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父母解放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是一本由[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到书我才发现,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原来是阿黛尔 法伯和伊莱恩 玛兹丽施的大作。她们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我早就拜读过,并为里面的理论深深感染。
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不自觉的就会格外重视和宠爱。这种重视可以让孩子变得有安全感,有自信心,但也有可能使孩子脾气暴躁,有压力。每当孩子把父母的忍耐挑战到极点时,家庭大战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家长对孩子轻则训斥,重则打骂,有时甚至会演变成夫妻间的争吵,最终孩子痛哭,家长生气,简直就是两败俱伤,一点儿下面积极的效果都起不到。
在《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这本书中,两位亲子专家向我们展示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另外一种方式,即用正确的引导去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下命令让孩子执行。比如现大家长总是习惯帮孩子做这做那,让孩子只要学习就好,其他事情都不用管。其实孩子非常讨厌大人把自己总当成没长大的小婴儿,管自己的穿衣戴帽,管自己的冷暖,这些事情他们早就会自己做了,只是家长还不放心。作者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在一大清早就告诉孩子自己快点准备好出门的东西,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也许第一次孩子会忘记带学习用品、作业本,也许孩子会没扣紧大衣的扣子,但第二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离开家长的干涉,孩子们自己会把自己照顾得非常好,他们学习之外的能力总是会超过家长的想象。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指导,但永远不要充当孩子生活的决策者。虽然我们比孩子们有多得多的经验,但是还要给孩子们面对复杂状况进行抉择的实践机会。因为再小的孩子也会有独立的一天。
感觉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的内容比《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深一些。后者可能是作者写的第二本书的缘故,她们把内容总结得更有条理化,大多采用问答形式,显得更清晰明了。但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点,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营造快乐家庭气氛的,强调父母首先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懂得生活的艺术,学会与孩子与配偶的相处,才能使孩子自由健康的长大。书中的内容非常多,对于今天的父母教育子女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家长们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好书。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二):寻求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寻求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评《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对于孩子的爱,应该用一种恰当的、能让孩子感知的方式,如果能恰当表示、合理表达,就能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就是在帮助我们努力寻找这样的方式,说起“解放”,并不是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行为,而是从引导父母自我认识开始,通过一种正确表达和恰当表示的行为,逐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使得父母和孩子同时从沟通难的问题中解脱出来,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
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最为常见了。“孩子,该起床了,起床后我们刷牙洗脸,然后吃饭,吃完饭去上课,上课回来……”“拿玩具太脏了,不要拿;桌子太高了,不要爬上去;不是和你说过了么,要把你的东西和小朋友们分享……”“你怎么这么调皮,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老是这样……”而这种生硬的教育方式,即使再多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孩子的反感和抗拒,他们会越来越背离父母的要求,甚至是故意和父母敌对。更合适合理的办法,应该是少用那种命令式的语句,多用邀请和提问的语句;多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少用一些评价性的断定。倾听孩子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兴趣,在生活中把对孩子的爱放到游戏中,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放到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一种孩子易于接受的办法,把我们想给孩子的东西,都给他。
