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1000字

2020-10-31 01:1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1000字

  《重寻近代中国》是一本由马勇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寻近代中国》精选点评:

  ●史论结合,别开生面。部分历史叙述与评价有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

  ●近代史即是国民之痛更是国民之谜,国共在这段历史观上罕见一致,从而由国文读物根本无法理解一个如此黑暗的年代何以产生如此众多的文化巨擘?如果不超脱于已有的民族屈辱感和受迫害历史观可能无法接受甚至是反感书中的观点。但请冷静而客观的思考,近代的精英阶层其弘毅几倍于今之所谓精英,怎可能坐视国亡而无动于衷?他们尝试之艰辛,牺牲之决绝又岂是今人所能理解?近代中国之历史实为一代人之悲剧,他们囿于环境无法施展抱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国为民死而无憾。此书提供了一些重新反思的方向,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彻底展开,但仍可谓近代史黑暗迷雾中的一盏油灯。

  ●替人读书的作品。有空的话可以翻翻,不看也没什么

  ●绕来绕去,就那几个意思

  ●不错

  ●知道了什么叫臭不可闻

  ●持论中正,现代化视角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换一种角度,但历史没有如果

  ●淡化参与,化解启蒙。

  ●马勇 重寻近代中国 还不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有一定近现代史基础后再看。有些书是帮人建立观点的,有些书是帮人修正观点的,这本书是后者。修正观点可能不符合传统史观,但痛苦必须承认,历史可以重寻。

  《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一):历史的本来面目

  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我们平常看到的历史大都是有偏见的历史,很少从中立的角度来看待。

  不敢说马勇对历史毫无偏见,毕竟每个人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在他人的眼中也是一种“偏见”。但是他的历史书给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的机会。

  在他的眼里,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他们不再是一张张定型的历史脸谱。他们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有笑,也有泪。

  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二):许多观点,不敢苟同

  德国强占胶州湾,而后西方列国以“ 利益均沾 ”为名“ 相继向中国政府提出仿照英国人租借香港的前例,在中国沿海租借一些尚未开发的港湾,已被各国民用及用来护航的海军舰队使用 ”,作者竟认为” 这种要求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不是不可理喻的烦难问题,更不涉及主权和国家尊严 “[第四章:义和团云云]。通古至今,试问有哪个国家将割地划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常经济行为?!书中诸如此类是非不分之论断还有许多,实在让人气愤!

  《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三):读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读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毋庸讳言,中国的近代历史,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和政治需要,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割裂、曲解甚至于篡改了。故在言论环境日渐宽松之后,一大批“重读”、“重讲”中国近代史的书横空出世——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个重要的契机——力图给我们还原一个尽可能全面、真实的近代中国。马勇先生的这本《重寻近代中国》,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马先生以他对历史一贯抱持的“温情”,深入讲述、分析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晚清皇族内阁、辛亥革命,以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等一些专题,读来确实可以得到一些与革命叙述不尽相同的新的收获。历史本来就是多维和多面的,从不同的出发点,循着不同的轨迹,采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解读历史,本来就是多样的,至少可以力争做到“兼听则明”吧。

  (2014.6.13)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重寻近代中国》读后感(四):别扭还拧巴的作者,三观极歪的臆想家

  开卷时从比较新奇的视角剖析近代中国,同样观点占用大篇幅反复论证提及,车轱辘话覆盖全文真是一大槽点,一百页的内容愣是扩充到了300+。然而这不仅仅是我鼓起勇气写评价的原因,读到中段时才发现这本书的精髓在于“猎奇”,更牛逼的槽点还在后面..

  虽然多次为一些历史事件纠偏正名,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把抢占领土看成正常经贸投资供应就有点过分了吧,这种强烈的主观意识实在无法过于赞同,下面仅通过义和团的几页梳理下作者的论断,避免断章取义之嫌,尽量标示好页码看官可以直接翻书参考

  1、抢占胶州是出于德国「善意的打开贸易市场」

  2、P101“列强向北京派遣使馆卫队原本并不是与清廷为难,结果在这里被解读成了一种 敌意 ......他们(列强军队)开始大规模向天津收缩,不了这一举动又被中国民众所「误解」”

  3、P104“大沽炮台是天津的屏障.....他们(列强)不得不做出占领大沽炮台的决定...只是为了营救公使....「并非与中国为敌」...”

  4、P108“清廷当然知道联军的「好意」”

  这里从字里行间看的出作者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性,认为列强侵占有理有据令人性福,一个主权国家能容许外国军队派兵镇压本国人民,焚毁民房烧毁宫廷是何等理所应当之事,清廷宣战大沽炮台将士浴血是逆时代而行螳臂当车...

  上述论点真的是太太太太不敢苟同,历史学的多low的学生才会讲出如此与教科书背道而驰的话。

  如果执意把屈辱史说成故意渲染悲观情绪、制造民族主义,那么真心想请教马勇先生,清廷不反抗,农民不起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不去尝试,高举要做爱不要作战的浪漫主义情怀,把国家敞开怀抱交给列强治理可好?

  欣慰的是看了大家的评论发现不仅是我一人这么想,那就放心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