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经典读后感10篇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是一本由菊池秀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一):西风东渐,南风北渐

  边境作为中央政府控制力薄弱的地区,更容易接受新观点,其中既有交流多的社会缘故,也有交易导致相互理解的经济缘故,也有控制力弱、更容易发生变革的政治缘故。

  1、可以把清末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看成是民族革命,即一个民族反抗另一个民族的革命;

  2可以把洋务运动以及导致洋务运动破产的甲午战争看成是少数民族政权对自己执政权的最有力的努力,但是在维持朝贡体系的名义下,围绕侵略朝鲜而与日本进行战争,接下来就像作者说的,这个军队成立的目的是什么?作为维护统治对内镇压的新军,真的有这个准备和能力与列强开战么?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

  3、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的皇帝专治,但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宋教仁的遇刺身亡对中国民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让革命下诞生的新中国在自由主义基础上作为法治国家而成长的可能性,被剥夺了一部分。

  这可能也让革命者们更加坚信暴力的有效性,没有暴力保证不了自己建设理想国家的可能性。枪杆子里出政权和军政。

  5、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号召大学生应成为人们的榜样,应彻底远离麻将、酒和妓女。

  6、焚烧日货,书中的焚烧日货是国人主动焚烧权属自己的日本商品。一名中学生痛哭着把自己的日本产自行车扔向火中。我们可以看到,焚烧日货是出于愤怒。

  应该注意到,是焚烧权属自己的日货。

  7、对军阀的看法。

  当时中国各地连连爆发内战。各路军阀势力可说是一种相当于通过从社会征收军费以获利的企业。各势力都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兵力,以便与对手竞争时处于优势。但同时又不希望与对手进行决战,消耗自身资本。

  8、关于武汉国民政府和南昌国民政府

  反对蒋介石独裁的国民党人吧国民政府搬迁到武汉,试图以此来强化党的权力。而针对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前线总司令部所在地南昌又成立一个国民政府。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本来应由党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却要求与党组织拥有同等权限。

  9、蒋介石与资本家

  对蒋介石加以关注,希望美国支持他的,除了上海经济届的领袖宋家外,还有十月革命后逃到中国的犹太资本家。换句话,美国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条件是以蒋介石为反共堡垒。可以说,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的冷战体制,其实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就已经开始了。

  我觉得,应该是对立已经开始了,而冷战只是发展的形态。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二):国内的结束本

  两个月空闲时间的阅读,终于读完了这最后一本。原本以为是全套的终结篇,看了这最后一本的序言才知道日本讲谈社是有继续的,但是国内的版本只翻译到第十册。比起翻译出版策划,我更相信是由于将进入中日全面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而选择就此为止——中国人看日本人写1937至1945,可能无论如何都会充满各种复杂情绪,也可能在引进审批就会有各种情况,而截至到民国,这前十期应该是很顺利的。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三):疑·醉·惊

  读完了十卷本的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虽说略遗憾不能读完后续的两本,但是读完之后还是感触良多。这套书算的上是很不错的一套通史读物,让我吃惊的是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历史都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我们竟然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更不用说我们对于外国历史的研究能达到如此水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第七本姚大力先生所写的序言中说道,我们所需要的“大众史学”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载体,不必采用绵密的引证和系统的论证的阐述方式,只需要把历史叙事还原到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的价值关怀,以及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且引人入胜的大众历史作品。我们在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史学方面,确实做的很不到位,历史绝不是一门“无用之学”,它可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起到锻炼思维和培养精神的效果,大众史学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观点新颖,给人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认为熟悉的中国历史,确实很了不起。当然这也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优势所在吧。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九本《海洋帝国》从全球视野来分析明清两个王朝的发展兴衰与对外贸易特别是海洋贸易的关系,在我们自认为闭关锁国的历史年代,中外贸易依然存在,并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第十本《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南风的视角开的好,形象的表明了中国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时期,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和改革都是从南方开始的。这一点我们也许都有这种印象,但是作者用这种视角来展开叙述,确实高明。《隋唐史》部分对于隋炀帝和武则天的评价问题都是让人耳目一新。《魏晋南北朝》对于江南的开发部分,写的特别精彩,加深了我对于南方开发过程的了解,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宋史》部分感觉作者对于唐宋变革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关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也确实新颖,而且不失风趣。三国部分作者选取以吴国为第一视角来叙述这个时期的历史,吴国对于江南的开发以及吴国的对外联系部分都十分精彩。每一本史学著作对于历史的叙述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对于历史学的要求从来就不是为了简单的还原过去发生的事。我们追求的是我们这些当代人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在史实的基础之上,构建出自己对于过往历史的理解,我们当然可以选取新颖的视角,只要自己的立论站得住脚,就是一本好的史学著作。

