫格尼·M·拉乔夫

  《狼和七只小羊》 格林童话

  《不不园》、《古利和古拉》 中川李枝子

  《在森林里》 玛莉·荷·艾斯

  《三只熊》 列夫·托尔斯泰

  《小房子》维吉尼亚·李·伯顿

  《大河马》岸田衿子

  《消防员吉普达》渡边茂男

  《和我一起玩》 艾斯

《一只蓝眼睛的猫》 埃贡·马蒂森

  《黑兔和白兔》 加思·威廉斯

  会读:亲子共读让孩子爱上阅读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说:“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绘本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1、亲子共读不是死板的读书,可以发散思维

  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并不仅意味着父母需要照本先科,一字不漏的读完,也不代表读书时孩子必须被动地坐在那里听。

  哪怕是再乖巧的孩子也很难做到不打断父母读绘本,通常孩子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是问这就是问那。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父母不必完全按照故事的走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随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交互式的参与到绘本的阅读中来,这样不仅能带动孩子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还有助于发展孩子重要的预备领域,像认知和语言技能,熟悉书本以及社会性和情绪发展。

  2、讲绘本就讲绘本,不要说教

  作为成年人我们很讨厌别人,把一件事引到我们身上不停的说教,而孩子也是如此,不论他们多小。

  亲子阅读的大忌就是一刻不停的机会教育,不放过任何可以说教的机会。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我们加入了很多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音调,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说话的内容上,转到我们的动作和音调上,反而容易不记得我们说话的内容。绘本也是一样。如果父母在给孩子讲绘本时夹杂了太多的道德教育,反而会让孩子生厌,认为父母一读绘本就开始教育人,从而对绘本失去兴趣。

  因此父母在讲绘本的时候最好只是单纯去讲绘本,不要一抓住机会就教育孩子。

  3、好的绘本需要反复阅读

  对于孩子喜欢的绘本,他们很可能会反复要求父母读,但对于新绘本却表现的兴趣缺缺的样子,这时需要怎么办哪?

  在给孩子换新绘本时,孩子很可能一开始对新绘本不感兴趣。这时不要认为孩子不喜欢,很可能孩子只是不熟悉绘本的内容,父母最好反复给孩子讲一下绘本,直到孩子熟悉了绘本的内容,在来决定是否帮孩子读这本绘本。

  有的时候孩子很可能当时并不喜欢新绘本,但是过几天后就会对新绘本感兴趣了。在等待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新绘本的内容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经意的提起一些有意思的情节,从而让孩子对新绘本产生兴趣。当然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欢新的绘本,也不要坚持给孩子读,要学着尊重孩子的选择。

  不管是新绘本还是以前的绘本,父母都需要反复、重复的给孩子读同一个绘本,让孩子去了解、去记忆绘本里面的内容。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是只要父母和孩子重复去做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孩子很可能潜移默化中就会学着去坚持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

  其实就像松居直说的那样,绘本对孩子来说不是用来学东西的,而是让孩子感觉快乐的。而亲子共读的主角是孩子,只有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读,才是对孩子最有益的方式。

会演:把绘本变成游戏

  就给孩子读绘本这件事来说,父母都会有点功利性,希望孩子能通过绘本学到知识,那如何快乐的从绘本中学到知识哪?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把绘本里的东西活用到生活中变成了孩子很喜欢的小游戏。

  儿子有一本绘本《老狼,老狼,几点了》,这是一本教孩子时间的图画书。最近,儿子喜欢每天下午问姥姥,“姥姥,姥姥,几点了”。姥姥就会看一下时间告诉他“四点了”,他就很开心的回答“接舅舅(放学)去”。

  儿子虽然还不懂时间是什么,但是他已经开始知道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往深了说他隐喻有了规则的意识。

