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我要打死你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妈妈,我要打死你

2020-04-05 12:16:25 作者:程欢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妈妈,我要打死你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挫折教育=不断受挫?别给你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点击)

  疫情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假期,这个假期让我们与孩子有了更多建立亲子关系的机会,但漫长的时间和极其有限的空间也给我们的养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泡泡见我换衣服,警惕地问我:“妈妈,你要去哪里?”

  我说:“宝贝,我要去上班了,下午就回来了。”

  泡泡抱着我的腿,说:“我不让你走。”

  我哄了他半天,最后还是要离开时,泡泡瞪着我,很用力地对我说:“妈妈,我要打死你。”

  低龄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但自我意识已经形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理解他们真的不容易。回看:挫折教育=不断受挫?别给你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点击)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内心构想 。看到了孩子无法言说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一面镜子,让他们从我们这里看见自己内在的样子。

  1.

  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

  每当我觉得孩子无理取闹、甚至不可理喻时,我就想起了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的一句话:“如果这件事是孩子写给你的一封信,你觉得他想对你说什么?”

  ①妈妈消失就好像我也消失了一样

  悠悠在空调房间玩,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跑到客厅里逛一圈,并且离开时不让关卧室门。我们告诉她:“悠悠,空调开了,进出要关门哟。”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跟她说,她都坚持要把门打开,有时还会把守在门口,确定我们不会起身关门,她才放心地去客厅溜达。

  这个“故意气人”的孩子在干嘛?回看:你的坏情绪,都是内在小孩惹的祸(可点击)

  她在说:我需要感受到你一直在我身边,我需要与你保持连接。如果门关了,我就看不到你、听不见你、也感受不到你了,仿佛你在我的世界里消失了一样。

  这种感觉对年幼的孩子而为言,是很可怕的。两三岁的孩子能忍受短暂的分离焦虑,同时也发展出了一些应对焦虑的能力,只是他们的语言发展还跟不上,只能用行为表达,希望我们能懂。

  ②谁来掌控?

  自助银行里有一个爸爸,他手脚麻利地“叭叭叭”一通操作,身边的孩子却一脸急切,踮着脚、伸手向提款机,嘴里还一直嚷着:“我来按,我来按。”最后爸爸完成了操作,准备离开时,孩子突然哇哇大哭。爸爸忍不住责备了他几句,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这个“坏脾气”的孩子并非诚心捣蛋。自助提款机在他的眼里是个有魔力的玩意儿。这么好玩东西,爸爸居然玩了好半天,还不让我摸一下,那怎么可以?

  除了好奇心,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控制的议题,即,谁来做、由谁掌控?孩子的预设是自己,所以他也会感到自主权受到了破坏,当然会嚎啕大哭,以示抗议和愤怒。

  ③孩子对完整感的敏感期

  外公给丽丽饼干,拿出一块,丽丽不要;换一块,还不要;再换一块,仍然不要。外公不耐烦了说:“你到底要不要?”丽丽自己把袋子打开,摸了好半天,摸出一块完整的饼干。外公说:“不都一样吗?碎了一样可以吃。”丽丽说:“不,碎的不算,我要好的。”

  这个“刁钻的”孩子其实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丽丽认为,饼干就是完好的,碎的就不是饼干。这与该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事物整体性与恒定性的能力有关,他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积累生活的经验。

  重复,即有意义。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执拗”的举动时,其实是在对我们说:看见我,看见我,看见我。

  无论我们是否能读懂他们,只要我们能放下焦虑,有时候,不用特别做些什么,单单是许可,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

  2.

  说出孩子心中的忧虑

  将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转化成语言反馈给孩子,是很必要的。这才完成了“镜子”的功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给孩子的情感体验定位,并协助他们将自己的情绪与正在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为孩子搭建联通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①缓解孩子的焦虑

  乐乐下楼时没有带任何东西,但当她来到院子里时,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带了自行车。这时乐乐对我说:“你去给我拿车。”

  我不能把不满三岁的孩子独自留在楼下,于是说:“我们一起上去拿吧。”没想到乐乐突然又哭又跳,还尖叫——她担心朋友们不等她。

  情急下的孩子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我决定说出她的忧虑并且带她亲自检验一下是否真如她所想。

  果然,当朋友们爽快地表示愿意等待时,乐乐很安心地跟着我上楼拿小车,完全一副懂事又乖巧的样子,与之前那个又哭又闹的孩子简直判若两人。

  ②孩子的愤怒与依恋

  泡泡见我换衣服,警惕地问我:“妈妈,你要去哪里?”

  我说:“宝贝,我要去上班了,下午就回来了。”

  泡泡抱着我的腿,说:“我不让你走。”

  我哄了他半天,最后还是要离开时,泡泡瞪着我,很用力地对我说:“妈妈,我要打死你。”

  这话咋听起来有点吓人,但仔细想想,其实这句话包含着孩子对我的愤怒与依恋。于是,我蹲下来,环抱住孩子,温和地对他说:“宝贝,你不想跟我分开,可是我还是要离开你,所以你气坏了,想要打死我。”泡泡没有做声,低下头,沉默片刻,然后开心地自己玩去了。

  孩子能迅速得到安抚,只因为我照见了他们的内心。恰当地回应孩子内心所体验到的一切,有助于孩子形成清晰的自我影像——这关乎一个人最原始的存在感。

  3.

  我们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精神分析有句著名的话:我不成其为我,如果没有一个你来指认。这里的“你”主要指妈妈,广义上,也可以指孩子的其他主要抚养者。

  孩子内心体验到的所有东西,都需要妈妈(主要抚养者)给予确认和映证。在心理学上,这个过程叫做镜映(Reflection)。当我们平和地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甚至是连他们自己都害怕面对的恐惧时,孩子的焦虑和紧张就立即被大大降低了。

  这种情况并不止发生在亲子之间,成人之间也时有发生。想像一下,尤其是恋人或闺蜜之间,当自己心中所想被对方瞬间GET到时,那种幸福感,是多么地令人欣喜和激动啊!文学上也有更优雅的说法,叫“心有灵犀”。

  

  

  

  即便早已成年,我们也都保留了从婴儿期起就渴望被看见、被注意、被欣赏的需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镜映,他就能充分体验到“我是这样的”“我的感觉很重要”“我是被爱的和被尊重的”。这些重要的体验不仅能让他们获得高自尊,也能教会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

  作者:程欢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微课讲师

  中国首部团体心理小说《八仙》上线开更,UM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新春重磅推荐~

  扫码新仙开读

  疗愈故事不私藏

  RECOMMEND

  推荐阅读

  2.会哭的孩子,最好命

  3.“离婚潮”爆发: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这种病

  4.周迅、赵雅芝新剧刷屏:“我的第一道童年阴影,我是妈”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妈妈,我要打死你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