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我分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我分析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我分析读后感10篇

  《自我分析》是一本由[美]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分析》读后感(一):走近神经

  话说人类真是自然界幸运生物,因为有了思想能够开拓出更广阔世界,因为有了情感能够感知丰富环境。而思维与情感又是宇宙中最神奇杰作,它让拥有者更聪明,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容易出现偏颇而使人陷入自设的困窘。因而拥有智慧的生物才会拥有烦恼,这些烦恼究竟缘何而生,如何化解它们,便是心理学所要研究解决范畴了。

  心理学属于哲学分支,运用的是透过现象本质的哲学思辨能力。人的思维很迷人也很可怕,一旦认定某一观念可靠或者不可信,就很容易走入误区,如同一辆跑车,在多云的天气下,行驶在方圆上万亩的水泥路上,失去了周围参照物的司机无法知道自身的速度方向内心恐惧、也有焦虑愤怒

  在各种压力下,人的系统形成自我保护,就成为了上面所提到的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由于害怕所以会减慢速度;由于焦虑,会想办法找参照点判断速度和方向;由于愤怒,会促使自身拒绝进一步向前不如危险,即拒绝的态度。这是积极一面,但过度的保护也可能带来头疼,造成错误的观念,阻碍人的进一步发展

  每个人都会应对生活与自身认知不同,而发展出一套应对方式,但并不都是神经质倾向,要灵活对待书里提到的现象,就像其中举例所说,如果一个非神经质的人为了对付自己专横独裁的上司,发展出一套对付上司的方法,以压抑自己装作顺从夸赞来抱住工作,对除上司以外的人并不这样,那么这是健康人。每个人又或多或少的在成长中形成一些神经质倾向,所以才需要边学边成长,但如果持有神经质都必须完全根除才是正常人的思想,首先这样做就是一种神经质。换句话说就是不加过多的求证与思考简单粗暴方式将一个事物划等于另一个事物。不刻意追求某一限制,而是能够适合不同情境而灵活变换的,才能够贴近于非神经质。

  通过书里自我分析中,介绍分析师与求助者两者各自的角色作用,和各自常见的带有神经质倾向的人的特征行为表现,让想要自我提升了解的人,想要对他人提供专业帮助的人提供不错指导

  霍妮提供了足够的理由说明,自我分析确实能够帮助人们获得精神自由,介于书籍专业性强,行文思路十分严谨,适合反复品读文字内容。结尾对于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给出了说明,即那些通过生活多次满足所持神经质倾向的思维,或者过于受挫而放弃自求解脱的,这两种过于极端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自我分析中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虽然说读起来很费脑子,但能够学新理念意识到某些信息,还是蛮值得的。很多东西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吃透些,也有很多内容是可意会,不太好言语表达准确的,也或许每位读者所理解到的学到的各不相同,希望能够与其他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一起多交流心得,丰富自己的理解。

  《自我分析》读后感(二):你敢解剖自己,分析自己吗?

  无意中看到一个地方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对夫妻行情感调解,女的要离婚,男的不愿离。现场有心里医生,精神科专家,分析师,针对夫妻提出的问题进行调解,解读,分析。

  女的说受不了男的一直对她的冤枉,疑心,而且还打她,身上经常伤痕累累,完全没有办法沟通坚决要离婚。男的其实说起来也挺可怜的,先是出了车祸,废了一条腿,被对方赔了23万,但也就在23万开始,一直怀疑老婆在骗他的钱。老婆不陪他,老婆害他,主持人现场一一核对男的说出这些事情真实性,基本上都是无中生有。男的后来又得了癌症,他又开始怀疑老婆对他不忠,卖淫。主持人让他拿出证据,男的说出了一个什么某某会所。

  最后好多嘉宾都已经有点义愤填膺了,其中一个分析师,很尖锐地指出了他说老婆对他不忠的几个问题。

  第一,男的说的那个某某会所,是一个高档的地区,不可能让一个年近50岁的女人在那里卖淫。

  第二,男人大众广庭之下指出老婆的卖淫,这是对老婆的人格侮辱

  第三,如果真的是他老婆去卖淫,按照他老婆的这个年龄不可能是身体上的需求,如果真是这样,那是不是因为家庭里面非常缺钱非常困难,必须去卖淫来赚钱过生活的时候,这个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第四,这个男人肯定是心理上面出了问题,一定要去看看医生,面对现实,分析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这个男人不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建议,夫妻离婚。

  他说完这些,一直很平静的老婆,突然嚎啕大哭。我也心戚戚的,这样是一个怎样的男人怎么这样折磨自己的老婆,这种暴力,真吓人

  正好我在看一本书《自我分析》,我觉得这个男人真的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或者心理医生,给他看看他的病,给他好好分析他的问题在哪里?

