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制怒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制怒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2-27 23:4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制怒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制怒心理学》是一本由(美) 罗纳德·波特-埃弗隆 / (美) 帕特里夏·波特-埃弗隆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制怒理学精选点评

  ●愤怒是每个人永远丢不掉的情绪,但是我们必须驯服内容一针见血,直戳愤怒情绪要害

  ●感觉看不出什么来……

  ●不知道那么高的评分怎么来的,可能读的人比较少!这本和《自控力》差远了,要看这本的强烈推荐自控力》!

  ●◆本书作者罗列了11种愤怒类型阅读时可以根据给出的测试题大体掌握自己针对性类型和方向。本书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这11种愤怒分析原因给予治愈办法。 ◆GET: 健康的愤怒:生活中真正问题的准确信号,用别人理解方式表达,愤怒是暂时的,问题解决后可以被放下

  ●如果愤怒只是分个类型,那大可不必如此长篇大论。从叙述看,也只是制怒的方法。嗯,如果需要制怒了,那应该是要学会处理双边关系,或者看心理医生更好。

  ●我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愤怒因子,但还缺乏系统知识和有意识的控制。正好就看到了这本书。跟着书本做了愤怒类型的测试,看了相应类型的定义建议,对我而言,非常有用

  ●对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整本书最有价值东西就是目录之前的测试部分了吧,让了解自己愤怒的原因,后面所谓的“制怒”太鸡肋了吧

  ●这本书最有价值地方在于把愤怒分为了11个类型,虽然表面都是愤怒,但了解不同成因能帮助你更深入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从而学会倾听愤怒传递信息,更理想面对人生

  ●对愤怒的类型归纳很明确清晰

  《制怒心理学》读后感(一):短评字数超了以后

  中规中矩的一本书。

  分析的挺全面,但是我觉得那个控制方法其实没什么用,美国式加油打气。不过情绪这种东西,意识到就能控制到,意识不到什么方法都没用就是了。

  要说的一点是最后一章,仇恨型愤怒。我觉得写的不好。非常不好。作者本身也提到了,对立面不是恨,爱与恨的对立面是冷漠。但是随即就说,我们不要有仇恨,仇恨会消耗精神,这里我还同意,下一句就是,原谅对方,原谅伤害,去和对方谈谈,去和解。(而且还蹦出来什么恨是深深羁绊,是由爱而来的这种震惊的话)时心里就是,我去你md…这真的很像美国圣母婊会写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正确做法不是什么和解和原谅对方,是忘记。是解放自己,关注点应该在自己,而不是对方。伤痛有很多种,有些是不能够和解的,书里例子举的太片面,还特么说让反思自己。倘若一个人童年遭到性侵,难道还要反思自己,还要去面对性侵自己那个人和对方坐下来谈谈吗?只能安慰自己走出来不是吗?

  想问问作者你以为看这种书的都是什么人,你以为自己教给的是什么人,渴望解决庭纠纷,无所事事的美国家庭主妇吗?

  没意思。

  《制怒心理学》读后感(二):了解愤怒的三种类型,告别暴脾气,做身心愉悦的佛系青年

  金庸的武侠小说《飞狐外传》中有位无嗔大师,医毒双绝。大师刚出家时脾气暴躁,法号大嗔;后来修身养性,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改名一嗔;晚年心如止水,不再动怒,法号无嗔。

  喜、怒、哀、乐人人都有,但是愤怒的情绪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因为它常常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怒火升腾时,爆发出来会伤人,憋在心里会伤己,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怒火安全的释放呢?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愤怒情绪的心理专家罗纳德·波特-埃弗隆,在他的著作《制怒心理学》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罗纳德是美国国家愤怒管理协会的专业治疗师,在处理家庭暴力、高侵犯性问题方面经验丰富,他认为愤怒是正常的情绪,不应该被压制,但可以通过了解愤怒的类型,有针对性的应对它,然后放下它,实现“健康的”发怒。

  罗纳德把人们的愤怒情绪分成三个大类别,11种小类型,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愤怒类型,我们可以找准控制愤怒的按钮,巧妙的化解自己和他人的愤怒情绪,实现身心的愉悦。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愤怒大家庭中有哪些成员吧。

  第一类,掩饰性愤怒。

  愤怒的情绪产生后,具有掩饰性愤怒的人不让怒火直接宣泄出来,而是采用各种方式掩饰怒火。

  按照掩饰的方式不同,可以分成三个小类别:回避型,怯懦型和内向型。

  回避型愤怒者害怕愤怒的情绪,认为一个成熟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生气。中国社会强调与人为善,所以具有回避型愤怒的老好人比较常见。

