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短情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纸短情长》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0 03:0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短情长》读后感精选10篇

  《纸短情长》是一本由青梧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纸短情长》读后感(一):此情可待成追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初接触这句诗时,以为家书是家里的书籍,后来才知道并不是实体书,而是鸿雁往来,在兵荒马乱年头信纸短,深情长。确实“一别两宽”,可以说出平时聚首时说不出的话,可能是你病没病、瘦没瘦之类,可能是关于家财的话题,可能是关于子女教育探讨,但最多的还是热恋中的男女对于天各一方的抱怨以及破镜重圆的企盼。 《纸短情长》这本书书名起得很别致年少时很不屑于读书信,总觉得两个人与其这样的絮叨,不如买上车票或者船票,漂洋过海去看对方。等到自己已是中年人,才发现书信的妙处,即使互通的“信息”都是几个月前的近况,但是读起来还是别有意味,至少对方的心中有你,才会不惜笔墨时光与你叙叙旧。当然,儿时读的最好的那本书信集《傅雷家书》至今书中的片段还在脑海游弋慈母情、严父恩,总不是三两个词语可以一言以概之的。 《纸短情长》节选的都是民国文人大家,即使在后世的我们看来,他们的成就并不是文学家,而是政治家思想家,但作为文学体裁,在短小的篇幅中赋予了浓厚情感,让我们如同含着一粒果糖,甜滋滋的也不会为明天能不能开锅吃饭而烦恼,只顾此时此景我们还活着。 周树人一向以严峻而示人,逢人就开骂,直骂得对方哑口无言,但是论起逻辑来,我并不以为周树人总是有理声高的角色,相反对我倒是觉得李叔同那种一眼望穿生死足以让我们魂不守舍,能看到生命终点,你带不走心爱的人,心爱的人也留不住你,所以乘着年轻力壮我们就分别,把一壶时光酿成的美酒在你我的心中流淌。 说到林语堂,我们更多的是崇敬,他能看穿民族的劣根性,但是还是如一名医师不断地敲打着我们麻醉灵魂,让我们不至于在浑浑噩噩中睡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林语堂那种绝然的眼神,从“何妨怜取眼前人”中读懂的是关于天地玄黄的回忆,也许今天没有遇见你,是你的幸运,但是我们却不能回避彼此的相遇,于是有了相恋相思,这种割心裂肺的感觉倾注在文字上,令旁观者也未必清,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痴情人。 作为最会写情书男人朱生豪也有为难时候,如同书信中那句“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却写不出”,相信很多男子情窦初开之际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是不爱你,而是找不到合适语言去形容我的热爱,爱也许不需要语言却表达,但默默无语只有两目泪,相看执手哪比得上你侬我侬,当然好的故事都不一定有好的开始,但是从不幸走向了幸运,恰恰证明命运抗争,你我原本就是女娲手中的泥人,只待有雨的时候,湿了身也就融成了泥,我中有你,你中有你,你我相信只有相守相爱才能不辜负一生诺言

  《纸短情长》读后感(二):民国旧梦

  前几日看沈从文先生短篇小说集,很是喜欢印象最深的依旧是先生写的那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年少时读过,而多年后,我依旧将它留在我的脑海里,不曾忘记爱情是永久的主题,所有人都一样特别是文人,他们的爱情在文字中显得更为光彩夺目。苏轼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陆游写到“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纳兰容若写到“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华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古今往来,文人用笔墨记载爱情,记载这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感情

  《纸短情长》是青梧所著的一本记载民国才子情深往事的合集,十二位民国才子,十二段爱情佳话,十二种悲喜交集戏剧人生。在这一段久远的往事里,有的是人生,是文人对于爱情的认知。民国时代风雨飘摇,他们的爱情在国恨家仇里又有怎样的考验呢?我们或许在这本书里可以窥知一二。

  知道徐志摩是因为那首《再别康桥》,幼年时在课外读物中看到,誊抄下来背诵着,很是喜欢。那之后看到的是黄磊老师的《人间四月天》,很是喜欢周迅的扮相,便想,这就是爱情。而多年后,当你经历过更多的人生,你会发现有些爱情存在理想主义中,甚至让人唾弃。我开始不喜欢这样的一位诗人,在阅读过更多的关于他的过往,在他唾弃发妻,逼发妻打胎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这样的爱情太过于残忍追求自我,追求自由是徐志摩的一生写照,终究最后的结局让人感叹太多。

