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精选

2019-12-24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精选

  《见字如面:动人中国书信》是一本由关正文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43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9-1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一):纸短情长,信保留了我们爱的痕迹和美回忆

  文/金鱼茵茵 见字如面:指见到字就当是见到本人。看到这个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 过去书信是最常用方式,它保留着感情质朴

  见字如面是个节目,每期都会著名演员阅读一些感人的书信。在那些书信中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大爱之情,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温暖的感人的爱情。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是见字如面第三期当中所选出的一部分书信所编的一本书。主编关正文就是见字如面的这个节目的导演从《见字如面》三季的信件库中,精选出70封真正打动人心的书信。小家和大国情爱生死,那些值得让我们知道真实的、让人落泪的中国故事。 每一封书信都代表一个故事,虽然那些书信不是写给我们,但是它饱含深情,让你为之动容。 在读到李真写给母亲的信:“对不起,妈!我生病了”。李真,家住湖南省溆浦县双井镇长潭村。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跟白血病反复抗争,在生死边缘徘徊三年。 这封信寄托美好愿望的告母信,也被称之为“最让人泪奔的家书”。

  读了此信,几度眼含热泪。 “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些话,我只能以这种稍显愚笨的方式来跟你说说。” “对不起,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都说越努力幸福,我也以为考大学,上了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些。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绝望。” 多么朴素语言,多么朴素的愿望却再也没有办法实现。带着深深遗憾和不舍,他想最后用信的方式跟妈妈告别。 农村人很多时候,心里最懂却无法用语表达,书信让很多一张嘴就会流泪,没有办法说下去的话能有机会说出来。 “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啊!” “妈,我能在这里跟您做些约定吗?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我不会遗憾和抱怨,您也不必自责生活各有际遇命运也自有其轨迹。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种自然法则而已。愿您能收住眼泪,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边。” 短短的几句话,是作为一个儿子最后的愿望,也是对母亲和亲人的不舍担忧。没有经历过生死,无法明白他的内心,他只希望妈妈能在他离开之后坚强的活着,不要那么的忧伤。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明白,真正内心有爱的人,才会知道活着的人在面对亲人的离去,其实是更难过的。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他希望妈妈能好好的。 信是把我们内心想表达的话表达出来,那份情就溢于言表。它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你觉得你想说就可以写出来。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比信更适合的交流方式,它能让我们彼此没有距离,它能让你跨越层层障碍,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读了徐妙锦写给明永乐帝朱棣的信“娶了我,对陛下您没有一点好处”,皇帝要想娶哪一个女子,那不是很简单事情,但是偏偏有人不喜欢如此。如果当面拒绝,那肯定是无法拒绝,反而可能激怒皇上,造成没有回旋的余地。 “臣女我虽然生长豪门之家,但生性喜爱淡泊宁静。我不羡慕皇家深宫禁苑、钟鸣鼎食。” 她表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每个人的志向都各不相同,而且一旦嫁过去,需要受到很多礼节。这封信的诚恳和内心的实在恐怕让陛下读了也是会为对方考虑。但是如果直接拒绝反而不好,书信让感情和情绪有了缓冲。 还有那个昭君出塞的昭君,她在嫁到边关去时,内心有对在宫中生活的不满,无法说出来。 这种想法本是没有办法传达的,但是书信让这一切有了可能。这封《上元帝书》,据传系幽居汉宫多年的王昭君,在自愿远嫁远嫁匈奴途中所作。信中既凝聚了她深深的怨尤,更洋溢着不输须眉胆识豪情。 纸短情长,信保留了我们爱的痕迹和美好回忆。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二):《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书信中的情

  01传统文化魅力

  李子柒,一个让央视点赞的女子!她究竟是一个怎样女子?又有怎样的魅力?说起当红美食主播非李子柒莫属了,她在全网粉丝2000万,更是吸引了诸多外国粉丝,广告分成年收入达到1000万。

  深以为李子柒走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李子柒视频呈现的是一种传统水墨山水化的意境,在这天然的背景里,砍竹、摘离、做酱、种花、养蚕…..日子悠长而美好、自然纯洁、远离喧嚣、能让人找回内心的平和安详

  视频里的一切都与现实的快形成巨大反差。不知曾何时,我们意味追求快,在提速的追求里丢掉了自己的心。正如作家木心《从前慢》中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千山万水距离的阻隔,让人的情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唯有诉诸笔端,表达炙热的感情。当对方的收到信件时,可以泪流满面。这就是中国传统信件的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为我们整理了动人的信件,我们一起来感知文字力量体会浓厚的亲情、友情、爱情。

