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读后感1000字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元,页数:1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精选点评:
●唯一一部读过几遍的外国名著
●我用了近10个通宵看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流过眼泪,感到过一种被逼的疯狂,现在擦干最后一章的泪水来感激这部作品。
●两本隔了一段时间才读,读老陀还得在冬天,春天不适合。所以,上册读得顺畅些,下册读得邋遢些。
●人性里的恶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样,一经开启一切都将无法挽回。
●陀氏对后世作家影响太过深远,数部作品都被后人模仿。黑塞《玻璃球游戏》就很明显模仿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在修道院的轨迹,克乃西特这个角色像极了此书中的阿廖沙,黑塞模仿了阿廖沙与长老、修道院的关系,以及后来如何走出修道院、为什么要入世,长老与阿廖沙之间的谈话中对个人存在、社会与宗教的论述,黑塞甚至有抄袭的嫌疑。其他作品也很多见:加缪《局外人》模仿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米卡与父亲的“原罪”关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模仿了《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索尔.贝娄《赫索格》也有沿袭陀氏的影子。开始在Kindle上看的耿济之版,特别流畅,轻微翻译腔对我的口味,中间换了荣如德的纸质版也不错,荣版更符合汉语习惯还有一些成语之类,再后来朋友从南京唯楚书店帮买了此版下册,又配合Kindle看完,两个译本都很好
●读着这些字感觉在吸陀的血气。它的频率能创造一种"入侵"的魔场。
●信仰就是我们信以为真的~
●在借书卡上看见了支娜和尹珊珊的名字。
●看得累晕了。。陀氏实在是太能唠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读后感(一):人类创造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人类
《卡拉马佐夫兄弟》两册加起来近千页的恢弘巨作,尽管人名冗长多变,好在人物并不庞杂,主线也脉络清晰,始终围绕卡拉马佐夫这一家人及其周围人物开展,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劲。卡拉马佐夫三兄弟,老大米嘉代表享乐主义,勇敢求爱却又自私,所谓的道德败坏,老二伊万代表理想主义,批判和嘲讽上帝的存在,所谓的忤逆反叛,老三阿辽沙代表宗教主义,虔诚而又富有爱心,是一个人尽爱戴,集大美于一身的人。而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则是一个放纵淫欲和耽于低俗享乐的毫无优点的人,作为一个父亲又是不尽责,甚至是有违伦理道德的。
在上帝看来这就是最为公道的道德评价,盖棺定论,毋庸置疑。
然而道德评判标准哪有上帝视角,无非是人为的约定俗成,有些甚至有失偏颇。在小说的开始阿辽沙深得读者的偏爱,可渐渐地感觉他缺乏独立的思想,总是活在教条之下。随着情节推进,伊万这样一个颇有学识,又有思想,敢于与权威抗衡的人也令人怜爱。直到案件发生,将米嘉的行为思想暴露于世,才发现他其实真实得可爱,虽然劣迹斑斑,但掩盖不了他勇敢,执着的光辉。所以人性之复杂,并不能单纯的评判,这个老父亲简直十恶不赦,令人痛恨,可缺乏教化的他也只是悲剧时代的畸形产物啊,上帝才是不公允之人,为何将所有凡人玩弄于悲喜命运之间呢。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读后感(二):随便说几句
审判米卡的法庭上,真相真的毫无证据吗?不对吧,陀氏分明就在观众席坐着,这小说就是他写的,这事全是他编的,他只要勇敢站起来,把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往法官那一拍,真相就大白了。但是他没有,他就是在书里讲阿讲阿,尽情地作弄他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怪不得据说这小说还没写完,他就意外跌死在写字台前了。
其实除了陀氏,还有一个证人,好像被作者给忘了,要么是我给读丢了,就是老管家的老太婆。这老太太,不是在听到老管家哼哼的时候,爬下床先去了一次谋杀犯的房间么?摸摸他的床,上面没有人!我以为这是个米卡无罪的伏笔,可是在法庭上,这事连提都没提。陀氏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一心就盼着米卡受刑,然后他好安排小说的故事续集?
