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1000字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是一本由秋色连波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一):需要安利给所有有娃亲友的一本书!
过去的十年中,我身边的亲友见证了我从抓住青春尾巴不放的资深美少女向热情唠叨的中年妇女蜕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风向标是:我不遗余力地向他们安利两件事——1.买房。2.认真养娃,尤其是后者。没娃的也就算了,从人家的娃还揣在妈妈肚子里,我就开始投以关注:来来来,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先送一本;出生三个月内,黑白图打印一套;九个月了,日本那套《噼里啪啦》系列可以看了;三岁到五岁,《我的感觉》系列的书可以买了;上小学了,《贝贝熊系列》赶紧备好……为了安利成功,我往往会自己出钱买好送上,再附以若干叮嘱。这么些年,亲友们能对我忍耐有加,也是真爱了。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秋色连波新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上架,我第一时间冲到当当网下单六本,除了自留一本以外,其余的都将用于安利亲友。 因为,期待这本书结集出版已经很有一段时间。它是秋色的育儿手记:从0岁到12岁。其中很多文章我在她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上都看过,早就心有戚戚。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育儿理论书籍,它是一个妈妈亲历的心得、思考和实践。虽说样本稀少(只有一个娃),但特别贴合现实。在我们的时代和国情下,怎么适应应试体系?怎么保有健康人格?怎么管理自身和孩子的情绪?怎么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怎么挑选补习班?怎么应对小升初?怎么写应试作文?秋色记录了她的宝贵经验和同样宝贵的教训。 并且,行文恳切又幽默,阅读体验上佳。对于我这样十年如一日安利亲友“认真养娃”的家伙来说,它把我想说的全都说出来了。拿书中一句原话来说,是“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愉快,有些观点非常对我的胃口。有人把自己想说的话痛快地说出来,不用自己得罪人,真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所以,吐血推荐本书。尤其是娃还小的。(本书没有收录秋色在娃12岁以后的手记)。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二):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
我是今天中午拿到书的,下午睡觉起来就开始看,刚刚看完。
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买这类型的书,不是説别人写的不好,而是我觉得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别人的经验与我而言,只能看看,我做不到的。尤其坊间这类的育儿书籍太多了,认同吗?不见得的。
但是秋色的这本不一样,我从关注她第一天开始,就特欣赏她那种和儿子相处的模式,所以,当她这本书上市之后,我没有犹豫就买了。
我看得很快,秋色回顾了她从幼儿开始到小升初这十来年和儿子的共处时光,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很值得一看,着实干货不少,而且都是她实战过的,所谓经验不可以逾越。
我的女儿已经经历了小 升 初了,也就是説她这本书里所经历的一切,我统统都经历过了,但是我和她不同,从她的书里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妈妈,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深思熟虑,她的准备,动作,反思,都融入在这本书里了。
我和她不一样,我是跟着大部队走,慢慢才上路的。但是,我从她的书里看到了许多我的影子,我们都是初为人母,共通之处让我产生共鸣。
在别人的书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会感叹,啊,我也是这样的,啊,原来她也这样。我曾説过,经过小 升 初“一役”,我整个人改变了许多,看清了一些人,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为什么,就是曾经共同渡过这段时光。秋色把所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学术型的总结报告,可以给后来人不少的参考。如果我早点关注她就好了,我想我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拍了一些图,很开心教导主任喜欢的书,我女儿也喜欢,直到前几天她还在和我説贝贝熊。一些我认为特别有道理的话,我也勾下来了,秋色经常会有精句出来,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本学术兼有情感的育儿书,可以拥有。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三):高质量的陪伴我们的孩子
当家庭诞生宝宝之后,很多母亲都会把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甚至做起来全职妈妈。为的就是想要更好的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不缺席孩子的童年。不知道从何时起,孩子养育问题成为了一个家庭沉重的负担。父母们搞的焦头烂耳,身心疲惫,甚至只有全家齐上阵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有的妈妈明明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但是孩子往往不领情,相反却更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一起玩。
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养孩子的问题。首先我觉得需要理清楚一下。所谓的陪伴,不是陪在身边就算陪伴。当今社会,手机不离手。你一边玩着手机,一边陪着孩子。偶尔抬起头看看孩子,对孩子的问话爱理不理,敷衍打发了。貌似看起来父母被孩子拴住了,没有自由,这种低质量的陪伴真的对孩子好吗?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笑话,一个母亲不给奶奶饭吃,扔给奶奶一个碗让她去乞讨。那母亲的小孩也学习了,洗干净一个碗,母亲问他怎么回事。孩子答以后留给你去乞讨。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也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做不到十全十美,也会犯一个个错误。但是呢,我们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来少吃苦头,少走弯路。
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知名微信公众号大V秋色连波的《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写给中国父母的亲子教育书。书中结合其陪伴孩子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心得,共分为两大部分来给中国家长的亲子教育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这本书中不仅包含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还给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建议和提醒。书中有例子都来自于作者和孩子的日常生活,贴近实际。包括幼儿园的选择注意事项,如何帮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如何加强儿童情商的培养等等方面。