孩子也是人,父母也是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孩子,因为他将来有一天就会长大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孩子长大以后,我们的教育任务也就完成了,他需要在社会中接受再教育,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培养成仁爱而又坚强的人,那么我们就达到教育的目的了。父母们尊重自己,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将来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不一定需要父母的照顾了,父母不及时抽身而出,到时候肯定会失落的。孩子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最近儿童教育发展的同时显得格外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完全的投入,因为我们还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我们还有其他的任务等待着去完成。或者说,我们尊重自己,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示范,让他们在学会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尊重父母。
营造快乐的家庭气氛,需要我们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同时保护自己的权利。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三):真实有效、真情实感的家教指南
其实,当同一类型的书看得太多了,总有让人感觉疲倦的时候。特别是当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下意识里就只想选单纯为了阅读乐趣的书来看。于是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拿到手已经很久了,却一直打开看,因为我担心由于自己的低落情绪导致对读书写评产生负面影响。可是最近,我刚过4岁的儿子,大概是因为进入了自我意识觉醒爆发的阶段吧,小家伙开始处处要发表自己的个性宣言,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现在呢?不!不!!不!!!就是要和大人发表不一样的意见,明明做得好的事情也要故意做坏;以前总是超级黏着我,对我的话言听计从,现在呢,动不动就开始说:“妈妈,我偏不要这样!我要那样!”或者根本没有原因却生气地说:“我不爱你了,我要对你生气!”于是就连自诩颇有育儿心得的我,也经常被惹得发毛烧起怒火,有几次也差点控制不住情绪而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好在,我能发觉自己的情绪有点失控,知道这时候必须想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翻看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快乐家庭气氛指南》,就如同消防队救火那么及时。然后只看了目录就发现里面第二部分“父母也是人”、“寻找更人性化的方法来表达愤怒”,我就知道,我找对书了。才从开头看了几章,我知道,这本1974年出版第一版的育儿书,虽然年纪比我还大,但是它对于封面上那句“38经久不衰的家教经典”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虽然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检验,里面的一些理论也有被后来的育儿书提炼复制出来以其他方式被我们看过,但是这里是源头。而且两位作者都是母亲,用真诚的感情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家长,都在试图学会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和孩子打交道。而且,在某些方法上,书中的道理仍然领先与时代,比如: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尊重人在一起相处的不易。通过一个个案例,有一些仿佛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我们可以学到真实有效懂的办法。
书中提到,吉诺特博士说:“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你做的尽善尽美,而仅仅是一种指导。我觉得我们做到70%就很好了。即使只做到10%,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你饿了的时候,有一点食物总比没有强。”是的,看了书学习了,那么就去应用吧,不管能做多少,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的。比如我,起码现在我能够控制当孩子无理取闹时自己的情绪了,也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了。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四):正视心中野兽是与孩子共处的救赎之路,读《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Leo鉴书(44)
面对孩子不听话、面对他们不能达到我们要求时,每个人心里都有只野兽。平时彬彬有礼的父母会瞬间变成咆哮的动物,很讲礼的家长会爆发成为边吼边挥舞双手的狼人。《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父母正视内心的野兽是与孩子共处的救赎之路!
全书13章,开始一章独立成篇之后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孩子也是人;第二部分叫父母也是人。结构不错,把想说的、应该说的都说出来了。有兴趣大家可去网上找下介绍和目录。
书里给我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第12章“寻找人性化的方法表达愤怒”,讲一种面对孩子时正确表达愤怒的方法,父母如何调节自己才会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让自己在教育之路上更加完善。
俺31岁开始练跆拳道的,现在是红带一直在坚持练。绿带之后会有对打练习,教练说出了其中的窍门——直视对手眼睛,即使被打也要看;为避免伤害可以躲闪,但是不要闭眼、不要扭头。
看到孩子不如我们意时、我们想发脾气时就是在面对内心的野兽,否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释放心中的狂怒让无辜的孩子面对。于我儿子而言,他爹发疯时就会变成一只62公斤重叫唤的很大声的怪物。
我说下书中学到的方法:不闭眼不扭头;事先承诺不发疯;表达内心不满;只描述事实不做判断。
不闭眼就是刻意压制愤怒,一边很生气,一边跟自己说我要克制,结果像大禹的爹爹治水——用堵的方法反而让洪流冲过堤坝,要学会正确疏导;不扭头说的是不能假装自己不生气,
无视愤怒,任由怒气发展最后它也会爆发。
接下来是事先承诺不发脾气。有几次儿子读论语时我发了脾气,从此他就不跟我读了。最近我每次陪他读之前都先说好“我不喊,喊了就坐100个俯卧撑”,于是才能开始读。有了承诺就有了顾及,100个俯卧撑倒没什么。后再没喊过!