  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真的是有病,他们的病不是发烧啊疼痛啊,是心理上面的病。有些人痴迷于权利金钱,有些人多疑懦弱孤独,焦虑,张扬,逃避,压抑,敏感,无情…这些情绪,会让人产生愤怒,间接的会引起头痛肠胃不适,不能入睡,噩梦连连。对亲人产生强烈不满,一方面又需要亲人的爱,一方面又怨恨

  还有好多父母孩子强制性的操纵,管理,干涉,责备…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病。

  但是谁又愿意去面对自己,剖析自己,分析自己,真相有时候是挺可怕的,让人恐惧。因为这样,相当于你告知天下你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还是心理上的病,通俗点就是神经病。其实在医学上这只是一个心理学症状:神经症,这些症状如果不解决,不仅让患着饱受神经症临床病症困扰,而且在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受到很大干扰

  心理分析是一个艰苦过程,自我分析和找分析师进行分析是一样的,其中最难的一点是在分析过程中总会出现阻抗,没有一个人想要神经症人格。

  书中很详细的告诉你怎么样去面对自己,怎么样去通过分析师找出自己的问题。分析的结果就是帮助别人认识自己,并且在必要范围内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分析师会对病人观察,理解,解译,对阻抗施以援助,一般性的人性援助。通过谈话了解病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经历,病人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还有病人的计划愿望,恐惧和想法。并且针对病人对分析师的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认为是需要,有的人认为是羞辱,有的人认为是特权。分析师会通过各种方面的事件去了解病人的想法。在这些反应里找到隐藏在后面的问题,把藏在最里面最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

  有时候症状比较轻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我分析,其实,自我分析是相对容易的事情。比如说一件事发生了,有些人把一切归咎于人,有些人把一切归咎于自己。在这里面彷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整天纠结于这些时候忘了自己该干什么重点不抓。归咎于别人归咎于自己,不是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这个时候不需要整天在自责中,自己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不要逃避。归咎于别人就是间接的推卸自己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就是不相信认可自己,自卑

  严重的神经障碍应该交给分析师。任何遭受严重神经障碍困扰的人在开始自我分析之前,都应该咨询专业人士。那些遭受程度较轻的神经症困扰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自我分析。但是,即使我们认为相当多的人可以从自我分析中受益,但是他们能够完成分析吗?是否有未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甚至有问题未被触及呢?作者答案是并不存在完整的分析的这回事,他的答案也并不是基于放弃的原则得出的。我们获得的透明度和自由度越大,我们的收获就会越大。人生是挣扎奋斗,是发展和成长——分析只是有助于这一过程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是一本自我心理分析的经典手册,自我分析是否可行?自我分析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自我分析和专业分析相比,孰优孰劣?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这本书里面采用众多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

  《自我分析》读后感(三):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经典之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逐渐对心理学这一学科产生了较为正面的认识,出自 卡伦·霍妮 的经典专业著作《自我分析》,被定为心理科目专业读物同时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霍妮,也在本书中全面的表达了新精神分析学派所持的观点,及其相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先进性。译者徐娜的文字蛮专业的,心理学专业书籍相对于平时的心理读物有很大不同。平时心理学读物只能说是热身,而专业书籍都比较烧脑,透过徐娜的文字,能够将该学派的思想传达到位,确实很棒!

  大家对弗洛伊德可能比对霍妮更熟悉些,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而霍妮则是其学生,但由于对弗洛伊德强调性驱力和幼年决定一生等观点的质疑,逐渐发展出新枝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思想。书中前一部分也介绍了心理学的现状,在国际上,各学派呈现割据局面。很多派别持有各自道理观点,虽然均有其价值可取之处,带来了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和极大丰富,然而无法统一思想的现象,使得不同咨询师所持的信念有所不同,对咨询进程采用的方法与效果的也产生较大差异

  自我分析所持有的理念即为:人是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得到成长的;产生心理或非病变的身体症状,如机能完全健康的人出现持续或反复的头疼、拉肚子、失明等,必有其内在的冲突信念或者矛盾在起作用;通过发现和承认某些情绪、思维方式的存在,来消除这些看不见的意识对自身行为或情绪、甚至是思想的控制