对于孩子不同的时期要有不同的处理之道。上幼儿园时,这时对孩子而言,情绪比较容易激动。所以这个阶段更要注意,维持孩子情绪的稳定,处理失控的孩子。上小学后,那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的自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在《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中,不是很教条式的、填鸭式的教育,有时反而更像一个妈妈的育儿记录。记录自己如何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让我们以这本书做为育儿的指南,时时翻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更好的高质量的陪伴我们的孩子。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四):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
许多人都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相连,亲子关系并不需要多么用心的去经营。 这不是真的!!就像时下正热播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看似血脉相连的苏家,随着苏母的突然离世,瞬间分崩离析。 这不仅仅是电视剧。 我的一个同事,因为幼年父母离异,从小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四年级时,祖父母过世,父母都有了各自新的家庭生活,同事决定一个人独居,从此便住在父亲留给他的一所小屋里。 我认识这个同事时,他已成年,依然独住。周末偶尔去看望父母,他叫做“去我爸爸家”、“去我妈妈家”。某日,他跟我说,父亲从国外回来带了一堆礼物,给弟弟一双鞋,弟弟高兴的抱着父亲欢呼;而父亲因为愧疚,送给他的是价值更高的手表,他虽然高兴,却无论如何对父亲都做不出亲昵的举动。 父母也不是不爱他,他结婚的时候,父母替他出了首付。他不肯要,母亲眼泪汪汪的说这么多年委屈他了,觉得歉疚,希望可以尽点心力。 后来他接受了,但与父母之间始终无法亲密。 所以,如果不是别无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请把他留在身边,哪怕你离了婚,要一个人带着他。 但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也未必真的和父母亲近。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 秋色连波在她的新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里面说到:早夕相处≠ 陪伴。
为什么呢? 有的缘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淡漠和严格,有的缘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溺爱是爱吗?当然不是,那只是父母懒惰不肯用心花时间,表面上看上去有爱,实际上缺乏感情的交流。 现在的妈妈们大多年轻,且事业有成,思想先进,并不太愿意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这不是坏事,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不能常常在孩子身边,就拿出规律性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形成观念--某个时间段,妈妈会和我在一起,妈妈愿意和我一起做一件事情。 《高质量陪伴》里也会告诉你,并不是只有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才算是陪伴。 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 穿衣吃饭时,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他微笑;刷牙洗脸时,亲昵的夸夸他的进步;陪他做一些他爱做的事情,让他陪你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都是高质量的陪伴。 书中事例均来源于作者和孩子的日常生活,贴近实际,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不仅培养着孩子的学习能力,还给出了情商培养的方法和指导。 这样的育儿书,不是专业人士的纠错指点,就像是隔壁邻居的孩子妈妈,娓娓道来。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五):父母必备宝典
父母必备宝典 读《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 ——听雪7801 生儿育女,为人父母,是人生的必须阶段,没有人能躲过去。事有例外,除啦丁克家庭,初为人父母,没有经验,是肯定的,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不用慌,慢慢来,现在消息这么发达,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信息,关于育儿的。如果想全面的学习,养育儿女的经验,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非常全面的写了,从孩子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如何幼小衔接,如何写作文,如何学英语,如何学历史,如何小初衔接,如何做好应试学习,如何小升初。 如此全面,阐述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知识,如何培养感情,如何指导孩子处理情绪,父母同时参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即使不能父母来亲自教育孩子,由长辈代为管理,也必须由父母教育为主,其它人的为辅。因为长辈的思想一般比较过时,并不是不好,这个个人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认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说到这里想想,我的儿女,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的教育,温暖,情感,没有沟通,没有教育,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想想,是对不住孩子们,只是想让他们在生活上过的更好,那是物质上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给予的太少,不知道会不会误了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此时,才真的知道忠孝不能两全,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也许这本书会给我一些启发和指引。个人的经历,来看,如果上初中了,必须培养独立意识和能力,毕竟儿女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来独立生活,这也是必须的。这个时段也是叛逆期,可能不好沟通,独立能力还没有形成,这也是一个非常好塑造的时期,也是人生定性的时期。 