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2020-03-19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这本书老师建议我们好好读读,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受颇多,真的很不错!

  ●讽刺的真实

  ●好经典的一本书啊,好的作品就应该点赞,很不错哦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不大,但是却是旧中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封建迷信却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本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小公主,却在八岁时丧母,家道中落中一夕长大,因不满父亲讲他徐给纨绔子弟汪某,反对包办婚姻,悄悄离家北上求学一切似乎并不顺利,鲜明的对比,造就了萧红,丰富的人生经历

  ●写的真好

  ●文笔很美,细腻地描绘出当时的景象

  ●以童年回忆为引线,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真实而生动

  ●别致的民国韵味,细细品读,回味那份童年的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梦里花落知多少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萧红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家道中落,还好她有一个疼爱他的外祖父,以及年幼天真无邪的后花园,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透过她的视角带我走进了那个时代,她生长的地方。

  她写冬天的寒冷,竟说大地都裂了,一个人馒头掉地上了,被人捡了,好似被大地的裂口吞了,别有一番韵味啊,很独特的视角。

  呼兰河传有很多那个年代特有的风俗和景象,大家都过着贫乏的物质生活,找乐子有许多像野台子戏、逛庙、鬼神之类的活动。确是那一代人的大型活动,给她们生活趣事的谈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描述自己四五岁时光,一个人自己给自己找乐子,一个旧的储存室、一个后花园,也成为了她仅有的天堂,唤起了我儿时的回忆,我也是一个人玩,怕孤独,也有过单纯美好的回忆,也有一群伙伴陪我走过了那段生活,而今却早已不在原处,但那种感觉、回忆都深刻而独一。

  她在那个年代,有这敏锐的洞察力,也是才女,我看过电影《萧红》,她遇见了萧军,那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两个惺惺相惜的人,走过了有情饮水饱,也走过了稍富足的生活,感情发生了变化,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她早逝,却把才华永存人间。

  挺好看的,第一次看她写的书,那个时代的缩影,有着封建愚昧的迫害,但也有人情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我的读后感——《呼兰河传》

  就我的个人感觉而言,这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体。书中主要都是萧红先生童年时期的回忆片段。即使是散文化的叙述形式,也给了我很深刻的真实感。在她的笔下,你可以看到许多奇妙而又美好的东西,对此我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仔细想想,原来那些所谓的美好,其实只是我们作为儿童时的童真与单纯罢了。但我们人类本来就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去看待与定义一个客观事物,是由心而定。对于成年人来说,难得的,是以往那份纯真。 除了美好,我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震撼,甚至于刺痛。在萧红先生的儿童时代,当时的社会是如此的黑暗腐朽。人们的思想封建保守,深受封建腐朽文化的毒害!!可这又能怨谁怪谁呢,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是如此的落后与愚昧……“吃人的礼教”,我可是深深领会到了。脑海中“团圆媳妇”的形象挥之不去,因为我无法理解与容忍,活生生的一个人,众人眼看着被弄死(甚至可以说众人都是帮凶啊!)。随后便是,冯歪嘴子,我多么期盼他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封建社会里,谁也无法逃离…… 此外,我真的替女性朋友们感到那么一丝丝的庆幸。过去的女性,毫无立锥之地,更谈不上什么权利,单单是生存下去就已经很困难了。虽然女性在如今的社会,社会地位、权利等等方面都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忘却过去的不公,而且要更加坚持向前的步伐~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时年三十的萧红先生如此描述。 感谢萧红先生

  感谢你让我能看到你的过去的时代。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一个人对痛苦的感知越深,写下的字就越有力量

  我对萧红不熟悉,没有看过她的小说,但隐隐约约知道她写了几本很了不起的小说。翻一些民国大师的往事,未见萧红的单人列传,只是偶尔带过一笔。略知道她这一生坎坷的经历。

  直到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对萧红多了些关注,然后买了一本《呼兰河传》看。

  萧红的一生似乎都活在困顿里,从家里出走,穷得租不起房,吃不了饭,辗转多个城市。有时候,连一张干净的,供她写作的桌子都没有。但是这短暂的人生,她却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经典名作,生如草木,死若烟花。

  这本《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倒是像自传。萧红将家族往事、幼时经历、小城风采诉诸笔下,没有一个主线的剧情和人物,看似松散、零乱,但读着让人欲罢不能。

  尤其是她的笔法纯净,描写她家大花园,就像在大屏幕上给你放映她拍摄的画面,生动活泼。这是全书里最明亮的一章节。祖父的庇佑,留给萧红很美好的童年回忆。

  当然在呼兰河,不尽然都是美好。在写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又给我们描绘了小城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不合规的行为,他们判定她是异端,请人来做法驱魔,小城里的愚昧、冷漠、狡猾,写得让人不免打个冷颤。

  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文字的力量,不输给影视镜头。真的是很佩服萧红了。如果她能多活几十年,是不是能够写出更多经典文章?

