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篇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由托克维尔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45.80元,页数:20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一):《旧制度与大革命》摘抄

  法兰西民族从帝国子民一下子变成了一对清一色面孔的旁观者。

  基督教之所以激起强烈的仇恨情绪,并不是因为它是宗教,而是因为它是政治制度的一种。

  人心是宗教的居所。

  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改革政府,而是废除旧社会形式。

  超越了一切国籍,组成了一个理念上的共同祖国,整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申请成为它的公民。

  是采取宗教革命和外衣的政治革命。

  宗教有个特点,它通常把人性作为考虑的对象,而有意忽略国家的法律、风俗和传统在人的共同本性上加的特殊成分。

  宗教越是抽象到人性,就越能广泛传播,超越法律、气候和民族的差异。

  他们并未轻信幻影般的自由,人们不再关心城市事务,而像生活在城市围墙内的外市人。

  只要和政府沾上一点瓜葛,他们就可以除政府外什么都不怕了。

  没人要转化贵族,只是慢慢地,悄悄地,他们一个个都被总督永久取代了。

  政府官员中没有贵族后裔,他们形成了一个单独的阶层,有其特有的情感、传统、美德、荣誉标准和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尊严。

  国王发布了命令,于是创造了历史,所以一切不过是国王意志的复制品。

  政府一直有个习惯,那就是容忍人们不按政府制订的规则办事,它允许例外。

  政府很少违法,但为了特事特办,为了做事方便,每天都援引另一条自相矛盾的法律。

  每个人都会求情:在他们的案子上法律不外乎人情。求情的态度坚决得就像恳求法官一定要按章办事一样,只是自己的案子实在特殊。

  穷人也好,富人也好,都把骑警队看做公共秩序的化身,而不是公共秩序的主要工具。

  在法国,贵族失掉的所有财产,都被平民继承了。

  所有非“人民”阶级,都是相似的,他们有同样的思想、习惯、爱好、消遣形式,读同一类书,说同样的话。

  政治自由可以使人亲密连接并相互依存,于是人与人被连成一体,但不允许一方吸收另一方。

  只有独夫统治才会不可避免地同化所有的人,让他们变成彼此的复制品和影子,或者自私的化身。

  法国的平民和贵族越来越像,但是他们之间不是彼此靠近,反而距离越来越远。

  贵族作为一个阶级在丧失政治权力,同时,贵族作为个人却拥有了更多全新的特殊权利,原有的特殊权利也更大了。

  不平等课税会使不同阶级之间的裂隙无法修复。

  (中产阶级)最明显的特点是怕和普通民众混淆,他们强烈渴望不再属于普通大众,以某种方式。

  在英国,贵族承担所有重负,以换取统治权,在法国,贵族一直拒绝缴税,作为失去政治权力的补偿。

  城市的整个体制是怎样被人推翻的,不是有什么政治目的,只是为了给国库捞钱。

  因为所设官职都是由于国库缺钱而不是出于行政需要。

  政府虽然独断且完全掌控着公共事务,但它不能主宰个人。

  贵族不能容忍一个企图严格控制他们的政府。

  上层阶级的人们喜欢装饰而不是舒适,热爱荣誉而不是金钱。

  他们服从国王最不可理喻的命令,不是出于无可奈何,而是出于爱。

  (农民)他们越来越痛恨其他阶级和其他阶级分道扬镳并越走越远。

  旧制度的政府,对待上等社会则非常温柔,而且羞怯,处理起各种事物来,充满了礼仪和拖延;对待下等社会,尤其是农民,则冷酷无情,迅雷不及掩耳。

  最奇怪的就是,我们祖先的脑子里竟然没有暴力革命这种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的概念。

  谁要获得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必须沉入奴役。

  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都曾有人猛烈地攻击既定的宗教,但攻击的暴怒总是来自于某个新宗教的狂热。

  教会到处谴责普通人的罪恶,却遮掩社会高层阶层的罪恶。

  美国人认为,对宗教的敬仰是国家稳定和民众安全的的最重要保障。

  把一个国家的强大一概归因于立法机制,是个肤浅错误;因为在国家强大与否,起作用的不是工具是否完美,而是发动机的力量是否强大。

  当苦难不可避免,人们就能耐心忍耐,但一旦有任何避开苦难的可能,一切就会变得无法忍受。

  即时那些拯救人民疾苦的善心里,也隐藏着对穷人的很大蔑视。

  在放弃因不平等收税带来的利益时,他们却执意保留特权的名义,这就是让穷人很不领情,而且更加痛恨这种不平等。他们抛弃了特权有益部分,却保留了让人讨厌的那部分。

  议会的主要目标,仿佛不是把各个阶级连在一起,而是要让他们更清楚彼此的差别到底多大,他们的利益倒带对立到什么程度。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二):译文质量合格,读完细思恐极