挫折教育,是孩子们必经阶段,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如意事常八九,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王健林大家都知道吧!他儿子王思聪,典型的富二代,想出去自己做生意,怎么样?老爸给了五个亿,说折腾完了,回来老老实实跟我上班,现在怎么样?听说现在折腾到五十亿了,不用说是赚了。但是期间也被坑了好多次,十有八九是陪钱的。我想说的是,一,你没有这样的老爸,只有一条,努力读书,才有机会生存下去,在将来一天,有吃饭的能力。二,在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稳赚不赔,所以任何事情,在做之前,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只有多试几次才能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错。所以这本书也是参考之书,尽信书折不如无书!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六):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能缺席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
孩子是一个奇妙的物种,在他从我们母体脱离那一刻,当护士将他放在我的胸口,他紧紧的趴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便开始与他的陪伴之旅。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却无法守在孩子身边,所以怎样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与一般的家教类的书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秋色连波12年与孩子相处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作者以时间为序,将书的内容分为学龄前、小学~理论与实践、小学~学习经验、小学~说说我们昨晚聊了啥四个部分,事无巨细,从生活、学习、习惯、修养等个方面畅谈陪伴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缺席。
孩子是我们在人世间最大的作品,每一个中国的家庭几乎都会把孩子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母亲为了孩子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主妇。但也有很多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孩子去上班。这时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空闲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就非常重要。作者在书中的建议就很值得借鉴,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与老人的关系等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在爱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学会爱。其次,学会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尤其是孩子懂事以后,上了小学之后,每天晚上作者都会和儿子进行卧谈会,作者有时以长者的姿态给孩子以 人生的指导,有时以老师的身份给孩子解疑答惑,有时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孩子成长的烦恼。这种方法很好,每天只要抽出10分钟的时间,时间不长,但可以有效的让孩子舒缓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这有限的时间中引导和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卧谈会亲子交流的时间虽短,但对于孩子来讲意义重大。体现我们对孩子的珍视和爱。再次,端正自己的言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都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在生活中我们未必都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都要尽力做到规范我们的言行,让孩子在我们的耳濡目染下,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至少孩子看到我们时,我们要在他们的面前保持良好的修养。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但当父母的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的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也会有很多时间无法陪伴孩子,但时光荏苒,孩子会不知不觉长大,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没有弥补的机会。所以天下亲爱的父母们,我们未必有时间和孩子朝夕相处,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高质量的陪伴。愿天下的孩子都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快乐成长。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七):高质量陪伴
看过一些作为育儿经验书籍,一部分是育儿专家,总结千万家长的经验,一部分是本身的身体力行,不论怎样,对自己都是一个帮助,借鉴。育儿专家类书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案例,有很多理论研究,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之类,很有权威性,还会有中西借鉴,会有一些方法供选择,会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身属于哪一类的家长,我们身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清晰透彻的认识了自己之后,再去好好的关注孩子。他们还会从家庭整体方面给我们一些建议,比如良好和谐的夫妻关系更加重要,如何面对隔代育儿的坑等等等等,我们一样会受益良多。而这一本书,作为一个育儿12年,与子同行12年的妈妈,她会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作为家长的切身感受,从感同身受中去寻找面对孩子的方式方法,去寻找爱,建立爱。或许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来自教育实况的信息也会给我们很多裨益。
家有学龄前,确切的是幼儿园龄前儿童一枚,一个融满了我爱的结晶,总是想尽全力给她好的,当然不是物质上,而是更多的希望能够培养他更多的人格上的本事,为将来的个人发展打基础,希望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然而要怎样教会她安身立命的本事?要怎样培养他独立的性格?或许是考虑的有些过早了,又怕考虑得太长远而忽略了眼下的发展阶段,总是这样矛盾着煎熬着。许是孩子还小,很多成长历程还没有经历,很多问题也还没有出现,对于本书,只第一部分适合现在的我,然而我也有读后面的内容,最低要看了幼儿园的注意事项。看过之后却觉得自己的心理又有了压力,如果真的出现幼儿园里受挫折怎么办?我要怎样保护孩子?要怎样告诉她自己去面对?如何帮助她还要不着痕迹?真的很伤脑筋,起码现在的我感觉还没有那样的能力,或许到时候就知道如何应对了?
