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字

2022-03-27 03:3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由[法] 托克维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点评:

  ●虽然感觉此书在结构上的逻辑并不是特别严密而流畅,但依然在全书各处散落着无数华丽辞藻和真知灼见。

  ●就表面而言,看似是社会状况生活条件的改善(改革)导致了革命。实际上改革废除农奴制所解除的人身依附以及贵族只享受特权而不尽义务是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公众缺乏公共政治生活而文人参政只从浪漫抽象出发,且遗留旧思想过多,改革家们在公共自由维度及其派生的权利上严重欠缺。

  ●旧制度的集权对多数地方省份的压制导致了公共精神的缺失,法国农民虽然是土地的所有者,却因此替代封建领主承担了各种赋税,且被牢牢锁死在土地上。封建领主和教士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自身的收入锐减,而且贵族由于脱离了土地使得乡村缺乏有良好教育的士绅阶级,新兴的有产阶级热衷于小团体成了一盘散沙。路易十六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济开始欣欣向荣,却始终无法解决庞大低效的官僚机构导致的财政进一步恶化,当大革命来临之时,启蒙运动的理想精神并不足以对实际的政治现状提供指导,当第三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大革命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换版读

  ●大革命前已积蓄了暴风雨

  ●多处含混说不定是翻译问题,公司公共书架上摆着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有点后悔看了这一版。整体逻辑也不算清晰。 能扎扎实实地查阅浩繁的原始档案,无论是否确切地捕捉到真实,总比想当然地推断要有力些吧。

  ●“1789年的人们推翻了行政集权这座大厦,但其根基还留在推翻此大厦的革命者的心中,正因为有这个根基,人们才得以让他突然重新站立起来,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固。“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很有趣的书,分析得比较中肯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人们耐心地忍受苦难,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而当有人想要摆脱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专业著作,非专业人士细读起来可能有点费劲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一):评《旧制度与大革命》

  1.税收不公

  2.高端人口割裂

  3.集权政府公共服务做的先好后坏

  4.舆论高地朝着对王室最不利的方向发展,掀起了底层民众反抗的浪潮

  5.集权政府工作人员有司法豁免和免税权

  6.政令非常混乱,很多矛盾的政令同时发布,朝令夕改,让王室威信扫地

  以上6点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尤其是第三点,是法国大革命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人能忍受一直坏,但是享受过以后便不肯再回去了,所谓由奢入俭难。

  现在,就我国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毫无疑问是朝着越来越好方向发展的,这本书指名了造成社会动荡的几种原因,给今天的人们启迪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二):评《旧制度与大革命》

  1.税收不公

  2.高端人口割裂

  3.集权政府公共服务做的先好后坏

  4.舆论高地朝着对王室最不利的方向发展,掀起了底层民众反抗的浪潮

  5.集权政府工作人员有司法豁免和免税权

  6.政令非常混乱,很多矛盾的政令同时发布,朝令夕改,让王室威信扫地

  以上四6点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尤其是第三点,是法国大革命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人能忍受一直坏,但是享受过以后便不肯再回去了,所谓由奢入俭难。

  现在,就我国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毫无疑问是朝着越来越好方向发展的,这本书指名了造成社会动荡的几种原因,给今天的人们启迪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三):门槛颇高的书,但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对西方政治哲学思辨和批判的书籍。是本非常,嗯,博学和深刻的书,有助于理解欧洲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根源。

  但同时这本书引述颇丰,因此需要对欧洲文化和政治历史有深切的认识,才能收获更多。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一本好书,但门槛颇高。

  如果能够对法国大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欧洲的政治文化起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本书读起来一定是甘之如饴。

私人书单 文艺再复兴 欢迎关注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四):历史是连续的

  这本著作的主旨当然是论述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中央集权专制对大革命的一系列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但是又不仅仅如此,托克维尔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他不仅仅是对大革命的产生原因进行自己的调查理解,更是对政治体制革命的进程想要进行规律分。

  如它所研究出的一样,法国的旧制度在崩溃前恰恰是它最为自由和开放的时期,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在文字作品中勾勒美好的政治构想,但是到了人民想要实现它们的时候,却手段残忍且难以置信的走向极。 法国,从一个君主统治的封建国家,一下子成为了思想自由政治自由但是又狂野混乱的国度,过往的政治体制所带来的优缺点仍然有诸多被继承了下来,大革命带来了毁灭也带来了新生,自由和民主以一种普世价值的形式开始向全世界传播且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这本书总共三编合计二十五章,每一章的标题都精准的说明了这一章的内容,十分清晰明了,内容中也引用了大量他所查询到的历史资料来进行论证分析。 从这本书所记叙的内容来看,法国大革命前的革命萌芽早已经潜伏在这个旧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只不过这场革命区别于以往革命的是这是第一次如此鲜明强烈的寻求结束封建统治而以自由和平等为目标的政治革命,托克维尔也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有宗教革命的特点,传播范围不仅限于民族和国家区域,而是要普及所有的人类社会,传播不仅仅依靠某些人的传道,更是人人参与进来。