  02一封不留情面的诫子家书

  1926年10月一个婚礼轰动全国。这场婚礼的背后,有人欢喜,有人流泪。这场婚礼能够传得沸沸扬扬是由于事件主人公太过有名男主就是富有才情徐志摩女主就是交际名媛陆小曼。他们的结合引来很多人的非议,非议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才气,而是因为他们都是离过婚的人。一个抛弃妻子,一个离开了丈夫

  这件事让梁启超老先生看不惯,可是徐志摩还偏偏请了梁启超来做证婚人。这位老先生秉性耿直,一番带有训斥意味的证婚词,让这对新人少有些面上无关。梁启超发表晚这篇证婚词还心中不忿,写了封家书告诫自家子女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转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守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过时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这样的批评直白严厉。他的家书中寄托着对子女的牵挂以及告诫。梁启超9个子女,全部成才,成为各个领域专家,想必和严谨家风家教有着千丝万缕关系

  03一封爱意浓厚的家书

  很多人喜欢沈从文的《边城》,喜欢这种淳朴自然的描写,然而他对妻子张兆和的爱恋却十分的热烈。1929年,在上海公学任教的沈从文认识了他的学生张兆和。从此,陷入极深的爱恋,一发不可收拾,不擅当面表达的他,开始不停地给她写情书

  信中,他亲切地叫她“三三”。“三三,你是我的月亮”,“三三,我希望这个信不是窘你的信”,“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三三,成了他对她最亲切的称呼,正如,所有的小情侣愿意把爱人昵称呼唤千百遍。

  “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奴隶的心来服侍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爱到深处,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甘愿做对放的奴隶。在爱情来临时,即便大文学家也是如此痴狂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经历了再多的美好,也不如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透过一封封泛黄的书信,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情。在烛光下,一个独孤的人,写下热忱的文字,历经山水,送到心之所系的那一头。正是距离,积攒了情感,书信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更能传递浓郁的情感。《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让我们见证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三):你还记得你以前的理想吗?现在是否已经实现了

  你还在为自己的理想感到迷茫?别担心,其实巴金先生也是一样的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理想吗?现在是否已经实现了

  1985年4月,钱桥中心小学有个班级举办了一场“当今世界上什么最吃香”的主题班会。在会议上,班主任踊跃鼓励这些平均年龄还未满11岁的孩子们都说说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经过一场很激烈讨论,最后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是:当今社会上钱最吃香。

  得到这个答案的孩子们和老师都傻了眼了,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黄继光堵敌人抢眼不值得了?”“学习语文英语不如都改成学习如何赚钱好了?”

  孩子们为此感到非常迷茫,在班主任的鼓励下,班里的十名同学决心寻求“理想”,故而给远在上海的巴金爷爷寄去了“救助信”。在信中,他们表示了对当时“为金钱工作、为金钱学习”等社会现象迷惑,因此希望能在巴金爷爷那里得到“打开心灵窗户钥匙”。

一、巴金的回信

  当年的巴金已经81岁高龄,给孩子回信的一个月前,他抱病出席了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深受帕金森症折磨的巴金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他想说的话太多了,但不愿意让孩子们翘首盼望太久,便提笔写了几十字短信,希望学生们都能体谅体谅他。

  信件,作为社会初期一种感情信息载体。在马车火车轮船运输之下,帮助了无数人传递了包括:个人的情感历程家庭悲欢离合、社会的动荡变迁等。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工具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电话微信、QQ这些即时通讯工具的作用下,手写书信变得越发具有仪式感。回望以前的书信交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写信人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书信中记载别样历史记忆

  经过了三个月,一封署名的“上海巴”的长信再次寄到了钱桥中心小学。这封标题为——《你们并没有“迷途”,“迷途”倒是你们四周一些人》的回信,真真切切地对孩子们的问题作出了详尽回复。同样也被收录到了《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当中,作为一种对巴金的怀念

  在信件中,巴金先生提出了:“你们在“向前看”的社会风气中感到窒息,不正是说明你们的理想起了作用吗?”这样的看法

  在这个高龄老人看来,这十个孩子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青少年,他们也同样拥有着和信件上一样的困惑,不知去哪里寻求答案。但是在这个社会上到处都存在着是与非、光明黑暗的斗争。而我们所说的“赚钱论”不过是追求理想中的支流,要知道,支流永远也不可能战胜主流的。这样的前提就是,需要建立在我们这些年轻的一辈与阴暗力量的持久斗争之下。

  在这封回信中,巴金先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不解:“这几十年来我们哪一天中断过关于理想的宣传?那么传播黄金疫的病毒究竟来自何处、哪方?”是的,“不正之风来势汹汹,有很多时候,早已影响到了未成年人思想素质,就好像支流全面性压倒了主流。

  可正因为是这样,巴金先生的回信才显得如此迫切,帮助祖国花朵重新认识理想的脚步没有一刻放缓。

二、为什么大多数人对于理想都显得迷茫?

