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隔离期间,我开始和花草树木聊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隔离期间,我开始和花草树木聊天”

2022-04-26 15:25:22 作者: 小北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载入中…

“被隔离期间,我开始和花草树木聊天”

  前段时间,一条标注为来自xx精神卫生中心的短信广为流传,被许多人加以转发,“温馨提示:亲爱的市民朋友您好,如果你被隔离期间,您开始和花草树木聊天这很正常无需致电咨询。只有在那些花草树木开始回答您的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寻求协助。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假的!

  不过经过相关机构鉴定,这则消息其实是网友杜撰的,而且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传播到网上,伪装成的发布机构包括且不限于沧州市、天津市、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口吻和语气也明显玩世不恭。

  但是抛开这个不论,疫情之下的人们,确确实实面临着各种各样心理波动和变化,例如短信中罗列出的幻听和幻想症状,是有可能发生并困扰人们的。

  不知不觉,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半,虽然很多人几度以为疫情即将结束,然而最近上海、吉林等地疫情的爆发与当地的封城政策,都使得我们意识到新冠病毒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难以消灭。

  这两天,北京新增确诊人数有所增加,也让一些人陷入担忧和害怕之中,为此开始囤货囤粮甚至囤积冰箱,不少人一箱一箱往家里拉米和面。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或许是根本性的改变。我们逐渐习惯了每天出门前拿口罩、定期测核酸、早起看新闻首先关注新增病例、线上进行各种活动、随时有着接到电话被隔离的可能性。

  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态也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很多波折,从一开始的害怕,到逐渐适应疫情常态化的生活模式,而随着对疫情结束的期待不断破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焦虑中。

  疫情之下,时刻围绕着每个人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几天后自己是否可能成为密接者,进而,一切出行计划都面临着被取消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每个春节来临之际,无数大学生与在外工作的人员都只能留在当地,无法返乡。

  最切实的焦虑感来自于封校与隔离。长期处在被管制的空间之下,许多人逐渐开始感到了情绪失控。虽然经常自发组织阳台唱歌、操场跳广场舞等活动活跃气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发泄,希望能够早日出去玩耍、早日报复性消费、早日见到朋友与家人……

  我们的生活依旧在进行着,很多活动也以线上的方式代替了线下,可是很多人的心理却出现了变化:我们有时候会怀疑每天生活的意义,早上醒来后迟迟不愿意起床,在床上机械性地刷手机;在工作或学习时,间歇性地想要摆烂躺平,却在ddl面前更加焦虑;终于空出时间可以出去玩,却又担心接触到传染者而选择宅在家中……

  想必所有人在理性上都能够明白,情绪与压力对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是必要的,也是我们进化产生的机制,然而在大量涌来的负面情绪与压力面前,这些理论似乎都很苍白。

  但是,我们不可能永久陷入悲观与绝望的情绪中,生活总是要继续,很多人也只是暂时性地抱怨。小北整理了心理学家提供的调节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采取有效而即时的方式,应对我们的情绪与压力。

  01

  如何从生理上调节情绪

  当我们在胡思乱想,感到悲伤或者恐惧时,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式是有意识地保持面部的微笑。

  或许这个建议听上去像是心灵鸡汤,但是它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一种机制叫做面部反馈,它意味着面部表情不仅能反映我们内在的情感,也会影响我们内在的情感:面部肌肉会向大脑传递正在表达的基本情绪。

  微笑的面部表情告诉大脑我很快乐,而皱眉的面部表情告诉大脑我们感到生气或困惑。所以,即使是独自一人,我们也可以试着控制表情,保持微笑,然后看看面部反馈是否能够起到作用。

  在疫情时代,我们线下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少,也逐渐减少了与他人的联结。然而,积极参与社交,尤其是与那些乐观的人保持交往对于心情的改善至关重要。

  心理学有一个机制叫做情绪感染,指的是情绪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身上。据研究,我们大脑中存在着镜像神经元,它使得我们能够识别他人的情感,并且模仿他人的动作和姿势。

  如果两个人感受到彼此的积极情绪和肢体语言,他们的姿势会无意识地同步,并表现得容易合作,感受到的积极情绪也多。这解释了为什么同步的人类活动(合奏乐器、跳舞、健身等)在社交和情绪上非常有用。

  而且,如果我们的朋友和社交群体本身也热爱社交,他们对于我们的积极影响也更大。进而,无论是校内集体跳广场舞,还是周末各类跑团在公园聚会,都能够调节我们的情绪。如果你无法参与线下的社交,也可以在线上多与好友聊天,或者参加读书会、打卡群等等。

  此外,一个更为基本的方法是改变我们的认知。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或者愤怒?这些情感的产生出自我们对事情状况怎样的理解?心理学家早已证明,人们不是因为实际的事件而生气、悲伤,而是源自他们对事件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经常都是想象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从思想上避免某种情绪。比如,如果你当天的工作没有做好,你是会归因于疫情对你精神状态的影响,还是归因于你自己的不认真?