  怯懦型愤怒者回避愤怒,遇到讨厌的人和事,他们嘴上不会说什么,身体会做出逃避或者拖延的举动。比如忍受老婆唠叨,赖在沙发上,拖延刷碗的老公。

  内向型愤怒者会把对别人的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冲突,别人是会吵回来的,自己是不会回嘴的。但是他们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厌恶,甚至产生自残的行为。

  不能说掩盖愤怒的行为完全没有必要,老祖宗教导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很多时候是有道理的。但是,愤怒是一种情绪号,表示我们有需求没被满足,比如没有得到尊重,没有被公平对待等等,身体用怒火来催促我们采取行动。

  长期压制愤怒会引发抑郁情绪和心因性疾病。另外,愤怒压抑久了,总有一天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爆发出来。

  如果自己习惯于掩饰愤怒,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意识到每个人都会生气,愤怒是我们的一部分,要学着接受愤怒。

  其次,勇敢的把愤怒表达出来,直面让你怒火中烧的人和事,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最后,在怒火宣泄后,把这一页翻过去,让情绪归位。

  第二类,爆发性愤怒。

  顾名思义,具有爆发性愤怒的人容易暴怒,他们失控的怒火有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

  按照爆发诱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突发型、羞耻型、故意型和兴奋型。

  突发型愤怒者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突然爆发海啸一样的怒火,暴怒时他们的言行不经大脑,甚至会出手伤人。经常看到新闻报道,司机嫌行人不让道,开车冲撞行人,一时的情绪爆发伤人害己。

  羞耻型愤怒者很自卑,别人一个眼神就会让他觉得受了侮辱,通过向别人乱发脾气,维护自己的自尊,让自己敏感脆弱的玻璃心觉得好过一点。

  故意型愤怒者通过发脾气要挟别人满足自己,“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说的就是这一类人。实际上他们对自己的怒火收放自如,这一招也只对在乎自己的人使用。

  兴奋型愤怒者不仅不讨厌愤怒,还对愤怒上瘾。因为愤怒时人体中肾上腺素会激增,强烈的情绪波动让他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爆发性愤怒释放了压力,但没办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如果你是个火爆性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改进。

  首先,留意自己发脾气的征兆,比如血压升高,开始出汗,握紧双拳等等。一旦出现这些征兆,马上离开现场,等情绪平稳了再回来。

  其次,当觉得受到了冒犯时,冷静下来,看看是不是对别人的批评或建议过分敏感了?

  最后,练习保持冷静,从保持一天不发脾气开始,逐渐延长时间, 记住,是否愤怒的选择权永远在你手里。

  第三类,长期性愤怒。

  长期性愤怒会持续很多天甚至很多年,让发怒的人无时不刻不遭受情绪的折磨。

  长期性愤怒有四个小类型,分别是习惯型、恐惧型、道德型和仇恨型。

  习惯型愤怒者不需要诱因就能发火,属于从早到晚看什么都不顺眼的那种人。其实他们自己也十分痛苦,可发脾气已经是下意识的行为,很难停下来。

  恐惧型愤怒者像曹操一样戒备心太强,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 几乎变成了被害妄想,没办法信任他人,没有安全感,因此很有攻击性。

  道德型愤怒者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如果有人胆敢质疑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就要受到制裁。在种族主义冲突和宗教战争中常能看到道德型愤怒的身影。纵览历史,死于道德型愤怒的人,比死于其他所有愤怒的人加起来还要多。

  仇恨型愤怒者的怒火如此强烈,几乎不能被化解,他们的视野变得狭窄,性格变得孤僻,每一天都生活在抑郁和痛苦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报复仇人。

  和前两种愤怒类型相比,长期性愤怒对我们的危害要更大,它像慢性疾病一样不断消耗我们的精力,带来痛苦和压抑。

  摆脱长期性愤怒不是一日之功,但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积极的想法、减少愤怒的思考,真实的世界不好也不坏,决定你心情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

  其次,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做有助于接受别人的不同,加深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愤怒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放下愤怒并不容易,但总要把伤痕累累的过去翻过去,才能迎接安宁的未来。

  我们对自己的愤怒了解越多,越能游刃有余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摆脱生活中多余的愤怒和怨恨,活出平安祥和的人生