有关早教机构的部分,开始以为作者要说那没有用处,心里还有些不甘,因为已经送了娃上了几个月的亲子课,但看到说还是有益处的,心里稍有些熨帖。个人感觉早教还是有些用处,起码环境上就要比家里丰富许多,各种教具玩具书籍也会对家长的培养方向有个大致意见,还有很多小朋友,和家长。让孩子们开始交往,家长们交流经验,这些方面还是有些益处。
所说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是告诉家长,如何做些有效的付出,而不是带给孩子一些不必要甚至负面的影响,有了这样的原则性建议,我们或许不需要牺牲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使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尽量避免错误的引导,那么我们的爱,就都会爱出尔爱返,福往者福来。
?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八):秋色的育儿书
先要恭喜秋色的第二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这样快地就上市了,从六七年前她开始在博客上连载,我就知道会有这一天的,她的方法论会成书,她的悲情崇拜者不必把打印稿贴在卧室墙上了。
我给了秋色一些朋友的地址,请她直接寄书过去,我自己因为是等到见面拿的签名版,所以比她们看的都略晚了一点。
谁料不过是几天的功夫,朋友们的反馈就纷纷来了,“真的非常好,早一点看到就好了”,“我和孩子他爸一起读一起讨论,我们还画了好多重点。” 我颇有些朋友不是那么文艺的,所以虽然也借花献佛给过她们秋色的小说《寥寥中年事》,但是读者的反响远远不如这一本热烈呢。
为秋色感到高兴。为更多的人因为她出色的方法论和流程管理经验而受益感到高兴。
我自己是从秋色的这两样长项中受益很多的。因为会暴露个人隐私,要当众批判自己的性格弱点和做事容易出的漏洞是让人难堪的,就不详细解说了。我只能说,有些事我是不跟秋色说的,谁要对机器人倾诉,但我问到秋色的事,通常得到理想的答案。
秋色的长处是为逻辑着迷,喜欢调研(生孩子前阅读《妇科学》,并细看子宫解剖图这样),她长于规划,规划细致到时间与步骤,不偷懒,坚韧,一丝不苟,由此,不会在最后发现时间不够或需要大面积纠错,也就自然形成完整闭环,不会遗漏任务。
她是那种“把活练好”的勤勉可靠的工作者,“对就去做”,不会瞻前顾后、谁高兴谁失落从来不是她关注的,为此我曾提醒她不要满足于做“技术干部”,也要关注事情中其它跟人有关的层面。而涉及到育儿,这是一项需要完全交出身心,又要投入大量劳务,完全无法计算产出的工作,我觉得她是一位既关注了孩子的情绪和心灵健康,又引领了孩子在学业有效进步的家长。
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读者通常只会购买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书来看。我个人不会看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经验谈,也不会看home schooling 详解,世界观是相当狭隘了,缺少部分的好奇心,所以进步一直十分有限。但其实,不管心仪的学院是不是哈佛,做事的态度和标准,习惯的建立与养成都是相通的。而家长的自我审视、终生学习、接受孩子、任何时候只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家长的佑护,就像学生总要毕业,那时候家长也应该是令孩子自豪的母校才对。
我觉得秋色就是这样的家长。
说是书评,却没有摘录书中金句,也是因为有很多秋色的粉丝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甚至远在成书之前)在此就不赘言了。真是一篇不到家的书评啊。请大家买书细读,一定不会失望的。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九):高质量的陪伴,把时间用到最有效的地方
作为双胞胎儿子的妈妈,感觉压力很大。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感觉有点找不到方向。这几年里,读过一些育儿书籍,希望可以获得养育孩子方面的经验和良方。这一路走了,积累了一些养育孩子的宝贵经验,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孩子们一年年的长大中,发现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麻烦事。逐个攻破,确实不容易。原来以为只要多抽时间来陪伴孩子,他们就会懂得好好配合。其实并非这样,孩子们需要的远远不够。随着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他们的作业也多了起来,如何高质量的陪伴,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秋色连波的新书,写给中国父母的亲子伴读书。这本书凝结了秋色老师12年亲身经历,在孩子教育上我们是共通的。每天都在和自己的孩子较量,希望可以解决各种孩子的小麻烦。不光在生活上,同时也在孩子的学习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和无奈。因为现在的孩子,过得不容易,中国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有形无形的让我们倍感压力。
高质量的陪伴,让我们很多妈妈成了全职妈妈。因为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我们有的力不从心。时间仅仅是一个尺度,更重要的尺度是陪伴的质量。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指陪伴的方式,而是指情感的交流。如何把握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度,我们常常有的不知所措。总感觉陪着孩子,就可以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效果却不佳。这也是我们感觉累的点,把握好一个度,巧用智慧和孩子沟通,让我们的陪伴变得更加有效。