表达内心不满是在孩子犯错时的必要方法。不能说“爸爸不生气”那是在说谎,要说“爸爸很生气,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能解释一下吗?”当然态度一定要好,不要叫唤。
最后是只描述现实不做判断,说“你没有达到事前的承诺,做到某某某”而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笨蛋。”前者是说事实孩子有机会再改,后者是说评价我无会伤害孩子的心。
书中插画很温馨,能很好体现作者的理念和想法,策划编辑看来是很用心的人。
书中有更多值得父母学习的东西,等待您去发现。有空读读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之路上更加成熟与练达。
正视内心的野兽学会合理控制而不是压制它,是每个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救赎之路。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五):父母轻松施教,孩子快乐成长
快乐是人们的目标,快乐家庭是每个家庭的渴望,做一个轻松快乐的家长,培养健康成长的孩子,我想这也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从爱的角度入手,以尊重为主题,教授父母掌握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父母摆脱烦恼,让家庭拥有更加轻松的氛围,使孩子快乐成长。
记得看过一部很棒的电影《美丽人生》,他讲述的是大时代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势力的笼罩下,身为犹太人的父子被送往集中营,在这个完全没有盼望的世界里,父亲凭着爱和幽默感,让儿子的每一天都活得开心、活得有盼望。父亲在遭纳粹处决前,儿子从木箱缝隙中窥见士兵用枪顶着父亲的后背,准备要枪毙他,但父亲仍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大踏步地向前走,还扮作跟儿子玩游戏的样子。直到临死前,父亲仍要为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真叫人笑中带泪。
苦中一点甜,明明遭受死亡的威胁,父亲却一次次轻描淡写的化解无奈与矛盾,尽力保护孩子,不让他受伤;喜中一把泪,父亲虽遭受摧残,面对孩子永远笑口常开,给孩子带来希望,乐观面对世界。父爱如山,困难在爱的海洋中显得那么微弱,虽然能绽放出微光,但永远也不压倒我们,美丽人生,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性格,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五彩缤纷。
青春年少时,我想过,当自己成为母亲,绝对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她宽松的空间,让她快乐的成长,但是,当角色定位时,自己看到孩子不懂事的样子,以前的想法,全都置于脑后,情绪慢慢失控。
自己似乎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父母在交友、生活上的过多干预,学习上的苦口婆心,现在自己慢慢理解,但是在孩子教育上,我们反倒不能用以前的教育方法教育,看了更多的亲子教育图书,自己反倒是困惑,更多是沟通,在我国以分数为主,我在孩子每次考不好时,从来不训斥,鼓励她下次考好,结果,孩子好似习以为常,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感觉好似过度的纵容。
凡事皆有度,如何把握西方教育与中方教育的结合,这个点一直是我的困惑,民主中缺乏集中,形成了孩子过度任性、自由的性格,公主意识较重,就像书中所言,我培养多年的公主意识,短期内能改吗?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情绪;孩子需要的是认同,而不是指责,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预订快乐的基调,制定快乐的家庭氛围,正所谓父母轻松施教,孩子快乐成长。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六):父母的自我解放
一直在慢慢地读《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每一章节时,我都努力在想,以往遇到同样的状况发生,我是不是这样在理解孩子的,是不是用同样方式的交谈来与孩子沟通的,在孩子六年的成长中,我是否真正地成熟起来了,是否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及一家人,这是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出版16年后,它仍然领先于时代,持有独特而有效的教育理念。
读到第一章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感觉常常被大人否定,你为什么不高兴,你这么想真傻,你在杞人忧天,孩子们对世界认识尚浅,他们的感觉就变得无足轻重,可是在书中我们知道“要承认孩子的感觉而不是克制它”,因为孩子只有感觉正确,才能正确思考与行动,所以成人要做的便是倾听并对孩子的感觉做出回应,努力亲身“感受”孩子的感觉,就像痛苦,我们总是避免让孩子碰触与体验,但事实上,痛苦是人类一定会遇到的情感,只有痛苦能够帮助成长,挣扎可以强健性格,当我们承认痛苦的存在时,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会让伤口马上愈合,只有时间,当我们承认它时,就是传达给孩子最深层的信息:你可以忍受痛苦。况且只要世界上有那么一个真正听懂并理解我们的人,这痛苦就能够忍受。
读完这一章,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没有人倾听的童年,内心曾充满了多少恐慌与迷茫啊,可是现在,我一直在试着做一个好妈妈,不愿再让孩子遭遇我们旧时的冷漠与孤独,我很愿意去理解孩子关注孩子,做他内心最坚强的依靠。
本书中有一些非常精辟的理论,我摘录一些:
有时,父母不必刻意地理解孩子,不必问,不必知道他们是何种感觉,要“给每个孩子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一角”
如果孩子出现某种感觉,那么事情当时对他来说就是这样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不是负担。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会反过来学会尊重和相信自己的感觉。
当我们告诉孩子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是在撕掉他们的自然保护层。
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让他们自己经历生活――即使是不好的事情。
……