  最后一点应该算是自我分析的理论基础,也是进行自我分析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这些不被认可、被忽视的捣乱鬼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玩躲猫猫游戏的时候,那些个躲在容易被忽视角落里的孩子,以及藏在最深处的孩子,他们都有这样一种心态,随着其他人被不断发现,而自己依然保持安全状态时,这些孩子多半是边躲着边压低声音偷乐或窃喜。而一旦被曝光后,则垂头丧气、老不情愿的离开那个神秘的保护所,优越感瞬间消失,不得不重归队伍成为普通的一员。而自我分析就如同是一位搜索者,绕过重重围墙,或者通过感知对方可能藏在某个忽视的角落,然后在其偷笑的背后轻轻拍上一拍,一切纠结、焦虑的过程便就此终结

  当事人需要在专业人士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发现那个躲在思想中的某些捣乱观念,类似于躲猫猫,一旦这些不切实际的观念被认识到,它们的能量和对当事人的威胁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本书很详细的讲述了自我分析的可靠性、病人和分析师分别要做些什么工作,以及可能产生的抗拒性等。

  以上是比较直白说法方便喜欢的读者形成一个大体的认知,更加专业和丰富的内容及案例,还有待于从书中体会。希望各位朋友能能够收获更多,提升更多。

  《自我分析》读后感(四):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

  心理学的作用,是将我们的内心用科学的方式讲述出来,并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我们的内心世界。《自我分析》的作用,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作用上,分析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围绕着的克莱尔的案例解剖自我分析的过程,这个克莱尔及她的问题,可能或多或少或相近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自我分析当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意义。我们不可能处处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即使在心理咨询室中,我们可能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和医生做最透彻的沟通,即使已经做好了最完全的表达,也可能在和医生的沟通中出现一些可能存在的交流问题。自我分析需要的是基本的心理知识,运用自由联想和理性逻辑引导,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置的认知过程,它有着自己独特优势:随时随地随心情,都可以开展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首先需要自我问题的充分表达,每个人在一些具体方面出现问题之后,需要学会去把问题背后的思想和心理梳理出来,把可能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这个时候更需要的自由联想,让感受直觉推动自我发现的充分表达。很多人会感觉“自己对自己很陌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少去诉诸内心,另一方面则是遇见心理问题时,不会发挥内心的“驱力”来促使自己改变。诚如一个醉鬼嚷嚷着说“我没醉”一样,最大的心理问题,是那种存在问题仍不自知,或者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切入点的认知,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问题去发现自我存在的状态,并对所处的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得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大概就是认知的力量所在吧。

  当自我发现充分展现了问题之后,自我分析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心理医生能根据问题迅速做出判断,并对问题进行干预使得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调整的重要契机。自我意识决定自我思想,思想左右行为,行为的过程和后果又进一步改变或强化自我意识。在这方面自我分析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够专业的劣势:对问题认识的不够充分,对处理办法把握的不够娴熟,等等。《自我分析》在精神分析方面的作用,是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的神经症人格,并通过实际的事例层层解构,让我们学会自己分析、诊断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充分表达自我认知上的理解,识别自我分析的阻抗之后,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相对科学的判断,并据此对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调整,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

  2016-6-27

  《自我分析》读后感(五):在这个时代,来一场自我救赎的盛宴

  卡伦-霍妮是对我帮助甚巨、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大师。她对神经症性人格的结构有着深入的洞察和全面性的把握,并且将其放在社会和家庭的背景之下去理解它的形成。我之所以会接触到她的书,是因为另一位我也非常推崇的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龙的推荐。他在自己的治疗小说中借治疗师之口,对霍妮的两本著作《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以及《神经症及人的成长》赞不绝口。因着这样的推荐,我开始了使我获益匪浅的阅读之旅。这两本书我都不止一次阅读过,尤其是前者,已然成为我研究神经症性人格的范本教材。