  曾经看到过一个网友的分享,她女儿很喜欢看《小猪佩奇》的动画片,这个动画片中会经常出现一个小猪跳泥坑的场景。那段时间她正在为如何将女儿数字而烦恼,由这个场景她得到启发,把几个数字写到纸上贴在地上模拟泥坑,她和女儿一起玩跳几号泥坑的游戏,孩子不仅玩的很快乐,也把该认识的数字学完了,一举两得。

  在《当孩子遇见书》中,绿保育园中的孩子也喜欢把绘本变成游戏:

  剧本表演游戏的特征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遇到几个人都想演的角色就一起当主角。小黑人桑柏可以有三个,老虎可以有五只,毫无问题。三个角色变成一个,五匹变成四匹,甚至四匹代表七匹也完全可以。

  读绘本是为了让孩子快乐,但是在快乐外还能学到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四):宫崎骏说:“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超越《不不园》的作品,因此放弃了想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梦想。”

  萨默赛特·毛姆说:“有读书习惯的人,等于拥有了保护自己的避难所,几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伤害。”

  读书,其实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被引导,才能很愉悦地走进书中的世界。

  如果家里没有书,没有书架,也没有父母爱书,爱亲子阅读,“读书”就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无论怎样,读书,尤其是读给人生打底子的绘本,将会越来越重要。谁会去读呢?当然是大人和孩子。大人爱上读书,就会把“读书很有意思”这件事很直观地给孩子树立榜样。

  作为一本1982年出版的《当孩子遇见书》,作者中川李枝子在其中毫无保留地跟读者分享了绘本在孩子成长,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重要性。

  中川李枝子是日本著名的童书作家,1935年出生于北海道。毕业后的17年间一直在绿保育园工作,她结合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对如何选择绘本,如何使用绘本育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理解和方法。

  中川李枝子创作的《不不园》《古利和古拉》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古力古拉》系列销量超过2000万册。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认为它“有用一种能唤起孩子们共感、能吸引孩子们的力量”。宫崎骏说:“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超越《不不园》的作品,因此放弃了想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梦想。”

一、孩子如何才能遇见好绘本

  “时下的社会,围绕孩子们发生的不幸事件接连不断,比起书或绘本,我更在意孩子。”书或绘本会让一个大人面对孩子时有了得心应手的帮手。可是,给孩子的书可谓鱼龙混杂,大人需要睁大眼睛仔细辨别才好。

  第一,书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玩具,孩子可以在抽拿、搬运书本的过程中对周遭世界熟悉、亲切起来。我们不是要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也不是让他们认识了多少文字,更不是让他们懂得了许多道理,而是要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有意思起来。

  作为大人,给孩子准备书的过程中,就需要给孩子做好示范。我们需要爱惜书,不能粗暴地对待这种物品;我们要时不时津津有味地看书,让孩子觉得书本里其实藏着很多有趣的、神奇的东西。

  当然不能小看孩子的破坏力,他们的小手到处摸,到处抓,多么想逮着点什么撕咬一番。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替代品,比如某些铜版纸印刷的周刊月刊就不错。不要用一摸满手油墨的报纸,很不卫生。

  不过,要是爱护书的态度传达得很及时很到位的话,孩子也不会故意去撕咬书的。我家双胞胎现在已经7岁了,被他们翻成油渣一般的书只有两本精装书:《好饿的毛毛虫》《母鸡萝丝去散步》。他们从来没有故意去撕咬过任何一本书。

  不会自己去拿绘本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给他们读。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就可以知道,有的绘本超乎寻常地喜欢,比如《河川》《小房子》《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古利古拉》系列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的时候,就会按照自己的心意挑选。《飞啊,蚂蚱》《幻影雪原站》《森林大会》《让路给小鸭子》《蚂蚁和西瓜》等都是经常重复阅读的绘本。印象最深是读《斯凯瑞》时,内容像图鉴,真是多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完,没有半小时是看不完的。