  关于版本译文质量,译者已经将其与商务馆版对比,看的出有进步,但偶尔还是会出现译文不通顺的地方,例如第三编第六章“几乎没有被大革命推翻的制度,路易十六在大革命前未曾预见将被推翻”,读来有点绕,可改为“被大革命推翻的制度,路易十六在大革命前几乎都曾预见将被推翻”。

  关于内容,托克维尔本计划分上下部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成因和所产生的影响,结尾明言“到那时,我将不再关注大革命的原因,而将考察大革命本身,并最终大胆评判大革命所产生的社会”,但离世之前仅完成了上部。并且上部完成的也很匆忙,全书思路稍显混乱,不过细读之后还是能掌握托克维尔所认为的大革命起因。

  大革命缘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路易十四前期地方领主贵族势力依然强大,国王势力相对弱小。为求改变,路易十四一方面收回地方领主政治权力,中央政府通过省督和省督代理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但同时保留地方贵族的经济特权,如免除军役税;另一方面,刺激商业发展,鼓励手工业发展以充实国库,但限制城市自由,城市全民大会被代议制所取代,并受御前会议指派。最终路易十四加强了中央集权,被冠以“太阳王”,可惜其代价却要全法国人民来承担。

  在农村,地方贵族被剥夺了政治权力,因此也就不再承担管理农民的义务责任,农村逐渐凋敝,“在农村,无人施暴,也无人引导或服务”,农民被抛弃;但地方贵族因保留了经济特权而财产相对丰厚,使农民直接感受到经济的不平等,乃至产生愤恨。

  在城市,地方贵族虽然依靠经济特权而衣食无忧,但在资产阶层面前却显得日益贫困,“贵族”只剩下象征意义;资产阶层拥有大批资产,但有钱无权,在强势政府面前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因此,贵族阶层有地位但无权,资产阶层有钱但无权,农民无钱又无权,每个阶层都在抱怨利益受损,但此时这三个阶层之间仍然分裂而无联合之心。不过启蒙运动中“探究社会起源”,如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热潮,继而相信能在理性指导下建立完美社会,三大阶层开始走到一起。此时大革命只差导火索!

  路易十六面对即将崩溃的国家财政,不得不开始着手改革,但改革缺乏远见,甚至激起了更激烈的民众抗议,“苦难,一旦有人主张清除,就会显得无法忍受”【此时情景类似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愈发激进,终成辛亥革命】。三级会议的召开,大革命拉开帷幕,只是“人们本想改变一切,结果却把一切都搞得乱糟糟的”。至于为何发生如此转变,托克维尔本计划论述,但斯人已逝,不得而知。

  关于思考:

  1. 中央集权是废除贵族之后的必然,权力必然会趋于统一。但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提高行政效率,不能积压地方事务;另一方面也要在收权和放权之间取得平衡。毕竟此时政府承担一切,包括各种指责。

  2. 大革命前的法国农村衰败,而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只有老弱病残,农村逐渐凋敝,是否应该想想如何建设被抛弃的农村呢?

  3. 第三编第四章结尾“一方面是有一个民族,发财致富的欲望天天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有一个政府,不断刺激这种欲望,又不断从中作梗,燃起他们的希望后又让他们失望。就这样,在这两方力量的作用下,法兰西迈向毁灭”。这一点似乎和当下中国挺相像的,该思考如何避免。

  4. 改革不能完全依靠理性,不能虚构。改革不是重建理想世界,完全依靠理性的结果可能是极权社会,如法国大革命后的革命恐怖。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三):书是好书,译的差了点

  首先得感谢多看的限免活动,看的是电子书版本。

  读完后,对几段尤为深刻,引起了很大的反思。中国国人经常会将自身与美国去进行比较,但其实二者本质区别较大,中国自古以来是中央集权制,而美国是联邦制;中国的法律是大陆法系,而美国是典型的海洋法系。仅此两点,其实二者的区别就很明显了,而国人喜欢做比较,原因无非是大国心理和美国的文化产出所导致,此点在文明5游戏颇有收获。读罢此书后,才明白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会受到如此巨大的热捧,因为当下的中国与彼时的法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而且在此书的几个段落中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及由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它。

  其次,文人过多参政,“他们并非如德意志同行那样,完全不问政治,一心埋头于纯哲学或者纯文学。他们一直关注与政府有关的问题,而且事实上,他们真正关注的就是这种问题。他们终日谈论的,是社会起源及其原始形式问题,是公民原始权利以及政府原始权利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以及人为关系问题,是风俗习惯的利弊及其合法性问题,是法律原则问题。”(摘自《旧制度与大革命》,609页),是否觉得这些描述在国内也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在畅谈着。

