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000字

2021-03-25 03:2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000字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一):评《伊凡·伊里奇之死》

  最后的伊凡谅解了一切焦虑的东西,谅解了自己,可是什么是一开始就是对的、应该做的事情呢?让你我都活着的缘由是什么?对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描绘,是让人感觉如此应当,激起的思考才能如此深入,生命的思考似乎只有一个方向,终极的问题。抛弃虚伪引发的不安,抛弃冷漠带来的痛苦,接收生命中存在的温暖,不停思考人生,自己回答自己的终极问题,或许这就是一个对伊凡的回应。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二):伊万伊里奇死于体面

  自伊万伊里奇懂事伊始,他便追逐着体面。至他成人时,体面已经变成他身体内流淌的血,支撑的骨。体面的职业,体面的妻子,体面的朋友,体面的子女……然而世上万物皆可体面,唯有一样东西,无论如何都体面不起来,那便是死亡。

  托尔斯泰在暮年时写下这样荒诞离奇又真实的故事,当是回顾一生时,发出的一声喟叹。

  而这喟叹在当今的消费主义社会,又格外刺耳。

  人生途半,才知体面无益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三):婚姻,爱情,性,以及人生大概这本书里说了很多

  这本书里包含了3个小故事,一个是因为嫉妒杀妻,一个因为性的羞耻而自杀,一个是因为虚伪的婚姻和人际让伊里奇孤独的死去。那么这些故事多少有点悲剧色彩。面对如此“残暴”的现实,我们如何更好的生活,避免悲剧发生似乎更有意义。有两性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两性问题,庆幸的是现代发明了很多工具帮助人们解决生理的需要,以及保护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生育”问题或者被染病的风险。有很多人性关怀的机构,或者说可以去看心理医生。这多少缓解和避免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四):杂谈

  伊凡伊里奇之死很精彩。

  托尔斯泰对待婚姻和女性的看法不敢苟同。 前两篇碍于社会背景和时代的不同,让我略微有些无法理解和共情。 说回到伊凡伊里奇之死,诚然精彩,关于希望和角色以及死亡的论叙也震撼,但还是落了俗,在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不过我也无从辨析到底是落了俗还是真理既是如此。大师的作品可能也胜在写法精妙。

  以及,看这种有些年头的作品,总是出于没有系统地了解的原因,而在评论时感到被约束,不只是先前的作品开创了某种思想的先河,还是它就是众人之说。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五):深渊与爱、原罪与拯救

  即使身处深渊,也愿意为爱的人赴汤蹈火,用全身心的燃烧带给他们一丝光亮,这个表述的重点不在于赞扬这类人的高尚,而是关乎深渊与爱、原罪与拯救。 世界是复杂的,因此,人生也是复杂的,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们随便一个就能轻易的带给人绝望与死亡的诱惑,所以人们会经常身处深渊,尤其是青少年,对抗深渊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让自己变得足够麻木,设法变成傻瓜,但只要人不真傻,就总会“冷暖自知”,最佳的结果也只不过是在临终前“觉醒”而已,就像伊凡伊里奇一样;第二个是设立一个更高尚的目的,展开一个更有意义、更有趣的过程,然后由这个过程定义自己的收获,说到这里,就转回到了篇首。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六):如果当代恐婚女遇上波兹德内舍夫

  波:人的繁殖欲太强烈了,孩子只是上帝给无法在一代之内完成使命的人类打的补丁。如果所有人类不想生育,则正好,人类绝种之时就是人类到达天堂之时。 女:说的是,我也不喜欢一切绕着生育转。如果不是为了生孩子,你又怎么看婚姻?如果是为了爱情呢? 波:婚姻是猪狗不如的生活。爱情只是肉欲的包装,人们却想用这爱情来保障一辈子的婚姻,殊不知更多时候只有两个人之间的痛苦和摩擦。 女:太对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你怎么想? 波:再怎么宣扬女性,事实是女人总是被看作男人享乐的工具。所以这个社会普遍是男人压迫女人。而女人对奢侈品装饰品等等产生的消费主义就是对男权的报复。 女:这也太正确了!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呢! 波:停止堕落吧!大家一起禁欲!当下男人要克制自己的肉欲,女人也要把处女之身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女:去死吧直男癌!你还是跳下火车吧!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七):我也要死,这是不可能的

  以我有限的阅读经历,我总以为萨特的《墙》是描写死亡恐惧最好的作品。

  直到读到了这篇。

  “我也要死,这是不可能。” 这是关于活着的一个无可避免的震惊。它既是震惊的,又永远无法避免,这种矛盾造成了一个非常戏谑又讽刺的效果。

  直到意识到”我也要死“,一切能遮挡,掩盖,或者消灭死的思路,都无法再起作用了。生的意志开始磨灭,从而处于一种永恒的恐惧之中,再也回不去了。怎么回去呢,回到”怎么,他死了。可是你瞧,我却没死“的傻愣愣的自觉中。回不去了。

  为什么?这一切的恐怖到底是为什么?

