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精选

2021-01-31 02:2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精选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F. 布伦南(James F. Brennan)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一):一部多视角的心理学入门导学

  

一部好的心理学入门导学。 当代社会普遍压力大,社会复杂化,个体原子化。于生活而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如若不能迅速调整,则极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学的普及的必要教育意义如同法律一样,具备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尽管心理学的理论教学在学术界仍有颇多的争议,但是本书无异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以供读者们参考。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二):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有本心理学教科书曾把心理学比作“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其边界从生物科学领域一直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心理学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而多样的研究领域,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心理学的本质至关重要。

这本书展示了心理学的前世今生,作为19世纪才正式确立的年轻学科,它的理论早其实已经存在于古老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等学科当中。从古代东方心理学思想开始,沿着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科学——法、英、德传统——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19世纪心理学基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此书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前世”,又依次梳理了心理学的“今生”:美国机能心理学——格式塔运动——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当代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生的教科书,也适合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三):你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随着职场和生活压力的加剧,很多人纷纷开始注视心理问题,去追问为何自己会做出不一样的心理变化。 《剑桥心理学史》书中有两部分,分别为心理学的历史基础和心理学的体系两部分各有其亮点之处。在前言部分,笔者很细心地提醒我们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章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教学偏好,自己选择阅读。 在历史基础章节里,作者给我们梳理了从古到今的心理学的调查方法、对统一范式的探寻、一些经典问题等等,分区域进行详细的解释。对于学习心理学的新手们来说,浅显易懂。 而在心理学体系章节里,花了7个章节详细说明了不同国家或不同学派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认知心理学”章节里“人工智能:将人脑看作机器”的部分。现代人根据人用计算机来解释人脑或思维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与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有关的重大问题:复杂的计算机能模拟人类的思维吗?人脑只是一台生物超级计算机吗?从信息加工理论到“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的模拟游戏,再到纽厄尔、肖、西蒙和塞尔这些学者的研究,他们一直在不断进行思考。从塞尔对图灵假设展开检验之后,计算机飞速发展了约20年。2011年由大卫等人开发的名为沃森的IBM电脑在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了人类卫冕冠军,这是否最终证明了机器可以思考?塞尔再次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表示:“沃森根本不知道它赢了!”直至今天,人工智能与人脑的话题从未中断过。 除了上述两点外,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的亮点等着大家去挖掘。每个人喜好不同,喜欢的章节自然有所区别。阅览全书后,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更多地强调了心理学的西方基础,探讨东方对心理学历史的贡献。还有确定每个时代最具开创性的思想家,以及心理学中各种历史方法和流派的代表人物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学习心理学都是十分有用的知识点。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 直到如今,我们仍然着迷于祖先酷酷追索的经典母题—对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追问与探寻。”如果你对这个母题感兴趣,那么你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四):你以为你以为的心理学就是你以为的心理学吗?

  

相信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第一次听说或接触到心理学时,大概都对其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究其原因,对心理学好奇乃至着迷实际上就是我们对自己主观性与自我意识的好奇。

心理学仿佛就像一门神秘的天机不可泄露的学问,尤其是当我们得知身边有读心理学专业的朋友时,会产生自己的心思会不会被对方看穿的担忧,甚至忍不住好奇直接问对方,而对方一本正经又似真非假的回答:“我们入学心理学时都是签了保密协议的,不能乱说。”更是给我们与心理学之间挂上了一帘神秘的薄纱。而实际上,这也只是心理学研究的一角。

我们对心理学好奇,我们想一探它的真面目。通过了解一件事物的过去与它的发展历程是深入了解该事物的不二选择,心理学学科也是如此。然而,想要追溯心理学的学科源头与过去却是复杂的,因其根植于宽广的学术史中,想要全面深入了解心理学的朋友们无奈因线头太多,不知从何开始。而《剑桥心理学史》这本书的核心理论基础便是在心理学史是来自整个学术史而不是大多数人心中的心理学背景下挑战讲述心理学的过去。