  好书共读,欢迎关注公众号:丹顶鹤的丹

  《制怒心理学》读后感(三):制怒第二章

  1

  前段时间,热播综艺《我家那小子》第二季嘉宾于小彤引起非常大的热议。不是因为演技、也不是因为作品,而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当街骂哭对方。

  让我们前情回顾下:陈晓芸在车内正听着某一个歌手的歌,于小彤称不喜欢,陈晓芸顺手直接删除了歌单。

  过了一会,于小彤发现陈晓芸还在听同一位歌手的歌曲,情绪激动,迅速伸手去抢女孩子手里的手机。

  陈晓芸下意识躲避,于小彤则像点燃的气球,突然爆炸。中途一度停下车争论为什么不把手机给他看。

  后来妥协的陈晓芸把手机拿给他看,拿到手机的于小彤二次爆炸,追究对方为什么在车里不给看?

  最后以陈晓芸委屈大哭,两人不愉快的回到车上结束。

  整个过程中于小彤没动过手,却让很多网友看到了“家暴”的预兆。

  为什么呢?因为家暴的人,经常会在打完后会深感内疚以各种偏激的方式求原谅,但是却把压力都纾解出去了,并会下定决心告诉自己也告诉被害者,结束了不会有下次了。

  而于小彤这类人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总是无缘无故生气,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发脾气,结束之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然后态度良好的求理解给补偿,并保证以后不会这样。

  这听上去和家暴的运作原理不是一套流程么,所以要不怎么称具有伤害性的语言为语言暴力。

  以于小彤为代表的这类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突发型愤怒者。

  这类愤怒一般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易燃易爆者都普遍只是想把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压力都疏解出去,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愤怒解决问题。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陈晓芸只是听个歌曲,怎么会够触及到于小彤的火线。真的像他本人说的那样只是因为爱她吗。

  其实在突发型愤怒者里面,大部分都是过分敏感的人,他们在感到自己受到批评、压制或者忽视时,就有可能勃然大怒。向内来说,更核心的愤怒源来自于不够良好的自我感受。

  在娱乐圈本来就是个竞争残酷的地方,而于小彤除了在早年扮演过一个不是被大众所知的新版贾宝玉的角色外,并没有什么太亮眼的成绩。跟别人相比,事业没有气色,心中难免苦闷。

  从他的妈妈很多观念来看,家里又是属于对他偏溺爱和骄纵。这些都是突发型愤怒人格的养成条件。

  会因为缺乏耐心、无法忍受挫折而持续性积累愤怒。

  而当别人把他期待的事情做的拖拖拉拉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立刻满足,不允许任何拖延出现的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情绪也就一触即发。

  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在整个节目中,陈晓芸和于小彤的冲突不断,男方也因此坐实“渣”这一特质。

  经历相似的人可能会说其实吵吵也就好了,无所谓渣不渣,男的只是脾气臭,又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女方也愿意受着,习惯就好。

  其实不然,以他们两人为例,其实不是说两个人习惯了。而是两个人在这种愤怒当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两个人都知道怎样能伤到对方,都按部就班地互相伤害着。

  像于小彤一样的很多突发型愤怒者会以为生气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却从来没和对方在冷静后讨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更大的问题是,越是释放自己的愤怒,其实都是在教自己变得更加生气。相当于不断的排练生气,爆发练习越练越顺手,把自己训练的更加易燃易爆,自然就更容易产生突发型愤怒。

  那么像于小彤这样的“渣男”是不是真的只有注孤生这条路才适合他。

  《肖申克的救赎》里给我们最大的警示不就是,人只有自己才能实现救赎嘛。

  所以救赎完全可以从自我关注开始,列个清单把你爆发前的感受、想法、身体变化写出来。关注哪些是你爆发前的信号。

  下一次在信号出现时,提前告诉身边人你需要冷静一下,告诉他们你在尝试应对愤怒的新方式。然后找个轻松的地点或方式缓和下情绪。

  平静下来以后,再回到“犯罪现场”,和当事人讨论并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记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我们怎么样才能一起解决,而不是这是谁的错或者谁的责任。

  2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喜欢把掩饰型愤怒比喻成一个金字塔。而在爆发型愤怒这一章里,我同样想把这部分内容比作一个逐层递进的金字塔。

  从突发型愤怒到羞耻型愤怒(包括故意型愤怒),最后到兴奋型愤怒。

  在爆发型愤怒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人一般都是偏急躁易爆的性格,心思敏感又防御意识强烈,渴望亲密关系又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大喜大悲,情绪强烈。

