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限思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超限思维》读后感锦集

2021-02-14 02:1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限思维》读后感锦集

  《超限思维》是一本由王建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限思维》读后感(一):关于儿童模式 书摘

  儿童模式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几点特征字从字面就能理解。 关于“追求快感并将快感当成享受”,要想说的是神经患者会降痛苦和孤独作为一种秘而不宣的享受,有时会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氛围里不能自拔,这不是简单的自虐,而是想要把自己放在值得同情的位置,以期求得内心冲突的平衡。 “把外在因素作为填补内心冲突的唯一方法”:为什么那么多人以爱的名义去依赖别人,对他们来说,爱很重要,但往往侧重于“被爱”。他们内心其实并没有接纳自己,不懂得如何爱自己,从表面上看,他们为“爱”付出一切无怨无悔《呗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形象就是如此。 图中缺了第7点:具有极强的控制欲。孩子通过尿床生病来“控制”父母。神经症患者并没有观察到自己的控制欲,往往通过“自我牺牲”附和他人来达成控制目的。一旦失控,就产生强烈焦虑。 他们重视内心的优越感,其本质是他们普遍具有“自卑情节”。 作为一个成年人,接受那个焦虑,抑郁和恐惧的你,去做好你当下要去做的事。

  《超限思维》读后感(二):心灵困境的自救读物

  《超限思维》是一本神经症患者分享自身经历的书,这本书记录了如何与抑郁、焦虑和恐惧say goodbye。翻看书序,你依稀仿佛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敏感的却又强迫自己融入人群的格格不入的人。

  全书分为十个篇章,包括现实际遇(没人关心我们是否与毒蛇共处一室)、内在表现(你手中的刀子刺向谁)、环境暗示(你要面对的是这样的世界)、固化思维(为什么你的脖子上长着别人的脑袋?)、固化思维(道德是一种可怕的) 、观察质疑(在学会观察中迈向心智的成熟)、儿童模式(或许你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成年人)、思辨思维(东方智慧所蕴藏的思辨能力)、行动方式(唯有认真行动才能改变自己)、智慧平衡(提升心智的四个维度)。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神经症是一种相对很难量化指标的病症。医生或许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神经症,但是却很难判断其患病的程度,这就本质上决定了医生很难感同身受,因此一切药物和精神疗法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当然,《超限思维》这本书并不同于网络上流行的“心灵鸡汤”,而是寓道理于故事。作者王建平总结的神经症患者的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包括患者本身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对待神经症患者并不友善;二是神经症患者敏感的性格,对社会环境有着强烈的排斥,故而产生了焦虑情绪。

  作者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陈述了安全感、占有欲、控制欲等这些最不可让人感知的负面情绪。书中强调治愈神经症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培养思辨思维。思辨思维的训练过程与其他习惯的养成是一样的,起初都很困难,但一旦坚持下来也就转化成了一种本能。当人类养成了直面困境与挑战,辩证地思考走出困境、完成挑战的方法,然后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么人类就不会长期沉溺于所谓的“感受”当中难以自拔了。所以,这是一本神经症患者自身经历的分享之书,是一场直击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谈,也是一段由内而外改变自我的思辨之旅。 我们不过是大社会环境中的小人物,学会改变思维,多观察、多思考,通过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心智,从而走出心灵的困境。

  《超限思维》读后感(三):你也是个普通人

  关于神经病这个话题,其实是很沉重的,我曾经特意去知乎上搜索过有关于神经病的话题,特指周围神经疾病,以往也称神经炎,是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它与精神病虽然在名字上很容易被人弄混,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同时伴随着上升的,还有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诸如此类的精神神经系疾病,曾有科学家们统计,平均每十个中国人之间,就会有两个人患有神经性疾病,抑郁症这种东西,说可怕很可怕,但是如果说不可怕,那也是有理由依据的,作为一个神经比较敏感的人,我本身就是很理解抑郁症患者,内心的敏感和脆弱,以及不被世人认可的悲哀,更何况在现如今,很多人把抑郁症当成自己丑陋的原因,遇见什么事想不开就觉得自己有抑郁症,其实都是逃避的借口,而这样的人日渐增多,最后造成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不被人相信,被人当成是吸引别人注意的借口,而最后,反而造成他们的症状加重,试问,那些个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愿意放弃生命的呢,有时候,社会舆论真的能摧毁一个人。