该书笔者认为,如果想要知道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方向,学习它过去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它发展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这本书在阐述分析心理学的历史时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西欧学术思想下进行研究,让读者意识到心理学的历史与西方思想传统的紧密相连,同时也让读者在了解心理学史的过程中补充了许多古代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想要进行心理学规范学习与想要找寻心理学范式的朋友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宝典。它为初学者们提供了充足的细节与方向建议,同时也为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学生们找到研究参考基点。当然,它其中也不泛趣味性问题与心理学经典问题的讨论,还包括有心理学史上有代表性人物的介绍,对于心理学感兴趣或是入门的朋友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剑桥心理学史》不只是一本研究心理学的历史读物而已,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我与人类发展的一个门户,它涵盖了更多的哲学思想知识,它预见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翻开它,让它带领我们在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去寻找与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五):没想到,心理学的发展史居然与你熟悉的历史名人都有关系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直到如今,我们仍着迷于祖先苦苦追索的经典母题—对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追问与探寻。”—《剑桥心理学史》

最近很喜欢看悬疑剧,尤其喜欢看警察为了破案不断去分析嫌疑人的动机、心理和细节。

所以最近我都在思考,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呢?

在我看来,能知道别人心理成因和动机并不是为了能让自己看通太多,而是为了能让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这样就能减少误会和是非了。

今天看了美国大学研究生课程必学的经典名著《剑桥心理学史》,意外发现,在心理学形成主要研究学科以前,跟我们所知道的名人发现都有重要关系。下面我拣选了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数学天才牛顿的发现检验了假设的可能性

“牛顿是一位数学天才,他系统阐述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牛顿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试图尽可能维持观察的真实性。因此,他在解决问题时会思考每一种可能的方法,然后检验每个假设在数学和实验上的含义。”—《剑桥心理学史》

众所周知,牛顿通过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后来,牛顿对引力原理的一系列研究,还有他对宇宙的机械概念化等研究,体现了极端的决定论思想。

牛顿的研究成功支持了生物学的物理基础,并最终吸引着了更多的人去关注生命体的机械定律。

据《剑桥心理学史》书中分析,牛顿的方法牢牢地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指导经验主义研究的三种推理规则:

1、对观察到的事件的因果解释仅限于该王口金白,不应随意推导到其他事件。

2、同样的原因导致同样的观察结果。

3、经验主义研究的指导逻辑是归纳性的,它提供了可接受的解释,除非新的观察导致必须修改解释或提出新假设。

当然,牛顿的物理学乃至所有自然科学学科,完全主宰了科学思维,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提出了另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研究学者认为,“在牛顿的观念中,世界是机械的,自然事件遵循着普遍规律,科学的目标是发现这些规律。这种世界观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呈现方式定下了基调。”

经常看到心理分析会提及:“假设他是这样想的,事情的推理就成立了。”既然科学可以从假设推理得出真理,心理学又未尝不可呢?

0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20世纪的心理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精神分析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体系,尽管也许没有得到普罗大众的理解。它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疑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剑桥心理学史》

弗洛伊德是我们熟知的在心理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导师。

原来他之所能名垂青史,除了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精神分析运动的奠基人,还因为他在推动心理和行为异常治疗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据《剑桥心理学史》记载,在弗洛伊德深度寻找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之前,那些偏离社会规范的人通常被当作罪犯,甚至被视为恶魔附体。哪怕在当代社会,处理精神异常人士的过程中仍时有耸人听闻的丑闻,但就在不久以前,这种虐待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不是例外。

在以前,对于精神疾病患进的治疗的方式都是有点偏向残酷的,甚至会将他们投入异端裁判所,以残忍的折磨作为治疗手段。

这就让我们想起影视作品中对待疯人院精神病患者的残酷了。也有另一种可能,天天对着精神病患,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医护人员很有可能就被他们的行为激怒从而做出有违人常的举动。

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仅为心理学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拯救了无数精神病患者。

03| 从古至今,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居然也涵盖了哲学的发展

在剑桥心理学史研究导师的科研报告中指出,生物主义、实证主义、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的范畴都为心理学成型奠定了基础。

而且像达尔文、牛顿、达芬奇、伽利略、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我们熟知的各领域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的研究,都为后来的心理学形成专门的学科提供了各种依据。