  作者在愤怒人格形成的原因,表现方式以及看似与愤怒不相关的羞耻情绪的描述篇幅都相对较多,这也是我想表达的,羞耻型愤怒在这一章里可以说是核心愤怒人格。

  加上其他三类人格,既可以说是这是一座按羞耻程度高低排列的愤怒值金字塔,也可以说其他三类愤怒人格是由核心羞耻型愤怒人格按不同程度演化出来。

  先来了解下羞耻感的概念:指一个人感到自己有缺陷,是一种充满痛苦的感觉。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羞耻感强烈,作者按照抵制羞耻感的方式上列出了我们身边常见的几种人:

  无法直面别人的评价:有时候别人随便说了一句话,你都会想很多。然后不知道说什么,只想直接走掉;无法逃离时,就直接“瘫痪”,感觉干什么都没心情。

  否认:否认自己所有的感觉,别人问你这样说是不是会让你觉得不舒服,你都会说放心,不可能,我没有感到任何不舒服,不停强调我不介意。

  傲慢:明明总觉得自己糟透了,但是一见到别人还是依旧要装出一副比任何人都过的好的样子,比如国内典型的同学聚会啊,这类人会非常多。

  完美主义:认为只要自己把所有事情都做到位了,力求完美就不会有羞愧感。

  暴怒:这类人经常会采取的方式就是羞辱和责备别人,要么就总是突然毫无征兆的发脾气。因为在他们看来攻击别人总比攻击自己强,先下手为强,先攻击别人就能保护自己。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人群。

  当然还有些人藏的比较深,不太容易用这些特点辨别。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经常否定自己,认为“我不好;我还不够好;我没有归属: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应该存在”,有这种想法的都是羞耻性极强的人。

  也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以上各类形色的行为表现。

  羞耻型愤怒者往往每天光是挣扎在自己的束缚中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很难关注到外界,但又没办法真正的平静的关注内心。受困于内外中间的空间里,就像小狗困于栅栏里,看得见前路也看得见后方,就是动不了。

  能不愤怒么,能动的又只有嘴,所以输出只能靠吼了,靠发脾气了啊。

  别人只是走过去,你可能会觉得你竟然忽视我,不帮我一下,我生气了!这就是突发型愤怒者;

  别人不止走过去,还看了你一眼。但你可能会认为,你看我那一眼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觉得我蠢才会受困于这种栅栏里,你个傻叉,我生气了!这就是羞耻型愤怒者;

  别人听到声音,走回来想看看你表达什么,你被他回来的举动一下子击中内心,觉得“看,他还是关心我的。”得到了一丝安慰的你觉得挣扎的有点饿,沟通了一会发现他不明白你的意思,你认为他竟然不懂你,要让他知道他必须要懂你的重要性,于是我生气了!直到他拿着水或者面包各种实验才终于有一种满足了你的需要。这就是故意型愤怒者;

  然后你发现故意生气这招屡试不爽,只要你生气大吼,他总会用各种东西各种方式满足你,你开始对这种方式上瘾。同时也慢慢控制不了自己,而他也似乎除了你大吼以外不怎么理你,你感到害怕,明明已经习惯了陪伴,害怕失去他。于是你只能用愈演愈烈的愤怒和他建立情感联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兴奋型愤怒也叫上瘾型愤怒。

  谁又不渴望自由呢。

  只是通往自由之路,需要经过三个小镇,冷静、节制以及选择。

  你可以尝试深呼吸、对自己进行记录、或者找朋友谈谈,随便哪一种只要你觉得能够让你平静下来的方式,都是在于你的选择。

  现在就可以开始练习了哦。

  《制怒心理学》读后感(四):读完制怒第三章,我决定给五颗星

  最后一章了,本来还在想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把这部分呈现出来。

  单纯做个搬运工或者目录整理员又不是我的风格。

  所以这篇文章里我更想写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改变。

  就像一个人感冒了,其实有时候不止咳嗽一个症状,头疼、发烧、身体发软,由于生病时心理状态也会收到影响,于是多愁善感啦、敏感烦躁啦,都会一起来找你。

  愤怒也一样,最开始我以为只是一种情绪而已。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原来我的愤怒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多重愤怒人格。而这些愤怒人格形成了一个愤怒原因复杂的“我‘。