但是仅仅有父母理解孩子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教育,因为我们常常会忽略了自己的感觉,当我们感觉疲惫、愤怒、伤心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自己的情绪,因为坦白自己的糟糕感觉是一种释放,我们也需要独立于孩子之外的生活,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对自己负责,当你接受自己时,才有可能真挚地对待孩子,如果无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让全家人跟着遭殃,所以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出现了这样的情绪而对孩子产生负罪感,孩子的快乐不能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也需要孩子试着长大来理解我们。
这本书事实上颠覆了我们通常接受的一些教育理念,这是一本更温柔更关注父母内心世界的育儿书籍,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更需要成长,更需要一些正确的指导让自己更坚强,他们是孩子,他们会受到关爱,而我们内心可能也只是个孩子,我们也需要照顾,这本书,不仅是解放孩子,更重要的是解放父母,只有我们学会了平静地自信,学会了自我佑护,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保护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七):《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吹响家庭教育解放战役的集结号
每当家中的婴孩呱呱落地,基本上每个家庭中的父母都会倾尽自己的所能无私地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予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她或是他将会深陷于父母用爱编织的密网中;对于父母,她亦或是他将会深陷于如何培养,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职责与使命感中。从此,在这样的一个情感之网中,父母与孩子都被网罗着,被定格着,被困扰着。于是乎,我们两位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作家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为我们带来了《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书。全新地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改变思维的课程,吹响了家庭教育解放战役的集结号。
正如书中所说,解放父母,也要解放孩子。家庭教育中我们作为家长的,绝对不能忽视快乐家庭气氛的营造。其实我们也知道,中国自古就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每个家长都希望能够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养孩子,去教导孩子。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发现一个个很多的培训机构,教育基地的应运而生。孩子刚出生,可以有抚触课;孩子幼儿阶段,可以参加早教课;孩子读了幼儿园,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什么艺术类的,什么文化类的,什么语言类的。总之是要什么有什么。品种繁多,触目惊心。但是,如果我们真的陷入这样的圈子,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在亲子教育上步入成功的康庄大道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也许会在亲子教育上踏入歧途;我们也许会在亲子教育上步入弯路;我们也许会在亲子教育上跳不出传统错误的教育怪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的是认真学习并领悟《解放父母解放孩子》里面带给我们的全新教育理念。由于此书的作者是外国人,所以他们提倡者一种完全非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来教导孩子。书名就是使用了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作为引子。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可想而知,现在的教育不仅困扰着家长,同时也束缚着孩子们。在书中,作者用着亲切的叙述方式,向我们一一讲解着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教育问题。这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家长可能都有碰到过;这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家长可能都觉得棘手过;这里的问题,其实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的道理;这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家长完全需要用正确的全新的理念去对应解决。相信,我们希望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成功教育结局。与此同时,书中的问题其实更带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学习完这个本书后,可以让我们家长由此及彼,有彼及他,举一反三,受益匪浅。不仅我们可以有种恍然大悟般的领悟,而且也可以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深得孩子之心,事半功倍。
教育永远是一门复杂深奥的课程。如何能够成功地让父母学以致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至关重要。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职责与任务。父母给予孩子的更是一种亲情的有关爱的释放。在爱的天空下,我们要做到的是不仅要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解放自己,我们更要做到的是用此书介绍的方法融会贯通,为我们的孩子们营造一片灿烂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在那里,家长可以得到解放;在那里,孩子更可以得到解放;在那里。孩子更可以建立自尊、自信并能够树立责任感。相信解除了束缚的互动学习会让我们的孩子不仅学得开心,而且学得透彻。让孩子不仅学会本领,更让孩子学会做人。这也就是此书所要让我们每个家长积极领悟的重中之重。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八):轻松做个好父母,轻松养育好孩子,非常有效的家教指南