  第二,因为有绘本,家庭阅读时间得以形成习惯固定下来。阅读的形式倒是多种多样,抱在膝盖上阅读,或者趴在床上读,或者靠着墙阅读,只要有共同喜欢的绘本,在哪里打开,怎样打开都是没有限制的。正如中川李枝子所说:“‘书的时间’是我一天之中心情最安定、情绪最稳定的宝贵时刻。”

  有时候,情绪安稳得都想睡觉。睡觉前趴在床上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倦意重重,读着读着都不知道读的什么了。然后一阵激灵,清醒过来后重新进入故事世界。孩子真是善良,从没因为不知所云的吐字而责怪我。或许他们已经被图画深深吸引住了,内心里已经在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不管怎样,这种倦意时刻还是比较少的。拿着自己挑选的绘本,多数时候都是兴致盎然的。这样的家庭阅读时间,哪怕孩子可以自主阅读了,我想同样可以保留。共读一本好绘本,聊聊其中的有趣之处,或许会减缓各种压力吧。

  第三,孩子的兴趣每天都在变化,要想让孩子始终保持阅读口味不变也是不可能的。一段时间可能喜欢火车故事,过段时间又开始喜欢恐龙绘本了,再过段时间可能喜欢科普故事了。面对口味多样,兴趣多变的孩子,大人能做的就是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绘本。当然,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绘本。等时机到了,孩子自然会光顾。

  这个过程不千万不要强迫。哪怕亲子阅读时,也要给孩子自己选择读书的自由。读到一半不想读了也没关系,换一本就好。如果硬是想把自己喜欢的绘本“推荐”给孩子,那么就自己先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就好。孩子看到了,自然会凑过来,想听你再读一遍。

  第四,孩子遇见书,必须遇见好书。好的绘本是容易被孩子理解的,也是有趣的。无论孩子多大,选择容易被他们理解的绘本是很重要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有趣的事就是能够理解的事,所以我建议用贴近生活的故事。”

  这种贴近生活的绘本可以更直接地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更为自信地去迎接陌生的世界。当然,如果这些贴近生活的绘本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那简直太完美了。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当做真实的去接受。

绘本里的画如果不准确就很麻烦。有的绘本或许是出于面向孩子的考虑,把头画得很大,还有的色彩过于繁杂,或是画面模糊不清,这些绘本无法让我发挥想象,所以会觉得无聊。

  一本好绘本所呈现的世界必定是鲜活的、有趣的、真实的,并且可以无限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把绘本里的世界当做现实去接受的时候,他们就是基于绘本里的某个形象重新创造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我并不希望爸爸妈妈们对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论什么都一并喜欢。不管父亲、母亲,都应该对孩子负责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喜好与厌恶。对于吸引孩子的电视、广告、漫画、玩具等等,父母愉快或不愉快的态度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趁着幼儿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出共同喜欢的东西,只将这些引入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父母才可能把挑选良好事物的眼光以及良好的感觉直接传递给孩子。

  在绘本、孩子和大人三者之间,绘本作为桥梁和助手,作为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的书,一定会让大人面对精力无限的孩子时多几分淡定,也一定会让孩子面对陌生世界时能够自由自在地舒展身心,玩耍的层次也立体许多。

二、孩子遇见好绘本的益处

  第一,因为好绘本,孩子与周围真实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当孩子见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时,就会显得很开心。从一只小猫、小狗、小鸭开始,从一个凳子、足球、草莓开始,孩子开始细致地打量着这个世界里的一切。慢慢地,随着重复阅读,他们就会对小猫小狗小鸭在干什么,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刺激的事情感兴趣,就会发现自己吃的水果原来是这样长成的。

  两三岁的孩子对就会表现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如果能有把这些事物进行故事性延展,无疑会给他们增加更多的乐趣。现实世界的事物的真实、丰富和神奇不可能一下子展现出来,但是好的绘本就可以做得到。“我希望父母们从一开始就选取让孩子们不容易厌倦的、真正的绘本。”

