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

2022-03-17 18:5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由陈旭麓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5,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选点评:

  ●有详尽与全面的史实却分析不足。在思想上的分析与徐中约的高下立现。但10年的时间不是浪费的,引用什么的太给力。

  ●非常精炼经典!

  ●当年写小论文看 现在写读书笔记又看…… 但真的是很好的书!

  ●虽说母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镇之一,这本算是认真读过的为数不多的近代史研究著作之一。

  ●到底是历史课本缩写了它还是它扩写了历史课本?

  ●豆瓣阅读花了6元钱买的,这本书成书于1980年代末,在当时绝对是一本令人惊艳的好书,但是放到2013年本书内容已经成为了common sense,堙没于诸多同类中国近代史书籍中,不再让人激动了。花了6元也不后悔,就当用版税的方式向陈先生致敬吧。

  ●1~3,第二课 没有想象的好

  ●底蕴深厚之作,但是历史哲学的思辨现在似乎不大流行了。

  ●有的地方很精辟

  ●近代史的大部头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有人知道吗?

  社科版的实在买不到,发现有人大版的,这两个版本的内容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呢?

  社科版的实在买不到,发现有人大版的,这两个版本的内容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呢?

  社科版的实在买不到,发现有人大版的,这两个版本的内容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二):历史的抉择

  读了这本书才会发现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在不具备转型的基础上却被外国列强逼迫下而被迫转型的艰难和血与泪,国人勇敢的做出各种尝试来挽救中国国破家亡的局面。历史已然做出抉择:延续了2000年的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中国想要自强就必须打破旧思想,旧文化与旧的制度。清王朝结束以后,虽然中国依然纷争不断,但对于受专政压迫的中国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三):本书的优劣

  本书原本的目的是研究生中国近代史方向的授课教材,陈旭麓先生生前并未结集出版,属于门人弟子辑录而成,新陈代谢的提法很新,很有特色,陈先生史学大家,只是在中国近代史这块,早有珠玉在前,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吕思勉,胡适,钱穆,严耕望,多有论及,陈先生,身居大陆,所处时代,多有限制,陈先生的学术能力,史学功底,有目共睹,,所不足者,在于过分政治考量,现实关照,缺少基于基本完整史实的全局的通透的见解,不愿意摆脱过度政治化解读的窠臼,是本书的一大败笔,陈先生。1988年魂归道山,此书成书基础当在1988年以前,受过去的历史现实拘束太多,个人创见不多,是陈先生力求客观而不得,勉力通透而不能,学生门人,拘于形势,难见本来面目,想来实是可惜,陈先生,天不假年,大功不成,惜哉,门人弟子,无法进取,哀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四):《治史的眼睛》 ——读书笔记

  因为之前看完了徐中约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之后马上看了陈旭麓先生的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其中出现的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词句十分别扭。但是静下心往下读,就发现陈先生10年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与学生探讨和自己研究还有上课教授的精华基本上融进了这本500页不到的著作里[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后记。]。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于史实详尽地陈述与全面的分析。书中有大量且大篇幅的引用,避免了断章取义的可能,且选取的部分可以很好的体现当时时代作者的主要思想。从历史文献到人物文作,其之后资料的阅读量可见一斑。但是欠缺的却是对材料的分析。书中多次会出现一大段文献和陈述之后,分析只有一句笼统的带有“封建”或者“阶级”等字眼的句子给带过去,不免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

  “中等社会”就是这样西方势力一次次突进,中国内部一次次试图反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群人。他们不一定是社会的主体,却是一群有心且有力在历史上掀起一阵风浪的人。一个代表群体就是以国民党为主的革命派,中产阶级出身的他们试图将中国打造成一个民族主义国家,但是以军事为主的蒋介石却没有在逃亡台湾之前发现民生的重要性。另一个代表群体就是学生,“有人曾说中国社会殆已有多数之绝望,乃于各种绝望之中单有一种焉,浮影于热心家之脑中而产生出一线希冀之者,此何物也?吾必曰:学生社会!学生社会!该学生者,实能于各种社会中独树一帜,有吸取新思想之资地,有翕受新感情之脑筋,有担任新中国之学问。”[ 第260页。]这两拨人终于成为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社会主角。

  同时,陈旭麓也提出,国民革命党最后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看到在第三阶层(农民,工人,小工商人)身上看到解放的希望。