  还有一点,是我近期反思最多的,在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一直在藐视法律,而作者以嘲讽的语气称”他们什么时候尊重过法律“,这点又让我想到了某个国家。

  最后,这场革命其实没有人是胜利者,路易十六被砍头了,革命政府因为分赃不均最后居然又迎来了路易十七,最终由拿破仑再次建立了一个更为独裁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还当了皇上。而且最为搞笑的是,这些情况仅局限于上层建筑,为了保证机构可以正常运行,那些底层的官员继续被保留着,只不过主子换了个称谓而已,此次革命性质其实是一次宗教式的革命。

  文章最后,吐槽下译者,前言所说苏联共产党革命是因为拒绝改革的典型,是没问题的,但为了证明此论点,居然说无一男儿为之挺身而出,这种文学说法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跟作者严谨著书区别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修改原译著时候的词语更是有欠妥当,例如:译者将前言的法国人直接改为了民族,殊不知此二词有着极大的区别,只有政治用语才会将中国人称之为中华民族,这是大忌,他已经把整个语境都变了,在我看来这才是译者最大的问题,曲解作者本意,译著追求的是什么?信达雅,信才是最重要的,完整的表达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才是最为关键,那些文学词汇仅适用于文学作品。还有,作者对书名的质疑是因为高层政要推荐和大众接受而虚与委蛇,在文中却都按照自己所写,还要把它放在序中,是在傲娇吗?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四):“看不懂”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很久以前,就对《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慕名已久了,作为门外汉,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恶补一下这些社会科学类书籍。

  最近天天坐地铁,利用闲暇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内心虽然空落落的,但是总想说点什么的。

  看之前就知道,本书还是国家领导人推荐过的,想必会很有一番味道。看完之后,我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了:怎么会有反思自己社会到如此深刻的一本书呢?作者虽然是法国人,但是用冷静得几乎是冷漠的语气,从旁观者的角度,狠狠的剖析了法国一番,结论入木三分,就算社会科学这么发达的今天,依然是上乘佳作,可以拿中国博士百篇优秀论文了。

  这本书的字,虽然我全认识,但总体感觉有点看不太明白,或者说能看明白书的内容,或无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为什么呢?估计我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一些事件,简单带过,自然也加大了我对其结论的理解难度。

  因此,你在看这本书前,最好先恶补一下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否则这本更像是一本社科论文的书,只是用来讨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功效和地位,会让你觉得意犹未尽。

  从书中描写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现状来看,和我们当今社会太类似了。书中的条条框框的结论,也适合于当今中国。只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引以为豪的方块文字,也能出一本站在旁观者角度、用冷静得快要冷漠的语气,用简炼到快成摘要的文字,来讨论中华社会的渊源与历史?

  薄薄的一本书,我竟然无法就其内容本身摘要、写出感想,寥寥记上几笔,也算是我看过本书的痕迹吧!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五):历史大事,近看不如远观

  托克维尔写这本书的时候,发过大革命已经过去了69年,在这69年里,关于大革命内容的书籍已经很多,所以他不是叙述历史,而是评价历史,“将历史本身与历史哲学糅合在一起”。

  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历史大事,近看不如远观。角度观点新颖,思想深刻是这本书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一、关于内容

  “立言胜于立功。”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了五个王朝,官职一度达到外交部长,但是,他清楚自己的特长:思考历史,著书立说。

  法国大革命对法国、欧洲甚至是全世界都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史学家褒扬之词累牍连篇。托克维尔要另辟蹊径,他发出以下追问,并用自己的观点进行一一解读:

  帝国是怎样产生的?

  采取了哪些手段建立帝国?

  创建帝国之人的本质是什么?

  他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是什么?

  他对世界命运尤其是法国命运的长期与短期影响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狂热的革命,捣毁一切旧制度,在旧王朝废墟之上建立一个新的大厦。很多人认为新世界和旧世界完全“划清界限”,托克维尔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这些人一叶障目,忽视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新世界最大的成就是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并不是新事物,在旧王朝就已经存在。(一)法国原来每个省都有三级议会,后来三级议会的组织、内容都被王权控制,会议上只能讨论既定内容,重要决策“上头说了算”,即使是这样,为了避免麻烦,多数三级议会长期不再召开;(二)法国原来实行行省自治,各家自扫门前雪,只要到期足额缴税给中央就行,后来,国王在每个省设立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省大小事务,并在中央设立权力机构御前会议;(三)法国司法系统一向是制衡王权的一个重要机构,后来,国王设立行政法院,将重要案件的审理逐步接管,变相收回司法权。

  立法、行政、司法权全部被收归中央,中央行政集权、行政监督、行政管理模式、保障官员不受人民起诉制度、官职繁多而人浮于事、征兵制度、巴黎的优势地位、财产的过分分割等等,所有这一切,在1789年之前就已经存在。