多和孩子沟通,找到一个适合的点,和孩子平等相处。给孩子定一个规则,每天按照约定的规则,用心陪伴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当孩子努力遵守约定的规则,多给予一些鼓励。凡事需要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明白。
读了作者高质量的陪伴,字里行间里处处蕴含着她对孩子的爱。一份最无私的母爱,深深感染着我。反思自己和孩子们的相处时光,确实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或多或少的可以改进,希望在今后的陪伴中,慢慢收获多一些和孩子的亲密度。陪伴孩子的日子,也会愉快一些。高质量的陪伴,把时间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慢慢释放压力,和孩子们一起进步,相信我们可以做好。加油!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读后感(十):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景长大的
在还能给孩子影响的阶段
把时间精力花在最有效的地方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说,更确切的说是这是一本做为新手爸爸妈妈的学习手册的书,对于将要走上这个职位的父母们,我想他们的内心是兴奋与慌张并存的,因为当今的社会太过复杂,带娃的书也五花八门,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实用的,更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让你找到一条光明的教育之路的。
见过了社会上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孩子,见过了各种血腥的残忍的一幕幕,对于自己的幸福的结晶,自己的下一代,会抱着十万分的小心去迎接孩子的到来
这本书,是作者最真实的带娃的感受,与娃12年的一起成长之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在教育这一块可以得心应手一些
教育不是老师的事,孩子的第一任都是父母,是家长,那么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家长的事,孩子的一言一行是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老师
这本书分为好几章
用与孩子在实际当中的相处的例子,加上一些心里上的描述,以达到与孩子的和平共处
孩子的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因为孩子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孩子的天性使然,所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不会按照大人的步伐一步一步的遵守规则的去完成的,他会哭,会闹,在该听话的时候调皮,在调皮的时候破坏,孩子只会用他自己觉的舒适的方式 去接触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大人的那一套在孩子身上根本行不通。
前龄前的孩子,我们需要培养他的是独立性,合作性,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蹲下来,与孩子面对面的沟通,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告诉大人他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而哭,因为什么而害怕,在面对陌生的环境中,孩子的无助都需要我们细细的去陪伴与引导。
什么是好习惯的培养呢,如何让孩子认识到好习惯,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到这些好习惯
在进园前对于孩子怎么样的准备,才可以让孩子消除那种面对陌生环境 的恐慌呢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需要以怎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哭,喊,与破坏呢
又是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大人如何的去反省自己,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还是用大人的行为准则 去一起约束孩子呢
在不同的阶段里,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迷茫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时间段需要应对的问题也是不同,那么如何走过那些漫长的而又其实很短暂的亲子陪伴时光呢
这本书细腻的语言给了我们答案,让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可以做为参照物,可以在平常的与自己的孩子交流的时候运用,让陪伴成为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无效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