  民国时代的文人众多,在近代史上有着留下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些人他们的爱情各不相同,却是这漫长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存在,作者写下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感慨一句话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写梁实秋,写下“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是梁老的爱情。写李叔同“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他最后的结局。写郁达夫“一身飘零江湖行”,更多的是潇洒豁达”……

  在许多年之后,有些爱情也已经是故事,他们存在于人们的文字中,不会衰老。这世间上的感情多半如此,说不清道不明,却有着乍见之喜,有着久处不厌,或许也有着爱而不得,刻骨铭心的痛。我们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情,只是文人墨客将这所有的感情用文字语言传达于我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多时候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却在文字中鲜活起来。

  纸短情长,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感情是一生的事,终究有限纸张写不下这漫长的思念,也好,到这里结束就好了。

  《纸短情长》读后感(三):才子佳人,往事如梦

  2018年的春天,伴随着抖音软件热度,《纸短情长》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而这个词语其实是出自徐枕亚《玉梨魂》第八章:“言尽于此,愿君之勿忘也。芳兰两种,割爱相赠,此花尚非俗品,一名小荷,一名一品,病中得此,足慰岑寂,且可为养心之一助焉。临颖神驰,书不成字,纸短情长,伏惟珍重。”是说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情意,形容情意深长,无法道尽。作者青梧这本书《纸短情长》既借此意,又借同名歌曲的东风,将民国时期十二位才子的爱恨情仇跃然纸上,读来不禁让人一阵唏嘘

封面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朴素颜色红梅树下,一个着长衫的男子推着一辆二八大梁的自行车走来,风吹散落花,也吹起长衫一角,不自觉就是一个桥段

  本书作者虽不出名,书里写的却是一个个有名之人的故事。书分十二章,每一章记述一个人的爱情。分别是:梁实秋、李叔同、沈从文、徐志摩、朱生豪、林语堂、鲁迅、胡适、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苏曼殊。那些曾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上的名字,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真实细腻起来。读完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写作的几个特点

目录

  一、成长爱情故事

  一个人婚姻爱情的发展如何不是平白无故就这样的,一定是有一定的契机缘由的。比如说,作者写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就会将两个人的不同出身一一道来。一个是湖南农村来的文学天才,一个是苏州名门出的大家小姐,二人在校园里相遇,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两个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处理问题方法不同,虽然最后结婚了,但婚姻生活并不能算圆满。所以说,爱情走向何方,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二、爱情与文学作品

  爱是人创作源泉之一,当一个人有爱,有倾诉欲望自然就会有作品了。朱生豪一生为宋清如写了无数封信,每一封信都是一首美丽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的。”若是没有爱,又何来这样动人句子呢?

  三、作品与个人成就

  当然,这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与他们的艺术成就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幸福家庭,朱生豪才能够安心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因为《雨巷》戴望舒才得以出名,这些作品的产生和他们的经历、情感密不可分,有了这些,才有了民国时期许优秀的作品,有了中国文学史上这些瑰丽的宝藏

  纸短情长,是情意,也是故事,感谢作者将才子佳人的故事一一讲给我们听,让我们在了解人物之后,更好地去品读他们的作品。

  《纸短情长》读后感(四):人生如戏,纵有万般才华亦难觅真情,纸短情长,欲与谁人说

  纸短情长二十世纪的华语文坛,光芒被民国占了大半。谈及民国时期,总能很快联想起这些文人的名字,诸如:鲁迅、胡适、梁实秋、沈从文、朱生豪、徐志摩、林语堂……他们留下了数不胜数对后世华语文坛影响深刻和颇具研究价值的作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却也是文学兴盛黄金时代,孕育出一大批文学名家、资深学者、翻译巨匠。他们的作品如甘醇美酒,品读之后令人回味无穷

  往常我们阅读这些文人名家的作品,关注点基本多数放在作品本身。鲁迅、胡适等人的文章便是从中学课本中就有了解;沈从文的《边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等书如今也是一再被出版商争相再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即使是没甚文化现代人皆能随口吟出两句……只是,大多数人对文人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纸短情长》便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2位作家、翻译家、诗人等等,为大家讲述他们背后那些传奇的故事,以窥那段历史中的被人忽视的精彩片段。