所以,对心理学研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读一下这部心理学的发展史书巨作。

结语:

早些年心理学在国内是一个较为神秘的学科,人们总喜欢自己不能理解别人的行为归根于心理的差异,在我国也是近十来年才开始有院校专门开辟了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考核以培养专业人士去解惑人与人之间心理差异的疑团。

但是本书告诉我们,心理学的发展其实由来已久了,并且在不同时期是怎样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即使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我们闲时也不妨读点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

  《剑桥心理学史(第7版)》读后感(六):从古至今:寻找范式的心理学

  

文 | [美]詹姆斯·F. 布伦南

心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人觉得它主要研究精神,有人觉得它主要探讨行为,也有人觉得它只关注异常现象。大众传媒的存在似乎强化了这种看法。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将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混为一谈。许多有关吸烟或药物危害的研究结果,明明来自心理学家,却被媒体描述为医学研究。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一部分心理学家用未经实践验证的“安乐椅”方法,在报纸上对陷入困境的读者们给出深刻的建议。即使有些人听过大学水平的心理学入门课程,也不一定能消除这些误解。上过这些课程的人,可能只模模糊糊记得智商测验、狗的唾液、焦虑等级、俄狄浦斯情结、图形背景转换、老鼠走迷宫、心率控制和朋辈影响等问题。列出心理学家的工作范畴对此窘境同样于事无补。在医院、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广告业、工业、政府、部队以及高校,都能看到心理学家的身影。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正是造成上述困惑的根源,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确实相当广泛。作为一门存在于高校里的正式、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仅仅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自从人类第一次尝试了解自我,我们就一直在“心理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直到19世纪,科学的方法论思想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才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在西方的学术领域。

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出现,让我们开始思考有关科学的问题。一般来说,科学是指对知识的系统获取。然而,从更狭义的角度讲,知识的获取仅限于通过感官验证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看到、听到、触摸、品尝或闻到事物,才能将它们作为科学数据。这类科学被称为经验主义,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经过最严格控制的实验法,需要操控、测量各种变量。到了19世纪末,这一狭义的、强调经验的科学定义与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相结合,导致了心理学学科的诞生。然而,无论是当时,还是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种心理学模式并没有赢得普遍认可。一部分学者主张其他心理学模式,也有人试图使用更广泛的科学定义,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心理学的漫长过去,再加上近年来对心理学学科应有模式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当代心理学的驳杂现状。

尽管关于心理学的多种观点可能带来困惑,但它也可能是令人兴奋的源泉。心理学是一门年轻、多变而难以控制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非常有趣,那就是人类活动。研究心理学史的目的是消除由心理学的多样性产生的困惑。通过将这种多样性转化为资源(而非障碍),人们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够丰富对当代心理学的认识。研究心理学史当然还有其他好处。过去的知识本身就能够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作为参考,研究心理学史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历代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此外,最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研究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当代心理学多样性的根源。

历史调查的方法

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些探索历史的理论框架或模型,借此对事件进行分类、关联和解释。例如,杰出的心理学史家E. G. 波林(E. G. Boring, 1950)将英雄史观和时代史观应用于心理学史,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简单来说,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伟大人物推动的,这些人运筹帷幄,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时代史观则强调“时代精神”,认为时代本身提供了契机,允许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实施变革。因此,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5)将谴责教会腐败的论文钉在威丁堡(Wittenberg)的教堂门上时,他既可以被视为推动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的伟大人物,也可以被视为已经开始的宗教改革的代理人。 库恩(Kuhn, 1970)将时代史观应用于科学史,认为科学的范式或模型来自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每个时段的科学研究都在特定的范式内进行,直到该范式被取代。范式的变化是时代文化需求的副产品,也是旧范式无法适应新的科学发展的结果。因此,库恩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循环模式。在某个得到科学家共同认可的特定科学范式中,出现了一种无法被这一范式解释或适应的异常情况。一场危机由此产生,新的理论纷纷涌现,争相取代暴露出缺陷的旧范式。最后,某个观点获得了实施科学革命的科学家们的拥戴,新的范式就此产生。当异常情况再次出现时,这一周期又会卷土重来。因此,库恩认为,对理论、事实和观察的理解都具有相对性,依赖于科学家持有哪种隐含的假定。 沃森(Watson, 1971)提出了构建科学历史进程的另一种方式。通过研究、描述特定年代的科学发现与主流文化力量之间的关系,沃森为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分类提供了方案或维度。从本质上讲,沃森的方法评估了各理论流派的潜在假设和后续影响。这种方法是一种有用的评估工具,可以借以比较心理学中各种理论流派的主题和影响。 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解释,无疑有助于我们理顺心理学的历史。审视心理学的过去及现在时,我们将参考科学史的各种解释来理解特定学术运动的意义。然而,这本书会尽力采取更折中的方式来讲述。本书作者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心理学家,我们不必过于苛责解读历史事件的方式,而应尽可能以最清晰的方式书写心理学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对统一范式的探寻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为心理学找一个明确的最佳框架几乎是种奢望,但仍有无数学者前仆后继。下文是现代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观点:

“一系列原始事实;一些关于观点的流言蜚语和争论;仅存在于描述性层面的一点点分类和概括;我们思想上的强烈偏见,以及大脑对它们的调节:但这不是一个与物理定律对等的单一定律,不是一个能推导出任何结果的单一命题……这不是科学,只是对科学的希望。”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92/1910,第468页 “清晰地理解心理学的真正意义,比解决任何特殊的心理学问题都难。” ——雨果·闵斯特贝尔格(Hugo Münsterberg),1914/1923,第8页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心理学界的不团结已经达到了相当糟糕的程度。即便不是每一个人都试图独创一门科学,也可以说,每一个学派都试图独立于前人甚至同事来建立全新的科学。其结果是,所有的相似似乎都成了耻辱。心理学成为被其他学科批判的典型。” ——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1935年,第11页 “即使是在持续努力了45年后的此刻,我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任何进展,是否踏入了认识人性之门……‘心理学’这个词所蕴含的科学是我们无法企及的,这样的科学不存在,我们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科学……心理学的现状堪称可悲。” ——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936年,第3、5页

根据上文所述库恩的术语,如果我们需要并希望心理学属于科学,就必须将这门学科推向解释性的导向,从而使有效、可靠的定律或关系得以形成。也就是说,心理学必须以规范人类经验的原则的有序性和组织性为目标,而适应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的特定范式。如前所述,获得心理学家一致认可的权威范式尚未出现。