  就像毛线团一样,我其实很早就有自我反问的习惯,只是每次都没有头绪或者只能摸到那么一点点线头。

  像我前几天和男友在超市为了买一瓶陈醋吵的不可开交。他想要大瓶壶状的,而我一直嘴上声称“挑你喜欢的”,但在他抱起那壶陈醋时,我又会情不自禁露出嫌弃的状态。

  当然这传递的信号就是“你不要买这个,我会生气”。于是他只好妥协,让我挑一个我喜欢的。

  我蹲下来带着非常大的情绪抱怨他的作风像个生怕饥荒的农村人作风。

  (原谅我当时这种带有色彩的想法,但这是我当时真实的内心)

  “你看这瓶,小巧精致,我们本来对于黑醋的使用就不是很多,买那么一大桶还占地方balabalabala……那瓶也是……”

  最后我说了半天,也没给出了最终方案。

  他也在不断的忍耐中爆发了“如果你要是挑不出来,那就拿这个壶装的,因为我就喜欢这种。”

  一句话,迅速点燃了我。声音突然飙高的我,吼着“那你就拿好了,按你自己喜欢的来!!!!”

  在当时我能感受到这种夸张的愤怒之下,我内心是十分冷静的。因为我觉得他会因为我的态度选择按照我的想法来。

  出乎意料,他没有。

  于是这种故意型愤怒就变成真的愤怒了。

  而我当时凌乱的情绪里,一个声音不停的咆哮 :

  “他为什么就是要选那瓶!又蠢又笨又占地方,他不知道我喜欢收纳整齐的习惯吗?

  ……对,他的作风就是跟他那农村父母一样,什么都以“大锅饭”的标准选择,不在意整洁也不在意卫生更不在意形象!

  烦死了,他每次选东西都那么差劲……”

  另一个声音竭力压低的不停的问着一大堆问题:

  “不是一直都有注意‘不要控制他’吗,不是一直做的很好吗,为什么这点小事不行?

  干嘛那么生气啊,公共场合咆哮的样子好丑,好丢人,刚刚有人朝你们俩这边看了。

  你生气了?想想到底因为什么,一会怎么跟他沟通你刚刚的行为?”

  为什么呢。这问题当时让我想了好久,后来就慢慢隐在心里某个角落。直到这几天看到了答案,才迎刃而解,也才终于让我有了轻松的感觉。

  答案就是在我身上,有着突发型愤怒、羞耻型愤怒、故意型愤怒、习惯型愤怒和道德型愤怒,五重人格组成。

  听上去感觉有点糟糕。

  他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突然发怒,出了超市又迅速好了,不明白为什么我嗔怒了半天他的没品位和选择,却依旧没给出一个“到底买哪瓶”的答案。

  因为这是我的羞耻感在作祟,我觉得他忽略了我的习惯和喜好,我的愤怒得到了一次累积。

  在我第一次轻描淡写的在他身边絮叨“小瓶酱油的好处”,希望借此提醒他:我想要他买小瓶酱油。

  他没能正确get到我的点,让我的愤怒得到了二次累积。

  (突发型愤怒的一个思考方式就是:我无法忍受挫折,如果等的太久或者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就会爆炸)

  道德型愤怒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道德优越感,而且很爱钻牛角尖把自己困住,反复性很强。

  所以我才会不停纠结在,他选东西好差劲;甚至会鄙夷他父母,70年代人的生活方式,自以为自己的品味、生活方式是好的。

  不过当时的我根本想不到我是在judge人家。

  “我比你优秀。

  我比你更了解什么是好的。

  我的价值观比你好。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正是因为我是个道德型愤怒者,所以才会有这些标志性想法。

  当他忍耐了很久,却依旧把选择的权力交给我。我却喋喋不休以抱怨的形式各种责备他,就是我习惯型愤怒养成的行为习惯。

  我无法给出答案,是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到底想怎样。总觉得怎么都不如意。我只想让他知道我生气了,非常生气,然后施给他压力。

  这就是突发型愤怒的暴力形式啊。释放完心里的蒸汽压力就行,认为愤怒已经是解决问题了。

  后来面对他坚持选自己喜欢的那瓶酱油,我虚张声势的愤怒连自己都知道是在假装自己生气,为的是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只是我也的确没想过局面失去掌控,我真的被自己的陷阱拉进去了。