  第二,因为好绘本,想象的乐趣就多了,而且这种乐趣一定是属于个体的,只有自己明白,别人是看不见的。“有时我会因为想要一个人独处而打开绘本。并不是只有大人们才会突然想一个人待着的。就算是孩子,有时也会想要通过独处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吧。”

  作为大人,不知道孩子一个人默默地翻阅绘本时到底看到了什么,想着什么。我想那个被他们自己的想象所建造的世界一定是很有趣的。“如果在给孩子绘本时掺杂了过多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一心只期待效果或者感动,那么绘本本身的快乐与有趣就会变弱。说不定,在孩子心里什么都没留下。”

  第三,好绘本是调皮和幽默的,是被孩子反复阅读的,是大人和孩子都喜欢的。遇见这样的好书,怎能不幸福呢。孩子能满身是泥地玩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是调皮的天性没有自然和泥土怎么行。孩子喜欢问很多个为什么也是很难得的,因为他们并不是想追寻一个确切的、科学的答案,他们有时候也需要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回答。

  如果孩子问:“蝉那么大声地叫,是在喊自己的妈妈吗?”那么作为大人的回答可能会有两种。第一种:“是啊,他们喊得很热烈呢。”第二种:“不是喊妈妈哦。大声叫的是雄蝉,是在吸引雌性来交配。这样来年夏天就会有更多的蝉了。”第一种回答看似随意,实则后面的想象空间很大。第二种科学性回答看似精确,可是却扼杀了多少想象力啊。

  孩子的语言是很有想象力的,充满了幽默和激灵,甚至有很多夸张和不合理之处,大人千万不要较真,想一一去矫正。做了17年保育员的中川李枝子告诫我们大人说:“我希望大人们能够一直怀着察觉孩子潜能的心态。怀着这种心态,才有育儿的乐趣、感动和值得自己努力的动力。”

  第四,好绘本应该是有强大的内心的,也有超强的黏性的,可以把孩子和大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幽默、正义感、同情、爱、希望、信念、自信等等,这些“强大的内心”不正是好绘本传达给读者的吗?当大人与孩子一起因为某本绘本而产生很多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时,这不就是绘本的益处吗?

  《让路给小鸭子》中,主人公马拉夫妇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养育后代,它们经历了很多危险,又经历了很多温暖的时刻。结果是美好的,但是过程很有戏剧性,甚至可以说很刺激。在公园里差点被骑车的小孩撞到;过马路时汽车轰鸣,困难重重你;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产卵孵蛋。它们都一一克服了。孩子们看到这些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去克服困难的故事时,“强大的内心”不正在一点一点地建立吗?

如果觉得对孩子付出得少,因此自卑,而对孩子道歉,或是怜悯孩子,转而加以溺爱,都只会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倒不如在较少的时间内,将亲子接触的浓度变高。

  读完《当孩子遇见书》的一个最大的感受是,绘本的魅力真是无穷,得好好去对待。所以,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时间如何碎片,都请停下来,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去读读绘本吧。没孩子的大人,读给自己听;有孩子的大人,读给孩子听。因为愉悦而丰富的内心体验,人生所有的意义,人生不被伤害的秘密,都藏在绘本里呢。

  《当孩子遇见书》读后感(五):给孩子高质量的童书,给心灵最好的养分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买了很多绘本,我经常陪着孩子一起念绘本,还边读边表演,我们一起玩的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温暖、幸福,亲子之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我发现绘本似乎有一种魔力,令孩子和大人都倍感亲切,非常喜欢,孩子在观看绘本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机敏聪慧,我在给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惊叹于故事的妙趣横生、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我自己也获得了某种能量。