  从巴金先生的这封回信中,我们不难看出:在1985年,巴金先生似乎拯救了这些迷茫的孩子于水火中。从学校到社会,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在为自己的明天谋一份生存,以及埋在心底深处的微不足道地想为社会做出一丝贡献的理想。

  可在当下,迷茫并没有因为这个年代久远插曲离我们太远。我们迷茫于自己坚持梦想是否正确,我们迷茫于明天的路到底在何方,我们迷茫于要如何做才能获得成功。其实,我们都还在迷茫于自己应该是为了钱而努力还是为了自己努力。

  诚然,“拜金主义”的生成和不断扩张并不是偶然事件,在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因为“拜金”都过上了看似很“富足”的生活。

  巴金在信中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把它们分给别人,不这样做,我们就会感到内部干枯。

  没错,我们固然可以按照“拜金主义”、“黄金疫”、“向钱而生”的路线去生活,也许这样,真的能实现我们的物质富庶。为了致富损害健康,又或者祸国害人、损公肥私。这样的我们,当然也能谈理想,但这样的理想只不过是一种装饰、一种对昧良心伪装

  说到底,我们之所以不确定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就是已经在对我们周遭环境开始了一种怀疑。迷茫,并不是一种自我否认,而是对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进行了一种否认。

  这个时候,真正需要做出改正的,是应该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

三、如何追求自我的正确理想

  ①将个人生命连系在群体生命之上

  作为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的巴金在二十年代写作生活的初期时说过:“把个人的生命连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在人类繁荣的时候,我们只看见生命的延续,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

  这就是巴金的一生追求,把自己做出的每一丝努力和贡献,都与国家、人类的发展紧密联系。身上就自然肩负起了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着这位老人不停向前,直到生命的尽头。

  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如果单纯地只是为了谋生,那么活着就是为了生存。生存下来没有意义,但只要把自己的价值凌驾在团体之上。坚信只有自己更成功,才会帮助社会向更美好的趋势发展,我们就自然成为了最独特的存在,并不会再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出现“迷途”。

  ②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都说如今的生活当中充斥着焦虑和未知。但其实,我们之所以焦虑,往往是因为还没弄明白自己与置身其中的世界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喧嚣的尘世中,并在与这个尘世打交道。

  不同的人生,有着不一样的起点。我们注定要沿着不一样的路径,以不一样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生命的艺术。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蓝图,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有的人可能会在学生时代找到自己;有的人可能走到了生命的中途找到自己;还有的人可能永远都找不到自己,这当然得是最悲惨的。我们之所以会常常觉得焦虑和恐惧,是以后因为我们平时太多地关注外部的世界,而忽视了内心的变化。

  要知道,“拜金主义”并不是人生理想,这是人为迅速达到他人的高度时想使用的捷径。但是,这样的捷径不仅不能过通往成功,还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在人生的方向上抱头乱窜。

  只有从“物欲”的世界中超拔出来,摆脱方方面面的牵扯、拖曳,才能真正自由地行走在天地之间。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即使过着富贵荣华的日子,也依然受牵制于名缰利锁,看不到真正天地辽阔。

  ③让理想与现实并行

  听上去沉甸甸的“理想”并非是离你特别远、特别高。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它对我们做出的任何一个人生的抉择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兰德曼说过:“人关于自身的存在的想象确实影响着自身的存在本身。”只有当我们有理想,才更加有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行动。因此可以说,理想是我们想问题、择策略、行实践的重要条件。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能割舍一方的。心要有一份追求,现实才被赋予方向和品格,理想与“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些我们一生都要诠释、体现和回答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息息相关。

  美好的明天,前方的风景都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交融中完美描绘出来的。

  青春是无限地美丽,青年是人类的希望,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我们终将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只要把头昂起来,风再大,浪再高,只要我们站得稳,顶得住,就不会怕被冲倒。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四):豆瓣9.2分,这些流传下来的信,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生

  2016年年底,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悄然开播。这档节目以书信的方式打开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寻找岁月中的智慧和感动。

  没有噱头,没有炒作的《见字如面》节目自开播后收视节节高升,从开始的少有关注到后来的全民称赞,豆瓣评分更是从第一季的8.9分直接飙到了第三季的9.2分,堪称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亦如青年报所评:《见字如面》没有激昂的配乐, 没有浮夸的表演,连演播厅都比不上别人的灯火璀璨,但该节目的感染力却超过了那些嘈杂的综艺节目。

  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清民初一直到现代社会,节目中出现的书信由朗读者娓娓道来,向荧幕外的人们延续着对美好的传递、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信守。