  我一直都知道我的原生家庭不完美,曾厌弃过自己的来路,也一直竭力避免重复他们的不完美。

  甚至我曾经发誓,我不要找一个爸爸那样的男人,不想做一个妈妈那样的女人,也不想在未来生出一个像我这样的孩子。

  但更让我苦恼的是,我努力装作自己是一个平静、谦逊、高尚的人,装的太久一度我自己都信以为真。但是依旧在那么某一刻,我爆发的瞬间还是像极了我讨厌的模样。

  也就是在那种时刻,巨大的懊悔和内疚会让我对自己厌恶极了。

  我没有练习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那些实践方法,因为我是一个怕麻烦的人。

  但是当我知道我的易燃易爆其实一直都是在把自己训练的更加熟练,单纯发泄愤怒并没有感觉更好,反而制造了更多问题,就像吃一整盒低脂饼干来减肥一样。

  而这种持续不断重复同一行为模式的结果就是麻痹了我的官能。除了愤怒我总是感受不到其他情绪,就算感受到了,也都不加思考的以愤怒的形式排解。

  当我看到我灵魂的中肮脏污秽的一面,贪婪、内疚、刻薄、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我才知道了不带感情色彩的共情能力是什么。

  当我看到了自己的偏执、较真和死板,我才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让自己更灵活才能活的洒脱。

  当我看到了自己为了一瓶酱油而故意生气,我看到了自己对于权力和控制已经达到了一种不自知的状态,甚至会为自己一直以来声称的“尊重和自由”感到羞愧。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层层瓦解的愤怒之墙后的那个自己,那个时刻在黑暗中发出“嘶嘶”声音的炸毛黑猫,小小的、很瘦弱,浑身发抖却又尝试想要努力保护自己。

  她不完美,还有点丑。身边散落了一地的记忆碎片,都是那些受到伤害的时刻,为了自己打斗到头破血流的时刻,还有独自舔舐伤口的时刻。

  但那是我第一次有感动的情绪,不再是厌恶,而且还觉得有点可爱。

  因为她很坚强啊。

  见到她的那一刻,我唯一做的,只有慢慢蹲下去安抚她,然后轻轻抱起她,告诉她:“你真的做的很好了,谢谢你。”

  身边的碎片也都在一瞬间化为点点星光。

  在星光里,我不再为买一瓶酱油而纠结。因为没必要把简单的意见分歧当做是一场关乎道德的战争。

  我不再为他偶尔打游戏而火冒三丈。因为打游戏不该被直接打上负面标签,我没必要要求别人跟我做同样的事情,才叫正确的事。毕竟问题来了,什么叫正确?

  我也不再计算着时间,刻意在朋友圈发一些精心修过的生活照了。因为当你做了一件让情绪和灵魂得到双重成长的事时,没必要立刻向别人宣告才能提醒人们你的存在和“你在努力”这件事。只要在心里相信你是对的,不必说教、大喊大叫来推销。

  我也不再为朋友只是表达一个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不假思索的去“谴责”,疯狂的摇头说“不是这样,是……“,不会再试图让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思考。如果世界只有一种思想和价值观也是一种恐怖的事情。

  甚至,我能够非常坦诚,没有任何负担和他面对面的把最近每一次的愤怒,那个不太美好的自己坦白出来,能够真正的倾听对方的话。

  最重要的是,我不再为原生家庭苦恼了。

  我自私、自卑、贪婪、有着虚假的优越感、不信任感强烈、消极敏感,这都是我。拥有着这些不被欣赏的”天赋“的确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

  而这些天赋都来自于我不完美的家庭,是我羞耻感的来源,是我愤怒的来源,是让那只黑猫一直在抵御的东西。

  我知道我是个差劲的人,但我依旧是个好人。

  其实我是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我,看到了镜子里那个赤裸的我。

  作者的改善建议我是一条没做,但在没深呼吸的情况下,我的确感受到了平静。

  所以还是那句话,了解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治愈的第一步。

  也许看书不能帮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但一定能帮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

  《制怒心理学》读后感(五):愤怒往往才是生活的真相

  就像人类所有的感情一样,愤怒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仅仅只是愤怒而已。

  但表达方式却有很多种。处理愤怒意味着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会有被家长强迫带去某个地方的经历。也许是教堂、也许是补习班、也许是兴趣班,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得面对。

  挨过多少次揍可能不记得了,但能记住的是翻过墙后在杂草堆里蛐蛐的聒噪,拔过野草根后手心里的草腥味,大辣片留在嘴里的余甘味。太阳很晒,但自由的空气却异常的甜。

  多年后,人们聊起来大都会说小时候真是个淘气包,但是没人会说一句”那是一个10岁小朋友表达愤怒的方式, 那是种无声的抗议。”