  正如霍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书名所述,神经症性人格有着鲜明的社会与时代的印记。我们的社会有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价值标准与运行规则,又恰逢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别推崇成功,追求效率,同时鼓励一种整齐划一的成功观念。此时,家庭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然被裹挟其中受到影响,而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必然会发展出适应这个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模式。正如霍妮在书中所提出的,环境并不一定会令某个人必然成为神经症患者,但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会较以前使更多人在性格中产生这种神经症性的倾向。从我的咨询工作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有着相似的困扰:他们渴望做自己,但另一方面却不由自主地深信自己应该符合某种社会化的标准。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得积极、开朗、乐观、上进、自信、成功,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升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甚至他们会让自己喜欢社会推崇的兴趣爱好。他们的生活中常常有弥散性的焦虑和疲惫,最令他们痛苦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快乐。

  很多人渴望自救,因此,市面上心理学书籍日益畅销,朋友圈里心理文章转发者甚众。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深知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个人的改变和成长会事半功倍。但作为一个也曾经从自己的人生困境中挣扎走出的人来说,我更深知自我理解、自我救赎的必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大部分的自我挖掘和改变还是要靠来访者自己内部完成。因此,自我分析不仅是可能的,也是一个想要心智成长的人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霍妮在这本《自我分析》中,专门讨论了进行自我精神分析的可能性和具体操作方式。她十分确认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但也指出,个人进行操作时会经常遇到阻碍。首要原因是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人都害怕否定自己,有神经症性格的人尤甚,因为他们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本就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内里充满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自我分析时会将自身的心理动力结构慢慢揭示出来,这一过程必然会引发大量的焦虑和恐惧,而人在缺乏情绪释放的出口此时会本能地进行防御,有可能采用合理化等方式将这种揭示掩盖过去。而心理受困者在和身边人相处时,外人也很难做到妥帖地接纳他的情绪又不致影响到二者的关系。其次,有时尽管个人的心智十分坚定,但心理学知识的不足会使人在表层或现象里兜兜转转,很难快速切入并找到现象背后的概念化解释,从而使个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表象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把握,而这恰恰是个人系统认识自身的关键。因此,霍妮建议,在个人成长的初期最好有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来访者拥有一张粗略的地图,帮助他更好地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进行定位,不至于长久地迷失方向原地打转。而且咨询师会在咨询中与来访者建立一段紧密的关系。用另一位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话来说,咨询师会以自己“受过训练的真诚态度”来面对来访者,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同时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化解来访者内心防御产生的焦虑和攻击,让来访者既可以纾解自己的情绪,又能继续保持对关系的安全感。

  霍妮在书中谈到的一点令我十分感慨:为什么单纯的理解并不能转化为改变的动力?这个问题简直是所有关心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学的人必然会面对的问题。不仅很多自我成长的人有这样的困惑,很多初涉咨询的咨询师也被其深深折磨:我都已经把道理说得这么清楚了,为什么这个来访者还是一边说着我知道,一边却死性不改?我之前曾粗略地谈到过,这是因为理性的明白要内化进感性远不是件容易的事。具体来说,感性的整体结构是立足于过往的全部生活之上,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事实令他从各个角度都意识到原有行为模式的问题,只是东一鳞,西一爪的零碎认识,那么四散零落的力量会因为过于微弱,很难突破自我防碍的罗网。但是,一旦我们将“镜头”拉远,使个人的视野中不再只有症状和表象的“树木”,而是有了整个结构分明的人格“森林”,那么,在这个全面认识的过程中,力量将被渐渐积聚起来,转变将会由此自发产生。

  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咨询师为什么需要无条件的关注与深刻的共情。因为浅表的理解和肤浅的共情,会使得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认识也始终停留在表层,当咨询师自己都无法窥得整体的大略形貌,他如何带领来访者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只有咨询师真正投入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从他的角度体验他的生活感受,咨询师才有可能高屋建瓴地对他的人格结构有一个把握。所以,关注与共情绝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技巧,它其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态度。

  霍妮的文字在我看来十分凝炼,论述也十分严密,逻辑清晰。读她的书,简直是一场干货满满的盛宴,每一本都蕴含着令人赞叹的洞察和智慧。欧文亚龙曾感叹,因为技术和理论的日新月异,新一代的治疗师有很多都已经不曾读过霍妮、弗洛姆、阿德勒这类大师的著作。但我想,每一个立志于深入探索人性真相的人,最终都可能殊途同归地会合在某处,重新沐浴在大师的光辉之下,借助他们的力量攀登眼前的高峰。

