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的使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摘抄

2020-12-25 01:5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摘抄

  《大学使命》是一本由奥尔特加·加塞特 (Ortega Y.Gasset)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的使命》精选点评:

  ●更喜欢这本 对于对新闻业的浅薄的抨击和三流人才去北美德国镀金回西班牙成为宝贝 莫名感慨到知音的存在

  ●微言大义。虽然书不是什么新的理论成果,但加塞特对科学与大学关系的把握放到今天来看仍然非常有启发意义。当今的大学都把科研和科学看得太重,都强调科学研究,但没人出来告诉学生们到底什么是科学研究,为什么要科学研究,以至于很多人做假科学,持假自信。带学生是应该学点综合的学点有文化的。

  ●一个教育机构,它是包含着人性的,包含着我们对生活艰苦的抗争,这个机构是有尊严的有灵魂的它不是一辆政治宣传的机械,它应当是具有哲学性的

  ●为了引用而引用的引用。。。MARK一下只为了以后找类似材料的时候有迹可循。。。

  ●

  ●很久之前看的书,个人感觉一般。

  ●2018年12月重读

  ●大学的使命应该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三个职能。而当下中国的许多高校,却以培养多少福克斯富豪榜上的富豪或以培养多少个什么级别以上的官员为傲,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思路挺清楚,记者出身写东西就是好读。观点比《现代大学论》温和许多,有关专业、文化、科学三者的关系阐述的很不错。

  ●所有网店无货这几个字看着都痛心,去老师办公室淘书有种百宝箱的感觉~近百年前的教育哲学仍旧有高度~自由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一):聆听作者谈论大学的使命 谈论人生

  这本儿书本身不算太厚,里面讲的也不晦涩。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论述什么是大学的使命的这个过程,得到很多作者关于人生的看法。

  书中有些结论性的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在我看来。比如说,作者谈到人生的急迫性。谈到生活的含义和目的。以及作者关于大学的独特观点---即认为大学存活的条件在于需要获得的之事和学习能力的不匹配。

  但是,因为本书太薄,所以我感觉对很多东西还没有充分论述清楚。不过,这并不妨碍你从中看到一个欧洲人对于大学的理解。作者论述的缺乏文化的19 20世纪的欧洲大学像极了现在我们国家的多数大学。只有专业教育,没有文化教育。

  而文化,如作者所说,“能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生活时代和环境。”而这些,无疑对我们更好的生活而言,至关重要。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二):XS的大白兔是XXL的幸福

  中国高中之前的教育有个福利意味很强的名字,叫义务教育,说的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经受的教育。又因为有法律相规定,它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强迫教育。那为什么大家愿意前赴后继地去“被”教育呢?为了过得更好。大学的使命应该跟这个也差不太远,或者更好一点,为了过得更幸福。这里便表明了“好”并不绝对等同于“幸福”。这个说法其实也很值得推敲:难道幸福是需要被教育的吗?幸福难道不应该是天生的,至少我有喘口气的生的机会,本身不就是幸福了吗?没错,但我觉得的教育正是要帮助我们更好的感知到幸福,就是甩掉“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的蒙昧状态。否则,知道怎么计算微积分、知道怎么搞定数学模型的编码、知道人类历史上一连串亮瞎了眼的人物和故事,最多只是个信息收集箱而已,小学的时候是XS码的,到了大学是XXL的。而要是换一个说法,小学的时候觉得一颗XS的大白兔就是幸福,到了大学的时候觉得一颗XS的大白兔就是XXL的幸福了,那这该是多好的教育、多好的大学啊。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三):改革、文化、专业、科研

  看书速度真是慢得让人心急。一周也才看完一本百来页的小书,还抓不住要点似的。这固然一方面是译文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许久没认真看书的缘故。读译文是痛苦的,读加塞特(1883-1955)《大学的使命》的感觉更是怪异的。薄薄一本小册子,译者前言16页,导言31页,原文70页。它是如此之薄,以致于让人觉得不读译者前言不读导言简直就不能算读过此书。非常痛苦地啃完了它,又觉得不为它写点什么纪念一下简直对不起为它花费的阅读时间。