  中央集权让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也有弊端:平等有了,自由没了。

  爆发大革命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平等。1789年以前社会最大的弊病就是社会阶层不平等,教会、贵族享有众多特权。革命初始手段是反宗教,因为教会具有土地、税收、行政、地位特权,贵族甚至享有更多特权。

  大革命后,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上位,彻底推翻了教会、贵族阶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等,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新专制主义、民主专制或者军事独裁专制的建立,抹杀个人、无视权利的结局,中央集权吞并一切地方权力并消灭各种权威的全部生命力。不知道托克维尔是否夸大了上述弊病,但至少已经出现了类似萌芽。

  二、关于文笔

  关于托克维尔这部著作的风格,杰出的比较文学历史学家有如下评语:“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严肃的学术著作竟然具有如此纯粹的文学品质。我不得不说,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高人一等。他的写作风格更为雄壮,也更为灵活。他的著作,既有严肃的一面,也有精致的一面。他让读者深入思考时,可以读到以生花妙笔讲述的奇闻轶事或者将义愤化为讥讽的辛辣笔触。他内心的思想是如此新颖,他理性的阐述是如此智慧,他慷慨的激情是如此具有感染力。我们所听到的,是一个真诚而不虚饰、恳切而不狂暴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人们以作者为荣,让人们尊敬作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托克维尔善于用拟人、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段深入浅出展现其洞察力。

  比如:“人们从废墟中取回中央集权制度并将之恢复。人们在重建中央集权制度时,并未同时恢复已被摧毁的从前制约它的一切制度。因此,从刚刚推翻王权的民族腹部,突然诞生的,是一个比任何法兰西君主政权更为庞大、更为完备、更为专制的政权。这种冒险之举,极其鲁莽,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其原因在于:人们只想着眼前之物而忘却了曾经目睹之物。就这样,专制统治者倒台了,但是,专制统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并未消亡;专制政府消失了,但是,专制行政机构仍然存在。自此以后,人们多次努力打倒专制政府,但是,每一次都只是将自由的头颅安放于受奴役的躯体之上。”

  再比如:“人们经常谈论法兰西思想的影响,这是不准确的。作为法兰西的思想,它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们是从普世角度,我敢说,是从人性角度,来理解这些思想的。法兰西民族之所以拥有更大的力量,不在于其哲学,而在于其哲学方法。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采用如此方法,就是说,其影响在于其尝试的方法,而不在于其尝试的结果。法兰西的哲学只适用于他们自己,但是,其方法是一种工具,一切从事破坏的双手都可以使用。”

  三、对中国当下的启发

  《旧制度与大革命》从1992年到2013年,一共有14个中文译本,中国读者需求程度可见一斑。甚至连总理李克强都推荐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在中国受热捧是有道理的,18世纪的法国有很多地方跟中国当下有相似之处。

  (一)18世纪的法国经济繁荣,拜金现象泛滥。

  “在这种专制社会,无所谓安居乐业之说,人人都焦虑不安,都渴望挤为人上人,都唯恐沦为人下人;金钱,成为尊卑贵贱的主要标志,具有独特的流动性,不断转手,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提升或者降低家庭的社会地位。因此,几乎人人都想拼命积聚财富,渴望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热衷经商,贪图钱财,追求物质享受和安逸,就会成为专制社会最普遍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很容易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甚至弥漫于素来与此无缘的阶层。倘若不遏制这种情绪,不久就会使整个民族都萎靡堕落。”

  “谁能阻止这场浩劫呢?一方面是有一个民族,发财致富的欲望天天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有一个政府,不断刺激这种欲望,又不断从中作梗,燃起他们的希望后又让他们失望。就这样,在这两方力量的作用下,法兰西迈向毁灭。”

  (二)18世纪的法国,原来司法是独立于国家的,后来被政府削弱权利。

  “行政越权与司法越权都很危险,但是,行政越权更为危险,因为司法干预行政损害的只是程序问题,而行政干预司法使人们堕落,使人们变得一面是奴性,另一面是革命性。”

  (三)18世纪的法国,经济、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动荡情绪。

  “我认为,在社会地位极端不平等的社会中,即使建立了民主制度,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可能长期存在;在这种社会中,有产者与无产者同样处于危险之中:有产者面临突然遭受暴力而丧失财产的危险,无产者面临突然遭受暴力而丧失独立的危险。 要实现民主治理的期望,不仅要求不存在财富的极大不平等,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要求土地在财富中不占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用笔之深,文字之美,让人掩卷沉思。我们能看到这么好的文章,译者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个人认为,钟书峰的翻译真的很流畅。他翻译了法国“三部曲”——《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以及本书,有空可以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