  会买这本《超限思维》回来的原因正是如此,从一个神经病的角度来分析,说实话阅读过那么多书,最不喜欢看的就是鸡汤和逻辑类的书籍,但是这本《超限思维》我还是很喜欢,本身我自己就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这样的人好,又不好,所以说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有一种,安全感的感觉,或者说像是一本毒鸡汤,将鲜血淋漓的事实摆在面前,话虽然很直白但是句句都是事实。

  就在前不久,我看了一本很棒的书叫《我可能得抑郁症了》,书封上很感人的两句话。

  “抑郁症吗?”

  “嗯”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神经敏感的患者,或者说你就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来看这本《超限思维》吧,让这样一本专业的毒鸡汤,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走向未来,其实世界很美好,十分感谢作者王建平创作的这本书,不止让我有了一种收获,还让我的头脑很清醒,最近被考试折磨的失眠的我,希望这本书会带给我一种治愈。

  上帝只救自救的人,希望你是被珍惜的那个人。

  《超限思维》读后感(四):进击之路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得了抑郁症,有些是自我怀疑却讳疾忌医没有确诊,有些是在医院检查后确认。偶尔会听他们絮叨自己的病,以及为了抵抗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然而,面对他们对病情的描述,大部分时间,我是一种迷茫,我没有过那种感受,感受不了他们的感受。可是,我能感受到他们是痛苦的,以及他们的挣扎。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曾彼此快乐对方的快乐,痛苦对方的痛苦。现在,一半出于关心,一半出于好奇,我想了解他们,想帮助他们。在众多书籍中,我选择了《超限思维》,因为,它是神经症患者写的,我想,它更加真实。

  原来,容易患神经症的人群多是“高敏感人格”,他们神经高度敏感、共情能力强、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我,恰恰相反,迟钝、不敏感,永远慢半拍,不知道有没有“低敏感人格”这个概念存在,如果有,我应该就是了。

  神经症,好多人认为是一种富贵病,因为它的患病率是和经济发展成正比的,而且表面上看越是经济条件好的人,越容易患上。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苦难很难打倒神经症患者,因为他们与苦难作斗争,是一种常态。反而,在看似平稳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加岌岌可危,因为越平静的生活,神经症越难以跳出固化思维。一些神经症患者,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走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内心世界与道德标准不断冲突,这使他们比常人更加清醒、更加犀利。敏感的天性,容易看穿一些,而迟钝的身体,难以接受的当下,也是一种碰撞。这种冲突与碰撞,对于当事人来讲,是一种痛苦,而要摆脱这种痛苦是需要进行思维训练,摆脱这种冲突,而这个过程,也是提升心智的过程。当然,这个心智提升,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常人低下,而且是事实恰好相反。因为,一些神经症患者,用感受代替了思考,仅凭感性,无法直面神经敏感造成的痛苦。这也就是一行禅师所言“我们必须观察自己的想,才能摆脱它的束缚,那么想将成为一种洞见,即道德体征”。

  科技向前发展,而人的心智却赶不上科技进步的速度。关注科技的人很多,关注心智、关注神经症的的人很少,而关注科技的人多是因为利益,关注心智,多由神经症人群进行。最后的落脚点,对于这本书来讲,有些高,但是也戳中了社会的痛处,于每个人,我们都需要一场自我对话,需要一段由思辨之旅。

  《超限思维》读后感(五):你好,亲爱的作者

  你好,亲爱的作者,

  你是我最神秘的作者,到现在,我甚至都没有你的微信,关于你的所有信息都还停在第一次看你文稿的阶段。我以为这么做是一种保护,这是我所能给你的、最大的创作自由和自在。我甚至想,创作这本书本身就是你对自己的挑战,有谁愿意无限接近反复凝视自己的伤呢?你做到了,你完成了这本书,做到了自己。