  原文是作者1930年秋一篇演讲稿的修正版,诺斯特兰德的导言写于1945年。徐小洲的译者前言(似乎就是原文的缩写本)写于1998年,我读它却在更往后的今年2013年。时至今日,关于大学的使命这个议题已被议论得太多太多。加塞特仍能以一种睿智、激情的言说态度赢得阅读者的注意。给我留下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关于改革。态度不当懒散草率,而应有黑格尔所说的“冷静的激情”,人们应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改革过程中对别国的效仿,也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应剖析别国有良好效果做法的本质原因。

  (2) 加塞特将当时大学认为必须行使的职责进行了汇总,认为大学的教育包括下列三项职能:A)文化的传授;B)专业的教学;C)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加塞特认为,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是两项根本不同的任务。专业教育人人需要,而大学提供科学研究是为少数人服务。大学具有科学的附加功能,科学代表大学的尊严和地位。

  (3)关于文化。文化是一个时期里的一种生命思想体系。专业人员除了他们的专业之外,能够使他们的生活产生一种生命影响力,并与时代要求的高度和标准相一致。“文化并不是科学。文化的内容虽然是在科学的领域中形成的,但它并不属于科学事实,而是一种生命信念,一种赋有我们时代特征的信念。”

  (4)关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普通学生并不需要学习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内容上必须彻底实现知识的综合和系统化,使之能够在“文化系科”中得到传授。“在未牺牲科学的本质特点和实质性内容的情况下致力于科学精髓的简化和综合的任务。”

  概要言之,读这译本小册子极像用老牛拉破车,一路颠簸、撒落,因而我的掬捧所得,实在非常有限。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四):大学是什么?大学的能做是什么?

  书很薄,才一百页。但是里面包含的思想对现在来说还是振聋发聩的。这本是根据奥尔加特·加赛特在他应邀马德里大学联合会上演讲修改而成。他的这次演讲是关于西班牙甚或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

  奥尔加特·加赛特一直是政治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竭力提倡者。他认为政府和大学养成了一种恶习——懒散草率(这点,在《公司文化中的大学》也提到,不过不是奥尔加特所写,后者也仅指大学里面),这使得它们在发挥其功能时缺乏规范、自尊和条理。因此,需要良好的竞技状态对其进行改革。当然,仅仅改革懒散草率这一弊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到大学的使命,使大学重新发挥它应有的力量。

  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实现其目标。仿效他国的做法是种致命的错误。比如,西班牙从19世纪沿袭下来的仿效英国的中等教育和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奥尔加特说:“如果学校确实是国家的一个职能机构,与其内部人为创造的教学气氛相比,它更多地依赖于它所处的民族文化氛围。这种内外的平衡是造就一所好学校的一个基本条件。”在这一基本改革的原则下,奥尔加特述说了与大学改革直接相关的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该做什么?

  大学是让几乎所有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指还存在一些专业学校。大学的功能包括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文化是一种生命信仰,带有时代特征的信念,具有独立性,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文化和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虽然文化内容大多源自科学,这使得文化不能脱离科学。但是,奥尔加特主张在大学里开展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体系,这是大学的一项驾凌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大学首先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使他们处于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

  专业和科学之间同样又联系和区别。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科学仅指调查研究。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专业人员。奥尔加特指出“大学还具有科学的附加功能”。科学代表一所大学的尊严和地位,是人类最崇高伟大的追求和成就之一,胜过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本身。但是,崇高只属于科学,不属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了解和熟悉一门科学是指对真理的吸收,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和发现真理。因此,希望普通人成为科学家的妄想是不可取的。普通学生并不需要学习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是一条总的原则。