心理学的经典问题

尽管上述著名学者的引言反映了心理学定义的差异性,但自19世纪心理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以来,某些问题似乎仍在不断出现,可以概括为: ◇ 心灵(Mind):每个人都有心灵吗?如果有,心灵是否是主观经验的实体?是否能为每个人提供同一性、自我认知或意识?这个问题既浅显又深刻。浅显是因为“心理学”一词的希腊词源psyche,意思就是对心灵或灵魂的研究。深刻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的本质,解释为什么我们能知我所知即拥有自我觉知(selfaware)。如果心灵是真实的,它是如何工作的?心灵作用于外部世界,还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如果心灵不存在,是什么解释了我们的同一性、统一感和自我意识?神经系统的各个层次是否会产生这种主观经验,从而使神经系统的机制具有足够的解释力? ◇ 知识的来源:我们如何获得经验的内容?如何学习和成长?人与环境互动时,人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让它进入我们的神经系统并存储吗?还是我们的内部学习过程更具主动性和动力性?我们是根据经验中的信息(包括个人的解释、判断和价值观)来采取行动吗?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我们对记忆的理解。我们会完全遵照经验要素来储存经验吗?还是会根据个人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修改记忆? 幸运的是,心理学史家(例如,奥尔波特在1940年,沃森在1967年,科安在1968年,赫根汉和亨利在2014年)都梳理并确定了该领域中许多反复出现的主题和问题。在此,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概述,随着本书内容的展开,我们还会时常回顾这些问题。 ◇ 自然主义(Naturalism)—超自然主义(Supernaturalism)。现实的终极本质是什么?现实能完全由自然中的原则解释(自然主义),还是必须寻求超越自然的答案(超自然主义)?宇宙是空无一物的、非人格的(非人主义)还是充满物质的、人格化的(人格主义)?上帝存在吗?如果存在,上帝的本质是什么(属于无神论、不可知论、自然神论、一神论、多神论还是泛神论)?人类存在的起源和终点是什么?人类生活是随机的、无意义的(怀疑论)吗?还是充满目的和意义(目的论)?相关的问题还包括:现实是由一个实体(一元论)构成的吗?如果是的话,这个实体是物质(唯物主义)还是心灵(唯心主义)呢?或者,现实是由物质和心灵组成的两个实体(二元论)构成的吗?这些问题非常深刻,对心理学影响深远。这一层次的思想属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关注现实的本质和结构。 ◇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相对主义(Relativism)。真理的本质是什么?真理是永恒的、普遍的、可知的(普遍主义)?还是短暂的、相对的和(或)不可知的(相对主义)?对人类而言,有可靠的标准和指南来判断善恶吗?我们如何理解苦难,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人类的繁荣?这些问题通常是在伦理学范畴内讨论的,伦理学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探寻真、善、美的本质。但它们同样与心理学有直接关联。 ◇ 经验主义(Empiric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人类的知识主要来自经验(经验主义)还是理性(理性主义)?相关问题包括:知识是从特定实例到一般原则(归纳法)?还是从一般原则到特定实例(演绎法)?人类的思维是被动接受知识,还是主动创造知识?知识来源于感官联想(经验主义)、心理过程(理性主义)和(或)先天范畴(先天论)?如我们所见,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属于哲学范畴中的认识论。哲学的这一分支主要探索人类知识的性质、来源和获取方法。 ◇ 还原主义(Reductionism)—整体主义(Holism)。另一组源自认识论的心理学问题是:对于研究主题或对象,是将其拆分成部分分析(还原主义)还是综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主义)?心理信息是以相对较小的单位呈现(分子论)还是相对较大的单位(整体论)?相关问题包括:强调知识是可以量化的(定量法),或是从本质或结构上进行区分(定性法)?是更强调操作性定义(操作主义)还是现象学描述(现象学)?是强调发现一般原则和定律(一般规律研究)还是描述特定事件或人(特殊规律研究)?

人类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四类问题,这些问题旨在理解和表达人性。那就是,人类如何适应与其他生命形式、地球和宇宙的关系? ◇ 身(Body)—心(Mind)。人的心灵和身体是什么关系?这通常被称为“身心问题”,这一关系引出了一系列答案,回答了有关人性的一元论或二元论问题。许多子问题是从身心问题的基本答案中产生的,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经验究竟只有一个层面还是两个层面?人的本质是由身体和心灵组成(二元论)的吗?身体和心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论)吗?或者,人的本质是由身体或心灵其中之一组成(一元论)的吗?到底是身体(唯物主义)还是心灵(唯心主义)?与身心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人的本质是否可以被机械的、物质的规律(机械论)充分解释?或是还得将某种有生命的、非物质的力量(活力论)考虑在内? ◇ 决定论(Determinism)—唯意志论(Voluntarism)。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如果是自由的(引用自詹姆斯,1897/1979,第117页),这种自由是绝对自由(非决定论)还是有限自由(软决定论)?如果人的本质是被决定的(硬决定论),那是被生物因素(本性、遗传)、环境因素(养育、经验)还是心理因素(思想、情绪)决定的呢?这些影响将在下面的两个维度中进一步讨论。 ◇ 非理性(Irrational)—理性(Rational)。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人性是更多地受到理性的引导(理性主义),如智力、推理和有意识的思想?还是更多受到非理性的驱使(非理性主义),如情绪、直觉和无意识的本能?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只在于量(进化论)还是在于质(人本主义)? ◇ 个体性(Individual)—关系性(Relational)。人的个体性和关系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关于自我的问题”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关于人格,是否有一个稳固的、持续的自我、心灵、灵魂或身份(静态论)能解释经验和行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或者说,不存在这样一种持续的自我(动态论),从而导致了经验和行为的不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可能表现为断续的意识流(唯心主义),也可能表现为随机的刺激—反应序列(唯物主义)。第二,关于关系性,个体的人格主要是来自内部,即基于本性(遗传)或自然适应吗?还是主要受到外部的影响,经由养育(环境)或社会构建的途径? 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和人类学等知识领域丰富了心理学的内涵,促成了它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这些问题为着手进行心理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从有历史记载开始,人们就在不断追问这些问题,形形色色的答案促成了历代心理学范式的形成。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引导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当我们考察心理学的漫长过去时,很有必要先审视这些问题。