  文/曹怀宁 2016.6.11

  《自我分析》读后感(六):专业的书需要专业人来读

  这是一本很有难度的书。这一点,从《自我分析》这四个字上就可以看出来。有的人可能会问,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能看出什么来呢?从我的阅读经验上看,往往书名越是简单,书的内容就越是专业。比如说《高等数学》,大家想一想,这个名字简单吧,但是难不难?只要你大学是学工科或者理科的,肯定明白这一学科的难缠。因为书的名字往往字数越少,书的内容概括性就越强,包含的内容反而越多。反过来,书的名字字数越多,那么它的指向性就越强,包含的内容反而越加集中。《自我分析》这四个字,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当然,如果你换作《心理学》三个字,那么就更加要命了。

  顾名思义,从《自我分析》这个书名上,我们觉得自己还是大抵能猜出来这本书要写什么的。但是当你仔细翻看这本《自我分析》后,你会觉得,自己还是没能料到这本《自我分析》的专业性。因为这本《自我分析》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范畴,而且还带有心理治疗的内容。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我们可能读起来会更好容易理解,但是心理治疗的内容其实可以称之为心理医生的治疗记录,这就好比让我们去看医生给我们写的病历一样,大多数的病历我们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全书二百四十三页,十九万字,块头算不上大,但是读起来真的是比较晦涩的,没有办法,这就是专业特色。我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人,读数学专业的书的时候比这本书的阅读速度还要慢。所以,如果你真的对心理学不感兴趣,那就没有必要去读这本书了,因为你根本就读不下去。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研究一下心理学,或者想考一个心理咨询师之类的东东,这本《自我分析》还是建议你不要错过,最好拿过来反复读读,相信你肯定会有专业上的收获。

  这本《自我分析》的内容简介就印在封底,这里就不再赘述。简介只有短短的五行话,但是书里包含的内容还是太多太多,远不是简介所能概括的。因为这本《自我分析》讲述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技能。自我分析的过程只是个流程,多重复几遍必然能够牢记,但是自我分析这个技能需要重要的次数就更多了,远不是我们读一遍书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这也正是本书阅读起来的难点。也就是说,我们对读完本书之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设定过高,读完这本《自我分析》,我们只不过是了解到了自我分析过程中的一些最简单的东西,离掌握自我分析这项技能还远得很。

  《自我分析》读后感(七):补充一点笔记

  要全面了解神经症,还是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更好些。

  补充一些我认为实用的内容:

  -------

  梦为我们的渴求、需要发出声音,往往意味着我们在尝试解决当时烦扰着我们的冲突。它们是各种情感驱力的表演,而不是事实的陈述、如果两个互相抵触的欲望发生冲突,焦虑的梦就有可能出现。

  自由联想的过程,即坦率而毫无保留的自我表露过程,是一切精神分析工作——自我分析以及专业分析——的起点和持续的基础。

  在自由联想时,要避免推理。推理应在自由联想之后。

  有兴趣入手意味着,追求那些当前受到最小压抑的主题。

  在分析时,一次承受一个以上的重要洞察是不可能的。

  在确切感觉到痛苦、不满、疲劳、愤怒、犹豫不决、忧虑,却不想尝试澄清以上状况时,可能是感觉到对自我分析的有意识阻抗。

  如果发现一段时间后分析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或尽管已经对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仍在原地打转,就可以怀疑阻抗的存在了。

  在自我分析中,不要被已经取得的进展欺骗。这样的幻想可能在短时间内使人精神振奋,但也很容易妨碍发现根深蒂固的阻抗。

  在联想的过程中,察觉到自己正在推想而不是自发的思考——阻抗开始起作用了。

  当察觉到已经存在的障碍时,应该放弃正在追求的一切分析目标,把阻抗当作最急迫的问题来处理。

  处理阻抗——试着对其进行联想。如果没有能力立即追踪一种阻抗,就不要勉强,在那一点上做个记号,等对问题有了全新的视角时,再恢复工作。

  阻抗的发生可能是因为触及了那些还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改变的因素。

  把对立的力量(神经症倾向)看做礼物是明智的,应该把它们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尊重它们——不是认可和放纵,而是承认它们是有机的发展。

  ----

  神经症倾向主要特点:

  1.对情感或认可的神经症需要

  不加区分地取悦他人或获得他人喜欢和认同的需要;

  自动迎合他人的期望;

  将重心置于他人,而不是自己,只在乎他人的愿望、观点;

  对自信的恐惧;

  对他人或自我内部敌意的恐惧。

  2.对掌控自己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将重心完全放在“伙伴”身上,这个人要满足自己生活所有的期望,为生活中的好事坏事负责,对他的成功操纵变成了主要的任务;