  如今,《见字如面》节目的导演关正文,从《见字如面》三季的信件库中,精选出70封真正打动人心的书信。小家和大国,情爱与生死,那些值得让我们知道的真实的、让人落泪的中国故事。

比这更重要的是,我的国家更需要我

  这是超声学家应崇福在从美国回祖国的途中写给丘尔教授的信。1948年,应崇福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电子物理博士学位,历时四年,毕业后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滞留在美国,在丘尔教授的金属物理实验室工作。

  1955年4月美国开始逐步放松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限制,应崇福希望提前解除雇佣合同,早日回国。丘尔教授百般劝阻无效后,只好遗憾地批准应崇福回国。在归国途中,应崇福百感交集,写下这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也对自己为什么坚持回国给出了解释。

有一个国家叫中国,这个国家是我的祖国,比这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需要服务。中国专家很少,致力于培养专家的财富也很少,更不容易吸引专家,而且有许多问题难以克服,如果有许多像我们这样的人不回去,不去面对许多困难,那么,还有什么人能够回到那个”上帝都禁止“的国家呢,并且一个国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来,整个世界就不能够有一颗安静的良心和一个持久的和平。

  我们知道,上世纪50年代,祖国成立时间不长,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美国无论科研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国内好得多,但是应崇福舍弃了美国优渥的条件,只为早日回国,为祖国做贡献,在他心中,祖国急切地需要他,无论再多阻拦,也要坚持回国。

  一边是优渥的条件,一边是急需发展的国家,应崇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像应崇福这样一心为国的科学家还有钱学森。

应崇福

  1950年,在美国当教授的钱学森打算回到中国。但是他没有想到,以他在美国科学界重要的地位,已经不是说走就想走的。美国政府表示: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宁愿杀了他,也不能放他回中国。

  但是,一心想回国的钱学森不服软,坚持回国。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把他带走,拘留在了太平洋的特米罗岛拘留中心,日夜有人看守。后来在其夫人蒋英的周旋下,才把钱学森保湿了出来。但是他依然失去了自由,无论家里还是外出,都有人随时监控他。

  五年后,钱学森才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一回到祖国,他立刻投身到了国家的航空事业建设中,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第一人。

  爱有“小爱”,还有“大爱”。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到了祖国怀抱。我们读着这些关于”大爱”的信,感动于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也传承了这种爱国精神。先有国,再有家。无论走在哪里,我们的心中的根都在祖国。

钱学森

因为我爱你,才让我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

  这封信被成为20世纪“伟大的情书”。写信人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时,受伤被俘,不久英勇就义,时年二十四岁。这封信是写给他的妻子陈意映的,旁人读来也是感人肺腑,声泪俱下。

我非常爱你。正是因为我爱你,才让我有了去面对死亡的勇气。自从和你在一起,我就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但是遍地的血雨腥风,满街的豺狼恶犬,又有几家人能称心如意地过日子呢?我只好用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都能爱其所爱。所以我才敢先你而死,才选择了离开。你要理解我的心思,在悲伤之余,也以天下人为念,你一样会乐于牺牲了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的。你,一定不要悲伤。

  林觉民和妻子恩爱有加,这这封信时,林觉民正在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预测到此次起义凶多吉少,林觉民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连夜给妻子写下了告别信,他告诉妻子,自己为国牺牲,白死不辞,劝妻子不要悲伤过度。他们俩是无比幸运的,因为彼此深爱着对方,可是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元好问的《摸鱼儿.雁秋词》里唱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胆怯。这就是真爱的力量。

  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女主角露丝本可以搭乘救生船逃生,因为不愿意和心爱的人杰克分开,她冒死回到了船上,和杰克共同面对生死灾难。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正高贵的爱情就是如此,是精神的相通,是彼此活下去的勇气。

林觉民

我知道你不回来吃晚饭

  人生还有比失去至亲至爱的人更痛苦的事吗?台湾著名作家黄春明写给过世的儿子的信,只有短短几句,却让人读好倍感痛心:

  国峻,一年了,你都没有回来吃饭。我们知道你不回来吃饭,就没有等你,也故意不谈你,可是,你的位子永远在那里。

  整封信中没有出现任何想念的字眼,但是却让人读出了父母失去爱子的苍凉和怀念。明明知道他已经不在了,却仍然执着地等待他回家吃晚饭。或许,这也是一种希望吧。想起作家张洁的那篇文章《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听到有人叫“妈”,我仍然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妈”的时光,忍咽下我已然不能这样叫“妈”的悲凉; 在商店里看见适合妈穿的衣服,还会情不自禁地张望很久,涌起给妈买一件的冲动;每每见到女儿出息或出落得不同凡响的模样,一刹那间还会想:我要告诉妈,妈一定高兴得不得了。但在这一刹那过去,便知道其实已无人可以和我分享这份满足;

  至今的人离去,对于谁来说都是痛苦。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万物有道,道法自然,当死不可避免的来了,让我们就去听从这个“道”吧。

  把余生过好,才是对离去的人的最好的交代。

  你有多久没有度过书信了?在这个电子产品称霸的今天,书信几乎快要消失了。还好,岁月替我们留住了那些值得记住的信件,捧着《见字如面》,在静谧的灯光下安静地读信,读家国情怀,读缱倦情意,读历史选择,读静水流深。

  一封信,一段情,一辈子......