续集的构思,已经隐约在这部小说里浮现。陀氏最爱的阿辽沙,他说这可爱的孩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但事实上,阿辽沙的情节并不很重,相反是这里比较轻的一个,最重的是伊凡,伊凡的梦魇,太深刻了。我想如果有续集的话,该是阿辽沙自身的堕落和救赎。还有丽萨,这小女孩的自残,难道她想和伊凡哥哥淫荡?她的内心世界,丝毫没有铺展开。这也该是续集里的主要故事。
小说没有续集,上帝的创造,到此为止。只留下这个谜一样的世界,让人们受困扰和被折磨。谁能告诉我,伊留沙的眼泪,这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为什么这世界,对那荒淫无耻的老头子,这般宽容,而对这无辜的小孩子,却这般残忍。也许在我们死后,会面临一次上帝的审判,老头子已经说了,我不要上天堂,我不配。这也好吧,总有一种对审判的忌惮在。最惶恐的其实是伊凡的主张:世界压根没有上帝,死后没有审判,一切都可以做,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我在读到伊凡最后的梦魇时候,心里涌起一阵狂喜。原来这样的人物,内心也有上帝,伊凡在法庭上作证凶手,伊凡得救了。我爱伊凡的脑膜炎,这病症不消说,就是陀氏对伊凡的一个讽刺,象征理智过剩,自我欺骗。当今世界,伊凡和脑膜炎泛滥,早就见怪不怪了。想想这个伊凡哥哥,我就联想起了范跑跑和他的fans。
陀氏爱阿辽沙,同情米卡。但我觉得多少厌恶伊凡。不然伊凡最后的大仁义,我怎么读出了滑稽的味道。至于老头子,那真不可就药,长老吻他的鞋,一句话也没有,长老也没辙了。
就胡乱写这些吧。陀氏的小说,没法评论,能说的,作者都说透透的了。我再写下去,只能在书里摘抄句子,我又懒得翻,那就写这些吧。
我有些觉得,别看这书厚,古代外国作者写的,但这种书才最容易读下去。名著阿这是名著,名著不光有名声,更实在是好书才叫名著。读了第一卷,就欲罢不能,感到亲切,感到急于知道,感到对每一个人物有热切的关注。论情节,名著比不过非名著,现在的文艺,是越来越曲折越来越惊险越来越滑稽,看完了就丢一边了,没什么回味。名著就不是,名著可能不曲折,也不惊险,也不滑稽,就那么深入我心。换言之,所有其他非名著,都是名著的摘抄和篡改,都不如名著那么深邃和细微。多读几本这样的书,就会觉得再读那些流行小书,都是浪费时间,越看越闹心,越看越空洞。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读后感(三):个人的圣经 灵魂的战场 人性的深渊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世界文学史没了俄国简直不可想象!
今天我们来分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的不朽的永恒的小说。其实很早就打算分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因为这实在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在俄国文学界,既有托翁(托尔斯泰 ),也有陀翁,陀翁就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称老陀。
多数读者天生是托派,部分作家天生是陀派,老陀在作家那里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认同。
老陀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纵使这样,老陀依然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永远闪亮的恒星,永远星光熠熠,无可取代!
老陀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和人格分裂,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
老陀的作品中,很少有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他们时而被天上的光照耀着,时而落到地狱之火中被燃烧。鲁迅是这么评价老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老陀有两大代表作:《罪与罚》为老陀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卡拉马佐夫兄弟》则使老陀成为不朽!
1881年2月9日,就在老陀执笔创作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意外——他的笔筒掉到了地上,然后滚到了柜子底下,于是他起身搬动柜子,然而,这成为了他生前的最后一个动作,在他搬动柜子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导致血管破裂,饱受病痛困扰的他永远地倒在了这次意外之中,于当天去世,葬于圣彼得堡。而书桌上,还静静地放着他未完成的遗作,这就是今天少东家要分享的老陀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尽管老陀最后的这部作品没有完成,但仍然是一部世界性的巨著, 甚至把它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也不为过,引用一句有些俗套的评价一一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足以形容这部作品的伟大。纵览世界文学史,能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相颉颃者,寥寥可数,但是不必对此感到畏惧或者过分崇拜。
“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这种说法很多读者都听过,托尔斯泰或许是更好的作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更深刻的思想者。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最后的一部大作,这部作品可谓是集老陀一生思想的大成之作,写作手法比起早期的《罪与罚》更成熟,有一种洗涤灵魂的作用。如同书中所说:“人生的秘密不仅在于活着,还在于为什么活着。”这部作品具备着指引每一个人如何去生活,如何成长的作用。或许你不需要全盘接受这部小说中的思想,但总有一部分的探讨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
