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摘抄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一本由[日]宫崎法子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一):比较难评判
我要说这书内容不好吧,其实这书也没多么不堪,基本上写出来了中国国画的一些寓意,这一点必须得肯定。
但是内容的逻辑性太差了,可以说几乎没有,都是就一幅图说一幅图,理论没有形成系统化,让人读完之后只能记住一些零零散散的观点。
还是希望读到一本以模块化来写艺术的书,这样子读起来逻辑上非常清晰。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
非常感谢豆瓣读书,特别开心收到赠书。
认真阅读了书本最开始的内容,了解到原来日本人是这样看中国画的,感觉这是一个很特殊、很珍贵的解读中国画的视角。
有的书很快可以看完,有的书需要细细品读,这本书属于后者。短短一周时间内没能读完的内容,深感抱歉,只能日后真正读过全书后再来追评。
再次感谢豆瓣读书,感谢作者,感谢为这本书付出努力的人。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
很幸运抽中了豆瓣鉴书团的名额,不然应该不会花78块钱买这本书
首先纸质印刷都不错,读起来很舒服
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大卷,乍看起来像是学术论文的格式,一看发现果然是论文类的集合。个人认为《中国绘画的深意》这个题目起的有点大了,读之前还觉得可能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深刻之处,但其实有点类似于常识性介绍的通俗读物。
是悠闲午后消磨时间的一个选择吧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资料丰富的泛谈
这本书的第一章提到了中国画的社会性,表达了艺术根植于时代、文人画的价值观、山水画背后社会阶级流动愿景的种种课题,不是新鲜话题,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叙述,也是非常值得阅读和研究的问题。
书中资料详实,但是归纳比较泛泛,又试图和日本画做一个对比和勾连,不免在阅读上有所混乱。但是考虑到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书,这一点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总体来说,算是一本平易近人的科普读物。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
很幸运在豆瓣读书的赠书活动中赶上了最后的末班车。自从2013年开始绘画以来,翻阅了挺多关于中国绘画的书籍。而这本以日本汉字学家角度出发的书带给人另外一种思考。中国绘画,山水,人物,花鸟是最好主意要的三类。因人物画的特殊性本书没有涉及。而我自己,也是是画了非常多的花鸟画。山水、花鸟,总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人觉得安静、美好。画作,是中国古人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蕴含在画作中。画作,是对生活的提练和寄托。因对山水画涉李不多,主要还是聊一聊本书中花鸟方面的研究。中国人们对传统吉祥图案有着很深的代表寓意。像猫头鹰这种提材,基本消失在汉代以后的画作中。香木、香草、灵鸟才是人们热忠的绘画题材。宋代、花鸟画题材的巅峰之作时期,出现了大批喜庆宫廷花鸟典型。写实与理想并存的花鸟作品,是艺术性极高的作品,也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探究它背后的深意。再次感谢豆瓣读书赠书。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
内容上,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没有什么新意。山水篇,看图说话,自圆其说。当然,论文向来是“自圆其说”。要想写出优秀的论文,要么新论题,要么旧题新论据,可属于后者的该书也就脚注有点参考价值。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算是可看吧,因为图的印刷还不错,另外还有一些国外藏品。但专业名词术语感觉初入门的读者完全不懂吧。我觉得花鸟篇可读性更高,因为生动有趣才引人入胜。最喜欢的内容是论及花鸟画中常出现的意象时,会先说明该物的流传历史。两篇皆有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读完后记,终于明白了为何该书内容如此呈现,以及文题不符(感觉应该加个副标题),还有上述提及的些许不足之处作者也有解释。阅读不适有两处:一是有的画作印刷很暗,完全看不清细节,比如《游春图》。不知是否出于要遵循原作的考虑,感觉没必要,此时文图对照更重要,区别于原画的地方可以加注说明。二是有的文字和画作不在一页,甚至隔了好几页。这好像也没法避免。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含蓄之美
很有趣的一本书。推荐!非常适合对中国绘画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由于是日本学者在讲述中国绘画,其实蛮容易能看到跟传统观点不一样的中国绘画乃至中国文化。
总觉得的西方绘画分为这几个大类:一是以构图的精妙生动见长,诸如米开朗基罗;二是以刻画的逼真灵动见长,诸如达芬奇;三是以整体的细腻温柔见长,诸如维米尔;四是以感情的浓烈奔放见长,诸如梵高。古往今来,西方画家甚少脱离这些。但中国绘画却不同,在追求一种不一样的含蓄之美。就像中国诗歌,留下足够的留白,让观众把想要的补全,从而得到画里画外的统一。