  .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五):世上有一种美好叫做给你写信,让我们见识毕宇飞信里的别样父子情

  1

  现在科技大发展,一家人里总有人常年奔忙在外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似乎已经成了大多数,我们是如何排遣现实孤独与心中苦闷的?是经常视频通话还是微信聊天?

  当无边无际的孤独随着夜的降临一步步向我们侵袭的时候,打开那个闪亮的匣子,亲人的笑脸和温热好像近在咫尺,然而,随着那一小块长方形的光亮熄灭的时候,心里的光也随着熄灭了,四周的夜更凉更冰,冷彻骨髓,你要靠什么来取暖?是靠夜的狂欢还是宿醉?

  你会――写信吗?

  你――会写信吗?

  写信,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古老的仪式了,于我们几近陌生,好像只存在于我们如前世般的记忆里了。在这样的夜,这薄凉如水的夜,你是否能静坐在一方书桌,望着窗外次第亮起的灯火,写下一封寄给遥远自己的信呢?

  那片曾经淘气过的柳林,那个曾经不甚温馨的家,那两个曾面带愠色的人,他们可曾如昔?片片回忆的树叶纷纷落下,铺满了整片潮湿的记忆,看着那一行行在笔端流淌出的文字,惊觉竟完全消失了往日的戾气。距离和时光已滤去了过去的浮渣,只剩下些斑驳的美好落在纸面,这才发现,信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把过去的一切种种打上了柔光镀上了金边,使平淡无奇的、悔恨不堪的往事也呈现出美感。

  我始终认为,信是生活的打磨器,既打磨了时光也打磨了自己,能使你从旧日的误判里渐渐寻找到事情的真相,能让你在过去的遗憾里拾起被漏掉的新意。虽然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但今日总归是昨日的今日,而非今日的今日或明天的今日,我们的每一脚都踏在昨日之上,每一步都是把昨日延长。

  父爱就是这一条射线上,永远没有归路的传承,“你一直讨厌我抽烟,我也十分渴望戒烟,可是,我一直没有做到,很惭愧。”这是毕宇飞写给十七岁儿子信中开头的一句话。在这封信里,毕宇飞说到了男孩的成人礼,当时父亲给他一支烟让他意识到父亲对他身份的确认,而后来他用一封信教儿子面对他即将到来的人生。

  2

  《见字如面》开播以来,好评如潮,一封封个人之间私密交流的信件,通过明星们的演绎,把写信者当时写信时,那种坦诚又复杂的情感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最打动我的便是毕宇飞写给儿子的那封信。

  我们也曾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得益于父母的教诲和包容,但在我们那个时代,父亲带着些许权威,父爱也相较之现在更显深沉。毕宇飞为与即将成人的儿子交流,写下了当年他父亲给他一支烟的情形,正是那个时代我们与父亲的相处模式。

  他写道:“十几分钟后,你爷爷掏出香烟,抽出来一根,在犹豫。最终,他并没有把香烟送到嘴边,而是放在了桌面上,就在我的面前,一半在桌子上,一半是悬空的。”

  这是他在大学为着合群,跟着同学学会抽烟之后,被来学校探望他的父亲,看见他枕边的烟盒后,他爸爸的举动。

  或许看到枕边的烟盒后,父亲很是震动,又是疑惑,又或是有发现儿子突然长大后的失落与惶恐,千万种心绪一下子涌向这位父亲心头,以至于十几分钟就这样失了言语,父亲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来面对他学会抽烟这件事。

  最后,父亲虽极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他长大的事实。没有训斥,没有责骂,只是从自己身上掏出一支烟放在桌边来试探他,是否真的学会了抽烟。

  可是当时还只有十九岁的毕宇飞,完全不知父亲的这些心绪,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陡然沉默十几分钟,又拿出一支烟放在桌上。年少的毕宇飞,只是在焦躁不安地等待父亲的宣判,但等来的是一支烟,这让极度紧张的毕宇飞瞬间释然了,于是感动地热泪盈眶,因为他认定这是一个感人的仪式,一个父亲对他男人身份确认的成人礼。

  我们都说父爱如山海般深沉无垠,一切皆在不言中。但这世上没有不言自明的爱,如果有,也只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判。我们每个人活到自己的世界里,只能在自己的角色局限中去理解对方的意图,如果不能开诚公布的交谈,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对方当时的真实想法。

  但毕宇飞这误判就这样酿成,直至到了给儿子写信的当日,“我也十分渴望戒烟,可是,我一直都没有做到。”

  在这封信里循循诱导,从当年自己的无知讲起,这是怕儿子重蹈覆辙,还是怕儿子学会抽烟后顶撞,“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你也不一样抽烟吗?!”