  对“爱”过分看重,因为认为“爱”理应解决所有问题;

  恐惧被抛弃;

  恐惧孤独。

  3.将人生限制在狭小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要求极少、满足极少以及限制对物质的野心和愿望的需要;

  保持不显眼和居于次要位置的需要;

  看清存在的能力和潜能,认为谦虚是最高价值;

  比起消费更急着存储;

  恐惧提出任何要求;

  恐惧产生或声明扩张性愿望。

  4.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为自身利益而渴望支配他人;

  献身于一个借口、职责、义务,尽管只占一部分,而不是驱力;

  对他人基本不尊重,不尊重他们的个体、自尊、感觉,唯一关心的是他们的服从;

  根据涉及的破坏性元素的不同,而产生非常不同的态度;

  不加区别地崇拜力量,蔑视软弱;

  恐惧不可控制的情况;

  恐惧无助。

  4a.通过理性和预见控制自我和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相信才智和理性的无限能量;

  拒绝情感动力的力量并轻视它们;

  赋予远见和预见极端价值;

  在与预见有关的方面具有凌驾他人之上的感觉;

  蔑视自身所有落后于优秀才智形象的东西;

  因理性力量的局限而恐惧认识事物;

  恐惧“愚蠢”和错误判断。

  4b.相信愿望具有全能力量的神经症需要

  相信愿望的魔力并感到坚韧;

  对任何愿望的挫折产生孤寂的反应;

  因为恐惧“失败”而放弃或限制愿望并撤回兴趣的倾向;

  恐惧认识纯粹意志的任何局限。

  5.剥削他人和不择手段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评价他人以他们是否能被剥削或利用为主要标准;

  关注各种各样的可利用之处——钱(对讨价还价上瘾)、想法、性、感觉;

  对剥削手段感到骄傲;

  恐惧被剥削和因此变得“愚蠢”。

  6.对社会认可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可能与对权力的渴求结合在一起)

  所有事物——无生命物体、钱、人、自身的品质、活动、感觉——仅仅根据声望价值来评价;

  自我评价完全依靠公众接受度;

  使用不同的传统或叛逆的方式来激起别人的嫉妒或崇拜;

  恐惧失去社会地位(“丢脸”),无论由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因素所致。

  7.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自我形象的膨胀(自恋);

  个人崇拜的需要不是因为本人拥有或呈现在公众眼中的东西,而是因为想象的自我;

  根据这个想象的自我和别人对这个想象的自我的崇拜进行自我评价;

  恐惧失去别人的崇拜(“丢脸”)。

  8.对个人成就神经症性的野心

  不是通过个人呈现的或本来的自我,而是通过小动作来超越他人的需要;

  特别是在自我眼中,通过成为最好的来进行自我评价,然而获得别人的认可也同样重要,得不到就会怨恨;

  各种毁灭倾向(挫败别人)的大集合,但是在强度上有所不同;

  尽管有无处不在的焦虑,还是残酷地驱动自我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恐惧失败(“丢脸”)。

  9.对自给自足和独立的神经症需要

  从不需要他人或屈服于任何影响,不被任何事物约束、不进入任何包含被奴役危险的亲密关系;

  距离和分离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恐惧求人、约束、亲密关系和爱。

  10.对完美和无懈可击的神经症需要

  残酷地追求完美;

  对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行反思和自责;

  因为完美而觉得高人一等;

  恐惧在自我中发现绝点或犯错误;

  恐惧批评或责备。

  《自我分析》读后感(八):精神分析是一门艺术吗?

  由于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钟爱,让我有了兴趣读这本《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我进行精神分析,它强调主动性。从字面上来看,这是我一贯支持的做法,总有一些像我这样的人,喜欢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对心理世界的好奇大于现实世界。

  本书的作者卡伦·霍妮我不太了解,但是搜索了一下,才诧异这本书是大师级的作品,不禁肃然起敬。

  要读懂一本比较晦涩的精神分析书籍,得先对作者有个基本认知。

  卡伦·霍妮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的精神分析家,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反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认为经历本身固然重要,但精神分析更应立足个体当前的精神状况,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就像这本《自我分析》一样,霍妮坚持从当前问题出发,一步步地“自由联想”,找出问题的来源。