  前两本著作,感觉作者对于中国文明的形成和演进过程脑洞开的特别大,并且还找到了证实自己观点的史料。对于作者认为《左传》是韩国人为论证自己统一天下合法性的所编写的著作,这个论点印象深刻,确实很有趣,且这一部分需要深厚的考古学和文献学知识,自己这方面明显欠缺。《秦汉史》和《辽西夏金元》两本的阅读没有能够太深入,可能是不太适应作者的叙述方式,因此具体印象不如其几本。

  每一本都能给自己的阅读带来惊喜,这种书读起来真的是大呼过瘾,这就是自己喜欢的历史叙述方式吧,个人不喜欢那种严谨而近乎枯燥的学院式文章,也不喜欢那种随便开脑洞的野史叙述,严谨而不失创新。与《剑桥中国史》相比,没有那么多的枯燥难懂,与大陆自己编写的那些断代史系列相比,观点新颖,开阔视野。不过感觉这书的翻译还是有些问题的。果然是懂得一门外语很重要啊,日本人对于中国史的研究确实值得我们重视,自己也期待着假以时日,可以看到后两本书的内容。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四):从日本学者的角度看清末民国

  注册豆瓣这几年,一直都当成备份收藏的工具在用。

  看完一部电影,登录上来记录一下看过,写个短评,兴致来的时候,觉得“文思泉涌”时写下影评。看完一本书,同样登录上来记录,但却没写过书评,因为看书,我往往会备份书摘,看着书摘,便也忽略写书评。

  跟朋友说,我想看中国近代史的书,特别是民国历史的,朋友推荐了这套。我上网一查,哇,大陆这边的,一套有10卷,那我就看最后一卷的,跟朋友借来看,没想收获超出预期。之前我只看过日本学者竹内实的《文化大革命观察》,这次看日本学者写中国近代历史,认为应该和大陆这边学术性书籍差不多,读起来颇为吃力。可打开看了才知道,书的表述、编排、史实的阐述,角度新颖,而又因作者是日本人的原因,他在书中会将中日对同意历史事件的反应放到一块作对比,印象最深的是一开篇,作者对比中日两国对近代一词的联想,日本人想到近代,会联想到的是汽车、飞机,是先进工业文明的开展,可中国人一提近代,是没落和屈辱挨打。

  书中更特别的是,写到鲁迅的生活,对一些民国史实,引用鲁迅的时评。对孙中山,在史实基础上,不避讳其行事缺陷。

  中国人想到的清末民国是怎样?

  落后挨打、半殖民地半封建、革命、动荡.......

  近代中国历史的样子,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历史中沉浮,也在作者笔下呈现。

  我一直在纳闷,豆瓣上那些读书笔记,有大段大段的原文,读着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可能纯码字,难道是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的书,然后复制过来?看完书,像这样借来的书,我总习惯把一些书摘用相机拍下来存档。拍完之后备份到电脑,可是有时我想及时查阅,却很不方便,所以就想把照片存到豆瓣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五):笔记脉络(上)

  太平天国运动之关键词

  1.“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拜上帝教在客家人以及与客家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间迅速流传。

  2.神明附体:变质为一种更为本土化的宗教结社。

  3.《天朝田亩制度》: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的基本精神和平均分配政策也有相通之处。(平均主义与社会的停滞不前)

  民族主义的诞生之关键词

  列强瓜分中国与变法派的登场。(严复、康有为)

  新时代的胎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日本模式)、号称明治维新功臣的伊藤博文中国之行,对中国变法态度冷淡折射出日本对中国的亲日派的靠近并未给予回应。

  义和团:神拳和义和拳,教授人们白莲教相传的宗教武术金钟罩(特点是咏唱咒语、喝符水,从神仙处获得不死之身)。义和团从社会边缘部发动,试图唤醒中华世界,而另一方面,身处北方的人们拒绝从南方吹来的新时代之风。例如天津的义和团把精通外国、在租界工作的广东人等南方人称为“二毛子”而加以排斥。

  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

  光绪新政取得最大成果是正规军的近代化,李鸿章死去后,袁世凯成为清朝政府最大的实权者。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结束了封建王朝一个时代,开启了寻求出路的苦恼彷徨之旅。

  袁世凯暗杀宋教仁。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全世界为一发暗枪而震惊。(欧洲火药库的巴尔干半岛上的城市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太子夫妇被暗杀,凶手是沙俄援助下的塞尔维亚王国青年。)发展为奥匈帝国、德国、意大利参与的同盟国与沙俄、英国、法国主导的协约国之间的冲突。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也举行了战胜纪念仪式,举国上下喜气洋洋,特别是认为可以讴歌民族自决原则和公平解决殖民地问题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条可以帮助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强权压制,心存希望。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争议焦点在“二十一条”要求的有效性上。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来说,其中一个成果是以苏联红军为范式建立了党直属的军队,与以往的军阀势力完全不同。而且开办了黄埔军校。