  其实不然,这个并非成人礼的成人礼另有深意,那是教儿子在这个人生的特殊时期,正确面对自己。

  3

  当年,毕宇飞并非自愿,但染上烟瘾却至今难戒,足见他对当年此事的愧疚。十九岁,刚成年,自己的人生才真正完全开始,却被一个自己并不需要的恶习纠缠终生,也真是让人有些痛心了。

  刚进大学的毕宇飞,同宿舍里有两个瘾君子,作为男人们的一种社交习惯,在自己想要抽烟的时候总会“打一圈”,而自诩为男人先锋的这两位同学,自然是早就学会了这一套。死要面子,又怕被孤立,毕宇飞就接受了对方打过来的烟。

  但中国的社交习惯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屡次接受别人的邀请,自己不做任何表示就说不过去了。那比当初拒绝别人的邀请是更严重的事,避免别人瞧不起,毕宇飞只有勉为其难地开始买烟与大家一起共享。

  从当初的碍于面子到成为一个抽烟者,毕宇飞是后悔的,但他没有勇气面时自己的错误,更没有办法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接下来发生的被父亲发现的那一幕,由于父亲态度的含糊,反把被误解的毕宇飞感动得一塌糊涂,毕宇飞就此灭掉了心中的愧疚,一直吸到了今天。

  然而,时至今日,面对一个长大的儿子,想起当初种种,仍然难掩对自己的失望之痛。而儿子,在这个人生即将启航的十字路口,一切挽救都还来得及。他说:

  “不要怕犯错,孩子,犯错永远都不是一件大事情。可有一件事情你要记住:学会用正确的方法面对自己的错误,尤其不能用错上加错的方式去纠正自己的错。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时候,宁可选择不应对。”

  毕宇飞父子

  人生本就是不断试错,在试错中明白哪些路是可走的,哪些路是不可走的。犯了错,及时收手,选择另一条路再去试探,直到找到自己合适的人生之路。

  但怕就怕年轻人意气用事,明知是一条死路,也要一条黑走下去。在遇到不能决断的事的时候,最好求助于长辈或者可信赖的人,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就这样耗下去拖延时间也好,千万不要把自己拖入更深的深渊,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毕宇飞用吸烟这种“大错事”来警醒自己年轻的儿子,可见他的“经历”是多么乏善可陈,在年轻时真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这让日渐年迈的父亲对儿子未来前途的担心与忠告,却都亲切地跃然纸上。连年轻时这么一点小小的瑕疵都如此耿耿于怀的父亲,如何会不让儿子更洁身而爱、与他更交心呢?

  4

  爱是让你成力更好的自己,并不是为了感动你而弄出来的悲喜剧。毕宇飞当年误判了父亲的爱,但他不希望这种遗憾再在他们父子身上重演。他对毕宇飞说:

  “我想清清楚楚地告诉你,父爱就是父爱,母爱就是母爱,无论他们多么宝贵,都不足以构成人生的逻辑依据。”

  当年父亲给毕宇飞一支烟,是对毕宇飞行为的一种无声警告,更是在同学们面前为他保住尊严。这是爱,但这也仅仅是爱,并不包含其它内容。是毕宇飞的误判,让他失去了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成了一个终生的瘾君子。

  而今天,毕宇飞给儿子写下这样一封信,给了儿子一个清晰明确的成人礼,那就是不要妄自猜度别人的意图,且在没有向对方求证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任何时候,双方清晰明确的沟通都是重要的。由于双方社会角色、性别、地位、年龄的差距,生活时代、阅历的不同,无法正确解读对方行为是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通过充分沟通,相互确认沟通结果,来让我们减少更多不必要的误判。

  读完这封信,让我们看到毕宇飞与父、与子的别样父子情,也让我们见证时代的变迁,父子之间情感的表达更丰富、更明确、更亲切的事实,父亲可以放下姿态与儿子沟通,再也不用总是端着面子不明说,让儿子胡思乱想了。