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

  本书作者青梧说,好的作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戏剧型的(诗性的),擅长情感的表达,灵性世界的挖掘,如郁达夫、沈从文等人;另一类是学者型的(探究型),倾向理性现实批判,着力于写实,如鲁迅、胡适等人。我比较认可这种分类,也与作者的喜好一致,更倾向戏剧型作家。他们拥有满腔热血,一身的才华,向往自由的灵魂,他们离经叛道,欲打破枷锁却又在枷锁之中……

无问西东,方得始终

  “新月派”作家梁实秋的婚姻属于比较幸福和谐的。与程季淑一见钟情,在包办婚姻的年代还能与爱人自由恋爱并获得了长辈支持,实属难得。与结发妻子白头到老,度过了一段悠闲又朴素的晚年时光。妻子去世后,年过古稀的梁实秋在爱情上与小自己28岁的影星的又遇第二春,颇为传奇。

  痴情如斯,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追求张兆和时,他是那么卑微渺小,爱得低如尘埃,却也一往情深,只恨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爱人的心灵相知

  诗人是多情且无情的。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包办婚姻束缚不住他,他冷漠无情地在张幼仪怀孕且孤身一人在国外时提出离婚,只想与他的女神林徽因在一起。随后又爱上热情如火的陆小曼,本是两情相悦,最终却也是因为性情不和婚姻走向不幸。

你是人间四月天

  幸福的婚姻千篇一律,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那个包办婚姻的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被包办婚姻伤害人中,还有鲁迅。结发妻子朱安于他不过是一副家中傀儡可有可无,他真正的灵魂伴侣爽快开朗嫉恶如仇,可以一同谈人生理想国事谈文学的许广平。

  书中所选的十余位文人,多数都能和胡适扯上关系。胡适喜交朋友且不论贵贱,喜给人作媒,徐志摩陆小凤也是由他撮合,他自己也是典型的“情圣”。他在感情上容易放纵,丧失理性,陷入冲动,却让人捉摸不透谁才是那个他最爱的人。

  十二位民国才子,有人深受旧时代包办婚姻的束缚,有人幸运地寻到相知相依的伴侣一起白头到老,有人浪子一般留恋花丛到处留情最终却不知何为真情,有人看透世事遁入空门过上清规戒律的生活……在那个黄金年代,他们的故事也是传奇的。

  《纸短情长》读后感(五):民国时期的网络推文

  读《纸短情长》这本书,感觉是读网络推文的感觉。每一篇文章都很有水准,但是介绍人物,都是取其局部特点,然后用精准情绪,来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有看今日头条或腾讯推文及豆瓣日记的感觉,我读的时候就特别感觉到这一点,精致推文,吸睛吸点击量,但是比较飘浮的内在,标题内容外在很吸引人,但是内涵都是浮着的,文字不深,表达的是一些表面上的事件点或情感点或花边点,不过也可以由点至面,让人物立体丰满一些,但是最终也没有丰满起来。可能民国才子们的过往和人物形象都已经在媒体上见的多了,有些先入为主的影响在里面。所以读《纸短情长》的时候会比较挑剔一些。其实很佩服作者青梧本尊了,敢出一本这样的书,拿这么出名的十二位民国才子的往事做卖点,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短篇介绍,真敢这么发挥,真的很勇敢哦。怎么能发挥好呢?咏人咏物不会讨好,深度挖掘一下子挖十二位名人她做不到,最后就是只剩下勇敢了。

  以梁实秋开篇。我原以为我会最喜欢梁实秋。因为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经常提及梁实秋,说这个人非常有人性味,读他的文字满是人间温暖的人情味,完全不是鲁迅的刀和箭。可是这位语文老师经常打老婆,打的鼻青脸胀的出来买菜,学生们都看得到。因为这些特别严重的对比,所以对梁实秋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一点而铭记梁实秋,倒是假象。因为读冰心的文字,也有提到梁实秋,说二人差点传徘闻,并且曾经在台上演过夫妻。梁实秋逝世时冰心写的悼文,读来令人落泪。后来也读过梁实秋的文集,是真的一个生活在人间的温情男人——如同作者青梧所说“一生一世一双人”。只是关于梁实秋的晚年,他可以在70岁的时候娶小28岁的美女,这件事很惊讶。这样一位老人,其勇气可嘉?应该不是勇气的原因,而是他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情怀。遇见爱,偏相爱,什么都不是阻挡的理由。但是作为读者读到这里,就还是有点心里不舒服,因为跟前面的女人相爱深爱一生,本该一生一世一个人,却要在70岁晚年的时候梅开二度,变成了“一生一世一双美人”,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结尾,却没有帮我们去挖掘和去理解梁实秋,只有读者自己去思索分析了,不知道别人关于这一点,会对梁实秋有些怎样的理解。我是经受不了70岁高龄时的变故了。