  我记不清看了多少遍《写给未来的信》,那封信简直成为了我的哭点引擎,那些话适用于期待未来的人们:我们要度过现在和接受过去,才能抵达理直气壮的未来,但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我在你的文字里走近你、了解你,体会那些我们共同拥有的煎熬以及看不到希望的时光。

  抑郁这个词自带黑色气质。抑郁情绪普遍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抑郁症有关联,但你的书告诉我们不是那样的。我虽不坚强,但也曾坚信自己不会抑郁,当这种想法被打碎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害怕:我害怕会永远失去开心的能力。我喜欢那种嘈杂的大菜场,在那儿能呼吸到生活的带劲儿;我喜欢春晚现场式的公园,欢乐的中年人组团跳拉丁,不扭捏的开放;看大爷们在单扛上下翻飞,调戏自然规律;我喜欢慢慢走,让人们超过我去赶时间,这样我能看到泳镜妈妈和女儿的絮语,能看到手舞足蹈的轮滑大叔,能看到那对恋人手拉手在同一个位置出现……我害怕失去他们。还好,我没有。但我知道了那种失去的感觉。你的书准确地告诉了我。你对文字有某种控制力,复杂的情绪你能表达得清晰准确触及本质,这就是超限思维吧。

  生活和工作是这样的,对于普通的我们,十有八九不随己愿,但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如果事事如愿,这世界得多乱哪?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就从了世界吧!设计师DDD说他是悲观的,我说悲观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全人类无法离开的伙伴,所不同的还是程度和时长的问题。我们要度过现在,接受过去,期待未来。不过照爱因斯坦老先生的相对论的意思,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平行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同时在经历过去、现在和未来,嗯,没毛病好像。你懂了吗?

  这是一封给你的信,也是一封给我自己的,作为给这本书的某种纪念。

  祝你的一切在未来静候你的到来

  祝我们的第一本书有好的未来

  祝读者阅书愉快

  你的编辑

  《超限思维》读后感(六):学会跟自己做朋友

  看过这本书,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学会跟自己做朋友,不管自己是否患有神经症、抑郁症还是高敏感人群,我们要相信存在即合理。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要自己接受它,到底是要自愈还是任其发展。

  毕竟这一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别人最多能够影响到我们,但是并不能完全读懂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时有人会分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站在主观感受角度的我们自己,应该更懂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希望着别人能读懂我们,殊不知在客观感受角度的那些陌生人,他们真的会懂你吗?

  他们不曾经历过你发生的事情,即使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处理的方法也会跟你相同吗?

  世上不曾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即便是双胞胎,他们长相相似,有着一些共同爱好,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能保证完全相似吗?

  当我们不能靠别人来获得温暖时,为什么不能自愈?也许我们正在经历别人伤害我们的过程,总感觉在万丈深渊,怎么也爬不起来,我们要自暴自弃,放弃哪怕还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吗?

  有人过的很幸福,有人过的很痛苦。我们自己无论处在哪一个方面,难道不能尝试一下改变吗?哪怕进步一点点。

  世上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为什么不能学着乐观一点看待,我们为什么要一味的让痛苦无限放大,当我们试着往好的方向走时,会不会有一样的结果。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人买了一箱苹果,她每天吃一个苹果,当发现有的苹果坏了,就想着把坏的苹果吃掉,然后再吃好的苹果,结果虽然把坏的苹果吃掉了,好的苹果也随着时间变坏了,但是她依然想着先吃坏的苹果,最后吃了差不多一箱坏苹果。

  对于好与坏,选择同样很重要,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处理方法,我相信面朝阳光,会不惧悲伤。不论生活给我们带来多少千疮百孔的事情,我们要迎难而上,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丢弃之前的玻璃心,本来生活不易,干嘛还要让自己更加难过。人生很苦,我还是想要甜。

  我们从一出生就是一个人来到世上,从拥有很多东西和家人朋友,到慢慢的失去和离开,我们还有自己陪着自己,论世间什么值得,难道好好爱自己不值得吗?