很兴奋的读完这本快乐家庭气氛指南《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在合上书的时候我竟然像书中的主人公珍一样也做了十几页的笔记。我想说,真不愧是38年经久不衰的家教经典,这本教育指南真是太棒了。它正是我一直以来在找寻的书,正如作者在一开始所提到的,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你或者常常会说“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这也是我不断翻阅教育类书籍的原因之一。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让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妈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但在生活中还是会面对太多的状况,孩子有时会非常的情绪化,面对他的情绪我努力让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有耐心的冷静处事,但却又会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被蓄积的力量引燃而爆发怒火,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们强烈的情绪,怎样正确的引导他们。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做一个好妈妈,但有时候不知道是应该放手多一些还是应该指导多一些,很多时候会迷茫和无助,有时候会感觉累,有时候又感觉不安心。《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带给我的收获太多了,对我简直太有用了,让我认识到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问题的根源,它同时给父母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以指引,先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轻松做一个好父母;再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把他打造成一个仁爱而坚强的好孩子。相信面对这样一本非同寻常的书,你会如我一样的激动和兴奋。
书是以吉诺特博士的家长培训课堂展开的,主人公珍被博士的讲座深深打动,珍把这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作者以珍为第一人称把珍在课堂上所聆听的不同家庭的问题交流,每个母亲及珍本人在课堂下的努力尝试,以及珍对吉诺特博士所讲知识的拓展思索,以一种非常轻松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针对孩子,一部分针对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的感觉;要避免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以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赞赏、帮助和指导孩子。对于父母自身,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感觉,重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和自己对话,摆脱负罪感,寻找更人性化的方法来表达愤怒,从而把自己修整为一个好父母的形象。
书中的很多提法都非常的新颖,我已经开始在生活中尝试,并且一试便受益。比如用描述性语言来和指导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侮辱和指责孩子,而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情景表达出来。比如要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真实的感觉,承认感觉而不是克制它。作者说得对“坏的感觉走掉之前,好的感觉是不会出现的。”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我们帮孩子弄懂自己的感觉不代表认可或者巩固它们,反而会很自然的成长,孩子只有认识到并且相信自己的感觉才会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都不应该和自我割裂,只有充分的认知了自己才能轻松地做一个好父母,养一个好孩子,形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家庭氛围。
育儿这件事并不简单,就像文中关于“你们在干什么的提问”,你如何做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我们都是工人,我们的工作是养育子女,我们的砖头是每次与孩子的交流,我们的大教堂是让孩子充分实现人性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承认和接受孩子的感觉,让他们得到尊重。而在这之前我们自己也必须完全的认识和接受自己。轻松做个好父母,轻松养育好孩子,一本非常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南,希望更多的爸妈从中获益!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九):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本书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处女作,后边的作品还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应该算是这两位作者这一系列图书的理论雏形。据作者在引言中介绍,她们的这套教育理论得自海姆.吉诺特——一位心理学家、演说家、作家。她们曾参加吉诺特开办的父母研讨班达五年多。
实际上,本书可以说是两位作者参加吉诺特学习班的笔记和心得。在书中作者记录了许多次学习班的现场,然后还加入了很多其他学员的谈话记录,以及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书中作者用了“我”为主角,另外,创造了一系列母亲的名字,这样是为了叙述生动,而且保护隐私。当然了,作者说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她们参加学习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我自己以前看过这两位作者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个人体会这两本书出自《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之后,理论上、思路上更清晰、叙述更完整,在具体实施上也更充分。换句话说,如果看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两本书的,就不需要再回过头来看《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但如果想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论的起源的话,倒是可以一看。个人觉得这本书叙述上有点儿缺乏逻辑和系统性,实际操作的方法也不够充分。