  我在给孩子读绘本的幸福感中徜徉,体会着这份感动,但我又无法清晰地描述出这份幸福和感动存在的缘由,无法梳理出孩子和绘本之间的渊源。直到我阅读了中川李枝子的这本《当孩子遇见书》,作者在东京的绿保育园工作了17年,并且自己也创作出了《不不园》《古利和古拉》等儿童文学作品,她是最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心灵的人,也最清楚孩子与书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当孩子遇见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怀有一份平和宁静的心情,感觉这本书在滋养着我,在温柔地拥抱着我。其实,中川李枝子只是以她个人成长的经历和保育园工作的经验为基础,描绘出了孩子和书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因为她的温柔和耐心,她将对孩子和书的爱都注入了她的文字当中,这本书就充满了温情和智慧,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她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给孩子高质量的童书,就是给孩子的心灵最好的养分。

  一. 绘本的魔力

  1. 充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中川李枝子工作的绿保育园有个惯例,孩子们午睡之前的时间里,保育园的老师们要给孩子们读一册绘本,而这段时间被孩子们命名为“书的时间”。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多大年龄的孩子,都对“书的时间”满怀期待,甚至不听到绘本就不肯去睡午觉。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生命的初期,一定要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的讯息,这是心智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孩子需要从环境吸收一切的事物。”因为孩子们的心灵具有很强的吸收力,他们的精力总是那样充沛,他们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吸引,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但是,他们却对“书的时间”这样情有独钟,可见,绘本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当孩子遇见书》里,作者将这段时间描述为“乐趣满满的时间”。

  2. 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是在不断成长的,在小时候,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但是他们的心灵却能够伸展到任何地方。正像中川李枝子所写:“只要有想象力,就能在天空飞翔,能潜入大海,能变身为公主或魔法师,甚至变成一头象。”

  而在观看和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飞驰了起来,因为他们全身心进入到绘本的世界,将自己化身为主人公,去经历各种各样的冒险。

  《当孩子遇见书》里面提到了《小猫》《提姆和勇敢的船长》《逃跑的小火车头》《拔萝卜》《用鼻子闻闻》等书,这些书的故事都很有趣,孩子们在故事里充分地想象和创造,获得了无限的快乐。

  3. 令孩子们愉快融洽地聚在一起

  美吉姆的早教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分离环节”,早教老师也强调这能锻炼宝宝们早期的社交能力,但家长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孩子们几乎是没有社交的,他们更倾向于各玩各的,而不是聚在一起玩耍。当然,这与孩子们的年龄有关,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指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与同伴交往时可以更好地听取同伴的意见,并与同伴合作。”研究表明,孩子要到四岁,才能拥有固定、平行的玩伴。

  在中川李枝子工作的绿保育园,两岁幼儿所在的蒲公英班和三岁幼儿的堇菜班处于同一间教室,这些孩子却能聚在一起听老师阅读绘本《和我一起玩》,并且,在老师给他们读了一个月之后,他们开始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开始了“和我一起玩”的游戏。

  在我看来,作者在《当孩子遇见书》里面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场景,两岁三岁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愉快融洽地玩耍,这都是绘本的魔力。

  4. 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们的良好品质

  《当孩子遇见书》里面讲了作者在涩谷区的学习活动中担任讲师的经历,她讲的那一课是“如何培养强大的内心”。而她又是在绘本中迅速找到了相关的素材,在她看来,内心强大的范本,就是《一只蓝眼睛的猫》里面的主人公。

  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古板的灌输,每一册优秀的绘本都是用生动好玩的情节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勇敢、乐观、顽强、执着、自信、善良......

