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德)韦伯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选点评:
●理解西方精神的必读书
●中间讲宗教的实在看不下去,看来我对宗教实在是不敏感。
●笑死了,某一个时段仿佛文科生没读过这本书的就是外行来的,男男女女认字的不认字的都捧着一本来看然后在自家博客上发表宏大的深沉的思考…… 当然,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经典!
●果然忧国忧民的韦伯才是真爱!!也没别人会把注释写成半本书吧(¬_¬) 不过我对宗教学好无感啊
●社會學學生必讀
●有道理极了
●最新版本,很受益
●对不同气质的教徒有理解
●购于“文津阁”
●马克斯 韦伯 总是那么的经典~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资本主义的原生理论
集中探讨了理性的资本主义如何兴起的问题,力图论证在理性的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宗教的精神因素,而非物质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尔文派信奉上帝预选论,认为人的生死是由上帝永恒的天命所决定的,加尔文派教徒为了避免遭到上帝的惩罚而获得拯救,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劳作和有条理的俗事活动。在这种世俗的活动中,加尔文教徒强调信奉和恪守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并把这一切作为一种信奉上帝的天职来看待。加尔文教徒的天职观念造就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工作精神,正是建立在这种天职基础上的合理的经济行为和工作精神,促使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有一处不太明白,来问问大家
在读这本书第二部分时一直有一个疑惑,请方家不吝赐教为感!
就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节制与勤劳等核心价值,肇始自新教,准确的来说是来源于新教中的加尔文教派。但是加尔文教派除了相信“因信称义”,还相信救赎预定论。那既然救赎已经预先决定了,个人做什么也无法改变救赎,而且也无法探究神隐秘的意志,那为什么还要纠结如何通过现世的“功”来荣耀神呢?只是为了在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拣选时,安宁自己的心灵吗?
为何这种预定论,不会导向一种无所作为的被动性格,即寂静主义呢?既然我做与不做,都不能改变自己是否被拣选,而且做与不做也无法确知自己是否被拣选,那我又何必要去做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完此书后一思索,现实世界中还真是不错,资本主义最初确立于荷兰英国,最强大的是德国美国,这些都是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而天主教的西班牙只是在封建时代强盛一时便永远沉沦了,几近欧洲病夫(法国有些例外,但其新教势力也强)。所以还真言之有理。 韦伯的此书算是他的代表作了,他在书中算是首次提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新教的伦理有关的理论。虽然个人觉得立场有些偏颇,但还是有着相当的道理的。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新教产生时期较晚,同时产生的加速度都是天主教统治较薄弱的地区。而反而是这种地区可能是后发优势,所以封建势力不强,资本主义较早较快发展。与新教有关系,但应该不是绝对的。当然这问题仁者见仁,可以探讨但很难得出单一结论。书还是可以读读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四):书摘
这本书只敢打五星。虽然能摸索出作者大概的意思,但是行文与思路都很拗,许多地方似懂非懂。还好之前狂补过关于宗教方面的知识,否则根本看不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一章 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精神
15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因为诚实能带来信誉;守时、勤奋、节俭都有用,所以都是美德。
19所谓前资本主义的,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在一个长期企业中,合乎理性地使用资本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概念
34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第四章 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第五章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五):从幸福的神义论到苦难的神义论
从幸福的神义论到苦难的神义论。从这一点的论述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韦伯完全是把犹太-基督教的情况套在一般性的世界宗教身上。幸福的神义论所对应的人神关系就是旧约中的人神关系:人神约法,互为所用。把幸福和遵守律法联在一起,把不幸和违反律法联在一起,从而说明有福之人之所以有福的根据,这就是幸福的神义论。同样,苦难的神义论所对应的是新约,人与神的关系是罪人与圣洁者、堕落者与拯救者的关系,这种救赎信仰首先和通常被不幸之人所需要,从而它特有的苦难神义论也就以将不幸神圣化以便安慰不幸者为己任。(韦伯主要在反对尼采的“愤世”理论,他指出尼采所谓“奴隶的造反”仅仅适用于苦难的神义论阶段,而且即使在这个阶段,“愤世”对于特定宗教伦理的形成也并非起第一行的作用。毋宁说阶层关系,也就是有福者和不幸者之间的对立,才是最主要的作用)
不同阶层掌握下的宗教呈现出不同特征。骑士、农民、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其中,知识分子给宗教提供的世界观背景是最具理性主义精神的(与此形成极端对比的是农民阶层的非理性特征——巫术在这里成为极为重要的力量),宗教在知识分子那里实际上是一种使得宇宙和人生变得(在理性看来)有意义的方式。问题在于,任何理性主义的成果都需要一个非理性主义的前提,即创造、守护和传承这一成果的那个阶层自身的利益状况。这一点在知识分子宗教的极端表现形式教权制度中非常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处于二者之间的是骑士阶层:他们蔑视巫术迷信,同时又没有能力以理性的方式直面命运的根本性的非理性。因而他们需要一种以骑士精神为最高德性的神灵来操持人间的正义。最后,工商业者,即市民阶层,他们身上承载着生活(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伦理生活)的彻底理性化的任务,也就是现代化的任务。“使命预言”在这个阶层那里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详细地讨论了这一点),相反,“示范预言”则没有这种积极作用。(两种预言方式对于影响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具有的不同作用,见28页以下。简单地说,追求超自然的冥思境界的“示范预言”对于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是没有影响的,而追求神赋使命的承担的“使命预言”则深刻地改变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就是理性化——作为承担神圣使命的工具的理性化。)
最关键的一点: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理性化。任何理性化都受制于执行这种理性化的特定阶层的价值规定。而这种价值规定本身并不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