所以,中国文人看山水画才不是山水画,而是一种可以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所以,中国古人看花鸟画才不是简单的花鸟,而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另外,正如贡布里希说的“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其实,无论山水画也好,花鸟画也好都是为了实现画外之人各种各样的现实目的。山水画是为了士大夫文人阶级的雅的象征,而花鸟画则是普罗大众像祈福一般的追求。正是有了这些现实寓意。中国绘画才有如此独特的存在价值。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
之前学习国画有一年时间,虽然因为需要改善线条力度转而开始练习书法,但在这一年当中,也临摹过好些山水花鸟画,从最开始的不忍直视,到后来也还有勇气挂在家里了。无论是画过的,还是更多在各处看到的山水花鸟画,可能恰因为是传承千年的艺术,就觉得它们理所应当是那个样子,从过去到现在。至于入画的那些人物、动物、植物和风景,也理所当然地会出现在画中,从未好好想过,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她们和它们,而不是天下万物中的其他。入画的景和物,是画家对现实的描摹,抑或是承载着某种祈愿和寄托,也都未曾细细品读。
这些没有被我注意到重要的背景和细节,在本书中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山水花鸟画中的名物,都有出现在画中的缘由,而这些缘由,亦来源有据。山水花鸟画历经千年的发展,技法不同,风格各异,如繁花似锦,然而支撑它们的枝干,却是人们朴素的生活向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部分配图不太清晰,特别是一些局部图,不仅放大得不够,连文中特别讲到的细节部分都没有清楚、准确地呈现,只是完成任务似地略略放大了一点,看起来很辛苦。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山水花鸟画,原来如此。
作为一本知识普及性的书籍,作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以及清晰的结构让我们了解到了关于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础知识,不至于让人觉得晦涩难懂,看的一头雾水。很幸运能够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如果没有鉴书团的活动,我可能根本不会接触到这类书籍。
书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山水画,一个是花鸟画。山水画像是一个自带气质的文人,蕴含了无限的情怀与理想;而花鸟画则更像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百姓,寄托着最质朴的希望。
在山水画的部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渔夫”这一意向的描述。为什么画家偏爱画旅人与渔夫,而对于最广大的农民却“视而不见”。这其实就体现了历代文人们对于自由,对于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即使是不能出门,也要通过“卧游图”来展现,我想是其他文化中的人所不能具备的吧。看到这里我脑中跃然出现了一个高洁的宋代文人形象。
花鸟画体现更多的就是一些吉祥的寓意了,莲花、青蛙、喜鹊、鸳鸯、鱼、鹭等等,就像是作者说的那样,在中国文化里好像每一个装饰物都有自己的谐音,有吉祥的寓意。就连一些害虫也被组合起来作为驱邪的标志。同时也不禁感叹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熟悉。
不管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体现着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可以多了解了解,多看看。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绘画题材和立意的著作,题目看来略大了一些,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易懂,也并未出现深涩的学术感。本书主要从山水画和花鸟画两个方面,对于国画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进行分析。
近年来学习摄影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山水画看似扁平雷同的结构中,其实藏有远近虚实的层次,深藏了精巧的布局,经得起细细地欣赏。而通过这本书,也能看到其中蕴含了画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例如画中经常出现的“渔父”主题,就是有道家不受拘束、融于自然的象征,表达了中国文人对于归隐山林的终极向往。而归隐的思想又与时局、政权有着重要的关系。山水画的记录方式,也与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从画中可以了解古人如何出行,如何聚会,画也有写实、记录的作用。我对山水画的偏好在于,画中常常出现山高林深,而人物小小,微不足道,也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人在自然中地位并不重要,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花鸟画也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介绍了各类花卉、鸟、虫所代表的意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的装饰作用和寓意作用。从中也有古人的精神追求,平安、富贵、多子,均能通过精巧的绘画、刺绣、器物反映出来,想来中国人隐晦的表达方式,也会是推动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力。花鸟画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让绘画艺术产生了一定雅俗分化,但我认为,艺术的普及其实会促生其进一步的发展。最高的追求还是形与意的统一,两者结合的精妙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