在这部作品中,老陀不仅展现了一位文学大师的生花妙笔和才华横溢,更对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等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讨论,所以哲学巨擘尼采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接近自己的人,弗洛伊德也称这部作品为“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尤其是其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卡夫卡自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血缘关系”。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并不复杂:老卡拉马佐夫贪财好色,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完全不顾及三个儿子的生活,导致三个儿子性格迥异。老大德米特里继承了父亲好色的特质,这也使他常常与父亲冲突。喜欢享受整夜的声色犬马和任何能带来刺激的娱乐,甚至因为一个女子和父亲争风吃醋,到处扬言要杀死父亲。老二伊万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的思想最为激进,自己也饱受这方面的煎熬乃至被刺激到发疯。小儿子阿廖沙则简直是圣洁的化身,包括父亲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他吸引从而产生好感。一家人之间矛盾重重 , 最后终于因为老大德米特里和父亲矛盾激化,在情绪激动之下试图杀死父亲,造成了一件使全俄罗斯震动并且扑朔迷离的"弑父案”。
老大德米特里、老二伊万、老三阿廖沙,在陀氏的笔下,分别象征了肉体、理性和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区别,导致三人选择的不同和命运的分野。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们看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们,时而是天使,时而是野兽。他们同时体味着两个深渊、“一个在我们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我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堕落的深渊”。但他们的目光,却始终落在自已身上的那个人上。老陀将人类的希望寄托于“人性超越”之中,他所理解的“人性超越”是建立在神性关照基础上的人性的完满,而神性关照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涅槃。尽管老陀笔下的社会往往充满罪恶感,擅于揭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但是在这部作品当中,老陀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善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近千页的篇幅,洋洋万言,浩浩荡荡,关于其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少东家看来,其核心主题之一便是对人性善与恶的深入探讨,只是借助宗教的外衣,具体表现为上帝与魔鬼的交锋。这在《宗教大法官》与《魔鬼。伊万·费尧多罗维奇的梦魇》两章中均有深入讨论,并且作为书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细细读来,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心中块垒顿消。《宗教大法官》这一章有太多重量级研究,老陀不是思想家,可是,再也没有一个作家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性到这个地步,所以很多人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会被震撼、慑服,以至于顶礼膜拜,因为它写尽了每个人人性最黑暗深邃幽微隐秘的极限,对之前没读过类似内容的人,会造成极大的冲击,认识到自己原来是这么自私、卑劣、肮脏和虚伪,同时会产生一种无以复加的快感,既然一切的丑恶都被看透了,反而不用伪装了。今生若有一次直面自己的兽性,也许就是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这是一面镜子,你拿来照自己,却看到了骷髅,这大概会使心智脆弱的人崩溃,结果就是对书的作者老陀极度恐惧、奉若神明。没错,极度恐惧和奉若神明是连着的,没有极度的恐惧,就不会有全心全意的慑服。人是那样软弱的生物,极度需要某种东西作为依靠,“我把自由献出来,请让我依靠你”,这就是需要宗教的原因。对绝大多数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来说,自由虽然听着美好,却是无力承担的,他们需要有个什么东西作为引领,自己在后面跟随,这样很省心,也很舒适。
深入读完这部小说之后,它带给你的感动同样是无以复加的——怎么可以有人这样思考?如果人世间有神,有神思考的模板,那只能是老陀这样了。能够让读者自发受到吸引,从几个小时、几个晚上、几个星期里得到收获和感动的,就都是有价值的。
虽然这是一部将近八十万字的恢弘巨著,但依然写的高潮迭起酣畅淋漓,让人沉思、惊叹、屏气、凝神、拍案、再一声惊叹!太绝妙了:此书只应天上有!其间人物思想的复杂和矛盾、有意或无意识的言行及反映弗洛伊德式心理的分析的微妙入扣、人类作为动物本能的非理性思考和不顾一切的冲动以及作为高于动物的复杂本性、对宗教道德、虚无和善恶极其深入的探究,都让人色变、弗如、震撼。