和作者的后边几本书一样,作者强调尊重和接受孩子感觉的重要性。当然,接受并不等于认可和赞同。作者指出:父母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来简单叙述一下孩子当时的感受,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父母对孩子感觉的接纳。感觉是一种事实,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倾听和承认孩子的感觉是建立仁爱的亲子关系的主题之一”。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强调了感觉的重要性,指出否定感觉,尤其是孩子的感觉是一种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赞美。那种泛泛的赞美之词,对孩子并无真正的好处,也达不到父母夸奖的目的。同样,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论述了父母要尊重自我感受的重要性。一针见血的指出父母的真正责任在于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要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需要和感觉负责,甚至对自己的“限度”负责。而不是父母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满足孩子物质需要,令他们永远快乐!当然,作者在最后也提到自己教育过程中的受挫,有时一切好像又回到出发前的起点,父母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一生的,绝非参加一个学习班所能完成的。
个人认为这本书里的很多论点都是睿智的、中肯的、有预见性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很可以通过阅读这一系列的书籍来斟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验证它和使用它。当然,这本书里两位作者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未完善,读者可以参考她们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个人体会,接受他人的感觉首先是要以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为基础。接纳他人的感受只是尊重他人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做不到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感受就会是一纸空谈。人要克服“自我为大”的认识误区,平等对待他人,这条“解放”之路还太长,可以说那是神仙才能达到的境界。尤其是,即使父母做到,而孩子终归要进入社会,就要离开父母所创造的那种纯洁的“真空”状态。不知那时,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应对。这是我看过这一系列之后的忧思。但是,任何转变都源自思想的转变,两位作者的观点,的确值得我们努力和奋斗。因为这的确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十):家庭教育的经典,人性化教育的指南
记得当初看完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感觉太震撼了!这不但是亲子教育的好书,同时也是一本讲述沟通技巧的好书,适应用所有的人际沟通,于是毫不犹豫买下10多本送人与大家分享。今天看完《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后,才明白原来两位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在她们几年参加吉诺特博士的亲子教育研讨班中逐渐成型,在这本处女作里面已经脉络清晰了,吉诺特博士的思想和方法,父母亲们的讨论与实践,在互动式的教学交流中,给我们展现了全新的人性化的亲子教育精髓。感觉依然是震撼!强烈推荐!
吉诺特博士说:“为人父母,我们主要的目标应该是找到帮助我们孩子变成仁爱而又坚强的人的方法。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非常重要,它应该是仁爱的、理性的,不恰当的手段只能让你偏离教育的目标。”这是全书思想理念的非常清晰的基线(想想,我们自己亲子教育的理念是什么?),而全书围绕三个核心的观点和方法展开论述:
1.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并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对孩子情感接纳的方式,提高引导和沟通效率的有效方式。
2.为孩子预设一个好的角色,像孩子已经成为我们希望其成为的人那样对待他们。
3.父母也是人,不是为了理性中的楷模形象去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应该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1、第2点,是针对孩子的观点,拨云见日啊!回顾我们自己的糊里糊涂的成长历程,再听听父辈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在亲子教育陷落入泥潭有多少代人了?是我们的文化不尊重人性吗?可能吧,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希望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面依然原地踏步吧!
第3点,讲给父母听的,哦,有点如释重负,原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为什么以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去要求自己、压抑自己呢?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我们也可以犯错,你依然可以返回正确之路。但是,你真的要重新定义好自己的角色,让他们乐于和你交流,当我们压抑不住自己愤怒的时候,如何驯服内心的野兽,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要做得好很难,因为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自身的修行。
非常赞同一些豆友的评论:看了这类书,不但有助于改进和子女关系,也有利于改进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加宽容。事实上,我想,大家可以把这些沟通的方式用于和任何人的关系上,因为人性是共通的。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思想与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思想一脉相承,教育思想是具有很强传承性的,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方法。下一个目标:吉诺特博士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