  他的行文较之其他更为严肃的历史著作,显得更加的活泼和自信,这点从他对大革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革命的暴烈和对过往的无情摧毁是他所反感的,但是对于自由的赞美他毫不遮掩,甚至有些狂热。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相当经典的历史学著作,它以一种回溯性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中新思想和新制度的萌芽,以及促成这一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的种种诱因,对于大革命的成果和后续,它其实并未做分析和判断,对于研究者来说,能从一个新颖且有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这里面的种种新的结论和判断足以使他们感到自豪。

  由书本到现实,需要看到的是历史是连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需要警惕的,同时,社会的变化是不断的,由细微到宏大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五):自由遭遇理想主义的悖论

  读引言的时候,有一大段话极其之打动我。它说,为什么大部分的革命与反抗都发生在当权者企图改善现状的节骨眼上,以致于被推翻的政府大多要好于它之前的那一个。这让我忍不住想到了戈尔巴乔夫和他热爱的土地,作为解禁言论管制以及试图改善苏联诸共和国之间关系的一任领袖,除了黯然失色的离开政治聚光灯之外,只剩下了颇为尴尬的评语,让他多年以后依旧耿耿于怀。

  对此,我的理解是,当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满足温饱这件事已经耗费了他们的全部精力,而无法再腾出脑仁去琢磨生存与生活的差别。长期如此之后,人心便渐渐麻木,既是因为日子艰难,也是因为严苛法令的高压。忽然之间,有一个领袖愿意去关心那些民众的苦楚,并且尝试用一些方法来改善他们的状况。于是人民的温饱得以满足,精力也可以分散。他们便想,为什么自己之前的日子如此艰难,对,一定是国王的过错,一定是政府的责任。既然如此,为什么作为国家主要生产者的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要仰赖于国王良知的偶尔在线。革命的萌芽就此破土而出,开蒙的民众形成了洪流。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改革乃是专制的自杀?

  显然不是这样的。

  更显然的是,亚力克西托克维尔先生写下了这本严谨与细腻的论著,也不是想要以此劝讽当权者,想要活得久,千万别改革。

  我以为如我这种对于大部分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来自于历史课上一笔带过的人们而言,大概只剩下了四个字,巴士底狱。从某个角度来说,大有可能于主流价值观而言,法国大革命只能从那种惊人的破坏力和颠覆性来描述,并以此就底层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大加褒奖。

  可是国家机器不是乡村公社的你情我愿,规模效应这件事从来都不能用纯感性或纯理性的方式来解释,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也必须经历千百次的试炼才能勉强去洞察到未来的机会。这种认知程度,以底层民众的温饱诉求一跃而成为国家机器的掌舵人,怎么可能出现顿悟的状况。

  托克维尔先生发现了其中的巧合,而这种巧合显然是那些新晋的领袖们所不愿承认的。那就是他们的血液里埋藏着所有关于旧制度的印象,那些从上层辐射下来的影响力,深深的植根于他们脑海的习惯和感觉,促成了大革命之后的种种“新政”的推行。是的,经历了暴动、战火、厮杀和牺牲,无数人处于各种各样的觉悟走上街头,高举平等与自由的旗帜,结果不过是对旧制度的复刻,谁能够对这样的结果保持淡定?

  托克维尔先生耗费了许多的笔触,以论述革命前后百余年甚至四百年之久的跨度里,现行制度与旧制度的各种雷同相似,甚至某些做事的方式方法和数百年前的试验田,结出了一模一样的果实。这里大段的论述,读起来颇为费劲,但前后语句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味出里面的妙处,也未尝不是证明了这位老先生的严谨与审慎。

  不过我倒是从前后的部分片段里重组出另外一套缘由。

  大革命爆发的前期,法国文人开始走上了行政舞台,他们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特质,对国家权贵的不满信手拈来,他们天真的认为理想就拥有主宰一切的力量,并且认为彻底的破坏必然可以重建黄金时代。然而问题在于,最黑暗的时代里,法国的各个阶层早已割裂在不同的区间里。其中又卸下义务而享受了更多特权的贵族,也有穷困潦倒不知所措的贵族。其中有因为被限制了劳动权利而挣扎的工人,也有想要追求更多主导权或利益的有产者。其中有跨域了身份阶层成为新贵的暴发户,也有继续惨淡人生而对整个世界报以嫉恨的贫困者。