  十二人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弘一法师。他是李叔同,我此前没有读过这个人的作品。只是一首《送别》已经如一道闪道,惊爆出天际。我还是忍不出,跟作者一样引用那几句文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些名句,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郦波老师曾经解读过背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作者这个人,让这些字更加饱满立体。李叔同满腔的情绪,几个字就可以精准表达。更加心痛李叔同,你读他的文字,再了解他的故事,会从至致终的,体恤他,心痛他。他遇到的女人,都是特别有才特别有个性的所谓“红颜”——有名伶,有风尘女,他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灵魂的交流,而不在意这外界的约束。但是,他本在约束之中,早早的家有父母安排的不相爱的“妻”,而这个正妻他一生逃之不掉,最后只能出家。弘一法师“一袭破衫,一双草鞋,一捆破席便云游四海”。他是真的舍弃掉了所有的过徐和人世间的约束,最后只留取自己的本心和灵魂,于天地间自由行走去了。

  我觉得李叔同给了我一另一个“人生圆满”的想象。所以读了李叔同,再读后面那些风花雪月的往事,总觉得走不进内心里了。感觉后面的人,都是尘归尘,没有李叔同的境界令人折服。

弘一法师:李叔同

  虽然, 兵荒马乱的年头,信纸短,深情长。 原来,那是我们回不去的黄金时代 。

  风流才子显真情,读了才知当时的才子佳人有这么浪漫的一面,可惜古诗文没有学好,要是有,应该能更能体会里面浪漫的意境。 但是也了解了郁达夫的滥情和徐志麾的用情不专,这些不值得关注的点,让我很受伤。

  只是很向往这些才子们的生活。他们都是世界各国游学,在那样的民国时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都是富家子弟吗?对于今时今日的中国众生,走出国门的人,还是极少的。

  我却在最后生了一个想法,想挖一挖作者“青梧”: “一个凛冽如秋风般的女子,如啸、如歌、如叹息;不慕闺秀之贤,只爱林下之风。” 有才情的女人,自然很挑剔。而他欣赏的这么多才子,又个个是多么挑剔的哦。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出自唐代李白的《陌上桑》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一个个凛冽如风的东方女子,以文为生吗?绝对不可能。苦了我,百度上搜不出她的半点信息,只能凭空猜测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子。有可能是个高管或文学院女教授?其实我还想到如同铁娘子撒切儿夫人,或者中国版的吴仪之类。凛冽女子是这样的吗?

  《纸短情长》读后感(六):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在荒野里漫游的人,不是为了寻猎,也不是为了赶路,他们是在寻找自己。民国时期多才子佳人,特殊的时局造就特殊的时代,新思想、派别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出,爱国务实的左翼,浪漫文艺的新月,各有绝代风华的人才涌现。一支笔,一页纸,都可以成诗成画,或澎湃激昂,或缱绻浪漫。他们的作品,对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卓绝贡献,然而,关于他们的深情往事,或许较少被世人谈起,其实细说起来,哪个才子不是“有故事的人”?灵感多来源于现实,这本《纸短情长》正是向我们讲述了,民国时期十二位才子的情感经历,时光已逝,对错留与后人说,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影响都有着千差万别,我们没有办法单单地用自己的所想所感去评判一个人,在这里,请仅以看客的旁观姿态,来品读才子们的深情往事。

十二位至情至性民国才子,十二段悲喜交集的戏剧人生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琼瑶。愧彼赠我厚,残此往物轻。——梁秋实

  梁秋实与原配夫人程季淑,和续弦韩菁清都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他和程季淑伉俪情深几十年,直到生死将他们分开。梁秋实与程季淑的恋情虽然始于包办婚姻,却自主开放,用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妻子的支持与理解,也是梁秋实得以在文坛做出斐然成绩的一大因素。程季淑因意外而离开人世,对梁秋实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沉痛打击,直到与韩菁清的忘年恋,让梁秋实迎来了他的第二春。对每一段婚姻,梁秋实都浪漫而专情,他的用情至深至真,也换得两任妻子与之相偕成趣,他写过的情书,读过的情诗,既浪漫也真诚,这大抵就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最完美的诠释吧,从梁秋实身上,我看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梁秋实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