  《超限思维》读后感(七):超限思维

  《超限思维》是一本焦虑症患者分享自身经历的书,这本书记录了如何与抑郁、焦虑和恐惧say goodbye。这本书并不是一味的条分缕析讲道理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寓道理于故事和内心独白的“心灵鸡汤”。

  作者从现实情况和自己的际遇出发,通过论证说明了一个道理——企图仅仅通过外物的帮助治疗神经症,或者缓解负面情绪,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神经症是一种相对很难量化指标的病症,医者可能很容易通过仪器手段、通过检测指标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神经症,但是却很难判定其患病的程度,定性容易定量难。这也就决定了医者其实很难切身体验患者的感受和心理变化,故而他们提供的帮助也只能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很容易治标但却难于治本。

  “环境不断给我们负面暗示且我们无力摆脱”是产生神经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神经症患者很容易按照环境的暗示被动地改造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且无法处理内心的冲突,除了承认这一事实,其余的都只是逃避罢了。专家学者口中天花乱坠的心理疗法,说白了不过是要求患者“直面惨淡的人生”罢了。

  要理解本书名字中的《超限思维》,那么就要知道这个“思维”的“限”在哪里。作者把这个总结成了“固化思维”。这里的“固化思维”可以理解成为特指我们脑海中众多固化思维的一种。

  作者总结的神经症患者的成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包括患者本身在内都对待神经症患者并不友善,这给了神经症患者暗示和刺激。再次,社会环境的暗示以及刺激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造成了“固化思维”,神经症患者一方面囿于这种“固化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敏感的天性,对“固化思维”有着强烈的排斥,故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固化思维”对于神经症患者的作用可谓是双向的,既有作用力,又有反作用力。

  “超限思维”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培养思辨思维。思辨思维的训练过程与其他习惯的养成是一样的,起初都很困难,但一旦坚持下来也就转化成了一种本能。当人类养成了直面困境与挑战,辩证地思考走出困境、完成挑战的方法,然后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么人类就不会长期沉溺于所谓的“感受”当中难以自拔了。

  《超限思维》读后感(八):超限思维

  《超限思维》是一本焦虑症患者分享自身经历的书,这本书记录了如何与抑郁、焦虑和恐惧say goodbye。这本书并不是一味的条分缕析讲道理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寓道理于故事和内心独白的“心灵鸡汤”。

  作者从现实情况和自己的际遇出发,通过论证说明了一个道理——企图仅仅通过外物的帮助治疗神经症,或者缓解负面情绪,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神经症是一种相对很难量化指标的病症,医者可能很容易通过仪器手段、通过检测指标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神经症,但是却很难判定其患病的程度,定性容易定量难。这也就决定了医者其实很难切身体验患者的感受和心理变化,故而他们提供的帮助也只能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很容易治标但却难于治本。

  “环境不断给我们负面暗示且我们无力摆脱”是产生神经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神经症患者很容易按照环境的暗示被动地改造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且无法处理内心的冲突,除了承认这一事实,其余的都只是逃避罢了。专家学者口中天花乱坠的心理疗法,说白了不过是要求患者“直面惨淡的人生”罢了。

  要理解本书名字中的《超限思维》,那么就要知道这个“思维”的“限”在哪里。作者把这个总结成了“固化思维”。这里的“固化思维”可以理解成为特指我们脑海中众多固化思维的一种。

  作者总结的神经症患者的成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包括患者本身在内都对待神经症患者并不友善,这给了神经症患者暗示和刺激。再次,社会环境的暗示以及刺激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造成了“固化思维”,神经症患者一方面囿于这种“固化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敏感的天性,对“固化思维”有着强烈的排斥,故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固化思维”对于神经症患者的作用可谓是双向的,既有作用力,又有反作用力。

  “超限思维”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培养思辨思维。思辨思维的训练过程与其他习惯的养成是一样的,起初都很困难,但一旦坚持下来也就转化成了一种本能。当人类养成了直面困境与挑战,辩证地思考走出困境、完成挑战的方法,然后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么人类就不会长期沉溺于所谓的“感受”当中难以自拔了。

  《超限思维》读后感(九):超限思维读后感

  