  当旧国王试图改善这种隔绝的时候,却发现重新彼此接触的人,因为伤痛处的裸露而只剩下了彼此怨怼与诋毁。这种社会矛盾显然被作家们喜欢,如果没有严苛的社会冲突,何以给他们深刻的灵感去著书立传,来传递那种高人一等的智慧和远见。不论是卑劣的灵魂还是伟大的困顿,每一个文人希冀用于唤醒民众自觉的人物设定,永远都无法逃脱他固有的原生认知。于是,变革的方法论不过是换了一层皮在小说里用理想国的方式出现而已。

  这种纠结类似于某些对《西游记》的局限性批判,孙悟空固然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霸道,但是西去路上几乎每一次都求神拜佛讨救兵才能把师父弄回来,这代表了吴老先生终究还是寄希望于朝廷的自愈来改善混乱的时局。而这些大作家们,他们固然洞悉到了社会的毒瘤和症结,可是术业有专攻,变革这件事绝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做到。他们曾经受到的教育在这个时候隐隐占据了上风,通过他们的字里行间,旧制度的某些方法获得了新生。

  于是,当老百姓们获得胜利而陷于混沌的时候,本能的就想向唤醒了自己的伟大作品求助。那些原来属于作家们本人的思想、情绪、气质,终于成为了普通群众的思想、情绪和气质。这感觉上颇像是一种阶层认知的彼此流动。不过托克维尔先生却并不认同这是一种有益的思潮交换,因为他辛辣的指出,作家们的恶习,也通过了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全体人民。于是当他们最终要采取行动的时候,便把文学中的所有惯例都搬到了政治当中。

  令人无奈又晕眩的是,因为某些大环境的不可抗力,新的点子大多以隐晦的方式呈现,而需要被鞭挞的则昭然彰显。问题是,革命的洪流激烈粗暴,这是多么会令人迷失的氛围而叫他们都忘记了,投身革命的初衷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焕然一新的新政权,而不是把纸上谈兵的东西突破次元壁搬到现实生活里。

  对此,托克维尔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强势不能以规章制度来判断,他所述的发动机,我认为是足够高瞻远瞩的政府。它必须知道如何打通国家各个阶层彼此认同的频率,一如数百年前领主既需要对国家负责也需要对百姓负责,更有民选的机制来协助地方领主的行政工作——看起来真是向君主立宪制的一般样子,也不全是,至少领主依旧负有义务和责任。

  所以,单纯做惯例的搬运工,对一个国家的新生来说极不靠谱的。即便那些惯例无懈可击,也很可能出现类似把伽马刀交给杀猪匠的状况——并没有办法用。

  当这本书阅读过半。大量类比的案例都在讲述,虽然路易十六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是他真的要比路易十四宽宏许多,虽然大革命以后有很多的新政,然而终究不过是一两百年前老法典换汤不换药的伎俩。文化阶层酝酿的革命,而领导革命的却是粗鄙而没有足够领悟力的人民。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互动也没有沟通,国家和政府在占据了领导力的后者手中成为了他们以为的合适掌权方式的呈现。

  那么,你会怎样看待那次革命,又会怎样认知后面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华丽登场?

  你会不会同情他们,会不会觉得民众的牺牲因为肤浅而被浪费,或因为代表恶的旧势力回归而变得没有意义。

  我的感觉却是,所谓革命果实被窃取只不过所谓理想主义的悖论。谁记得那个关于农民对皇帝的想象,不过用金扁担来挑水罢了。系统性认知的缺乏,必然叫新的领袖用他们以为新的方式,但其实是旧的法则来管理他们未有足够能力负荷的运转速率,最终又绕回了老路。

  于是大革命之后,旧制度的如影随形也不难理解,帝国制度的重生也在情理之中。

  忽然想到了清末执着于改革与进步的保皇党,他们是不是都有读过这本书,并从中洞悉到了某种火苗,类似于稳定的制度变革,并且让权力所有人掌握社会冲突逐步改善之锁匙,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何其重要。而被托克维尔先生颇为推崇的英格兰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君主立宪也好,皇帝和议会的两头政治也好,都会是温和变革的出路。

  只可惜……不说也罢。

  毕竟大家都喜欢轰轰烈烈的画面,不然何以有戏剧冲突以在历史长河大笔挥动出滔天巨浪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