  孤僻、依赖症、强迫症、抑郁……这些不都是现代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吗?霍妮把它们统称为“神经症”,虽然不至于入院,但是足以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面对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霍妮认为自我分析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所以,这本书从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可取性,精神分析的阶段,病人与分析师各自承担的角色,自我分析的实质和规则,自我分析中出现的抗阻的处理,以及自我分析的局限进行了阐述。

  心理出现问题,我们习惯于求助身边亲近的人或者心理医生,但是霍妮认为他人永远只能做向导,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个前提我深有体会,通常他人难以感同身受,如果自己表达不好,还会让对方产生误解,如果能自我解剖,问题的解决是根本性的,能取到巨大的效果。

  对于病人来说,面临了三个主要任务。第一是尽可能彻底而诚实地表达自己(我的理解:坦诚),第二是弄清楚自己的无意识驱力以及它们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我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思考),第三是对那些干扰病人与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态度,要发展出改变它们的能力(我的理解:要有决心)。霍妮提出自我分析的一个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全面地表达自我,毫无保留地按顺序将现在他脑子中的一切东西表达出来。

  其实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个烦恼的时候最怕沉默,什么都不说,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对受过的伤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总是劝别人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甚至是脑子闪现的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这跟解梦非常相似,梦里的碎片看起来并没有关联,但是当我们把这些碎片与现实结合起来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有意识的,梦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我们不能把表面上的东西拿来当真,比如解梦,单纯地认为裸体就是代表着性欲,杀人代表着愤怒是不全面的。所以,霍妮说:“你必须利用每一个机会熟悉自己这个熟人或者说是陌生人。”可以说,一个人想要真正认识自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般无自知之明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较糟糕。

  不过,在分析过程中,病人也会产生“阻抗”,阻碍自我分析的进展。第一,面对刺激性问题公开抗争,第二,防御性情绪反应,第三,防御性抑制或逃避性策略。就像一个任性的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突然要让他承认这一切是错的,简直让人一时难以接受。霍妮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处理阻抗仍是对其进行联想,不过需要分析师的协助。

  由于强调主观因素,很多人以为精神分析被划分成了一门艺术,但霍妮认为精神分析中真正重要的不是神秘的艺术天赋,而是一个可以严格定义的因素,即人的兴趣或动机。

  这是一本专业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高的书,书中翻译的不太流畅,夹杂了很多晦涩的句子,其实霍妮表达已经非常直白了,没有太多专业术语,我们要把其中的一些话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看完就会受益匪浅。

  《自我分析》读后感(九):只有摆脱依赖 才能掌握命运

  文/友竹

  为什么要进行自我分析?也许有人会说只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做这件事吧。然而,本书告诉我们,对有能力进行自我分析的人来说,自我分析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这些好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不那么明显,但却很实在——它们可以概括为内在力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

  以作者书中对男友具有神经症依赖的女士克莱尔来说,在进行了数月的自我分析后,成功找到了神经症的根源,最后摆脱了病态的关系。其实,这位女士的案例一定也不特殊。就我所知,在现实生活中,只要陷入爱情的女性就会对恋人产生强烈依赖感的不在少数。

  正如许茹芸《好听》中所唱的“为了爱情,失了聪明”。似乎,无论看上去多么自信的女生,一旦面对心上人都会产生自卑感,进而滋生出顺从、讨好等消极心理意识。如果有幸遇到一位心理健全的恋人,这种情况还好说;而如果对方也存在某种心理疾患,对男友具有神经症依赖的女生其实正在走向自我毁灭。

  在分析克莱尔的依赖症之前,作者告诉我们:对所有人来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那种不自觉的、在深层意识中无根据的依赖都意味着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在一生的某个阶段应对这个问题的这个或那个方面,而我们对它的存在的认识就如克莱尔刚开始进行分析时那样少,我们也会把它隐藏在“爱”或“忠诚”这样精致的词汇背后。

  然而,依赖绝不是“爱”。人们如此热衷于它,似乎只是因为这是很多常见问题的方便而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对于害怕孤单的人来说,似乎只要有个可以共同生活的伙伴就能解决问题了,这是当今一些人的恋爱观;当我遇到什么困难时,远方的人无法陪伴和开解,所以只能分手,这是异地恋难以维持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依赖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它总是阻止我们变得成熟、坚强和独立。