  即使到最后,作者给了一些安慰:

  ”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寻找过去对于死的习惯性恐惧,可是没有找到。死是怎样的?它在哪儿?任何恐惧都没有,因为死也没有。取代死的是一片光明。“

  又有什么用呢?

  我也要死,这是必然的。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八):无处可逃

  我觉得这会是我一生最喜欢的小说。 以前一直不敢碰俄国文学,害怕过于沉重和凛冽,但是读完这薄薄一册已经 彻底沦陷。“美丽之下的凄凉”是我能想到最好的形容,喜欢读完后回味一整天的感觉,喜欢残酷笔触背后托尔斯泰洞察一切的眼睛。 托翁笔下依靠国家机器生存的伊凡•伊里奇也曾对自己看似合理的生活有过怀疑,但他用一个个轻飘飘的谎言把自己对是非善恶的疑虑抽离、折叠、摒弃。惯性让他接受了“这样的生活很对头”的假象,死亡却让他不得不面对这一生都活错了的真相。这就是王羲之所云“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知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吧。 以前不懂为什么大限之前人会顿悟,读后觉得大概是因为死亡把一切虚伪都剥光,把一切可以逃避的出口都堵上,让人在绝对的孤独和虚无中审视自己,看到这一生的荒诞和滑稽。 不知有多少看过本书的人在临死前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和伊凡伊里奇一样“对头”,又有多少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九):我要向上走

  有时晚上做梦会想到死亡,甚至会因此而害怕睡着,害怕丧失思维。最近没有生病,离死亡也还有很远,所以《伊凡伊利里奇之死》于我而言似乎还是属于别人的故事。作者托尔斯泰在他另一著作《忏悔录》里讲了这样一段话:“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我想对于死的思考也一直在我脑海中,只是大多数时候隐蔽,有时显露,令我恐惧。海德格尔说人们掩蔽了人必有一死这一个事实。面对死亡,人们是一种逃避的态度。人都会说人总有一死,但自己当下还没碰上,好像死都是别人的。似乎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看法,在我们文化里提到死也带有浓浓的不吉利的味道,但是忽略这一必将来临的事实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会降低我对生的理解和感触。 书中说:这就好像我在走下坡路,却以为自己是在向上爬。就是这么一回事。人们都认为我在往上升,其实正相反,生命已经从我身上渐渐消逝了。现在全都完了,只有死亡。我觉得我还是希望能向上走,为此,我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在向上走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十):“它”无处不在,却只在紧要时候逼视我们

  前年读完《战争与和平》之后觉得托尔斯泰式俄国文学太富有哲学性了,好多问题看小说的时候跟作者一起思考,不自觉心之所至,十分钦佩大师的独到洞见,读完却又是茫茫然了。

  死亡就是这样一个话题,虽然心有戚戚,但总是引人入胜。伊凡 伊里奇事事顺遂,对工作负责不逾矩,把家人和家庭符号化,这样一个陷于世俗有关“体面”定义的成功人士是没时间考虑死亡的,他太忙了。

  按当今社会的步调,不能说他错了,那为什么死亡不期然选中了他作为审视对象呢?伊凡伊里奇想不明白。除了对比“世俗意义”和“存在意义”我也不知道死亡已如此酷刑折磨伊凡伊里奇的原因。故事的最后伊凡伊里奇解脱了,“事情不对,怎么才能改正呢?” 他召唤死亡,寻求解脱,自己的和家人的。死前,他发觉自己爱小儿子和盖拉西姆,前者还在童年,无需迎合社会的蝇营狗苟,后者来自乡村扎根大地,自有自己朴实顽强的生命力。爱这个世界,却也愿意原谅和向它告别,即便还留恋,也更欣然拥抱死亡。“替代死亡的是光”,这条自我消解之路是以希望终结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