  人生就是不断经验的总和。萧红写出这般文字,也许是跟她的经历有关。一个人对痛苦的感知越深,写下的字就越有力量。想到这里,突然又觉得还是希望生活对这位作家温柔点。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城】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长篇小说,描述的是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祖籍山东,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呼兰河传》是她童年记忆里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许多场景都有渗透。本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小公主,却在八岁时丧母,家道中落中一夕长大,因不满父亲讲他徐给纨绔子弟汪某,反对包办婚姻,悄悄离家北上求学一切似乎并不顺利,鲜明的对比,造就了萧红,丰富的人生经历。

  《呼兰河传》首次在《星岛日报》的副刊《星座》上连载,体现了萧红对故土和儿时快乐时光的无限思念,文字间诉说一个身在异乡,有家不能归的女人的感伤,同时对时代境遇的一种批判。

  开篇描写了呼兰河小城的“泥坑子”,它给人们带来了两项福利,一:淹鸡淹鸭的消遣谈资。二:嘴里的猪肉,猪是否是淹死的,都是泥坑子的功劳,让居民们吃的更安心。我童年的乡下也是土路,每逢下雨有车经过,路上就会留下很深的车印。久而久之,这些水坑,却成了我的乐园,我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和泥,很是开心。虽然这些小水坑,偶尔会“留住”一些小型车,怕是喜欢精致的玩意儿吧。

  街头巷尾的卖货郎,摇着拨浪鼓,声声叫卖,热闹祥和。在乡下,经常可以看到朝霞和晚霞,我见过更多的是晚霞,也就是火烧云,天边的云就像是着火了一般,热烈、灿烂、烧不尽的热情。火烧云退去后,大地陷入黑暗,人们都归家,一家人围在桌前,唠唠家常。

  我喜欢庙宇,我认为那是人们可以说真话的地方。人们有想要的东西,便去祈求神明。得到那些所谓的尘世的幸福。举头三尺有神明,自己做了坏事,天真的以为神明不知,做了好事的,企图让天下皆知。庙宇之中的神像泥塑、铁铸、塑金。或狰狞或慈目,到了庙会的时候,烟火缭绕,一副人间胜境。庙会上有卖小玩意的、吃的热闹非凡,约上三五好姐妹,合适的午后,合适合适。神明真的存在吗?那我们烧香祭拜的又是谁呢?

  祖父的后花园里有,不结樱桃的樱桃树,不结李子的李子树。玫瑰树,狗尾草,是我童年的乐园,因为全家的宠爱,那段时光是我最开心的时光。祖母去世,我意外变“聪明”。祖父开始教我《千家诗》,进行诗歌启蒙,每每回忆过去,再对比现在的处境,悲从中来。(本段的我,皆知作者本人)

  娓娓道来是过去,惋惜才女后半生。散文叙述的方式,很棒的《呼兰河传》,一个不错的回忆录。再版多少次,总能和人们产生共鸣。

  我给这个短篇,取名“城”,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的流离,陷入回忆的“一人之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小镇故事

  -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怎么样的?我不清楚,对于我们这样的八零九零后来说只能从前人们的著述中去寻找。不过想来那个时候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时代吧,从鲁迅先生、郁达夫先生等等的文学作品中大概能知道一二。可是无论当时的社会是好还是坏,人们是富贵还是贫贱,总是会有一些东西是好的,这些好的东西即使是到了今天经历过了百年甚至千年时光的洗礼,依然烙印在我们的骨子里永不消失。

  对于萧红,我了解的不多,甚至都不知道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阅读《呼兰河传》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其中有一篇描写火烧云的文字尽然是自己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很惊喜也很意外。查了一下萧红女士的资料,只为这个英年早逝才女感到惋惜,她短短的三十一年的生命虽然窘困但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她的成就也令我这个同属三十一岁的人着实汗颜。这本《呼兰河传》描绘的是萧红女士的童年生活,从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为我们反映了一个时代下一个小镇中人们的生活。整本书充满了谐趣、率真也充满了善良、爱心。有着一个女孩的天真烂漫,也有老人们的聪敏睿智。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的读物。既有当时人们在封建礼教洗礼下人们的麻木也有在生活的重担下人们永远不放弃希望、苦中仍能作乐的精神,尤其是对于“活着”的希望(磨倌冯老歪)尤其强烈。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在鲁迅和郁达夫先生的笔下,国人是麻木不仁的,是愚昧的,甚至是可恶的;在这本书里国人仍是愚昧无知,依然麻木不仁,可是再此之外多了一些东西。

  可以说我是带着笑以及含着泪这本书的,可能这有些矛盾。但是一切有如此的和谐。我笑是为了萧红的童年而笑,我能感受她童年的欢乐,尽管在他的童年并没有母亲给予她母爱,甚至父亲出现的也很少,但是她有一个打心眼里爱着她的爷爷,也许就是因为有了来自爷爷的溺爱才有了后来年轻时敢于反对家人、叛逆的她!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萧红童年事前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我哭是为她笔下的国人的麻木不仁而哭,为那个时代的愚昧无知而哭。我同事也赞叹,为在苦痛生活中仍不放弃希望的精神而赞叹。

  书中还给我们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唱戏的草台班子;能淹死猪和鸡的泥坑子;跳大神驱鬼;卖豆腐;东北冬天的寒冷和冻裂的大地……都栩栩如生的在你面前。萧红的文字还极其细腻,写什么什么就在你的眼前舒展开来,仿佛你就是她一样身临其境的感受东北小镇的风土人情。

  有句话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并没有读过萧红女士其他著作,但这呼兰河畔小镇的故事就如同那出水芙蓉一般在每一个读它的人心中亭亭玉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