  同时,我们发现,依赖对幸福的许诺也大多是虚幻的。那个长期以来曾经供你依赖的对象,很可能在未来的某天,忽然之间感到疲惫离你而去。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只要你也具有强烈的依赖倾向,就该研究一下涉及这个问题的某些无意识含义及解决办法。当然,根据克莱尔的一系列自我察觉和分析,我们知道她的依赖症其实源于童年时期缺乏自信、自我压抑并始终把妈妈的需要放在首位的经历有关。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是希望遇到的恋人能给她完全的保护和陪伴,当然能给她意想不到的帮助和礼物就更好了。此时,我们看到这种带有强烈依赖性的“爱”并不是纯粹的。我们将对恋爱对象的大量期望和要求误认为爱,并在这条充满迷雾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一个人带着这种依赖态度去爱,能走多远呢?对方并非神仙,Ta当然不会完全理解你那大量的期望和要求,事实上,人们只能在这样的恋爱关系里收获愤怒和绝望。

  所以,每一个沉浸在病态依赖里的人都要试着去自我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不自觉地依赖他人?究竟该如何摆脱这种人际障碍?当真正从这种耗费生命能量的巨大束缚中走出来时,也许我们都会发现更精彩的人生。

  《自我分析》读后感(十):自我分析,大医治未病

  经历过考研洗礼的小伙伴儿们都知道,倘若不是应付差事或是敷衍了事,秉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选择考研,必定要经历一段脱胎换骨的蜕变。局外人或许会说,高考都经历了,考个研究生有那么难吗。殊不知,考研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第一次单枪匹马上战场。高考有各个科目老师辅助整理备考题目和策略,家庭全力以赴做后勤保障,身边同学朋友充当心理疏导,这样完整的配套对于考研学生是没有的,所有的工作必须自己面对。除去985/211保研、学霸、有门道打通考研任督二脉的小伙伴儿们,像我一样普通一本或二本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想要通过考研得到一次小小的提升机会,要拼的除了知识与体力,更多是心理较量。后来,经历了更多的压力与考验,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在不同阶段所承受的东西,最终都会幻化成心理成长的沃土。

  看到粉红色的《自我分析》封面,虽说已经硕士毕业,考研备考时的一幕幕仍然清晰浮现眼前。心理学因为其神秘的外表,往往让大众敬而远之,在我身边许多朋友的心中,对心理学的认识就一个词“神神叨叨”。经历过考研的心理斗争和自我开解,在平时的闲散时间有意识的阅读了一些心理相关书籍,逐渐发现,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往往把心理学与迷信混为一谈,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实验科学,只不过它通过客观理性充满逻辑的分析,试图借助精准的语言表达想我们展示隐秘的心理活动与变化。心理状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私密而不愿轻易展示的,因此对于理性的表达,本能是排斥的。正如良药苦口,“自我分析”通过挣脱自我内在的束缚来使个人的最大潜力自由发挥。这样的示例在许多竞技与比赛中都能得到印证。

  回顾我在整个考研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很幸运,在懵懵懂懂的蒙昧状态下,我碰巧采用了霍妮书中所展示的一些自我分析过程,支撑我走到终点并收获了最终的果实。无论是每周一记的日记,还是刻意强迫自己与备考战友的交流,亦或是偶尔的情绪崩溃后的宣泄,都让我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从那以后,我也就养成了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这些涉猎不是为了关键时刻一展身手,而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滋润自己。正所谓大医治未病,对于身体健康是这样,对于心理健康同样适用。

  霍妮在《自我分析》中并不是简单罗列心理分析的各种手段与技术特点,而是通过案例与事实发展经过动态展示了心理分析的整个过程,其中的起伏回转与变化,许多地方看得人的确纠结,但这不正是一个完整立体的心理状态么。霍妮不仅站在医生的角度客观论述病人的分析经过,同样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展示分析师在自我分析治疗中的工作。书中她所选择的案例同样具有典型性,在亲密关系中常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倘若没有及时有效的疏导很容易发展成严重影响情感交流的阻碍。

  在我们熟悉的教育中,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就不配享受所谓的成功,就会沦为世俗的“loser”,而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却是“认识自我”这一环。我们规避了向内了解自我的渠道,而擅长向外扩张疆土式的征服,在这样不平衡的培养过程中,内心的天平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倾倒。毕竟,情感是人类区别去其它灵长类动物进化成果。我很赞同霍妮在开篇所讲自我分析的可行性时所说,心理分析师只充当向导,指出最佳路线,而其余的工作量必须由每一个个体孜孜不倦的自我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自我分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