  这就是南京事件和四一二政变。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六):邻居眼中的家史

  1851年9月占永安到1853年3月占领南京。太平军发展确实太快了。

  1856年内忧外患的咸丰皇帝一边是面对的是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解除天京之围,一边面对的是英法因亚罗号事件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咸丰皇帝一面被英法联军赶到热河,一面面对的还是太平天国,日子真的不好过啊。

  是内讧毁了太平天国,先是1856年东王北王翼王的内乱,再是1860年的洪仁轩洪秀全与李秀成的矛盾导致列强倒戈,李秀成和陈玉成又不能形成战略上的统一又导致战斗力被削弱而被各个击破。

  太平天国的一个启示:一个政权不能形成一个统一而成体系的意识形态前不能妄加否定前面的道德社会体系,否则必将导致严重的灾难。保守主义并不一味的被否定,而革命也并总是最好的一种社会变革方式。

  对于日本侵占琉球和朝鲜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统治者的外交理念的落后导致的必然的主权丧失。

  从1900年俄国试图占领东三省之前的鲸吞,可见俄国的贪婪。1900年的赔款,俄国占29%,也可见俄国的无耻厉害。可怜的是东北忠义军的历史早已被国人忘却。

  自从1905年的抵制美货到现在,中国的民智到底提高了多少呢?还是那么容易被鼓动。

  嘉纳治五郎创办了让中国留学生学习的预科学校弘文学校,没想到还是世界柔道先驱。

  原来张謇在促使清朝走向君主立宪制这条道路上用力颇重,只是机会不好,遇到西太后的死和不能掌舵的载沣团队。

  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日本,一呆就是近三年,主要是创建中华革命党。也是搞个人独裁,和黄兴闹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日本对山东的扩大化侵略和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的拖拖拉拉取得的效果也还是有的。接受最后通牒后的袁世凯面对的是三派势力的反对,一是梁启超及其弟子蔡锷,二是海外的黄兴、李烈钧的国民党,三是北洋内部的段祺瑞和冯国璋。

  孙中山为了打击袁世凯,手段也够卑劣的,还与日本人签订《中日盟约》,其本质与袁世凯无异。这也给日本人带来了谈判砝码。

  护法战争是袁世凯死后的事了。段祺瑞的政权被张勋复辟打断后,段祺瑞重新掌权后,孙中山及其他军阀联合反对段祺瑞而发生的护法战争。

  1924年,孙中山最后一次访日,在神户高等女校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关于王道和霸道

  《加拉罕宣言》的一再变更也充分显示了苏联的帝国主义本质。

  1923年蒋介石访苏,对蒋介石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他洞察到了红军强大的秘密:军事指挥和政治思想教育并行。

  1926年3月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还真多,一是东北奉系遭到郭松龄和冯玉祥的斗争,二是北京段祺瑞政府制造318惨案,三是南方的中山舰事件,蒋介石肃清党内外山头夺取最高权力。

  抗战准备有成立统一的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国家资源委员会),修建铁路和公路网、飞机场,建立军事要塞据点,开设军官训练团,改革币制统一全国货币,抑制白银外流等金融准备,战争动员等等。

  第十章边境的街道和人们,香港、台湾和上海。真的很有必要。讲述的很好,内容虽然简单,但值得人去研究,思考。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读后感(七):这也是南来之风的余绪

  可能是这本书本是面向普通日本读者的缘故,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日本与中国的互动(不管是善意还是侵略)、日本近代的决策与社会状况还有不断更换的内阁。读完的人基本上也可以对战前日本有基本的了解。

  事实上作者对中日之间的描述十分详尽客观,应该不会像他担心的那样“被中国人指责不正视历史”。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入门者来说会是很好的读物,准备买其他几本,看看这套书会不会都这样合适。(非常想看未出版的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它们会不会是过于客观了呢?)

  而贯穿主线的线索人物则是鲁迅,作者着力描述了他生活的许多片段,他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目击过辛亥革命,学潮时在北京,北伐时在广州,30年代则在上海,而他的死在1936年,也正是全书结束的那一年。他基本见证了整个中国近代史(如果按照书中的断代方法的话)。他的作品反映着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他是那个年代极少数伟人之一,同时他也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套“中国的历史系列”,作为日本学者对中国史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否也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成为大时代“南来之风”的一点余绪呢?

  最后再加一句想说的话: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甚至一个合格的当代人,首先应当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之后才是民族主义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