书中提到了结果导向思维引起的焦虑,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以成败英雄.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导致焦虑 书中提到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肯定努力过的自己,就像作者在书中做的那样,对于在焦虑中顽强挣扎的自己说一句你真棒 古语有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无法控制事情的成败,如果失败就否定自己,那就会失去做事的动力, 所以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爱,不管失败还是成功,义无反顾的赞美自己就对了,有了自己的赞美,失败也不那么可怕了 所以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未来一直像你的现在这样,你要怎么面对? 其实是同样的问题 是否对自己有爱和宽容的问题. 社会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这很残酷,一定要在内心给自己留一处安全的港湾才能有勇气去面对社会 还讲到了微习惯的妙用,觉得这写得非常棒,这相当于是强大的技术手段了,让人养成习惯的妙法,虽然在其他地方也 看到类似的信息,但是可能是心态问题或者可能是表述问题,觉得书中作者的描述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还有一些不认同作者观点的地方,书中写到: "现在我们的整个思想体系几乎都是以西方理论基础分析为主,即以概念、分析、判断、逻辑、归纳为核心的体系为标准,这恰恰是我们如今只能“单脚跳”的原因之一" 科学方法是不分东方西方的,分析,判断,逻辑,归纳,这些并不是属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也不是与智慧对立的,相反,科学与智慧总是相辅相乘,互相促进的,量子力学也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呢,各种科技的产物也是如此,科学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科学并没有否定其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科学不反对人文艺术

科学的强大并不是作者所说的智慧不够强的原因,科学之所以强大原因在于用来描述科学的语言是精确的,精确意味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失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就是180度,不管这话告诉多少人,都不会变成179度或者181度,信息的精确传播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世界范围内的人对三角形的定理的理解是完全一至的,不同时代的人对三角形定理理解也是一至的,这样后人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拓展他的理论,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巨大的发展,而其他的知识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时总是会产生偏差

对于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无法进行精确分析,是很难有发展的,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很难发展,因为不采用那些所谓科学方法的话,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不是太可靠,这种不可靠层层叠加,在不可靠的结论上去发展任何东西当然也不可靠,根基不稳楼是建不高的,不能量化的学科的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得出像自然科学那样可靠的结论

  《超限思维》读后感(十):为高敏感人群找个出口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关于高敏感人群的书,看到了这类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让我替他们感到很无助。

  也许你不会察觉你的身边会有抑郁症患者的存在,也许你不会察觉你的身边会有神经症患者的存在,也许你不会察觉你的身边充斥着高敏感人群,那么请你留意观察,并伸出善意的手,帮助他们走出迷茫,远离痛苦。

  《超限思维》是一本带领神经症、抑郁症和高敏感人群走向进击之路的分享之书,是一本焦虑症患者自身经历的分享之书,一本与抑郁灵魂的和解之书。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与高敏感人群在我们人群中的比例日益增多,但是能够成功做到自我和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甚至是寥寥无几,他们每天都被抑郁症、焦虑症所折磨,折磨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当我们的情绪陷入低潮,被抑郁焦虑所控制而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是用伪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助与孤独,还是在“自恋”与“自厌”之间痛苦挣扎,这些都是逃避现实的做法。虽然我不能切身体会到这些人所承受的痛苦,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们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病症而带来的恐惧感。

  也许你身患抑郁焦虑症,也许你是高敏感人群中的一员,但是请你不要放弃与自我和解的权利,既然不能幸免所有的苦难,就勇敢地面对,通过破除固化思维、培养思辨思路,来摆脱环境带给你的负面影响,不要被负面情绪暗示所打倒,尝试着与抑郁的灵魂沟通和解,你会慢慢走出思维怪圈,回归生命本身。

  我也曾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感到没有安全感的存在,生活的压力让我几度感觉透不过气,但是我拥有自己解压的方式,不钻牛角尖,不自暴自弃,转换另一种思维来解脱自己,让焦虑感慢慢的变淡直至变没有。

  足以确定的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是破解抑郁焦虑的良方,不要总想着让你焦虑的事,因为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你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既然有那么多的不完美,又何必强迫自己变的完美呢?

  人们的焦虑大多来自对世界的要求太高,而自己又做得太少,突破原有思维的禁锢,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总想着不开心的事,也不要想着自己是个病人,忘掉一切烦恼的根源,突破思维的局限,才能做到真正的与自己和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