  孩子们每想起一个绘本的主人公,就是从他身上汲取了不竭的力量,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正像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所说:“我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

  二. 如何阅读绘本

  1. 重复、反复地阅读

  中川李枝子讲述了某年夏天天气异常的日子里,她给孩子们阅读与天气相关的绘本的经历,在自己并没有察觉到的时候,她一遍遍反复地“被要求读”《太阳出来吧》《愉快的青蛙》《玛丽和大雨》等绘本,才发现只读一遍是无法“享受绘本”的,反复地阅读才能品味到其中的智慧。

  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写的是她18岁、28岁、38岁、48岁读《人鱼公主》,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爱情、亲情、故事的沉重、灵魂的救赎......她在反复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打开了不同思维角度的大门。

  而重复、反复地阅读同一册绘本,我们能发现更多细节,能更加仔细地理解绘本的内容,也能读出更多元的感悟。

  2. 静待机会的到来

  你的孩子能一直安安静静地坐好了听你读绘本吗?还是她一遍遍地将书打开又合上,或者是哗啦啦地很快翻动着书页,还是一不小心她就撕坏了一页书还一脸无辜?连粲然都说:“亲子共读的第一个成果是:失败。”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里面也写了几个“不好好看书”的例子,但是她告诉我们,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进,对绘本的兴趣不断变化,只要孩子的母亲或者保育园老师都是真心喜欢绘本,孩子肯定也会喜欢的,肯定也会如妈妈和老师期望的那样,能够从头到尾看完一册绘本。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选出自己想给孩子看的绘本,常备身边,静待机会的到来。

  绝对不可以做的,就是强迫。

  三. 在书的包围中长大

  作者中川李枝子之所以在保育园工作时对绘本有如此大的兴趣,是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有很多书的氛围中,她是在书的包围中长大的,她从许许多多高质量的童书里面汲取了营养。

  作者生活在战争年代,当时的日本经济凋敝,大人看的书出版都很成问题,更别提孩子们的书了,尽是些在粗糙的纸张上粗劣印制的书。尽管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书店里卖的书比较少,有很强的局限性,不够丰富,读起来并不愉快。

  好在作者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家里的藏书很多,当战局恶化,日本政府指示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迁出东京避难,父亲又为女儿们从朋友家搜罗来闲置的好书,装满了“放苹果的箱子”,让两个女儿带着这些书去了札幌的外祖父家。

  越是条件恶劣,越会激发出人的斗志。于是作者在札幌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她在外祖父的行李箱里发现的《世界童谣集》,让作者读的无比满足。

  毛姆曾说:“有读书习惯的人,等于拥有了保护自己的避难所,几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伤害。”年幼的中川李枝子正是在读书这个习惯的庇护之下健康地成长的。

  再后来,战争过去了,作者也到了读中学的阶段,她又遇到了“岩波少年文库”,读到了一系列优秀的青少年文学。孩子们难以理解战争,精神上依然存在不安定的状态,少年文库却用饱含着爱与力量的书籍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陪伴并支持了他们的成长。

  我想,正是因为作者一直在书的包围中长大,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身心正经历着哪些痛苦波折,她依然怀有无限的希望,依然能体会到生命的幸福与美好。

  四. 孩子是大人的老师

  孩子们有着最纯洁的心灵,也有着最丰富的想象力,在中川李枝子看来,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存在。

  孩子和绘本相互作用着,孩子们通过绘本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又在绘本中发掘出其他模样的世界,这都是大人们做不到的。而由于绘本的滋养,孩子们成长的更充分,更好,从绘本中获得了幸福。在孩子身边的大人,如果共情关注孩子关心的事物,就能够看到更多,想到更多,自己便获得了成长,甚至是重新活一次的机会。就像《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写的:“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

  而作为保育园老师的经历,帮助中川李枝子看到了童心的宽广世界,写出了有爱而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获得了自我的成长与成熟。

  阅读《当孩子遇见书》是一段很美妙的过程,因为这是一本洋溢着浓浓的爱和温柔的书,是一本让人读来就觉得温暖和幸福的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中川李枝子告诉我们,给孩子高质量的童书,是给孩子心灵最好的养分,而这些被滋养的心灵渐渐长大,不断塑造着身边的大人,也在改变这个世界。

  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力量,他们是永恒的希望。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树洞咖啡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