  我记得我看过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母亲教育爱欺负人的儿子时,在两个人谈话的时候,她直接推倒了儿子。儿子踉跄着站起来非常生气的问母亲为什么要推他。

  母亲回答说,“没有为什么,就因为我比你强。而且以后你每欺负别人一次,我也这样欺负你。”儿子愣住了,慢慢开始眼泛泪花。

  母亲看着儿子的脸,继续说,”男孩子比女孩子的力气大,这说明了我们更要好好保护女孩子,而不是利用这份力量去欺负别人,你说呢,儿子。”

  一个人小时候和哥哥姐姐或者父母之类的成年人之间不均衡的力量对抗,会影响到成年后和世界的相处模式。

  权力和控制一旦开始,就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后都是在继续不断转移。和你对抗的可能就会从哥哥姐姐、父母到老师或者别的什么人,再后来是自己的伴侣、老板、同事甚至自己的孩子。

  这种对抗势必会分出强弱。而健康的愤怒就是为强弱的平衡设立一道边界。在这种边界的保护下,人可以不用伤害他人或者自己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

  但很少有人能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何处理愤怒带来的问题。

  所以这本书用了214页的篇幅总结出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常见的11种愤怒的类型。并且按照爆发程度分为三大类型:掩饰性愤怒、爆发型愤怒和长期型愤怒。

  在这片文章里,主要是了解掩饰性愤怒,从性质上来说,我更愿意称之为压抑型愤怒。

  压抑型愤怒包括了回避型愤怒、怯懦型愤怒和内向型愤怒。三种愤怒的压抑程度也是呈递增状态。

  在三种愤怒里,作者分别描述了愤怒者的表现方式、原因、愤怒类型的优缺,以及在如何改善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引导。

  回避型愤怒者一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很少或者几乎没脾气;

  怯懦型愤怒者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常见于话少沉默的父亲、丈夫:答应的好好的,就是不动;

  内向型愤怒者则常见于偏激或极端的人中,像有的女生对自己身材不满意会过度节食或锻炼。

  原因上,其实都源自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中国有句俗语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概也是因为这,中国的传统教育似乎更愿意教会孩子什么是恐惧。

  很多人从小会被教导,生气很有损形象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认为你不够道德;

  也会被告诉,面对不公,你的不服和愤怒只会让你被骂挨揍,有些父母也会亲身教学来告诉你:小孩子是不能有情绪的;

  如果一个小朋友以不听话的形式表达抗议,往往就会听到“你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太让我失望(难过了);再不听话,爸爸就打死你”。

  于是,害怕表达愤怒会让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表达愤怒会让自己受惩罚;害怕自己的愤怒会改变自己和另一个人的关系;害怕自己失控,失去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掌控感;害怕愤怒会带来的内疚感。

  于是在各种恐惧中,对别人的依赖性增加,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度增高,慢慢也变得畏手畏脚,当然,没人会喜欢自己这副样子,包括自己。

  我们可以把愤怒想象成一个小金字塔。第一层也就是回避型愤怒,我叫它一级愤怒。人们由于恐惧开始害怕去面对愤怒,因为愤怒意味着疼痛、恐惧和愧疚。

  既然这么痛苦,干脆就屏蔽自己的感官好了——我听不见,也看不见,总之,没有生气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没有坏消息的一天就是好消息。

  哪怕触动到底线的情况自己生气了,也告诉自己,多大点屁事,忍忍就过去了。

  比如老板让你加班,没有加班费;不加就卷铺盖走人。你又能怎么办呢。

  但慢慢积累吞下的气也让身体像气球一样,慢慢接近爆炸边缘,逐渐进入第二层愤怒,也就是二级愤怒:怯懦型愤怒。

  水满则溢。

  身体容纳不下的情绪总需要另辟蹊径发泄,毕竟你的脑子是脑子,身体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为了保护身体系统的运作,总得继续勉强维稳吧。

  但你的脑子强迫自己不能发声, 即便张口了也只允许嘴巴挤出“好”字。那身体只好采取不配合他人完成事情来帮助那些容纳不下的情绪开路。

  比如你爸妈逼你相亲,你就是没办法说不啊,只好苦着脸去了 ,但一点也不想为此精心打扮。

  由于一再的对身体发出的红色信号保持着眼不见为净的状态,身体已经开始逐渐出现裂缝了。三级愤怒,内向型愤怒已经向你打开门了。

  你开始没有办法好好照顾自己,慢慢的认真吃一顿饭,小睡片刻、散散步、静静看一会你喜欢的节目放松大笑;