总之,如果你能被《卡拉马佐夫兄弟》触动,那绝对是触及灵魂的触动!正如译者荣如德先生在译本序中所写:“我们读这本书的体验是什么滋味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掩卷时的感受与开卷时相比,恐怕已判若两人。”
少东家读完这部书之后的感觉,仿佛完成了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在读完的那一刻,尽管有种无来由的怅然失落感,像是与陪伴已久的好友挥手告别,终不复见,但更多的是一种“功德圆满”的喜悦和魂体通泰的惬意。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有非读不可的书,不用信了孩子,现实生活会教给你所需要的一切,一切智慧,一切手段——人总会自发谋求幸福,幸运的人就会达到那种平衡状态。人活着是为了幸福,而幸福不可能来自于欲望,权势或名利,而只可能来自于内心殿堂的建设。
最后用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我想这也是很多读者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原因: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电子书下载地址: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读后感(四):三套马车上的俄国
在读陀思妥耶夫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我看了一部与本书毫无关系的电影,爱尔兰的《国民警卫队》。剧中主角坏警卫劝告妈妈:“别读俄国人的东西,他们总是绕半天没有重点。”他妈妈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也这样吧?”坏警卫不屑地说:“得了,他最严重。”看来,导演也是个看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多得已经快受不了陀氏的唠叨了,甚至在电影中也不忘拿他来打趣。
我以前虽然也读托尔斯泰,却更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算是个陀迷。他的小说我读过不少,从《罪与罚》、《白痴》、《群魔》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却不知为何,竟漏读了他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来很长时间,对这些虚构类的作品失去了兴趣,当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失去了兴趣,《卡拉马佐夫》这套书也就在书架上静静地躺了多年。近来又对苏俄的东西有了探究之心,于是这套已经发黄的书又被我找了出来,列入了我的读书计划,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才看完。
现在看陀氏,有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心境,读起来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陀氏细腻的心理描写,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对宗教的热诚,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唤起我的激情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只是冷静地观察着陀氏的创作,看他如何去讲一个故事,如何用这个故事去表达他的思想。里面的情节进展,已难以吸引我,至于他的长篇大论,更是让我觉得絮叨,竟然可以连续五六页不分段,一口气读下来非得把人噎死。因此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电影中那个坏警卫的话总在我头脑中萦绕,“总是绕半天没有重点”。
《卡拉马佐夫兄弟》亦是如此,以上下两册一千多页的庞大篇幅,来解剖一宗家庭内部的仇杀案,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喜欢的题材,从一则报纸只需数百字即可说清的社会新闻入手,深入地挖掘故事中丰富的社会与宗教内涵,细致入微地分析故事中相关人物的心理,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在小说中,故事尽管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但也变得不再重要,而成为作者阐述其想法的一个载体,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及其人物的想法,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书中,陀氏非常详尽地描写着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细腻地描摹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口来展现当时人的所思所想。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本书却并不是很成功,每人人物的性格显得有些趋同。在陀氏的笔下,似乎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走动,每个人都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特别是里面的最小的阿辽沙,他总是在几个人物中跑来跑去,既是人物之间的传声筒,也像是作者的眼睛,带着读者去观察着他想表现的一切。