  《见字如面》是一档包罗人间万象的读信节目,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既有家长里短,也有人生理想,这本编自于《见字如面》第三期电视节目的书籍,既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也有穷苦人家以微弱生命对抗无常命运坚强与勇敢,从古到今的一封封书信,小家和大国,情爱与生死,这本书向我们呈现那些真实的、让人落泪的中国故事。

  中国字,一横一竖都是脊梁,一撇一捺自有芳华,静下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把你心中的浮华用笔一笔一笔地勾划将出来,用这样一种古老的方式,写下你心中的那些隐秘,扫荡那些真正隐藏于内心的情感。也许,有一个人,正在远方等待你的问候,写下你对他的思念与不甘,为常年积聚的情感找一个出口,化解多年的对抗与疏离。现在不早不迟,请起笔吧。

  一如朱自清提起父亲,多年不见,一想起泪就不知不觉地涌上来了……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六):证婚人梁启超为何大骂徐志摩、陆小曼?探寻名人书信中的来龙去脉

  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微信的上的沟通也明显碎片化。人们的完整表达有些退化,文字的书写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少了那么一些见字如面的温度。

  关于《见字如面》这档节目,我只是听闻却未看过。幸好,手上有这本同名的书籍,可仔细看一看落在纸上的信件。

  书中所选信件,以名人的居多。细细读来,确实体会到见字如面、见文如人,字里行间体现出写信人的性格与情绪。

  不过,信件多是写给亲人或熟人的。对于信件中的一些事情,当时的看信者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对于旁观者的我们,未必了解详细的信件背景,借着读书机会不妨顺便深挖一下。

  比如:证婚人梁启超为何大骂徐志摩、陆小曼?丈夫赵明诚病逝3年后,才女李清照为何遭遇骗婚?名利双收的李叔同,为何辞别妻子,出家为僧?

1.证婚人梁启超为何大骂徐志摩、陆小曼?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写的信件中说到:“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替徐志摩征婚”。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

  不同于一般婚礼上的“美言善词”,梁启超的证婚词却是令人尴尬的训诫: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梁启超直言自己讲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他虽然爱惜徐志摩的才华,但是对徐志摩的私生活极其看不惯。由此可见,爱之深责之切,梁启超是个爱憎分明、性格耿直的人。

  至于为什么梁启超会如此义愤填膺,他给孩子们的信件中也有所提及:

他(徐志摩)的新娘子是王受庆夫人,徐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

  徐志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因为追求林徽因,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不过,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结为婚姻伴侣。

林徽因与梁思成

  有人说,相比较于徐志摩的浪漫多情,林徽因更看重梁思成的踏实稳重。实际上,辅育林徽因长大的两位姑姑,坚决不同意林徽因与徐志摩在一起,还给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写了封信,让林长民带林徽因离开徐志摩立即回国。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梁启超为何大骂徐志摩、陆小曼?

  徐志摩离婚后,追求林徽因未果,转而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这就有了信件开头时,梁启超在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上的那番勃然痛斥。

  为了“真爱”,与发妻离婚,并坚持让发妻把次子打掉,在“失之(林徽因)我命”后,最后居然娶了朋友之妻。

  徐志摩在情感上的所作所为,在现在来看,都是十足的渣男做派,更何况还是在那个年代。

梁启超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还写道:

我又看着他(徐志摩)找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她(陆小曼)能有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

  一语成谶,为了供养花钱如流水的陆小曼,徐志摩身兼数职。但陆小曼并不体谅,还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

  终于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免费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中途飞机撞上白马山,徐志摩与两位机师全部遇难。

  纵然徐志摩与陆小曼在文学素养上才华极高,但是才华并不能掩盖道德上的缺失。

徐志摩与陆小曼

  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康熙政要》中也提到:“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白岩松曾说:“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可见,人品何等重要!

  梁启超的最“毒”证婚词 ,也给现在的年轻人传达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年轻人选择伴侣也是基于“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

  作者选择这封信入书,也是想借古喻今,让人们“不明当时,明当世”吧。

2.才女李清照为何会遭遇骗婚?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也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门生。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两个男人对他的支持,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位是他的丈夫赵明诚。

  父亲疼爱这个女儿,认为这个女儿应该跟儿子一样,可以读很多的书。所以李清照才在成长的过程里,有机会接触非常多的精彩的文学作品,这就培养了她在文学书写上的才能。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

  在古代,女人结婚以后就可能放弃掉她原有的才华,囿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界里,限定在相夫教子的角色中。古代的女人,不可能有时间与心灵的空间,去发展她的文学才能。