  李叔同的情感经历坎坷,初恋杨翠喜是津门名伶。但是李叔同出身豪门家庭,容不得他与一个戏子皆为伉俪,被家庭拆散后,娶了贤良淑德的俞氏为妻。奈何夫妻二人从志趣等各方面皆是两个世界之人,没有共同语言必然难以维继感情。幸而后来遇到了善解人意的心灵知音李苹香,却也不得而终。李叔同最后参破人生,决定出家,法号弘一大师。他的一生一直在上下求索,不停的探寻,堪叹浮生如一梦,可能洗尽铅华之后的遁入,才是他最好归宿。

  我不怕虎狼,也不怕伸着两把钳子来吓我的蝎子,只要在月下见你一面。——沈从文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追求,持久而热烈,情书一封接着一封,连胡适也甘愿为他牵线搭桥,于是有着“黑玫瑰”之称、爱慕者众多的张兆和,最终还是被“癞蛤蟆第十三号”追到手。他执着的近乎固执,一心以为心中的那个女神就是与自己最为契合之人,可是婚后的生活却难敌现实的磨砺。夫妻二人争吵和摩擦一直没有停过,沈从文的才华在张兆和这里得不到欣赏和理解,也是一直郁郁寡欢,以致愈发寂寞悲凉。看到他说的这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只觉心中一痛。

沈从文老年

  与举世绝缘的我,只有你能在我身上引起感应。——朱生豪

  朱生豪的情书,至今仍被传颂。和他的情话比起来,徐志摩都觉得逊色。一句“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想必已经耳熟能详,被多少人赠予过所爱之人。如此的甜言蜜语,却是出自一个沉默寡言之人的笔下和口中。却单单对宋清如,他变得不再是他,他的热情和浪漫,都给了这个女人。宋清如才华横溢,清秀灵动,她的出现,让这个沉默的男人霎时光芒四射。他们的爱情让人钦羡,遗憾的是朱生豪年仅三十二岁便溘然长逝,可他们的幸福却是永恒。

朱生豪夫妻

  一本书写尽这十二个才子的深情与过往,多情的徐志摩,诗意的林语堂,有趣的鲁迅,“情圣”胡适,……多少往事已随云烟而逝,不可追不可忆,佳话也好,风流也罢,无论何时何地,用情至真的爱情故事总会被口口相传,长长的情太重,短短的纸承载不住,那么,放在心里好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纸短情长》读后感(七):乱世中的纸短情长,也是爱情本来的模样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很多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甚至有不少青年男女将它作为爱情的表白宣言。这句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话,质朴动人,情深如许,惊艳了时光。文学巨匠沈从文与名门才女张兆和的旷世之恋,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动人的爱情童话了。

  最近看到了青梧的新书《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发现才子佳人的爱情也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浪漫唯美,而是如同所有的现实生活一样满地鸡毛。爱情其实并不完美,有让人脸红心跳的浪漫美好,也有擦不去的污渍暗痕,这才是它在尘世间真正的模样。

  沈从文、徐志摩、鲁迅、林语堂、李叔同……十二位民国才子,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却生逢乱世,身不由已。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顺从本心还是屈服现实,隐忍不发或者傲骨铮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漫天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爱情也有着各自的归处。有人比肩携手共进退,也有人飞蛾扑火不顾身,进或退,守与离,为我们勾勒出历史烟尘中的一抹菲色。穿过历史的迷雾,翻开泛黄的故纸堆,我们得以窥见民国才子们背后,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徐志摩: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终究走向覆灭

  谈到徐志摩,除了他那些浪漫多情的诗句,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有他的几段罗曼蒂克情史吧。徐志摩34年的短短一生,周旋在四个女人之间,分别是原配妻子张幼仪、苦恋情人林徽因、爱人怨偶陆小曼和红颜知己凌叔华,谱写了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先是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完婚,后来一同去英国留学,在那里认识了林徽因。徐志摩是追求爱和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爱是如此天真,也如此自负。对自己不爱的,是那样的冷漠无情;对自己所求的,又是那样的热情似火。

徐志摩与林徽因

  深陷爱情的徐志摩,像极了一只扑火的飞蛾,他不惜放弃剑桥皇家学院的博士学位,追随林徽因回国,用情至深,衷肠感人。而林徽因是冷静而理智的,她最终选择了成熟稳重的梁思成。