东西方心理学传统

如前所述,19世纪,心理学在欧洲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它是一种学术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假设来看待人类的经验。这些假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上述有关人类基本经验的问题的回答。古希腊思想兴起以来,在长达2500年的动荡的知识更新中,历经了无数次的培育、构建和讨论,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心理学概念。必须承认,现代心理学主要源自西方的思想,所以本书也会更强调西方传统。 尽管当代的经验主义心理学与西方思想具有长期的密切联系,但也必须认识到,非西方哲学同样十分关注人的本质,不断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因此,在继续讲述故事之前,最好先暂停一下,承认还有其他探寻心理学主题的路径,譬如宗教和东方哲学。非西方的古代心理学思想遗产常常给西方的学术思想带来新的冲击,或是导致东方学者对古代文献的再发现。例如,人们通常认为代数学(algebra)源自古印度哲学家,公元前4世纪由古希腊人在西方最先使用,但在中世纪消失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代数学,依靠他们,代数这一名称及方法被重新引入西方(algebra来源于阿拉伯语aljbr,意思是“将分离或破碎的部分复原”)。 我们将从第3章的古希腊思想开始研究西方思想史中的心理学,但请不要忘记更广阔的视角那就是,知识上的成就也同时在其他文化和传统中发生。大多数时候,这些事件是平行发展的,几乎没有互动,但在某些情况下,外界的进步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因此,开始介绍古希腊思想之前,我们先得承认这些来自东方文化的传统。然后,本书余下的部分主要是从西方视角出发,思考心理学如何从西方文明中应运而生。考虑到整体性、普遍和谐、反思性知识、道德生活等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发现,心理学深深地植根于宗教和道德哲学之中。因此,当我们展开更加集中的历史旅程时,也应该注意到其他丰富的传统,这些传统为心理学的主题提供了不同观点。

心理学史的研究

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研究是一个冷门而又重要的学术领域。可能是由于心理学比其他学科年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基本没有针对心理学史的系统研究。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重要而有趣的学术著作研究了战前的心理学发展。第一本是G. S. 布雷特(G. S. Brett)撰写的《心理学史》(History of Psychology),1912年至1921年共出版了三卷。同样在1912年,B. 兰德(B. Rand)以《经典的心理学家们》(The Classical Psychologists)为名,出版了一本从古希腊至19世纪的心理学著作选集。1929年,两个美国人W. B. 皮尔斯伯里(W. B. Pillsbury)和E. G. 波林出版了心理学史方面的书籍。其中,波林(18861968)成为心理学史的权威学者和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实验心理学史》(A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于1929年出版,1950年修订,成为心理学史的经典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史已经发展成为公认的专门研究领域。1966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研究生院授予代顿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已故的心理学教授安托斯·兰库雷洛(Antos Rancurello)博士学位,以表彰他撰写了第一篇以心理学史为主题的学位论文弗朗茨·布伦坦诺(Franz Brentano)研究。随后,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和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开设了心理学史的博士点。196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心理学史协会(第26分会);随后,1969年,喀戎国际行为与社会科学史协会成立。1965年,阿克伦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建立了美国心理学史档案馆。最重要的是,《行为科学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于1965年开始出版,并持续出版跨学科范围的学术研究,如今该杂志社隶属于约翰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s)。此外,自1988年以来,《社会科学史》(Histo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杂志得到了塞奇出版社的支持,美国心理协会则通过第26分会创办了《心理学史》(History of Psychology)期刊。上述所有成就都带动了学术界对现代心理学前史的研究。

(本文摘自《剑桥心理学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