  内心开始焦虑和麻木,似乎别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了你必须去满足的命令和期待了;

  可能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很多事,你总是问自己,为什么别人都过的很好,就我过成这个样子。都是我自己的错;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自残行为,开始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你开始觉得哪里都不舒服,似乎病了。

  从自我忽视、到自我破坏、再到自我责备、以及自我攻击、最后到自我毁灭。

  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开始你只是失去了声音,无法说出想要的东西;再慢慢丢掉了自尊,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重视,你已经主动放弃了很多权力;你开始有持续的愤怒、沮丧和痛苦;甚至连社交都出现了问题,不希望别人过多的打扰到你,又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最后开始过上了一种对自己和周围人都不满意,彻底消极的生活。

  当然这三种类型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带给你一定的好处。

  愤怒是一个消耗时间、精力和能量的过程。而回避型愤怒也确实能帮你节省精力,能让你在选择要不要继续在愤怒引发争吵前有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如果你是小孩子,还有可能因为“乖”得到夸奖。

  怯懦型愤怒能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帮你避免掉不想做的事情,哪怕只有一会,也能满足自己极度渴望独立和空间的要求。

  内向型愤怒则能够减少你与别人之间的冲突,毕竟在你看来,对自己发火最安全。

  但这些好处就像短暂的胜利,胜利过后带给你更多的是损失。武侠小说一句话怎么说来着,这种对自我的“修炼”太邪乎了,很容易爆体而亡啊。

  网上那些什么“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不能让自己有情绪”,信了这些鬼话才是笨蛋啊。人生已经很艰难了,不对自己好点还要帮着别人一起剥削自己,这不是自杀嘛。

  不过,既然有问题,就一定是要解决的。不然作者前面讲了那么多,没有什么解决办法,那 岂不是会打脸书名。

  当你是处在一级和二级愤怒中时,你要让自己接受几个观点:

  1, 我是可以生气的,因为人生气是正常的,要有正常的愤怒,要尊重它,这是身体的一部分,没有这种情绪是不完整的。

  2, 哪怕生气了我也是一个好人,我不需要对本来不是我的错的事情负责。

  3, 我有良好利用愤怒的能力,要相信当愤怒被良好处理的时候,是不会破坏关系的

  4, 面对他人的愤怒时,我没必要立刻取悦或者做退让。

  其次,和自己经常性的对话。

  回忆自己平时生气的样子,如何站立,眼睛和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声音是高了还是低了。甚至在生气时,都可以分离出一部分自我脱离那个情绪感受自己愤怒对自己身体的影响。

  多问问自己:

  “都是谁告诉我生气是错误的,不好的”

  “是谁用激烈、刻薄或者克制的方式表达愤怒的”

  “谁让我见过我不想拥有的愤怒行为?又是谁向我展示过拥有愤怒的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跟失控和伤害别人是不一样的。”

  “当我生气时,我身体的 变化是想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我认为应该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好”,如果答案是社会和道德层面上是正确的,就继续挖掘,直到找到自己的羞耻感究竟来自哪里。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采取这几种方式行动起来。

  1, 确保你感到愤怒的事情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有点烦人。

  2, 准确的告知让你生气的人,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试试这种沟通方式“我对你生气了,因为你做的某件事,让我感到(什么样的情绪),我希望你下次可以...”

  3, 即便说”不”,会让你感觉非常不舒服,也许是疼痛也许是巨大的内疚感,但依然要努力说出来。相信我,这东西一次上瘾。

  拒绝别人后,也不要立刻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吧时间留给自己,静静的听会音乐也好。

  4, 当你一点点把别人推开后,你的确得到了自己的空间和独立的自由,但不要沉浸在让别人沮丧的乐趣。

  从现在开始,你要开始做一些决定,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不要止步不前。

  5, 如果实在很难踏出任何一步,就寻求他人的帮助吧。去找一些善良的朋友。

  毕竟能够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是成长和恢复的一种方式。

  看到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高,其实我觉得这取决于自己对它的期待。如果你指望一本书能够解决你的人生问题,未免期待标准有点高。

  这本书在发掘常见愤怒的方面上做的不错,至于如何改善方面要看各人的接受程度。也许在具体措施上不能兼顾很多人,但改变从了解开始。

  弄清楚自己怎么回事就是与自我和解的第一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