  受了情伤的诗人后来遇到了陆小曼,金风玉露一相逢,爱情的火花瞬间点燃。经历过种种挫折和风雨,两人终于顺利结合。志摩是那样炽热地爱着小曼,为她写下《爱眉小札》,为满足她的欲望努力教书贴补家用。可惜终究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陆小曼在纸醉金迷中日渐沉沦,志摩也在天空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徐志摩与陆小曼

  徐志摩死后,他留在红颜知己凌叔华处的“八宝箱”又掀起了满城风雨,引来了林徽因和陆小曼等各方讨要,那里面是诗人最隐秘的时光,是他曾经有过的所有深情。其间的爱恨纠葛,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可谓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只是信纸上的爱情童话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下了成箱成本的动人情书,张兆和是他笔下的“三三”,她在信中也亲切地称呼他为“二哥”。

  沈从文曾经固执地爱着张兆和,而张兆和则说“我固执地不爱他”。为了将心爱的人追到手,沈从文可谓是用尽了各种手段,连绵不断的情书攻势,请校长胡适来说和,甚至以死相逼。无论是感动也好,心软也罢,张兆和最终答应了沈从文,两人在中央公园举办了婚礼。

  这场才子佳人的爱情童话,曾经感动了许多人。可惜爱情和婚姻究竟不是一回事情,沈从文固然有着才子的天真和浪漫,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这份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两个人心灵上不能投契,张兆和是务实的性子,给不了诗人所要的浪漫和激情。

沈从文与张兆和

  文人的心性需要灵魂上的相知相惜,爱情是诗意的,而婚姻终究归于平淡。沈从文一直固执而热烈地爱着的,只是存在于信纸上的那个“三三”,那个温柔的像一声叹息的名字,其实只是自己心中的幻影,却不是现实中的张兆和。

  沈从文在妻子的身上得不到的,便开始转向婚外寻找安慰,他与诗人高青子发生了一段短暂的止于“灵魂”的婚外情。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不过是一场发生在信纸上的爱情童话。这段感情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谁也没有确定的答案,正如他自己所说“爱情是一场无声战役,无法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林语堂:在爱情中守候,在婚姻里白头

  林语堂的婚姻,可以算得上是幸福美满的。他与妻子廖翠凤两个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在结婚典礼上,他出人意料地将结婚证书烧掉了,说道:“结婚证书只有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此后的漫漫数十年里,他们一直恩爱有加,携手度过了一生的幸福岁月。

  说起来令人意外的是,林语堂的一生最爱,并不是与其共度一生的廖翠凤,而是另有其人,那就是当时厦门首富陈天恩的千金——陈锦端。与电视剧中的那些狗血爱情一样,他们在大学读书时一见倾心,却惨遭女方家庭棒打鸳鸯。从此,陈锦端就成为了林语堂心口的那颗朱砂痣,终其一生,念念不忘。

  廖翠凤心知自己的丈夫爱着别人,却并不计较。她多次邀请那时单身的陈锦端来家做客,还并不避讳地跟孩子们解释:“这就是你父亲曾经喜欢的锦端阿姨”。林语堂对待爱情坦荡而真挚,廖翠凤对丈夫的情事也开明而豁达。唯有这样互补的两个人,才能专注于当下,在爱情中互相滋养,携手前行。

林语堂与廖翠凤

  林语堂的文风一向诙谐幽默,对待爱情也看得通透。正如其所说,“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他一如既往地念着陈锦端,却并不固执纠结,在心中为旧爱保留一处位置,却更懂得惜取眼前之人。与自己的妻子好好生活,对婚姻妥善经营,终换来一生岁月静好,美满幸福。

  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他告诫我们,“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倘若你智慧,即使婚前你和爱人不相识,婚后你也是能和爱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

  民国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有生活的兵荒马乱,也有命运的颠沛流离,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被社会的洪流裹挟其中的人,有着各自的爱情和命运,也有着各自的抗争和纠结。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不缺完美的人,而是缺少从心底流淌的正义、同情、无畏与虔诚。”

  其实,爱也罢,恨也罢,相守也罢,相离也罢,不外乎是两个人的命运纠葛;或热烈、或诚挚、或悲戚、或荒诞,都不需要我们去随便置评,因为这其间种种,都是真实而不加修饰的爱情。

  翻开《纸短情长》,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却也有着尘世间所有爱情的模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