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杀妻案细思极恐,鉴别婚恋中的危险分子看这两点!
作者:大将军郭|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杨扬提供
杭州的来女士失踪案终于水落石出,虽然此前就有很多网友推测是被丈夫谋杀,但官方公布真相后,再结合碎尸抛尸等作案手段来看,真的是细思极恐。
也难怪很多网友说这个结果一出,有多少人会失眠,已婚的愈加忌惮,未婚的愈加恐婚。
尤其是这几天的“化粪池警告”、“两吨水警告”,更是令人作呕,恶魔何止在人间,恶魔可能就在身边。
这些年被曝光的杀妻案真的不少,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都怵目惊心,每次看到评论说“不婚不育保平安”也都觉得心酸。
结婚生子原本是通往幸福的一条路,现在怎么感觉像是以加速度奔向死亡呢?
人在恐惧面前,都会有这样的防御机制,玩玩梗也好,抖个机灵也罢,算是用相对轻松的方式去消解内心的恐惧。
但大可不必抵触婚姻、仇男,负面新闻的报道不是用来造成恐慌的。
我们的确接收了很多引发恐惧的信息,但从另一面来看,我们获得了更多样本,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学会识别危险的人、危险的关系。
就像去驾校学习,交规课上也会放映很多惨烈的交通事故照片,但那不是为了恐吓大家一辈子别开车,而是一种提醒,要警觉危险的发生,学习如何避免伤害。
不婚不育也未必能保平安,但保持清醒能让你最大限度地远离危险。
看到杭州杀妻案的时候,就想写一篇如何鉴别关系中的危险人物的文章,后来看到一篇《如何筛查关系中的危险分子》,有些观点也是我想说的,这篇内容大家可以去看看。
此外,我也想补充两个很重要的点,能帮你鉴别对方会不会有极端行为的倾向。
对方如何消化情绪
不论是什么样的行为,利他的还是伤害他人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诉求,就是为了发泄个人情绪,都是由情绪情感在驱动。
哪怕是变态杀人狂,他们也是为了一个“爽”字,“爽”就是情绪,因为平时很“不爽”,自己又没有情绪消化能力,所以采用了非常极端的行为。
婚恋关系里怎么会没有情绪?
情绪是拌嘴和争吵的必然产物,但这不代表拌嘴和争吵都会引发暴力危险的行为,这其中有“情绪调控机制”在起作用。
比如会自我劝慰、找朋友倾诉、买东西、出去玩、哭泣等等,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无害的调控方式,但有两种十分有害的调控机制,可能会把人推向极端。
一种是“暴怒型”。
他们会大发雷霆,破口大骂,有时还会从语言暴力上升到身体暴力,这种身体暴力不仅包括指向自己和对方的,也包括指向“第三方”的,比如摔东西、砸墙,把情绪发泄在外物上。
这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是非常不可控的,所以也许起初还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但可能下一次就“由物及人”,“由伤害到杀害”。
他们被情绪奴役的时候,人也好,物也好,对他们来说都是无差别的,都是释放情绪的工具而已。
另一种是“压抑型”。
有些人看起来脾气很好,好像完全不会生气、情绪不外化,但这种情绪处理方式也是自带危险基因的。
这无关修养和情商,因为修养再好,情商再高的人也是有情绪表现的,只是不那么激烈和外放,而是用相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压抑型”的人,会对外完全屏蔽掉自己的情绪,甚至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情感。
还记得《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吗?
当得知妻子要跟他离婚,当岳父岳母也都赞成他们离婚,张东升心里是有不满和委屈的,但是表面上他依然不动声色,有时还表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平和和爱意。
把情绪压抑在心里,造成堵塞,负面情绪就会指数级增长成为一个巨大的足以碾压一切的能量团,任何事都可以成为导火索,引爆它。
“暴怒型”易察觉,但“压抑型”往往让人觉得安全,这就是所谓的“老实人效应”,你觉得他连脾气都不敢发、不会发,又怎么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呢?
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合理的表达情绪,把它压抑在心底,说明情绪调控机制是失灵的,负面情绪还在累积,迟早有一天他们也会被情绪所奴役,做出不可控的极端行为。
“情绪调控方式”是一个人能否保持稳定性的重要指征,如果你在交往过程中发现对方常常暴怒或是极度压抑,都要有所警觉。
哪怕他们不是禽兽,也是猛兽,会伤人。
了解对方的归因方式
简单地说,归因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内归因和外归因。
常见的两人拌嘴,有人会觉得都是对方的错,这是外归因,而有人会低头审视自己是不是没做好,这是内归因。
再比如遇到工作不顺,有人会认为都是公司和领导不行,这也是外归因,有人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有处理好、能力有待加强,这是内归因。
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归因方式也能决定命运,甚至是别人的命运。
习惯性外归因的人爱抱怨、推卸责任,他们就很少去改变自己,坐以待毙,状况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习惯性内归因的人,会雕琢自己,提升自己,一点点向上生长,改变自己的生活。
如果只是影响自己也倒也罢了,外归因也会波及到周围的人,甚至是伤害周围的人。
因为总是把问题推给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他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也都指向别人的错误、如何惩罚别人的错误、怎样发泄自己的不满。
就像贵州公交坠湖司机报复社会的反社会行为,也跟归因方式有关。
认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都是社会不公造成的,所以他们的思维逻辑并不是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直指如何报复、伤害他人来获得满足。
合理健康的归因方式是有弹性的,直白的说法叫“就是论事”,既能察觉别人的错误,也能识别自己的问题,内外结合,客观看待。
但如果你的另一半过高频率的运用外部归因思维,那被抱怨可能只是最轻度的折磨,最怕的是有一天你成了他报复外界的替罪羊。
最后,还是要说明,即便符合以上两点,也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会做出极端行为,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杀人犯。
但一段让你不舒服的关系、一个让你不开心的人,在最糟糕的事情还没发生前,离开他,就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 END ——
hi 漂亮小姐姐
帅气小哥哥
想跟你分享我的生活日常
和喜怒哀乐
扫描下方
加我私人微信吧
???
我在朋友圈等你
读 ·更 ·多
乘风破浪 | 贵州公交 | 放过
黄圣依 | 张雨绮 | AA制
你的“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