不过,陀氏的这部《卡拉马佐夫兄弟》确实又值得一看,一是对于了解陀思妥书夫斯基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帮助,毕竟这是陀氏最后一部作品,也是集大成的作品,他在此作品中对于俄罗斯、对于宗教、对于当时的社会形态,均有广泛的论述。二是此作品其实有着极深的寓意,他实写的是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之事,实则写的是当时整个俄国的现实。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性格各异,也有各自的思想及行事方式,他们其实代表着俄罗斯国内的三种力量。借用一句用得很滥的比喻来说,他们就是左右着俄国的三套马车。这一点,陀氏在书中借用检察官的口,已经作了暗示。他说果戈理将全俄罗斯比作一辆向着未知目的地勇猛疾驰的三套马车。索尔仁尼琴的《红轮》,应该是承接于此书而来,不管索氏如何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
大哥德米特里(爱称米卡),在三兄弟中最肖其父,他父亲血液中强烈的色欲,卡氏三兄弟都有继承,但在他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尽管他对其父充满了恨意,并因谋杀其父而受审判刑。他出生于俄罗斯这片土地,与生俱来就带着浓烈的俄罗斯气息。米卡脾气火爆,鲁莽急躁,天天饮酒作乐,同时还与父亲争抢着同一个女人。他虽然内心良善,但却缺乏责任,亦没有自强的动力,总是期盼着母亲遗产。他一方面性格外露,将自己与父亲的矛盾公开,天天叫嚷着杀父,弄得无人不知,同时还到处惹是生非与人冲突。另一方面,却又深陷于两个女人之间,出于怯懦而无法做出选择。他有着弑父的冲动,却没有弑父的能力与决心。米卡其实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传统俄罗斯人,代表着深植于俄罗斯土地之上的那群有着良善之心、却又屡有恶习的农民,他们总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抱着及时行乐的想法,却又麻烦不断。这是当时俄罗斯最大的一股力量,一直主导着俄罗斯的发展,也如米卡一样,现在丧失自我,深陷困境之中。
老二伊凡是三兄弟中性格最为矛盾的一个,他有着理性,不像其兄米卡那样,仅是凭着感情冲动在做事。不过,这是他的优点,亦是他的缺陷。他的兄长敢于大胆地追求爱,然而伊凡却将爱压抑于心;他很理智,但失于过分的冷静,乃至冷酷,缺乏正常人的情感;他相信人性本恶,本人亦很自私,不相信爱的力量,但同时又囿于兄弟之情,为哥哥米卡的事而奔走谋划;他内心厌恶其父,希望其父死去,但又不像其兄那样叫嚷出来,而且这种想法本身也让其心生罪恶之感。他是理智上的弑父者,他启发了别人的弑父行为。当然,他最大的特点是个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没有了上帝,人类就可为所欲为。同时,他又虚构出一个宗教大法官出来,想以此来限制人类之恶。伊凡一切思想的来源,在于他曾经去莫斯科读过书,接受过西方的思想,而那种思想是以无神论为基础的。伊凡是个知识分子,他所代表的正是当时正在兴起的知识阶层,他们与俄罗斯原有的传统格格不入。他们的力量在逐渐的强大,事实证明他们才是俄罗斯最后的掌控者。
卡氏三兄弟,就代表着欲新生的俄罗斯;而俄罗斯想新生,则必须杀死已经腐朽不堪的旧俄罗斯,也就是书中通篇所写的弑父。他们的父亲费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荒淫无耻,好色贪财,卑鄙怯懦,无恶不作,真可谓是一无是处、恶名昭彰。他侵吞了两任妻子的财产,并将儿子的钱财也据为己有,同时还与儿子争抢情人。如果不杀死他,卡拉马佐夫家族就没有前途,只有在这一点上,卡氏兄弟(当然除了阿辽沙之外,他是天使)有着一致,然而却都犹疑不定并相互牵扯,在其他方面,这三套马则各有方向。他们一边犹豫着,一边向着自己的目标狂奔着。一方朝着感性狂奔,回归到传统的俄罗斯方向。这是米卡这匹马,虽然他与其父矛盾最深,但他们却在思想与行为上最有共鸣感,现在的米卡就是未来的费多尔。他承担着弑父的罪名,其实并未有其实,弑父亦是弑自己。一方则向着理性狂奔,那边是充满着科学主义、无神论及理性的方向。这是伊凡与斯麦尔佳科夫这匹马,他们最有弑父的愿望,他们相彻底地毁掉旧传统,重建新俄罗斯。而最后一匹马则是阿辽沙,他代表着灵性,他是宗教的力量,是凝聚所有人的力量,幸亏有他,卡拉马佐夫家庭还存在着,这个俄罗斯的三套马车还未散架。
可想而知,在这三套马车的拉动下,俄罗斯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情形!而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忧虑的,因此在他这部最后集大成的作品中所思考的问题。
陀氏首先否决了已经腐朽了的旧俄罗斯,费多尔的死去,意味着旧俄罗斯的完结。他也否决了斯麦尔佳科夫所代表的力量,那是野生的不带任何羁绊的邪恶力量,冷酷而无情。斯氏的自杀扼杀了新俄罗斯此种倾向。米卡浓厚的旧气息也是陀氏所不喜的,那种不加控制的感性力量,也是毁灭一切的东西,陀氏也做了否定,他让米卡上了审判台并被流放。伊凡对于上帝的怀疑,是陀氏所不愿看到的。但陀氏对于伊凡的思想,却处于犹豫之中,伊凡的矛盾,其实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的矛盾。伊凡的理性,是陀氏所欣赏的,他对于旧俄罗斯的厌恶,也得陀氏之心。伊凡最后的梦魇,代表着陀氏的犹疑。不过最后陀氏选择了阿辽沙,选择了宗教,选择了灵性之光。这也承袭着陀氏一贯的思想。阿辽沙身上既有着卡拉马佐夫家族的狂热血统,也有着理性的控制,笃信上帝,并能将家庭粘合在一起。老卡拉马佐夫死去后,三兄弟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调和,有了共同的目标,即是将米沙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这三套马车终于有了相同的方向。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目中,只有宗教才能教俄国,但这是摒弃了旧俄罗斯非理性传统的宗教,已经加入了理性之光的宗教。陀氏在他一生最后的总结中,实际上还是对俄罗斯抱持着很大的希望。他将希望放到了阿辽沙身上,更放到了比阿辽沙更小的孩子们身上。他让阿辽沙对这些野蛮的孩子进行教化,并且有了成果。他们有着良善之心,他们有着宗教信仰,他们也有着科学理性,更重要的,他们都有着爱。在陀氏的眼中,爱才是一切救赎的希望。在他的心目中,这架俄式的三套马车,能将俄罗斯拉到未来。
可惜的是,历史并未按照他的期望在发展,这三套马车依然各自狂奔,最后冲向了悬崖。在二十世纪初,我们听到了马车坠毁的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