电视剧《李清照》李清照与赵明诚

  可是李清照是非常幸运的,除了父亲,丈夫赵明诚也扮演了鼓励的角色。

  大家都很熟悉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个卷帘人就是赵明诚。昨晚和丈夫喝了点酒,早上残酒未消依旧慵懒,丈夫赵明诚去卷窗帘。李清照问丈夫说海棠花怎么样了,丈夫就回头跟她说,海棠花跟昨天一模一样。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女性词人,有一个最好的读者,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不仅欣赏她的才华,还把她的作品带出去,给别人看。当别人赞扬诗词写得好时,赵明诚就很得意说,那诗不是我写的,是我太太写的。

电视剧《李清照》李清照与赵明诚

  在历史上,很少看到一个男性,会以太太的才华而得意,觉得骄傲。当然,在曹公笔下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会常常自叹不如林黛玉的才华,并发自内心地仰慕黛玉的才情。

  即便到了现代的社会,大多男性也会因妻子才华太高,觉得有压力而不舒服的。

  不过,我又找到一个例外,那就是宠妻狂魔霍启刚。只要郭晶晶一出席活动,霍启刚就变身小迷弟全程陪护。

  有自信且自知之明的人,反而是会赞美别人长常处的人。

视线永远离不开老婆,表情宠溺得简直要溢出蜜

  说回李清照,北宋亡国后,赵明诚也病逝了,李清照一边忍着悲伤,一边还要开始逃亡生涯。

  赵明诚病逝3年后,李清照49岁时,她也病倒了。这时,时任右乘务郎的张汝舟开始乘人之危,追求起李清照来,并且成功下聘礼迎娶了她。谁知,张汝舟是觊觎李清照的藏品,待企图落空后便常对她大打出手。

  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李清照才把张汝舟告发到罢官,并获准离婚。

  李清照获释后给赵明诚的表弟綦崇礼写了一封信件,除了表示感谢外,还阐述了自己遇人不淑,再婚失败的前因后果。

电视剧《李清照》

  才女李清照为何会遭遇骗婚?总结原因有三:

1.如李清照所说:“当时生病,眼看着就要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连敛尸封棺的石灰和铁钉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时,有人倾慕自己并且诚心来下聘礼,李清照当时觉得至少有个依靠,聊胜于无。2.“我一向只是低头做事,不大会应对外面的事”,李清照所言不虚。李清照出生在优渥之家,处处不用自己操心。嫁给赵明诚后,丈夫对自己又疼爱有加,不会受到一点委屈。李清照前半生的顺利,不过是有人替她负重前行。3.正是由于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一帆风顺,在李清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她没有碰到过恶人,所以就轻信了张汝舟的花言巧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乏坎坷教育吧。

  从岁月静好中惊醒,中年遭遇挫折的李清照在信中坦言:

我用尽一生去追求完美与智慧,却落得难逃万事讥笑的结局。

  大千世界中,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智慧,是从放下开始。

3.李叔同为何辞别妻子,出家为僧?

  1918年,决定剃度出家的李叔同给日籍妻子诚子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意。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李叔同为何辞别妻子,出家为僧呢?

  简单回顾一下他的生平,也许能找出原因: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剧照中的童年李叔同

  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带着一群孩子,披着一身红衣服当袈裟,然后他自己上座装法师给孩子们做心灵导师。

  李叔同自幼天资聪颖,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钻研历朝书法,15岁时已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大才子了。

  16岁时,考上辅仁学院。18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

  26岁时,李叔同把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天津,自己东渡日本留学。留日期间,与美术模特产生感情。后来,这个叫做诚子的日籍女子成为了李叔同的第二任妻子。

  在这期间,李叔同不断学习、攀登高峰,终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回忆李叔同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

他的日文好,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他说过一句日语;他在日本读了5年的大学,你也别看走了眼,他的英文比我们的英文先生棒,但是我们没听他卖弄过一句英语。

  李叔同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凡事一定要做最颠覆的、最难的,甚至是最大胆的,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他的责任。当天才他本质上是一种责任,不是用来炫耀的。

李叔同(左)饰演话剧《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

  丰子恺评价李叔同:“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教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他又去开拓下一个领域,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非连续性曲线。

  后来,李叔同自问有没有什么比审美更高级的?当然是哲学和宗教了,人要有智慧、有定境、有气势。想通了之后,李叔同的觉悟马上又开始拔高了一个境界。

出家后的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

  在杭州虎跑寺,从练字、刻章开始,到断食、静坐,李叔同最后终于剃度,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尤其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停、进化的艺术家来说,不生长就勿宁死。海明威后来饮弹自尽,因为他觉得自己才华走到了尽头,不可能再有更高的造诣了。

  李叔同没有遭遇海明威这样的困境,他是用非连续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之后成为令人高山仰止的一代高僧。

《见字如面》

  书信,是充满年代感的产物。书信中记录的事情,也更完整地表达了写信人当时的所思所想。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温柔的世界,动情亦有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