  认知对我们的影响不可小觑,认知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情绪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认知。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的判断充满消极,那么在我们感到难过的同时,这种情感又会使得我们悲观看待问题。

  如果这些建议对你来说依旧难以操作,下面还有更为具体的措施。

  02

  高压之下,如何保持健康?

  情绪与压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消极情绪和慢性的压力往往会相互转化,而在长期的高压之下,人的身体与心理容易产生问题,甚至会加快衰老、减少寿命。在疫情时代,不论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确背负了各种意义上更多的压力。

  一个似乎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对比。根据研究,乐观主义的确有助于健康,当乐观主义者生病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而悲观主义者往往会做一些自残的事。

  此外,乐观主义者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积极的角度解释情境,相信自己面对的困难能够被战胜。无疑,对于悲观主义者,这些态度太不现实。或许事实如此,然而,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往往就是取决于我们对自身和所处的环境抱有“积极的幻想”。

  那么,如何尽量远离悲观主义?一个重要的认知成分叫做控制点:也就对于自己行为结果是否在自己控制之下的一般性判断。内控性的人会认为他们对自己身上的一切事负责,而外控性的人会认为,生活是由运气或者他人决定。

  控制点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感到对生活有控制感,我们就不会感受到对健康和幸福的威胁。而如果我们增强自己的控制感,我们会在隔离等高压环境下更主动地采取行动保持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问题在于,疫情之下,很多事情不受我们的控制,那么我们能够控制什么?

  控制分为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努力来直接控制事件,即如果我们处于糟糕的情境中,就需要调整、改变它;后者意味着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抱负或者欲望来适应糟糕的环境,而忽视或者忍受某些问题。

  处在压力之下,我们应该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而灵活采用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两种方式。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聊天、种花养草等方式改变我们的心情与环境,但是在疫情的现实面前,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学会接受无法追溯的损失以及我们无法改变的外在因素。

  在生活中,许多问题都要求我们决定我们能够改变什么,并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控制自己生活也意味着控制我们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使得生活变得更好。

  03

  如何应对长期的情绪与压力?

  或许很多人会感到迷茫,这场疫情对我们来说似乎看不到尽头,而我们的焦虑感似乎也难以结束,除了以上的方法,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心理学家给出了三大解决问题的方向。

  首先,我们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当我们设法摆脱自己的焦虑或者悲伤时,其实大脑在频繁地加工这些情绪,而且我们的身体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面对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消极情绪,最有效的方式是坦白。这种坦白并不一定是公开给其他人,一个很好的方式是每天在纸上写下自己最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可以是关于大学、过去、秘密、未来等隐秘的想法和回忆,并持续记录自己写完的感受。

  这个方法在写下创伤经历的时候尤其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对自己诚实,只有我们真正地领悟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与所经历的事件,从而终止了自己的强迫性思维,缓解了悬而未决的情感压力时,坦白才会真正有效果。单纯发朋友圈或者微博效果并不算好,因为我们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自己写下的内容。

  其二,在压力面前,我们往往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应对我们的情绪,首先我们要采取手段,平静下来,学会接受消极感受,不去评判或者试着摆脱它们,按摩、冥想、运动、做饭等活动都能够帮助调节情绪。

  图源微博

  当我们应对情绪一段时间。最后大多数人会开始关注问题本身,引起我们压力的来源能否得到解决?如果像疫情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避免,我们要怎么办?

  对此,健康心理学家认为有以下三个有效的认知应对方法:

  1)重新评价情境。尽管我们无法摆脱疫情,但是可以换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我们具体怎么重新评价现状,重要的是提高主观幸福感,缓解消极情绪。

  2)从经验中学习。面对疫情,如果我们不想消极地简单应付,就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很多人在隔离时学会了做饭、剪视频、做手工等,也为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图源微博

  3)进行社会比较。这种比较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自己与其他更加不幸的人比较,这当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同那些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相比较。他们或许和我们遇到了相似的困难,但是他们为什么有动力继续努力?这种比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改善压力情境的信息。

  应对消极情绪和压力的最后一种方式是向他人求助,寻求社会支持。我们的健康不仅有赖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还有赖于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能够从他们那儿得到什么,以及我们能够给予他们什么。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人并不总能提供帮助,反而是你生气、愤怒和压力的来源。在和家人、朋友的交流中,他们往往也可能成为我们的应激源,尤其是在双方一直处于争论时。他们可能会忽视我们的情感而提供了不适当的支持,甚至会说出一些伤感情的话。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家人、朋友、同事等,他们是我们毕生都需要的依恋和关系的来源。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来自我们人际关系的帮助和支持,能够真切地改善我们的健康,甚至增加我们的寿命,在面对压力时,他人的关心和安抚能够促使我们分泌“治疗性”激素,故而找到合适的社会支持十分有帮助。

  此外,我们不应该总是接受他人的帮助,而忘记给予他人支持的益处。经常采取实际和情感的支持来帮助他人的人要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加长寿,也更加健康幸福。因为这有益于我们从他人的视角来重新评价现实情境,鼓励我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几次防疫志愿者,主动参与一些活动。或许你现在深陷焦虑情绪中,或许你只是断断续续有一些难过不安的苗头,不论如何,你总是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更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