  奥尔加特认为人类和热衷于教育是为了必须知道很多事情。教育的存在是因为儿童与青年的学习能力有限。当需要活得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不成比例时,就出现了教育。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因此,学生需要学习惊人的课程。但是,奥尔加特指出一个机构试图给予其不能给予和得到的东西是虚妄的,然而,这种现象却存在与目前大学的整个规划和机构中。为此,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从一个正常的普通学生能够真正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把它看作大学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

  总体来讲,这本所阐述的大学改革的理念,是非常有针砭的。值得我们深读。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五):《大学的使命》与《现代大学论》

  在花了将近一个月断断续续把《现代大学论》读完的当晚,我又翻完了《大学的使命》,两本都写于20世纪初,对照起来读颇有意思。

  《现代大学论》的作者是美国人,书对比分析了美英德三国的大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并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一通美国的大学。作者显然是批评学派,对大学的职能有几乎苛刻的要求,“保存与解释知识、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除此之外,大学应与社会潮流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以与之为伍为耻;对以培养职业为目标的专业冷眼看待,商科、法学、新闻学在作者眼中与家政学、护理学为同流,并开辟专章论述这几门学科是如何达不到其他专业对真理的追求的(法学还好,商科与新闻学被黑到无以复加……)

  《大学的使命》则温和许多,作者是西班牙人,在对大学职能的阐述上,与《现代大学论》有相似之处,但也留有更多讨论的空间。在前两章中可以看出此书写就的背景正是西班牙当时社会环境面临变革的时期,作为特殊的公共机构,大学自然也在讨论范围之内,但也正因其“特殊性”,温润的教育之地也必须有大刀阔斧改革的必然决心(这里有关意志、决心的论述已经跳脱了教育的范畴,对个人而言也十分受用)。

  缺乏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原理;需要获得的知识与学习能力不成比例,是教育的经济原理。可见,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能力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前者而言,可大致理解为“学生培养”或“教学”,就后者而言,即“专业知识”与“科学道理”。据介绍,本书作者观点的一大特点是认为学生是大学建设的基础,而不是教师或知识。这点不知道让《现代大学论》的作者知道了会不会要气的跳脚。在“科学”的解释上,作者用了一种让人理解起来非常顺滑的方式,比较了“专业”、“科学”、“文化”的概念,又进一步让大学相关的职能明晰了很多。

  两位作者都一致认为,存在一种以胜任某种社会职业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只是在那位美国作者看来,应该单独设立职业培训所,最好别跟大学有什么关系;而这位西班牙作者则温和许多,认为适合去工作的学生就培养他去工作,适合做科学家的就培养当科学家,毕竟后者是少数。但是别把这两种混为一谈,毕竟“科学”的门槛很高很高。

  当然,仅有科学是不够的,所以《大学的使命》又提出一个新的职能——“文化传授”。这点我非常认同。《现代大学论》并没有否认大学和民族命运、社会变迁的直接关系,但并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极具分量的因素。相比《现代大学论》的纯理性思考,“文化传授”似乎更具有人文情怀。无论是大学的教育对象还是大学本身,都是离不开文化的影响,以此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保存真理与文化有脱不开的关系。作者的思路很清楚:文化不是科学、文化不能脱离科学。但如果缺乏文化,就有陷入“唯科学主义”的危险。想想一群偏执的科学家们都认为自己手上掌握的才是真理而吵作一团,具有人文情怀、人文观照的研究者反而更加冷静。

  两本书还有许多值得对比阅读的地方,除了一些观点相左,也有相同之处:《大学的使命》认为仿效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书中几处流露了作者对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现状的鄙夷),《现代大学论》本身就是比较了三个不同国家的大学特点(虽然书中暗扬英德明贬美国);两位作者都对自己身处地域的大学不太满意……

  以上是一些粗糙的发现,另有一个最大的感触是,现代的大学充满了理想主义,现在的大学充满了现实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