  在书的《序》中,作者冯契提到了“治史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深有感触。“……解放思想。旭麓说:‘解放思想就是对自己民主。’……民主意味着人人自作主宰。在学术上,只有解放思想,自作主宰,自尊其心,也尊重别人,这才是民主的态度。”这话虽然还残留着革命的说一不二的味道,但是确实治史大师应有的态度。但是从全书看来,陈老还是有很多不得不言和不得言的地方。通常会在一篇详尽且全面的史实之后接上断言的阶级斗争总结,然后不了了之。站在历史之中是无法看清历史的。如今对于近代史最后三十年的历史还没有放开舆论压力,而就算是历史教科书,在陈述最后三十年之前的历史时也是用充满了政治色彩的词句。陈旭麓自己也说:“确实,历史研究会动感情。……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绝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 第139页。]”这一段话读得人意味深长:历史研究虽然会跟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但是只阐述自己观点的历史却不是完整或者正确的历史。这句话里,又藏了多少不得已的无奈啊!

  :为了做这个作业,近半个月一直在读近代史,虽然读的不是很多,但是感触倒是不少。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五):一点看法

  这本《新陈代谢》是我系前辈陈旭麓先生的遗著,据说也是他最负盛名作品。有人认为其长在哲学思辨,不过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软肋也就在于其所谓的“哲学思辨”。作者基本是在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马哲框架下进行分析。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流氓框架内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实属不易。毕竟就作者笔头所及的历史而言,他基本还是能够如实直书的,没有因为“阶级立场”而有所避讳。如谈到袁世凯接替孙担任临时大总统时,他就认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的拱手相送。” 而谈到太平天国时也并不像官方一味称其波澜壮阔、是农民战争的高峰云云,多多少少揭示了其阴暗面,如“天国的尊卑体制比‘清妖’的尊卑体制更多一点霸道和蛮气”。

  但即便没有肆意歪曲史实,对理论的过分倚重也一定会导致历史叙述与史实原貌的脱节。史学家本身即是在透过史料这扇窗想象史实原貌,这种先天特质必然会导致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受这扇窗户的制约,而把史料的选取与史实的重构依归于某种理论则更像是在这扇窗户后面又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这无疑会使得历史叙述偏离事实原貌的可能性加大。陈旭麓先生长于“哲学思辨”,但过分强调思辨却使得史实成了理论的注脚。

  唯物史观最大的缺陷是其野心太大,非要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因果律。在量子力学统治大地的今天,连上帝都不得不做上掷骰子的营生,声称自己掌握着人类社会这样的复杂巨系统的“规律”岂不是很可笑吗?好在近代史的史料浩如烟海,想要找到历史矛盾运动之显现的证据并不那么困难。凡是符合矛盾运动的史料一概选取,凡是不符合条件的一概视而不见,于是我们今天便能够看到一部充满矛盾斗争,符合辩证法逻辑的近代史。

  陈旭麓先生对马哲的信仰无疑是相当坚定的。他对马、列、毛、斯大林的推崇达到了宗教的程度。书中有一段话很能反映他的心态:

  “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疾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这也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在历史的这一段里,出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气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新旧生产方式变替所产生的社会阵痛,只要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

  作者说要理性分析,但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却又把伟大革命导师搬出来作为权威。作者说历史的主题是理性分析而不是同情和憎恶,但前提却是“忠于历史唯物主义”。既说要理性客观,又要把某个理论作为终极的衡量标准和信条,那么这种理性分析岂不是很虚伪吗?分明满肚子宗教教条又自以为客观,这是最可怕的。

  正是因为这种教条式的信仰,使得作者时常不自觉的流露出偏见。如谈到西方民主时他说:“资本主义的平等固然是一种虚伪的平等” ,如对蒋的评价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竟成了当时中国的强有力者” ,又如对长征的评价是:“万里长征的艰难曲折和最后胜利,既显示了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们圣洁的理想主义,又显示了中国农民在苦难中从容转辗的天性和精神。” 连“圣洁”这种词都用上了,把马哲认作宗教的看法算是坐实了。而某些时候,作者又流露出某种不可思议的优越感,如“这种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压迫下封建传统中的人们在分化过程中的彷徨。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是难以理解它的本来意义的。”

  陈旭麓先生生于1918年,至49年天朝成立时他已经31岁了。我不太相信他只接触过马哲而没有接触过其他学说。一个经历过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与社会乱象的学者,到改革开放以后仍旧笃信这种为实施思想控制而被列为权威的愚民学说,这让人难以接受。这种选择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这本《新陈代谢》大概还是唯物史观造福下的史著中的精品。但多数人的选择不足为辩护的借口,多数人的行为中一样可能蕴藏着平庸的恶。同样是史学从业者,陈寅恪在解放后还有《柳如是别传》这样的巨著问世,但从来没用这种流氓理论著书来谄媚当局。这在部分程度上还是学者的风骨问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336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80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138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58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406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407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97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